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蒋介石六十大诀笔
31314700000002

第2章 忍字诀

——古今中外欲成大事者都是城府深厚,对一时之辱能够忍而不发。而蒋介石的发迹也离不开“忍”字。蒋介石投机有术,方能忍常人不能忍之苦。正是以忍耐作为爬升之前的资本,博取他人的同情和垂青,聚集自己的力量,才能在他人的不加防备中扶摇直上。

◎在弱势时忍气吞声

两军对垒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强弱对比明显的状况。大多数情况下,哪一方力量大,人数多,装备先进,后台硬,就已经占据了胜利的优势。但蒋介石却是一个在面临不利局面时,能够忍气吞声、承受屈辱的人。他的投机策略是,在弱势时积蓄力量,到力量充足时再找机会翻身。

蒋介石在日本高田初入伍是二等兵,处于联队最低层。按日本“武士道”的规矩,下级必须绝对服从上级。二等兵之上是一等兵、下士、中士、曹长、特务员,然后是正式军官,都要层层服从和伺候,稍不如意,就会受到斥责,甚至挨打。虽然上面官阶累累,压迫重重,日子苦不堪言,但是迫于无奈,他只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高田是本州西北部新浑县的一个镇,冬天寒冷多雪,环境极其恶劣。但出生在江南水乡的蒋介石却坚持了下来,还学着很多日本人的样子,每天用雪擦身和洗冷水澡。

以“粗粮”著称的日本军队的伙食也十分差。每人每餐只许吃一碗米饭,每星期要吃几餐麦饭。菜的方面有时是三片咸萝卜,有时是一块咸鱼,只有星期日才能吃到一点豆腐青菜和肉片。无论你吃饱吃不饱,都是不允许有回头饭的。

除了寒冷和饥饿,更让蒋介石感受到清苦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严格的军事训练。蒋介石刚到联队,每天清晨起来除了迅速收拾好自己的服装被褥外,还得向长官尽“忠诚”,干些打洗脸水和擦皮鞋等低三下四的活儿,待遇极其低下。

除此之外,他还要负责照料军马。因为当时的主要动力是马匹。炮车等这些笨重的机械全凭马匹牲畜来运输转移,所以军队对马匹的照料要求是很高的。每天两次,蒋介石要到马厩去擦马,要用手掌用力摩擦马的全身,每次都要花一小时。马擦完了之后,还要将它牵到厩外雪地里马槽去饮水和喂料。直到马喂好了,才能回营房去吃早饭或晚饭。虽然任务繁重卑微,人不如马,但蒋介石就这样咬牙坚持着。

蒋介石在日本军营生活的一年时间,对军营的许多生活细节都格外注意。在蒋介石看来,日本军营的许多习惯是日本军事教育成功的秘诀所在,与中国军队内部的纪律涣散、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形成鲜明对比。他们施教,凡是越细微、越容易为人忽略的事情,就越加注意。对于细微之处尚且如此,其他一切教育军事之大事,就可想而知了。

蒋介石把从兵营生活学习来的训练方式和军事精神带到了黄埔军校的教育中。这就是他作为一个投机者,在弱势中积累实力,得势时尽情发挥的策略。

◎枪打出头鸟,低调万年长

俗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有心机的人多半知道做人要低调,担心树大招风,惹来祸端,难以善终。

蒋介石在青少年时代是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人物。16岁时,他在奉化县城的凤麓学堂学习。因为学校教授的课程和学生渴望学到的近代科学知识有所差距,所以很多学生大为不满。年轻的蒋介石被推举为代表和校方谈判,要求进行教育改革。蒋介石在和学校的董事交涉时,言辞甚为激烈,盛气凌人。校方对蒋介石的这种态度非常气愤,必“欲除其学籍”而后快。但却引起了学生的严重抗议,迫使校方免除对蒋介石的处分。由此,同学给他起了一个“红脸将军”的绰号,是说这个人不时和人翻脸吵架,它颇符合蒋介石青少年时代的性格。

但是再年长一些之后,他开始明白该怎样明哲保身,保全自己,不顶撞师长,不主动树敌、尽量保存实力,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蒋介石刚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时候,非常的与众不同。因为之前蒋介石去日本留学时,剪掉了长辫子。这在由清政府主导的学校当局和满族同学眼中,成为特立独行的标志。蒋介石虽然心中有改革的愿望,但他却不想大出风头。他担心万一出了什么事,就很可能断送了被保送到日本学习军事的希望。因为当时清政府和日本政府有协议,不准中国学生自费学习军事,只收国家保送的学生。所以他不仅蓄起头发,表示自己服从学校的管理,尊重清政府的权威。而且在满族同学找他麻烦时,他也是一味退让,不和满族同学正面起冲突。

除此之外,对于日常的言行举止,他也总是自我克制,极力慎重,即使受到侮辱,也忍气吞声,装作毫不介意的样子。久而久之,蒋介石隐藏起自己的激进自负,爱出风头的本性,伪装成一个只知埋头读书,渴望去日本深造的书呆子。而那些无处发泄的怨气被他全部都写进了日记。在这样低调的隐忍中,蒋介石平平安安地完成了学业。

而陆军军官学校的学生也不是人人都能去日本参军,原本只有日文班的学生才有机会参加赴日的选拔考试。但蒋介石向学校提出申请,说明自己留学过日本,精通日文,希望能破格参加考试。因为他一贯表现良好,最后终于争取到了和日文班的同学一起考试的机会。

蒋介石用一时的忍气吞声换来了更大的机会,可见随着他的慢慢成长,他的投机心态也越来越成熟,目标也越来越明确。这奠定了他具有成为一个野心家和政治家的素质基础。

◎寻找危机时的应急出口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可以无条件庇佑自己的处所,或者是受伤时候的疗伤之地,或者是在狂风暴雨中的避风港。蒋介石就把自己的家乡——浙江奉化溪口视作自己的应急出口。在他人生遇到了瓶颈,或者需要个地方逃避是非的时候,他就会返回溪口,在妙高台上闲看局势万千变化。他回乡的意义,除了放松节奏、舒畅心情之外,就是韬光养晦,隔岸观火,以静制动。这样做,蒋介石往往能发现许多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找到再次出山的机会。

蒋介石在结识孙中山之后,一直就希望能通过孙先生的介绍,攫取更高的职位。但是孙中山却考虑到蒋介石比较年轻,缺乏实践经验,就安排他在粤军中任职,进行锻炼。但蒋介石却认为参谋这个职务太低,不能够发挥他的能力,而且他在粤军中常受人排挤。于是一怒之下,他负气出走,返回了老家。孙中山连忙去信安抚,并许诺给他重用。

1924年4月21日,蒋介石终于回到广州。5月3日,他正式就任军校校长兼粤军参谋长。通过此次辞职事件,蒋介石虽未撼动廖仲恺在军校的地位,但也获得孙中山的允诺,给予其在人事与财政上更多的权力。

这来之太易的成功让蒋介石不由得产生了惯性心理。之后蒋介石两次下野,都先返回了奉化溪口,进行休息和调整。

1928年8月,蒋介石在内外逼迫下下野,不论是国民党武汉派和南京派,还是军阀冯玉祥,乃至他的得力部下何应钦,都给了他巨大的压力。此时他黯然返回奉化溪口,休养了一段时间后,开始向日本和美国求取支援,还顺利和宋美龄完婚。最终以退为进,坐收渔人之利,取得了党、政、军的最高位。

而1931年12月,由于他软禁了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再次引发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再加上他的“不抵抗”政策受到全国上下一致的声讨。蒋介石无奈中通电辞去国民政府主席等职,携宋美龄返回奉化溪口,但这次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人事安排,可以说是胸有成竹地在雪窦峰上静观局势,伺机而出。果然,蒋走之后局势一片混乱,蒋介石在其第二次下野几十天后通电就职。

可以说,浙江奉化溪口是蒋介石能够得到力量补给的巢穴,是他恢复体力和斗志的加油站。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只要双脚一落到土地上,就能接受到大地母亲为他补充的能量,马上能够一扫疲惫,投入战斗。

◎软饭该吃就得吃

社会对男性的行为规范有诸多的要求,例如独立、坚强、有担当等。与之相对的,如果一个男人吃软饭,则会被社会鄙视。可能很少人知道,蒋介石的人生中也有一个吃软饭的阶段。但是因为羞于提及,所以鲜有人了解这段历史。

1911年,当蒋介石从日本回到上海,在陈其美手下操练军队的时候,经常到五马路的妓院寻芳问柳。也就是在那里,他迷上了一个做娘姨的帮工——姚冶诚。所谓娘姨,就是专门负责服侍高级妓女的女佣。那时候蒋介石并没有多少钱,但时常来捧姚冶诚的场。一来二往,两人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密切。姚冶诚见蒋介石一表人才,又愿意为自己赎身,便也心甘情愿跟着他,还把自己平时省下来的积蓄交给他,支持他革命。蒋介石为了报答她,不久之后,租了个房子,替她赎身后和她一起同居。

但是那时蒋介石并没有多少收入,又到处结交朋友,花钱大手大脚,家中时常入不敷出,只有靠姚冶诚替人洗衣服略微维持生计。为了增加一些收入,姚冶诚常出面请一些朋友聚在一起打牌,她从中抽一点头。但是这样对蒋介石的大笔开销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蒋介石一方面觉得一群三教九流的人天天通宵聚在自己家里打麻将,有损自己革命者的形象,另一方面觉得用这个办法挣钱实在是收入有限。于是他想到自己拜把的兄弟,张静江。张静江是同盟会的元老,早年曾经倾力资助孙中山革命。革命成功后,他被孙中山延请入阁,在国民党内颇有声望。蒋介石十分恭敬地称他为二哥。为了经济上能有稳定依靠,蒋介石让姚冶诚认张静江为过房爷。张静江也很明白蒋介石的意思,他做人本来就十分大方,再加上看好蒋介石的前途,所以就对他不断接济。这样,蒋、姚在经济上常从张静江那里得到一些资助,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

这段逛妓院、娶娘姨、纳小妾、认干爹的经历对蒋介石来说可谓是很不光彩。但他并不以此为耻,反而改头换面,谎称自己是英雄救美。面对蒋介石日后的荣耀,恐怕没有人敢当面揭穿他的谎话了。

对于蒋介石来说,虽然吃的是别人施舍的软饭,但是他依然会摆架子,表现出自己的骄矜和尊贵。他也懂得软饭不能吃一辈子,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跳到其他地方另谋生路,用男人的尊严换来的是资金充裕的前途,这对他来说,是自我感觉最划算的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