书城文化山西民居与饮食
31215800000002

第2章 黄土筑民居(1)

山西百姓聚居于村镇,房院毗邻地生活在一起。一个标准的村落中,完整的设施应有街巷、院落、房屋(窑洞)、谷场、水井、私塾村学、祠堂、关老爷庙、土地庙、墓地等;一个标准的集镇与村庄的区别在于,集镇多位于当地交通较为便利的坡底平川,有流动生活人口,有定期的贸易集市活动,有庠序乡学,常被称作“旱码头”。山西地形较为复杂,有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平原地区的村落多在本村土地中心营建,一般用砖瓦或土坯砌成房屋,是典型的北方平原村落;山区村庄则依山势而错落,房屋多为窑洞,一般窑洞住久后,往往会废弃而另择地重新凿建。村镇的名称多由历史遗迹、民间传说、山水名、地理位置、原居住民大姓氏或边关卫戍功能等而来。

山西民居的主要形式,从建筑材质上看,有砖瓦房、土坯房、土穴房、石板房、草木庵棚等;从形制上看,有平顶房、瓦顶房、楼房、窑洞等。

平顶房是指屋顶平坦的房子,屋顶可用作晒粮场,顶部总体呈后高前低的形状,前面采用木柱式,满面开窗,采光较好,老百姓称其是“一出水”的房子,即雨水从前檐往下流。瓦顶房多是以人字梁起架,上宇下栋式的前后檐“双出水”房子,前面多以砖砌柱,留窗格门洞,多为硬山式结构,一溜顺水压板瓦。另外,比较讲究的是“双出水”悬山式砖瓦房。在晋南、晋东南农村多有“双出水”硬山式二层楼房,二楼较低矮,不设楼梯,只作贮藏物品、粮食之用。有钱人家的楼房则不同,二楼有出厦、立柱、楼梯,雕栏彩绘俱全,常作绣楼使用。

窑洞是古代穴居的演变。山区丘陵地带的人家依向阳山崖挖土窑洞,多为一明两暗形式(即一窑有门窗,内部左右各掏一孔开窗不开门的窑洞)。有纯粹依黄土崖为原材料穿凿的窑洞,有的只用黄泥或白灰抹个门面,也有在土窑前装修砖石门脸。石板房是与窑洞相关联的建筑。山区农村利用片石材料建房,以日积月累挑拣的岩石片、河滩石块,甚至鹅卵石铺地垒墙,用磨合对缝的片石铺设在屋顶上。山区石料采集较方便,但纯粹的石板房是罕见的,大部分是以建石窑为主。建筑石窑时,要夯实地基砌起窑壁,在窑壁之间填满土,把土堆得像囚困于两壁间冒出脊背的卧牛,因此叫堆“土牛”;堆成“土牛”后,就开始以两壁为端点,在“土牛”的半圆形脊背上用片石、条石碹窑顶;确定窑顶碹得结实无缝隙后,再把“土牛”挖出来,然后砌后墙、砌窗台,以灰泥抹光内壁,石窑的主体工程就算完成。如用木架碹顶,则要比堆“土牛”省力得多。堆“土牛”或用木架等碹窑顶的技术运用,使窑洞建筑不再成为山区居民的专利,而使窑洞建筑推广到了平川地带。

草木庵棚又称瓜庵豆棚,完全是用树木和草席等立起的三角形、拱形的窝棚,是农民在自家田地里架设的临时性住宅,用于春、夏、秋三季经营守护瓜田菜地。为遮避风吹、日晒、雨淋及蛇蝎獾猪侵袭,也为登高远瞻,庵棚多建于地面三尺之上,因此,在绿地间如荡漾于碧波中的一只船。

民居建筑自然是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四周要熟悉,地下要清楚,地上要结实。开工建房要选择在春季大地回暖解冻、雨水尚少、家事不忙时进行。一些人家还要请风水先生按四时八运、生辰八字来判定施工方位、地点和修筑日期。如果风水先生测定动土方向正是太岁即土地值岁神所在的方位,要躲避或算好在太岁出游时“偷修”,此谓“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建房先要备料。山西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砖瓦、石料、木材、土坯、石灰等,以及椽上封泥的苇栈、木栈,和泥的麦秸、稻草、砂土等。木材作栋、梁、檩、柱、椽,多用红松、榆木、落叶松,门窗多用白松、桦木、柳木、杨木等。石料用来做墙基、砌沿台、立柱础、垒石墙、砌窑洞、砌台阶、铺路等,穷人家拾石垒墙,富户人家会请石匠雕镂,在门口立石狮、石鼓,以示荣耀。砖有小砖、城砖、方砖、巴砖、造型雕砖,瓦分桶瓦、板瓦、滴水瓦、当瓦(瓦当)。土坯即土质预制板,代替砖石砌墙成屋,即先把湿土装入模子,用杵子砸实后扣出,风干后待用;有的人还找一片长草的沼泽地,用方锹像切豆腐一样直接在淤泥中裁出方块,晾干用来垒院墙。石灰有生石灰和熟石灰之分,生石灰淋少许水成石灰粉,拌沙土打基、泥缝、抹墙、压瓦等;熟石灰是用水化成灰浆滤沥去渣,淋入挖好的灰泥坑里,待凝固后垒砖墙用,或加沙成沙灰用。还有的在白灰中搅和麻刀(用刀剁成段的麻絮)、草纸抹灰墙,经抹平压光后的墙洁白锃亮。为保证泥灰充分融和,常要在前一年将石灰与糠一起埋入地下,然后挖出来加沙石等和匀才用。

开工建房之日要面向测定的神祇方向摆香炉、供祭品,在院里挂起一块红布,燃黄表纸叩头,举行告知神灵的仪式,俗称“破土”。破土挖壕后就是打地基。打地基俗称“打夯”、“打硪”,在挖开的壕沟里一层层垫上石灰土,一层层夯实。这是一项力气活,要十来个青壮男子赤胸露背的在悠扬激越的号子声中齐心协力、稳扎稳打,围观者愈多愈能激发领唱者的才华。领唱者要即兴发挥,见人唱人、见事唱事,编的词要通俗生动,既要招围观者喜爱,又要合打夯的节奏,使劳动者激情高昂、步调一致。几里外的人们都可以听到从工地上传来的歌声。

地基打好后,若是木框架结构的平房就要起架上梁,俗称“立架”。人们在打地基之前就请来木工整饰木材,按房间布局尺寸做准备,凿铆开榫。主柱支架固定后,要举行上梁仪式。仪式选在中午举行,利于参照日影鉴正斜,届时请人在中梁画八卦、系红布、捆扎红筷和酒盅等,贴吉祥对联如“竖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迎门的墙上贴“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木工大师傅放稳大梁后要烧纸焚香放炮庆贺。其时,亲戚邻居们还要蒸白面花馍、带烧酒、捐黄表纸来扶梁庆贺,主家要设酒席招待匠人、扶梁者及其他襄助者。

“起墙”就是建墙,用砖是砖砌墙,用坯是泥坯墙,用土是版筑墙。砖砌墙时,砖要经清水浸透,以利白灰或沙灰浆黏合对接,有包芯墙、砖面墙,比较富裕的人家讲究从里到外“一砖到顶”。泥坯墙是在砖石基上垒土坯,土坯之间以黄泥黏合,内外再以黄泥抹平,土坯墙下部的几层砖石叫“过河砖”,为的是保护土坯不被雨水浸湿和泛潮。版筑墙则多于建院墙,完全采用土打墙办法,即打好墙基后,四面夹木板(或圆木)形成槽,往内装填湿土,用木杵、木夯打实一层,然后把最下层木板取下接到最上层继续填土打夯。版筑墙的墙头形成一条黄土垄,为防雨水冲刷,有钱的人家在上覆一层砖瓦;没钱的人家墙头就铺层草。版筑墙就地取材,施工节用、快捷,更适合干燥的黄土高原建院墙、堡墙和土围子,但它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力气活。商代贤相傅说就是在傅岩(今平陆县境内)从事版筑的奴隶出身,商王武丁任用他治理国政,从此国势强盛。

房屋钉椽,有的地方叫“铺椽”、“贯椽”,就是要用铁匠打制的最坚韧的四棱长钉(利于固定,不旋转),将纵向铺设的椽贯穿到横向的檩上。椽是铺设在檩上的木条或圆木,有前批椽、后批椽之分,前批椽要精细匀称、截面剖面美观。椽摆好位置后,木匠先打钻钉孔(以防钉劈或钉歪),再贯入长钉。众椽头的前面横钉着的一根木条叫“淋檐”,用以固定和保护椽头,否则,出檐的椽头会率先腐烂。

房屋盖顶是钉好椽铺栈帘,在上面用和着麦秸、稻草的泥抹房顶,有的地方叫“按栈”。这“栈”是指泥有盛放的地方。“按栈”是盖房中最紧张的一项工程,因为这是屋的大盖帽即翼展长度,是比房屋建筑面积还要大的一项工程,且必须在日升中天前一气呵成,才敢歇喘、休息和饮食,否则,会形成质地不一的结缝造成房漏。整体铺泥后晾一下午和一夜,翌日清晨还要上房,在没有完全成型前再次踩实拍平。这道工序重在用心细致,谁住此房谁最心切,常是主人全家老幼齐上房,悉心踩踏拍打,技术性倒在其次。待房顶泥干透后,是平房的要再加泥抹灰作防水层,是瓦房的要加引泥压瓦统脊。这样,房建的主体工程就算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