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蒋介石六十大诀笔
31314700000038

第38章 溜字诀

——厚黑的人都是只顾自己痛快,不管别人死活。他们捞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利益之后,转身就溜走,哪管把烂摊子丢给别人收拾。蒋介石一生就溜过多次。

◎见情况不对,脚底抹油

在变幻莫测的战局中,许多人的最后一道保命锁就是要有随时逃跑的能力。蒋介石就曾经为了性命数度逃跑。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他逃到台湾的那一次。

蒋介石对台湾早有打算。早在1946年10月,他飞赴台北,出席台湾光复一周年纪念典礼,便趁此机会在全岛巡视了一圈,并向随员们大发感慨:“巡视台湾之收获,较之巡视东北更大,台湾尚未被共产党分子渗透,可视为一片净土。”其时,内战刚起不久,蒋介石还在做着“3至6个月消灭共军”的美梦,根本不会料到3年后会被赶出大陆逃往台湾。但他还是看到了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随着战局不断逆转,蒋介石开始作“万一”的准备,思来想去,只有台湾这一个棋子了。

1948年2月,蒋介石的爱将陈诚在东北战场一败涂地,被逼得辞去各项职务。东北籍“国大”代表纷纷要求“杀陈诚以谢天下”,蒋介石硬是把他保了下来,安排他去台湾“养病”。其实是派陈诚去经营台湾,以防大陆一旦守不住时,就可退守台湾。1949年1月,蒋介石宣布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半个月后,蒋介石又加任陈诚为台湾警备总司令,蒋经国则被任命为台湾省党部主任。至此,台湾的党政军大权,都握在被蒋介石视为绝对可靠者的手中。蒋介石还频频约见亲信面授机宜,要他们注意保存实力,实在守不住时就渡海入台。他说:“大陆万一发生意外,台湾省即可成为政府力图复兴的基地。”

很快东南尽失,蒋介石急急飞往重庆,企图保住西南,与台湾东西呼应。怎奈国民党早已兵无斗志,将无战意,溃不成军。1949年12月,云南、西康两省同时宣布起义,并相约要活捉蒋介石。蒋只好于10日,永别大陆,飞抵台湾。

蒋介石其实从一开始就做好见机行事的准备。他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所以经常考虑好退路。见情况不对就脚底抹油,丢的只是一时的脸面,换来的是宝贵的性命。

◎大开空头支票

在谋略场上,很多时候空头许诺是维系不同团体之间良好关系的重要保证,也是各团体扬身立命的宝贵基础。蒋介石就曾经靠着大开空头支票,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忠实地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结果日军又开始向热河和长城一线进犯。在全国上下反对日本侵略热潮的推动之下,张学良抗日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蒋介石深知自己再反对抗日,必然会成为全国人民唾弃的对象,于是他同意张学良抗日,还把自己扮成力主抗日的主帅,要张学良急起决战,而他派兵增援。

1932年12月25日,蒋介石亲笔拟了个电报给张学良,主要内容是:“倭寇北犯侵热,其期不远。此间自中回京后,已积极筹备增援,期共存亡,并已密备六个师,随时可运输北援,粮秣弹药,中到沪亦备办。甚望吾兄照预订计划,火速布置,勿稍犹豫。今日之事。唯有决战可以挽救民心,虽败犹可图存,否则必为民族之罪人。”蒋介石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欺骗张学良,二是欺骗全国人民。

然而,蒋介石年前在电报中许诺的事,并没有全办。他所说的“密备六个师”是假话,1933年2月,日寇开始进攻后,蒋介石东拼西凑地先后调去三个师,但都行动迟缓。实际上蒋并不是无兵可调,不过是派点中央军北上掩人耳目而已。至于粮秣弹药更是空话。在日军未进攻热河前,张学良曾令荆有岩去南京请拨抗日饷械,却毫无着落。

但张学良由于匆忙部署,部队行动不统一,各种准备都不充分,士无斗志,军心涣散。因此,热河的防守十分薄弱。而日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攻占一地后,即以快速部队跟进,只用13天的时间就占领了整个热河,随后转向长城各口进攻。

热河失守,全国舆论大哗,张学良致电南京政府引咎辞职。

蒋介石这一次空头许诺既推脱了责任,又伪造了抗日的形象,真是奸猾至极。

◎推出替罪羊顶罪

现实生活是一盘环环相扣、步步衔接的棋局,布满了矛盾。如果能够有效避免减少矛盾,把冲突的矛盾指向他方,就可以留给自己多一点的时间和空间,向最终目标直接前进。

当大众把怀疑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如果能够找到一个人替自己背负矛盾,那么就能够将攻击转移到挡箭牌上,留给自己喘息的空余。当一场竞争的参与者大于两方的时候,如果能够来个巧妙的移花接木,把两个对手和自己的矛盾,转化成两个对手之间的矛盾,那么就能避免摩擦,独善其身。

蒋介石就曾经用过这种方法,制造了汪精卫和张学良之间的矛盾。张学良从东北易帜之后,一直听命于国民党中央。东北丧失,退入关内,这也完全是听命于蒋介石的一纸手令,张学良也误认为只有依靠蒋记中央才能反攻复土,因此对蒋介石唯命是从。

这样一来,造成了上海停战之后,热河吃紧的局面。汪精卫处在对敌前线,一直去信希望张学良能够出兵援助。但是张学良按兵不动,自然让汪精卫气恼不已。

汪精卫给张学良的电报措辞严厉,痛责张学良屡次丧地失土,拥兵不前,违抗反攻命令。张学良挨汪精卫一顿臭骂,火冒三丈,又是开会,又是通电,发泄他的满腹牢骚,声称准备交代工作,辞职下野。华北755名将领联名通电,表示要与张学良共进退,一下子又把汪精卫逼得下不来台。

蒋介石利用两个人的矛盾,唱起了连环计,他一方面对张学良多方关照,寻机把东北军的指挥权抓到手;另一方面又安抚汪精卫,使其为自己服务。最后蒋介石独操大权,达到了个人专制的目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张学良、汪精卫不过是蒋介石手中的棋子。蒋介石充分利用两个人的矛盾为自己的政治利益服务,实现了独操大权、个人专制的目的。

蒋介石经常在操作大项目时避免亲自动手,从根子上避免危机,从一开始就不要出手,把事情都交给手下去办。特别是当风险愈大时,愈要和具体事务保持较远的距离,不要让别人怀疑到你身上。只有这样,调查起来才会无迹可寻,自己也才能更加安全。

而在危险来临,问题暴露出来之后,与其眼睁睁地看着他人来收拾你,不如主动跳出来为自己开脱。蒋介石经常在能够保证自己的嫌疑全部被洗清的情况下,采取主动撇清的方式来提升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

蒋介石常会遵循着一种全局意识,通盘考虑整个事件和问题,从而巧妙利用各方的矛盾和利益纠葛,实现自己的意图。

◎善打擦边球

一个人要想彻底避开风险,就只能一事无成。收益越大的事业,就有越多人想要抢口饭吃,也就有越多的风险。如何在生活中避免风险?那要学会躲着风险走,善打擦边球。

1945年9月30日,杜聿明奉蒋介石密令,武装迫使云南省主席龙云调任军事参议院院长,以解除其兵权。龙云在大军压境之下,不得不服从命令同意出任。但是,他在云南十多年,已经有了一定的势力,坚持不肯下山去重庆,这样便形成了僵局。

经过何应钦、周小川、王振芳等多人劝说未果,直到宋子文乘飞机飞抵昆明,上五华山与龙云长谈,龙云才表示愿意于4日离开昆明去重庆。

龙云到重庆后,虽然满怀不悦,但慑于蒋介石的权威,不敢直接对蒋,便把一肚子怨气向杜聿明身上发泄。要求蒋介石严厉惩办杜聿明先斩后奏,粗暴整编云南的部队。他提出,即便他能原谅,云南老百姓也不能原谅,势必造成更加混乱的局面。

10月14日,杜聿明忽然受命到重庆去。蒋介石对他说:“你解决龙云对国家立了功。可是得罪了龙云。你看怎么办?”

杜聿明是个历来替蒋介石背过而爬上去的人,很了解蒋的心思,就慷慨地说:“只要对国家有利,我个人不计较任何名利地位。”

蒋介石听了杜聿明爽快的回答后,笑容满面地说:“你这样识大体,明大义,很好。”

16日,蒋介石果然发布命令:“杜聿明在云南处理失当,着即撤职查办。调任关麟征为云南警备总司令。”

这项命令还特别在《中央日报》上以头号标题登载,其目的不过是掩人耳目,平息龙云的怒火罢了。

1945年10月18日,杜聿明被撤销昆明警务总司令及第五集团军总司令之职后的第三天,也就是他离开昆明飞抵重庆的当天,蒋介石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命令就又颁布实施了。蒋介石用一记漂亮的擦边球既安抚了龙云,又保证了自己的意志在云南的实施。

三十六计云:“势有破损,损阴以益阳。”针对龙云对蒋介石的怨气,蒋介石采取的办法是舍车保帅,让杜聿明替自己背黑锅,以求得自己在龙云和云南人前有个“好交代”。舍车保帅,以李代桃,是蒋介石处事术中最常用的招式,也是他在已陷入窘境时的脱身之术,这一次让杜聿明为自己背黑锅,蒋介石又逃过了一次世人的责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