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零售企业规范化管理全书
31245300000051

第51章 零售企业物流规划管理(1)

第一(节)零售企业物流系统管理基础

一、物流系统规划

物流系统是指为达成零售企业的物流目的而设计的一种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从零售企业整体的角度进行物流系统规划,将物流活动从无序状态调整为有序状态,实现物流的合理化和效率化,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是物流服务管理的重要职能。

1.运输规划

在零售企业的物流成本中,运输成本占有很大的比重,运输管理是受到广泛重视的环(节)。运输规划中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路线以及运输批量的确定。

2.仓储管理

仓储管理包括库存方式的选择、库存商品以及库存水平的确定。零售企业在库存管理中的决策会对物流网络规划和运输规划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在进行系统规划时予以充分考虑。

3.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物流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手段,作为物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信息系统将越来越受到零售企业的关注。

4.网络规划

物流网络规划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寻求成本最低或利润最高的需求分配方案。在对所有商品的移动过程及相关成本进行综合考虑后,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构成物流网络的物流(节)点和线路。

二、物流系统结构设计规范

1.信息搜集

零售企业应当掌握的物流信息包括:商品清单、商品需求状况、采购方式及成本、运输方式及成本、不同地点和不同商品的库存水平等。

2.分析信息

在采集了必要的信息之后,还要对其进行整理、加工、分析,生成能够支持网络规划的有用数据。一般情况下,需要进行以下分析:

(1)商品分组。零售企业的商品种类很多,可以按照订货批量和运输渠道划分为若干商品组。

(2)运输费用的估计。通常零售企业都会有完整的运营成本记录,因此可以比较容易得出零售企业自营运输和外包运输的单位成本。

(3)客户群分类。按照地理位置将零售企业的客户划分为有限的几个客户群,估算出到达客户群中心位置的运输里程和成本。

(4)分析库存。信息分析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到网络规划对整个网络中库存水平的影响,根据客户群的需求情况找到网络(节)点库存与吞吐量之间的关系。

(5)预测需求变化的情况。

3.创建网络模型

在进行了详尽的信息分析之后,就可以选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物流网络模型的创建。在创建网路模型时,可采取以下方法:

(1)模拟法

模拟法要求设计者预先提供一定的网点组合,将与网络设计相关的成本和其他信息作为约束条件,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反复多次进行实验,在给定的网点组合中进行比较,寻求满意解。模拟法的决策效果依赖于设计者预先给定的网点组合。

(2)直观法

在计算机时代,统计图表、制图技术和表格对比等直观方法虽然显得比较初级,但是运用这些数学分析水平相对较低的方法,可以将设计人员的经验、资金限制、政策限制、例外情况等难以量化的因素考虑到设计的方案当中,使分析变得更加全面,同样有可能做出令人满意的设计方案。

4.最终设计方案的确定

在得到初步设计的模型后,还必须结合零售企业的实际情况,比如:交通、人员等因素,以及预测零售企业的销售情况和预计的网络使用年限对模型进行相应的调整,最终得到实用设计方案。

三、物流系统的合理性分析

1.创建物流系统的目的

评价物流系统的合理性,首先应当明确为什么要进行物流系统规划。创建物流系统的目的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零售企业的销售情况,按照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商品类别及数量送达。

(2)保证物流活动中的信息流通畅。

(3)实现物流运作的合理化、省力化,提高作业效率。

(4)在获得满意的物流服务水平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物流成本。

2.物流系统合理性分析

(1)成本情况

成本情况是评价物流系统的经济指标,用来考察在一定的物流服务水平下,物流成本是否最低。由于物流活动的复杂性导致物流成本核算有一定的难度,甚至有些已经发生的费用无法准确计量。所以,进行成本核算时必须选择科学的方法力争反映物流总成本的实际水平。

(2)物流系统的层次性

物流系统是有层次的,虽然层次的多少要依据物流运作的复杂程度具体确定,但是各层级之间的关系都应当是明确的。

各层级之间是上下级的关系,低一层系统的目标应当从高一层系统中得到优化。

高一层系统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措施或制定的标准就是低一层系统寻求最优目标的约束条件。

物流系统中的某一层级系统和其他系统的相应层级之间则应当是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关系。

(3)物流系统的结构

零售企业的物流系统应当有完整的结构以支持商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物流服务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商品采购、配送过程以及商品销售物流子系统是能够被零售企业所重视的,而商品招回、返厂、回收等逆向物流子系统则是被普遍忽视的。

(4)服务水准

服务水准能否满足需求、达到既定水平,是评价物流体系合理性时首先需要考虑的。虽然物流系统的规划是以一定的服务水平为前提的,但是实际运行当中系统往往因为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在较低的或次优的水平上运行,所以表现出的服务水平也会与目标有一定差距。

(5)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

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关系到零售企业的物流服务需求能否得到及时的满足。可以说,造成零售企业资金占用的库存和商品储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不够快而采取的补救措施。接近于理想的快速反应可以使所有的预测徒劳无益,这就足见反应速度对评价物流系统合理性的重要性。

(6)物流系统的稳定性

一个高效的物流系统应当能够在一定的干扰下保持相对稳定的运转。这些干扰可能来自于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的众多因素,比如:配送途中的车辆故障、商品配送过程中时间被延迟、搬运操作不当造成商品破损以及自然界不可抗拒力对系统结构的破坏等。

第二(节)物流配送中心设计规范

一、物流配送中心内部设计规范

进行零售企业的配送中心设计时,除了要满足装卸、分拣、流通加工、保管等配送功能要求外,还要从进货场、检验场、保管场、发货场等配送中心内部设施与办公室、场地形状、道路状况等辅助设施的关联性角度全面考虑。配送中心内部设计可以依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商品特性分析

(1)将所处理商品的种类按出、入库批次顺序和作业类型进行整理分类,确定不同种类商品的作业量。用横坐标P表示种类,纵坐标Q表示数量,按照处理量的大小顺序绘制成P—Q图。a区为品种少、批量大的商品;b区次之;c区为品种多、批量小的商品。

(2)对商品种类、数量的年增长量进行预测,确定流通加工、发货等作业的高峰系数。如果一年中只有几天的高峰期,就可以通过加班、招聘临时工、备用设备等方法应对,从而避免设计能力过剩。

2.商品路线分析

(1)按照全面分析的作业量和出、入库等资料编制商品流动的流程。

(2)在物流配送中心,通常的做法是先接收大批量、多种类的商品,检查核对各种商品的数量和质量,对照发货单等进行相应的各种作业。另一种方法是在接受发货订单之后,立即进行分拣,按照每个需求者所订商品进行配货,按照配送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发货配送。

3.确定物流配送中心使用的设备

物流配送中心选用的设备,影响通道、停车场以及其他一些建筑问题,应依据商品的特征、作业能力、占地面积、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设备的配套问题。例如,自动化立体仓库的码垛机和皮带传输机的出货能力应当匹配。

4.确定配送中心的面积

设施的面积是按照作业量计算的。根据经验确定的单位面积作业量为:

(1)保管设施:1吨/平方米。

(2)处理商品的其他设施:0.2吨/平方米。

5.绘制设施布局图

将上面计算出的面积整理后,根据相互关系设计设施的位置,绘制成布局图。

配送中心的作业,不可能像工厂的作业过程那样清晰地划分。按照上述的设计程序绘制的布局图,还要详细考虑装卸搬运通道、空间储备、发展余地、经济条件等因素。

二、物流配送中心作业流程设计规范

合理有效的作业流程是提高物流配送中心效率的关键环(节)。作业流程的设计流程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作业内容

(1)进行订单汇总

收集并汇总客户的订单是配送中心组织、调度进货、理货、送货等活动的重要依据,是配送中心作业流程的开端。

(2)进货流程

进货流程又包括订货、接货、验收、分拣、储存等作业。

(3)理货与配货

配送中心一般要依据订单要求对商品进行组合,包括拣选、包装、配装等作业。

(4)出货作业

出货作业也是配送中心作业流程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包括装车和送货两项活动,是配送中心的末端作业。

2.确定作业流程类型

设计作业流程的依据是配送中心的类别和功能。比较常用的作业流程有以下两种:

(1)仓储型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的配送中心都具有储存功能,这种配送中心适用于以中、小件杂货为主的商品配送。批量采购的商品储存在这里,零售企业不再保有库存,根据销售需要由配送中心及时组织配送。

(2)短暂停留型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

在这种作业流程中,没有储存工序,商品暂存和配货作业是同时进行的。商品在这里停留的时间非常短,一般只有几个小时或半天。为了保证配货、送货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时配送中心也暂存一部分商品,但一般不单独设置储货场。

不同类型的配送中心,其作业流程的长短不一,内容各有侧重。

第三(节)运输系统设计规范

一、选择运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