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茶时,一般应用双手,一手执杯柄,一手托杯底。用手指捏住杯口边缘向客人敬茶,既不卫生,也不礼貌。
领导与客人交谈时,如果家人不便参与,则应尽量回避,如果没条件回避,就不要随便插话。交谈时,应专心致志,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者频频看表,更不可将客人撇在一边,只顾自己看电视或做家务。客人来访时,若恰逢你有急事要办,如果时间不长,则不妨向客人说明情况,让客人稍等片刻,并委托家中其他人作陪,或拿出一些报纸杂志给客人浏览。如无暇接待或要外出,可向客人致歉,另约时间。
有时客人带来礼物相赠,领导应做出反应,如表示谢意,或谢绝馈赠,也可相应地回赠些礼物。
客人要走时,领导应等客人起身后再相送。对于年长的客人、稀客等,领导应送至大门口,然后握手道别,目送客人离去。如果送至电梯口,则要等客人进入电梯,在电梯关门后再离开。
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学者在他的《读书录》中讲了许多接待宾朋的道理。有一点特别值得重视。他说:
“虚心接人,则于人无忤;自满者反是。”
这是把虚心看作交友待客的根本态度,真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关键。
交际祝贺的语言特点
身为一名领导,经常会参加一些庆祝的场合,这时领导往往要发言表示对社会生活中有喜庆意义的人或事表示良好的祝愿和热烈的祝贺。祝贺语言对于一名领导而言是一种常用交际用语,一般是指通过祝贺表达你对对方的理解、支持、关心、鼓励和祝愿,以抒发情怀,增进友谊。
从语言的表达形式看,祝贺词可以分为祝词和贺词两大类,祝词是指对尚未实现的活动、事件、功业表示良好的祝愿和祝福之意;贺词是指对于已完成的事件、业绩表示庆贺的祝颂。
祝贺要注意以下几点:
1.情景性
祝贺总是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的,因此一定要考虑到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对象、特定的目的,使之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2.情感性
祝贺语要达到抒发感情、增进友谊的目的,必须有较强的鼓动性与感染力,因此要求语言富有感情色彩,语气、语调、表情、姿态等都要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大多数成功的祝词本身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抒情独白。
3.简括性
祝贺词可以事先做些准备,但多数是针对现场实际,有感而发,讲完即止,切忌旁征博引,东拉西扯。语言要明快热情、简洁有力,才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有些祝词、贺词要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由景生情的发挥,但必须紧扣中心,点到为止,给听众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4.礼节性
祝贺词在喜庆场合发表,要格外注意礼节。一般需站立发言,称呼要恰当。不要看稿子,双目要根据讲话内容时而致礼于祝贺对象,时而含笑环视其他听众。要同听众作感情的交流。还可以用鼓掌、致敬等动作加强同听众心灵的沟通,以增强表达效果。
其实,喜庆活动本身就很讲究礼仪,“祝贺”是其中一个环节,要适时地穿插进去。例如:
祝酒。在饮第一杯酒之前,主人要致祝酒词。祝酒词内容要围绕此次邀请的主旨。一般包括:感谢来宾光临酒宴;阐明宴请的目的;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话语要简短,最好要有点幽默感,要使人欢愉、使人快慰、使人感奋。为此,词藻可稍加修饰,但不要矫揉造作。致祝酒词时要起立,致词后与客人们轻轻碰杯,然后干杯。
贺婚。贺婚词的内容一般包括三(部分)对新郎新娘的幸福结合表示祝贺;对新郎新娘的爱情加以赞颂或介绍有关趣事;对他们的美好未来真诚祝愿。语言宜简洁优美而富有激情。来宾祝贺后,可由新婚夫妇作答谢讲话。
交际答谢的语言特点
答谢讲话主要是指在公众场合对别人的帮助或招待表示感谢。古人常言“来而不往非礼也”。单位之间、朋友之间有喜事前来祝贺,有困难解囊帮忙,有不幸深切安慰,这些都应及时致谢,才是人之常情。答谢讲话广泛应用于各类场合,对于沟通情感、巩固友谊等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答谢讲话的基本要求如下:
1.态度要热情礼貌,感谢要真诚自然、真情实感做到热情、谦逊有礼。
2.要善于从现场找话题或引用对方熟悉的事例,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增强双方的认同感。
3.即使预先准备了答谢词,也要做好在现场紧急修改补充的准备,或因情因境临场应变发挥。
4.在评奖、庆功、表彰会上的答谢讲话,要表现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美德,要表达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执著追求与由衷地热爱。
5.语言要庄重得体,简洁明了,篇幅要力求简短。
交际宴会的语言特点
领导在应邀参加宴会之前,要适当地打扮自己,表示对主人以及参加宴会者的尊重。要遵守时间,最好提前到达一会儿,可以和主人以及其他客人应酬。如果有其他事情耽搁,不能参加宴会,应事先向主人说明。如果参加宴会时不小心迟到了,应向主人致歉。
1.开宴
按照主人安排的座次入席,不能乱坐座位。入座时,要和其他客人礼让,并从椅子左边入座。开宴之前,可与邻座交谈,不要摆弄碗筷、左顾右盼。等主人、同席年长者招呼以后,才能动筷。
2.饮酒
主人向客人敬酒时,客人应起立回敬。
当主人给客人斟酒时,有酒量的也要谦谢一下,不要饮酒过量,导致酒后失态;不善饮酒的可向主人说明,或喝一小口,表示对主人的敬意。无论主人还是客人,都不应强劝别人喝酒。
饮酒以及喝其他饮料时,要把嘴抹干净,以免食物残渣留在杯沿,十分不雅。饮酒时,倒“八分”满,要慢斟细酌,不要“咕嘟咕嘟”直往下灌。
3.进餐
总的来说,进餐时吃相要文雅、举止要得体。一般礼仪如下:
用餐时须温文尔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不要两眼盯着菜只顾吃,要照顾到别的客人,谦让一下,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
与邻座交谈时,切忌一边嚼食物,一边与人含含糊糊地说话。
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地塞,食物未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闭嘴咀嚼,不要发出“叭嗒叭嗒”的咀嚼声。
汤、菜太热时,不要用嘴去吹,等稍凉后再吃;喝汤时,不要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
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
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在餐桌上,手势、动作幅度不宜过大,更不能用餐具指点别人。
自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
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食物带汁,不能匆忙送入口,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
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若要咳嗽、打喷嚏,将头转向一边,用手帕捂住口鼻。
不要伸懒腰、打哈欠,毫无控制地打饱嗝。
喝酒宜各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
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的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
即席讲话艺术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领导者,经常需要作即席讲话。所谓即席讲话,是指在一定场合,没有充分准备、没有现成稿子的情况下,由他人提议或自认为有必要而当众临场发表的讲话。
在日益开放的现代经济社会,即席讲话是领导者综合素质的一面镜子,是群众评价领导者能力、水平的一把尺子。即席讲话若能讲得生动精彩、引人入胜、打动人心,无疑会给听众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而成功的即席讲话,不仅可以塑造良好的领导形象,提高领导者在群众中的威信,更能有效地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如果一个领导人员,经常能根据现场主题,针对气氛,围绕某个问题,迅速组织一篇精彩的即席讲话,运用大量的事实和例证,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且能做到观点鲜明,声情并茂,逻辑严密,听众就会从内心佩服这样的领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善于即席讲话,是作为领导者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
正因为如此,作为一个紧张而又复杂的语言表达过程,即席讲话要想很好地掌握,是非常困难的。它与一个人的思想、思维、生活、阅历、知识、口才等诸多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即席讲话作为领导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讲话形式,也并不是高深莫测无法掌握的,自身也有一定的技巧和规律。
1.必须学会充分把握主题的能力。当领导者应邀进行即席演说时,应能立刻对会议主题加以论说,并由此而将听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2.必须具备别人无可比拟的组织能力。当领导者一开口讲话时,便能将听众的兴趣和情绪调动起来。
3.必须具备一边讲,一边就能思考下一步话题的能力。如此一来,领导者在即席演说的同时就在为后面的下一步内容做准备。
4.必须具备特别强的记忆力,同时还要精通多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领导者自己不但要做到词汇丰富,语言流畅,更重要的是,还必须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并对生活充满信心。
领导者要想使即兴讲话达到良好效果,还应该尝试使用“即兴生发点”技巧,即因人生发、因景生发、因物生发和因事生发。
因人生发,就是说领导者在演说时看到眼前某个具体的人,而产生即兴类比,用以说明某种观点。具体讲,可以因眼前人的性别、年龄、外貌、性格、职业、爱好,以至在场人数的多少等各种信息,作为类比的起点。
因景生发,也就是触景生情,产生类比联想。比如有一年,某校欢送干部班的学生毕业,外面忽然响起了雷声,接着是暴雨顿至。正在演说的教师代表灵机一动,临时加进了几句话:“你们听,外面雷声隆隆,这是欢送你们毕业的礼炮!”可谓机智适当。
因物生发,就是说领导者看到眼前某种物体,想到这种物体的某方面特点、特性与要阐述的道理有相似性时,很容易以这种物体作为喻体;或者反过来,看到眼前某种物体的某方面特点特性,而引申出一个论点来。
因事生发,即指在演说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出乎意料的事,如果对阐发某种观点有利,说话的领导者也可即兴把它作为类比的生发点。
当然,即席讲话的技巧还有其他形式,需要领导者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自己对语言的敏感力,并灵活掌握。
如何进行涉外讲话
身为领导,有时避免不了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就要求领导掌握一些同国外友人交流的礼仪。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跨国交际也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习惯、生活方式而产生距离,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作为领导者就得学习、解读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才能顺利地进行中外交流。
1.招呼语
在我们国家,日常打招呼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呀?”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啊!”这是因为英国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湿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心天气。第二,谈近况。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2.称谓
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了婚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呢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惯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也很少听他们称呼别人为“黄局长”“王经理”等。因为这一类称呼还没有变为像“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一样成为传统常用的称呼。
3.告别语
中西方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一位美国人在和他的中国朋友告别时说:“我们保持联系”。可是这位中国朋友等了一年多也未见只言片语,便抱怨他不讲信用。其实,这句话仅仅是一种告别词语,相当于“再见”,说话人并无他意,更没有作任何许诺。此外,西方文化中如果客人想告别,通常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然后才可以离开。如果突然说“时间不早了”,随即站起来和主人告别,这在西方文化中是被认为不礼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