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的艺术:最有中国味的魅力口才
31300500000025

第25章

小心慎言,话到嘴边转三圈

古人云:“君子慎言,祸从口出。”这句很朴素的话引人深思,蕴涵着耐人寻味的真理。我们在说话时不仅要分场合,还要讲求分寸,懂得什么该说,和怎样去适当表达。否则,就会因为不小心说错了话而给自己惹来麻烦。很多时候,只要说错一句话,你就有可能骑虎难下,成为众矢之的;而说对一句话,也有可能反败为胜、转危为安。所以我们在说话时一定要斟酌再三。

君子慎言,祸从口出

古人在谈及人生和历史的经验教训时,多次谈到这样一句话,即:“君子慎言,祸从口出。”就是说,作为一个君子,不要对事妄加评说,有些事自己肚里明白就行,有些话能不说就不说,实在没办法,闲扯几句,也就过去了。话说多了,往往会有失误,或者攻击别人,会成为别人攻击的口实。

我们也总是这样被教导,说话要注意方式,有时候话说得多了且方式不对,听的人就可能会觉得厌烦。因此,在日常的沟通中,一定要注意话要说得少且巧,让听话的人轻松接受你的意见或者建议,而不至于产生厌烦的感觉。

实际上,说话又是很容易的事情,正因为是很容易办到的事情,所以才更要慎重。有的人到处随口乱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结果是话一出口就伤人,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长此以往,无形中就给自己设置了很多障碍。

宋朝益州有个叫张咏的人,听说寇准当上了宰相,便对部下说:“寇准奇才,惜学术不足尔。”这句话一语说中了寇准的弱点。原来张咏与寇准是至交,对寇准的劣势自然比较清楚,为了能帮老朋友及时改掉这个缺点,张咏很想找个机会劝劝寇准多读些书,他毕竟身为宰相,其作为关系到天下的兴衰,学问理应更多一些。

恰巧不久,寇准因为一些事情到了陕西,而刚刚卸任的张咏也从成都到这里。他乡遇故知自然格外高兴,寇准专门设宴款待,二人畅饮了一番。相聚过后在郊外送别临分手的时候,寇准问张咏:“何以教汝?”张咏对此其实早已有所考虑,正想借此机会劝寇准多读一些书,话刚要出口,又觉得现在的寇准已是堂堂的朝中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毕竟身份悬殊,他怎么好直截了当地说一个宰相没有学问呢?于是张咏略微沉吟了一下,慢条斯理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

当时听到这句话,寇准并没有立即明白张咏说这话的意思。回到相府,寇准立刻找出《汉书·霍光传》,从头到尾仔细地阅读了一遍,当他读到“光不学亡术,谋于大理”时,突然明白了老友的意思,于是自言自语地说:“此张公谓我矣!”(意思是:这大概就是张咏要对我说的话吧!)

当年霍光任大司马、大将军要职的时候,地位就相当于宋朝的宰相,他辅佐汉朝立下了很多功劳,但是因为学问不高,受圣人的熏陶不足,难免不明事理。霍光的这些特点与寇准有某些相似之处,张咏说《霍光传》不可不读的意思其实就想要借此书告诫寇准多读一些书,多明一些事理,以便更好地辅政朝纲,因而,寇准读了《霍光传》之后很快便明白了张咏的用意。

反过来想一想,当时如果张咏的话说得太直,对刚刚出任宰相的寇准来说,面子上肯定不好过,而且这话传出去还会影响寇准的形象。张咏了解寇准是个聪明的人,便简单地给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的赠言让其自悟,让当朝宰相愉快地接受了建议。

毕竟,恭维的话谁都爱听,你对人说恭维话,如果恰如其分,适合其人,他一定十分高兴,对你便有好感。最奇怪不过的,越是傲慢的人,越爱听恭维话,越喜欢受你的恭维。有的人义正词严,说自己不受恭维,愿听批评,这是他的门面语,你如果信以为真,毫不客气地率直批评他的缺点,他心里一定老大不高兴,表面上未必有所表示,内心却十分不安,对于你的感情,只有降低,绝不会增进,“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只有子路才有此雅量,一般自命为贤者,哪里容得下你的批评!普通人更不用说了,试看古来犯颜直谏的忠臣,有几个不吃苦头,汲黯是汉朝出名的直人,武帝是汉朝出名的贤君,汲黯说他“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武帝深觉不欢,汲黯因此终生不得意,所以善于说话,是处世的本领,是发达的因素。

由此可见,做人欲常立身,就不能不注意话留三分,低调谨慎。因此,在说话办事的时候,要记住这样一个原则:在任何地方和场合,开口之前必先三思,一定要注意所说话语的内容、意义以及措辞、声调和姿势,做事的方法和时机。在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话、怎么说,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怎么做,都是值得加以研究的。

管住自己的舌头

有句久经时间考验的名言:“你如果没有好话可说,那就什么也别说。”这句话应该作为大家一天之中该说些什么话的座右铭,这真是一句金玉良言。

有一位国王要求他的两个大臣去寻找世界上两样东西:一件是世界上最好的,一件是世界上最坏的。两位大臣分别出发并按照国王指定的时间回到宫中,把他们找到的并认为是最合适的东西呈献给国王。第一位大臣打开盒子,展示出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里面是一条人的舌头;另一位大臣也把盒子打开,展示出世界上最坏的东西,里面放的也是一条人的舌头。

人的舌头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中有人使用一句话就使得整场气氛热闹起来,也有人用一句话就破坏掉整个的气氛。《雅各书》中就说道:“颂赞和诅咒从一个口中说出,这是不应当的。”如果说出的话对人对己是没有益处的那还不如不说,与其说出来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不如“沉默是金”。因此,说话之前一定要三思,话到嘴边停一停,要首先想明白自己要说的话是好话还是坏话。

有智慧的人总是会管住自己的舌头,防止自己说错了话,以至于让流言四处传播。

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学家那儿,一见面就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等一等,”哲学家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

“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这个人不解地问道。

“这三个筛子,第一个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消息,是真实的吗?”“不知道,我是从街上听来的……”

“现在你用第二个筛子。你要告诉我的消息如果不是真实的,至少也应该是善意的。”那人踌躇地说,“不,正好相反……”

哲学家又打断了他的话:“那么你再用第三个筛子。我要问你,使你如此激动的消息是重要的吗?”“不算重要。”那个人很不好意思地回答。

“既然你要告诉我的话既不真实,也非善意,更不是重要的,那么就别说了吧!如此,那个消息就不会干扰你和我了。”哲学家说道。

有些人就是喜欢这样,平时不能够堂堂正正、诚实善良,却喜欢整天道听途说、搬弄是非,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喋喋不休。这无论对于说话的人还是听话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困扰,是没有益处的,这种人不是小人就必定是一个庸人。因此会说话的人说话前要慎重地考虑一下,你所说的话是否对于事情的进展有利,或者是否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和效果。

大卫的父母离婚后,他被判给了母亲,由母亲来抚养照顾他。由于手头拮据,母子二人只好搬到另一个城市去。大卫于是也要到一所新的学校去上课,并开始重新结交认识新的朋友。这些变化让他伤透了心。

他开始对那些父母没有离婚的孩子感到反感,并且经常无缘无故跟人打架。在这种痛苦的生活中,他养成了对人过分苛求的习惯。他几乎对谁都没有一句好话。

一天,有个对大卫的情况十分了解的同学走到他身边。“我父母也离婚了。”他轻声地说,“我知道你心里难受。不过,你得抛弃你的怒气和痛苦。你跟别人过不去,这只能伤害你自己。要是你没法说点儿什么好话,那你最好什么也别说。”

由于痛苦,大卫最初的确很难接受这位同学的建议,但既然情况变得越来越糟,他就对自己的谈吐变得比较谨慎了。他经常把马上就要冲口而出的话咽回去,若是在以前,他的这些伤害人、挖苦人的话简直是没遮没拦的。他开始意识到他从前对身边同学的关心是多么不够。随着理解的扩大,他开始明白,像他一样遭受家庭变故的不只他一个人,许多孩子也经历过令人难堪的家庭解体。大卫开始想办法去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处理好自己的痛苦与茫然。到学期结束时,大卫的态度产生了180度的根本转变,并获得了那些当初由于他管不住自己的脾气而与他疏远了的同学的好感。

无论是谁,在家里、学校里或工作中,都可能经历过精神上受到压抑的情形。当事情进展不顺利时,我们就往往忍不住责怪别人,我们或许认为,找别人的错,能使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状况觉得好受点儿。但也可能是这样想的:我不好过,你也别想好过。

破坏性的语言,往往会产生破坏性的结果。在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沮丧”时刻里,如果我们不能对人说有益的好话,那我们最好还是什么也别说。要知道,除了会给周围的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之外,从我们口中说出的那些消极性的话语往往只会使问题变得复杂起来。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来说粗野和伤人的话,哪怕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难以应付的挑战也是没有道理这么做的。正如前面提到的那个父母离了婚的孩子,受着许许多多他无法理解、无法解决的感情和情绪的折磨。但他终于还是发现,贬低和伤害他人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客气和富有理解的言辞,或干脆怀着同情听别人说话,他终于学会了帮助他人;反过来,他又受到了周围人们的帮助,而他终于在自己身上找回了生活的勇气。

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耻笑讥讽的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会伤害到你自己。古人云:“唇齿之伤,甚于猛兽;刀笔之烈,惨于酷吏之刑。”所以我们在说话时一定要注意。

《韩非子·说难》篇中曾对龙作了如下描述:龙是虫烊的一种,它的性情非常柔顺,人们可以和它亲近,甚至可以把它作为自己的坐骑。然而,它的喉下有一块长约尺许的逆鳞,如果有人触摸了它,那么它必然会发怒,以致伤人致死。

其实,岂止龙有自己的忌讳之点,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忌讳,也就是常说的“短处”。鲁迅笔下所描绘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都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人物,他们虽然性格各异,但在他们身上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有一处最怕人触动的“短处”。

阿Q最怕的就是有人说他头上的疤,谁要是犯了这个忌讳,他准会去找人家拼命,小D就曾为此领教过他的拳脚。孔乙己最怕人揭他的短,他便涨红了脸,强词夺理、竭力争辩。祥林嫂的忌讳是她曾嫁过两个男人,这是她精神上最大的负担和面子上最大的耻辱,她捐过了门槛后,本以为自己变成了干净女人,动手去拿供品,但四婶大喊一声,使她旧病复发,精神崩溃了。

人们之所以有忌讳,怕别人揭自己的短处,说到底是自尊心问题。怕脸面上过不去。所以,你若想获得朋友,说话千万不能口无遮拦,一定不要触动他们的短处。

古代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叫鱼子的人,生性古怪,对人尖酸刻薄,总好揭人短处并以此为乐事。有一天,朋友们坐在一起吃酒,其中一个叫吴丑的因老婆管得太严厉而不敢多喝。鱼子便吵吵嚷嚷地说:“你们知道吴丑为什么不敢吃酒吗?是他的老婆管教得太严了,有一次,吴丑喝醉了酒,还被老婆打了几个耳光呢!”吴丑被鱼子当众揭了短处,恼羞成怒,拂袖而去,大家不欢而散。

生活中像鱼子这样的人不乏其人,他们似乎认为,只有揭了别人的“短”,才足以证明自己的“长”,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孰知这样的结果只能使人们对他们避而远之。

有一定修养、品德高尚的人是从不揭人之短的,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人们对于自己的忌讳,通常极为敏感。由于心理作怪,往往把别人的无意当成有意,把无关的事主动与自己相联系。有时,你随口谈一点什么事,也很可能被视为对他的挖苦和讽刺,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因此,我们不仅应避免谈论别人的忌讳之点,同时也应注意不要提及与其忌讳相关联的事物,以免造成对方的误会,以致使他的自尊心受到无谓的伤害。

在日常生活中,诸多言辞并不是我们非说不可的,因此,既没有必要唇枪舌剑,也没有必要信口开河。有些话语,说得多了,不但不会获得任何好处,反而会招来许多是是非非。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说话的分寸,不羞辱他人,不当众揭人短处,开口说话之前要先过下脑子。这样你的话语才不会伤害、侮辱到他人。

不要“随便”说话

说话是一个传递信息的过程,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把话说好,不仅关系到说话者本人能否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还在于你所表达的思想、信息,能否为听众所接受并产生共鸣。也就是说,把话说好,关键在于能否把话说到别人的心窝里,打动人家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