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蒋介石六十大诀笔
31314700000047

第47章 倒字诀

——个人的社会交际,有时候和一个国家的外交情同一理。当一个国家力量不够的时候,有时候就应该做墙头软草,风吹哪边往哪边倒。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全自己,就像一个人能力不够的时候,还是应该选择可以庇护自己的势力,在安全范围内发展自己的实力,等到羽翼丰满之后,就能展翅高飞。蒋介石就这样认为。

◎是凤凰就要拣高枝儿攀

我们常能看到一些具有相同资质的人,有的成功地飞上了枝头,有的只能永远居于低处仰人鼻息。许多人把这归结于时运对人的不够公平,但是有些政治家或者投机家却认为,有些人的步步高升是因为能够找准机遇去依附那些能够帮助自己成功的势力。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是占领更高的枝头,才可因看到更为广阔的天地,才能够有实力,有条件获得更大的成功,正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蒋介石就是这样的人,不断地把攀高枝儿的策略运用到他的外交活动中,在他的一生中,都在不停地寻找高枝而且从不惮于向更高的枝头攀爬。年轻的蒋介石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高举三民主义的大旗,为宣传孙文先生的理想,甘冒生命危险,四处奔走游说。

渐渐地,由于经济窘迫,蒋介石的“商人”性格逐渐展现出来,他被现实“改造”得更加务实,也更加势利。他不断从军阀或者黑帮那里获得金钱或者支持,来壮大自己的实力,甚至不惜给黑帮老大黄金荣下跪做门徒,来换取逃亡的路费。

随着蒋介石的实力和能力进一步扩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知道单靠土匪流氓是成不了气候的,于是又转向国外寻求支援。因为早年在日本受过军事训练,他先是个亲日派。后来又由于和宋美龄的婚姻而投入美国的怀抱,一直到他败退台湾他都一直在美国羽翼的庇护下生存。可见,蒋介石对于“攀高枝”有自己特殊的“心得”。

一棵大树虽然枝叶繁茂,但其枝叶也有好坏之分,所以在选择高枝的时候,一定要找准目标,选择那些欣欣向荣,有无限发展前途,能让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高枝。美国可以说是当时世界最为强大的国家,蒋介石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实现他统治全中国的野心,单凭他自己的实力是不够的,一定要攀上美国这个高枝作为外援。

既然已经找好了高枝,就要把握机会,一举攀上,而如何才能攀上这他想要得到一切的高枝,其凭借物就至关重要了。找好阶梯就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蒋介石就成功地找到了这样的阶梯,就是他的夫人宋美龄以及她背后的家族,凭借着这一个阶梯他成功地攀上了美国这一高枝,几乎得到了梦想中的一切政治资产。

找准了枝头,又凭借有利阶梯爬了上去,接下来就是要坐稳枝头了。因为巩固成果最重要。蒋介石攀上了美国这一高枝后,就死死地抱住,他不断地通过夫人的演讲和游说获得美国的支援,一直到他去海岛。

这一系列的“高枝攀爬”战略把蒋介石送上了高峰,却也为他的垮台埋下了祸根。

◎到什么庙拜什么神

蒋介石是信奉梁启超所说的“变则通,通则久”。国际状况风云变幻,每国的国情和风俗各不相同,因此到一个国家就应该入乡随俗,按照该国的风俗和喜好,调整自己的外交策略。要善于观风向、辨颜色,随风转舵,好恶由人,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蒋介石的官场以及外交之道,处处充满了变通。

1942年2月5日,蒋介石应英国驻印总督林利思戈勋爵的邀请访问印度,印度各界对蒋介石的欢迎极为热烈。随后几天,蒋介石视察了印度西北边境的开伯尔山口要塞,还会晤了圣雄甘地、国大党领袖尼赫鲁等人。蒋介石与甘地的会面颇费周折。蒋介石为表示尊重,想按中国的礼节,到孟买附近甘地的住处沃尔塔登门拜访。甘地则想按印度的习惯前往客人在德里的住处会面。英国总督给蒋夫人宋美龄写了一封信,信上说:如果蒋氏夫妇到沃尔塔去,那么总督政治上将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他希望蒋不要这样做。丘吉尔也打电报给蒋介石,请他不要违背总督的意愿,否则“就可能使我们联合全印度参加抗日的共同愿望受到损害”。蒋介石屈从了这些压力,把会谈地点改在加尔各答。2月10日,甘地同他所竭力保护的贱民一起,忍受旅途的辛劳,乘坐三等车厢来到加尔各答。蒋介石得知后极为感动。随后,两人大谈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帝国主义。甘地介绍了他在争取印度独立过程中,组织非暴力斗争的策略。蒋介石对印度人民要求民族自决的愿望表示了同情。

尼赫鲁对蒋介石访印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对处在殖民统治下的印度人民未能像自己所希望的那样盛情欢迎蒋介石表示歉意。尼赫鲁向蒋谈到国大党的对日立场:国大党同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会接受日本的占领。目前印度人民未充分动员起来参加抗战是由于英国不愿意解除它加在印度人民身上的殖民枷锁,但是一旦日军入侵,印度人民将协同英军抵抗,决不回避责任。

2月21日,蒋介石夫妇起程回国,当天,宋美龄广播了蒋介石的《告印度人民书》英文稿。文中说,中印两国人民命运相同,因此应并肩作战。他同时要求英国能够“不待印度人民有任何的要求,从速赋予印度国民以政治上之实权”,使他们能发挥精神和物质无限之伟力。

《告印度人民书》得到印度民族主义力量的高度评价,尼赫鲁称蒋的访问“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象征中印两个伟大民族的友好和未来的同志关系”。蒋介石的建议及舆论反响对英国当局形成巨大压力。

蒋介石虽然一向和英美国家交从甚密,但是这次访印,却也改变了态度,多次站在中印两国的立场上,向英国要求让步。蒋介石对印度的访问和其后一系列在大国首脑间的斡旋,也标志着中国作为大国首次参与国际外交。

◎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世界上的选择千千万万,每个生活在世界上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进行选择,在不同的抉择面前,有的人愚钝坚持,有的人灵活变通,于是形成了两种鲜明的结果:“成功和失败。”而导致这种结果的直接原因无非是对生活的灵活处理和适度地改变程度。

寓言故事中写道:“鹰鹫本一家,其名为隼,生于岩石巢穴之间,天地大变之日,万物皆枯,草木尽死,前者攀登于枝,翱翔长空;后者畏缩不前,食腐败之物,落地倭寇。”同种生物当遭遇到客观变化的时候出于本能的反应往往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因此命运的轨迹也就不同了,但值得欣慰的是:这种动物最后还是存活了下来,最终成为了飞行类的霸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蒋介石的性格中就有鹰的特质。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面临日本全面侵华的巨大威胁和抗击日本侵略的严重斗争。与日本不懈斗争和争取国际援助的“双管齐下”政策,成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工作重心。这个时期是蒋介石多元化外交体系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蒋氏以外交人员的多元化、外交思想的多元化以及外交途径的多元化,构建了当时中国战时外交的多元化格局,体现出灵活、机动、超越常规的外交运作方式。1945年7月至8月的中苏莫斯科谈判是在《雅尔塔协定》的背景下举行的,《雅尔塔协定》是美苏双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达成的一个有损于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秘密协定。中苏谈判由此启动,其后签署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正是《雅尔塔协定》的延伸和具体化。协定签署前,蒋介石对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及其在东北的利益要求,便有所知悉与警觉。协定签署后,蒋介石通过多种外交途径,探听协定的主要内容,并组织其幕僚研讨相应的对策,首先,是期待美国介入到中苏谈判中来,以达到联美抑苏的目的。其次,分析蒋介石在中苏谈判前的外交准备。包括蒋介石对美国、苏联的外交,蒋介石关于中苏谈判基本原则的制定。最后,重点分析了中苏谈判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6月30日斯大林对宋子文的礼节性会见至7月12日的第6次会谈,谈判的焦点为外蒙古问题和东北问题。

蒋介石在“承袭”和“变通”民国初期外交体制基础上,构建了蒋氏的多元化外交体系,蒋介石多元化外交体系的基本架构,主要由正规化外交人员和非正规化外交人员两大系统组成。同时在对待美国、日本、德国和苏联的态度上软中有硬,硬中有软,灵活的外交体系使得其在外交上如鱼得水,取得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有奶便是娘

中国的民间有这样一句话:“有奶便是娘”,就是指一些见利忘义,得利忘本的一些行为,更直观地说就是“谁给好处就投靠谁”的举动,这种耻辱龌龊的想法和行为在中国甚至整个世界都是普遍存在的,在任何一个角落都时有发生。追本溯源,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事件的恶性循环呢?孟子的一句话解释了原因:“此之谓,失其本心。”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和思维定性的操作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智,当他的大脑支配和心质取向矛盾,大脑会毫不犹豫地受心灵支配。在西方有学者给人类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人是一种经济人”,因为人类的所作所为都是为自己的利益所服务的。

蒋介石就深受这种观点熏陶,在他的外交生涯中,不断变换投靠的“主子”,寻求有奶的娘,维护自己统治的利益。

在20世纪20年代北洋军阀时期,蒋介石曾把夺取政权、统一中国的希望寄托在日本的支持基础上,但日本的侵华战略迫使蒋介石的外交思想逐步发生转向。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苏联曾经大力援华,但由于蒋介石的反苏政策,加上英法陷入欧洲战事,蒋介石只有寄希望于美国的支持,1938年在中英两国就英国对华贷款问题谈判失败以后,蒋介石果断地调整了他的战时外交方针,召回不太为美国所欢迎的王正廷,重用亲美人士,任命国际间具有崇高声望的著名学者胡适为驻美大使。至此,蒋介石完全确立了亲美外交思想。蒋介石最终走向亲美的道路。这整个过程的变化正反映了跟随利益变化,投靠不同“主子”的过程。

蒋介石政府和德国的关系也反映出了他们对利益的追求。

1936年11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一事曾经引起中国政府的强烈关注和不安,蒋介石以各种方式和渠道多次向德国询问德日协定中是否有关系到中国的秘密条款,并得到德国方面的保证,即德日协定仅仅是防共反苏性质的,不会影响中德贸易和合作关系。1935年8月20日,德国军事顾问专门写成《法肯豪森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呈送蒋介石,对中国抗日提出了若干建议,1936年12月28日,德国国防部长布隆堡还专门致电蒋介石,祝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7年6月孔祥熙访德时向希特勒否认中国存在共产主义威胁的说法,希特勒向前者表示德中之间仅是商业关系,德国在远东没有任何政治上、领土上的目的,其实德国唯一的愿望就是开展商业活动。而这和后来德日法西斯的实际作为是相去甚远的。

单看眼前利益的褊狭也是蒋介石政府的败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