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合作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之后,蒋介石毫不犹豫地撕下了伪善的面具,重新对曾经的盟友举起了杀戮的屠刀。若不能做到脸黑皮厚,又哪里能做得到这一点?
◎卸磨杀驴,过河拆桥
“卸磨杀驴”的意思是在磨完东西后,把拉磨的驴卸下来杀掉。而“过河拆桥”出自于《元史·彻里贴木儿传》,《传》中说,有个叫许有壬的,是由科举进入官场而逐渐升到参政的。后来他却竭力主张废除科举制度,有人讥讽他说:“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后来人们以“卸磨杀驴”,“过河拆桥”来比喻利用他人达到目的后,把帮助的人一脚踢开。蒋介石与胡汉民的政治利益关系的变化,可以借用这两个成语表述。
胡汉民是国民党内的元老级人物,在早期革命时期,是颇有影响的理论家和宣传家,深得孙中山的信任,曾三次把职权交给他代理。蒋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胡汉民等一批元老引上政坛的,在处理廖仲恺被害案中,蒋介石通过倒胡,踩在胡的身上攫取国民党的军权、党权和政权。在蒋介石登上最高权力宝座后,又多次联胡又撵胡,直到胡从政坛上消失。
蒋介石对胡的态度大体上经历了三部曲。
北伐之前,待在苏联的胡汉民以为自己有机会得到重用,准备起程回国。可是蒋介石怎么舍得把革命的成果交与他人?他使出种种手段,把胡汉民拒之门外。胡汉民一片报国心,却由于蒋介石的冷落,并且不断施压,备受打击。他在广州只待了10来天就再次离开广州。重返国民党政坛的梦想就这样被蒋介石打碎了。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在政治上极度孤立。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他力邀胡汉民来为他选举国民政府主席出力。胡汉民果然不愧为一代元老,能力卓越。他一面为蒋的反共策略贴金,一面拉拢冯玉祥和粤军领袖,为蒋介石的上台疏通了管道,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蒋介石却时刻提防着他,担心他政治能力太强,又怕他爱指手画脚。中原大战后,胡汉民希望蒋介石把政权让一部分给自己,蒋介石立刻把胡汉民视作反蒋阵营的成员,下令将其软禁。因此,引发了两广事变,陈济棠、李宗仁在广州联合反蒋,成立广州国民政府,与南京政府对峙,蒋介石屈服于压力,被迫放出胡汉民。但此后,胡汉民也无心政治,淡出政坛。
◎不惜一切代价保证个人利益
从古至今,有许多人为了保住地位、权力、金钱等,费尽了心机。用法律手段坚持维权、敢于反抗强权、敢于同不正当行为作斗争等,都是值得提倡的保证个人利益的做法。但是利用职权之便谋利营私、迫害他人以便自己得利等,都是通过不正当的行为获利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
在1941至1943年期间,蒋介石为了维护其一党专政的法西斯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加强个人独裁,实行专权。
他首先提出了“全国党化”的口号,和他的爪牙到处宣扬“中国人都有加入国民党的权利与义务,中国青年都有加入三民主义青年团的权利和义务”,到处推行“集体入党”,“举手入党”的办法,使许多人糊里糊涂地成了国民党员或三青团员。
同时,蒋介石加强了特务统治。1943年聘请美国特工专家,成立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中美合作所)。蒋介石每年拨出庞大的特务经费,全国各地、各单位普遍建立特务组织,还在许多地区设立集中营,囚禁和残害共产党员、抗日爱国的青年和民主人士。国民党特务在国统区内横行无忌,任意捕杀人民,造成一片恐怖的黑暗世界。
此外,蒋介石从城镇到农村,全面实行保甲制。保甲机构由特务系统操纵和指挥。保甲长必须加入国民党,得到特务支持的保甲长横征暴敛,作威作福,欺压百姓,鱼肉人民。
蒋介石非常善于利用抗日的时机强化统治。因为在战争期间,权力集中是必然的,蒋介石正只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使自己的专权得到强化和扩大,满足了个人对权势的贪欲。蒋介石专权并不是一时的,也不是某一方面的,他专权是一步一步推进,全方位的个人独裁。并且,他的独裁是形成系统的,网络式的。
就这样,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位一体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维护着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蒋介石不惜一切代价想要坐稳江山,最后却因为失去民心,而失去天下。
◎不顾好恶寻求外援
要凭一己的力量消灭对手,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么容易。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总归是实力有限,眼界有限,计谋有限。请求一些外来力量的加入,可以帮助自己增强实力,拓宽视野,完善计划,从而在场场可见硝烟或者不见硝烟的战斗中,取得完胜。
早年的时候,蒋介石曾陪同孙中山出访苏俄。但是从他之后的日记和书信中可以看出,苏俄之行彻底颠覆了苏俄在他心目中的形象。他认定,“苏联政治体制是独裁和恐怖主义的统治工具,它与以三民主义为基础的国民党的政治体制完全不同。”不过,在当时的环境下,他又认为必须与共产党和苏俄合作,于是便巧妙回避了他对苏俄的厌恶,以至于连国民党右派都认为他是一个纯粹的“左”派,甚至一度将他也列入暗杀名单。
蒋介石对苏俄的态度是,反感归反感,并不阻碍他借助其力量。无论在黄埔军校,还是东征之时,他与苏联顾问都合作甚欢。即便认为苏俄可能参与了针对他的阴谋,而在日记里将其比作虎狼,他在处理“中山舰事件”时,依然极力不刺激苏俄。蒋介石明白,在即将开始的北伐中,面对有外来势力支持的军阀,革命政府还是只能依靠苏联。
蒋介石认为,巧妙利用外援,可以避免自己被完全牵扯到混乱中,保全自己的清白。让同盟和对手相互厮杀,无形中就奠定了自己的胜算;另外,等同盟实力受损的时候,自己出面了结战局,不仅接收了胜利果实,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机会清除同盟中的绊脚石,独享胜局。联合几方力量,着重攻破一个目标,不仅于己无损,还能保存实力,迅速了结麻烦。
随着北伐把革命影响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蒋介石又一次施展出高超的政治权谋,利用北伐带来的政局变动,一举奠定了他在国民党,进而在中国政治中的地位。北伐军的锐气不但鼓舞了中国民众,还惊醒了西方列强。现在他们必须对中国政局重新评估,并决定把宝押在谁身上。最终,他们向蒋介石——一个虽然讨厌帝国主义,但很少对帝国主义采取激烈行动的领导人——伸出了橄榄枝。对于蒋介石来说,这就足够了。
善于忍耐和隐藏,这是蒋介石得到外援的重要原因。即使看别人不太顺眼,他也会做足表面功夫,绝不因个人好恶毁了全盘棋。
◎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在战场上,敌我双方总是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攻击对方的短处,谁发挥得好,攻击得准确,谁就会获胜。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长处是什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蒋介石明白自己对于办特务机关,搞谍战是最为擅长的,而在人际交往方面偏弱。所以他往往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
蒋介石与美国陆军上将史迪威较量多年,互视为眼中之钉。他最担心的是史迪威和共产党搭上关系,为他们提供美帝国主义的援助。于是,在1944年下半年,共产党突出重围,迅速发展之际,蒋介石决心赶走对手史迪威。
蒋介石知道,孤注一掷,背水一战的做法只能是非常时刻的非常手段,如果每每遇到问题时都用鸡蛋碰石头,那么肯定会让自己时常“头破血流”。要学会避开敌人的锋芒,对准敌人的弱点,猛力一击。这是最安全最见效的应战策略。
9月20日,蒋介石通知赫尔利,决心请罗斯福调回史迪威,派人接替。为了达到目的,蒋介石成功利用自己的强项——分化收买——成功地分化了他的对手,支持到赫尔利的援助。赫尔利力劝罗斯福调回史迪威,支持统帅几百万军队的蒋介石。
这时的罗斯福正面临能否蝉联第四届总统职位的大选,支持蒋介石有利于他的竞选。为此,他下达了召回史迪威的命令。
10月21日,史迪威离开中国,这一天,蒋介石在宋子文陪同下,带了些礼物送别史迪威。蒋介石还假惺惺地表示,他对史迪威的召回不胜遗憾,这完全是由于他们性格不合造成的,他希望史迪威继续做中国的朋友,还请史迪威提出批评和建议。史迪威并没有发现蒋介石的谋略家的伎俩,而是大方地表示,他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中国的利益。
这一次蒋介石利用自己搞离间术的优势,冒险成功,终于赶走了多年的洋对手史迪威。蒋介石逼走史迪威,是冒着失去美援的风险。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动脑,首先成功分化了赫尔利,争取了同盟者;其次他又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候,即美国总统大选之际。因此,他才能冷静地在有风险的情况下取得成功。
即使是孤注一掷也不放弃策略,力避莽撞行事,越是危险的环境下越是能激发出最大的能量,这是蒋介石不同于常人的“高明”之处,也是他狡诈、奸猾的处事谋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