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蒋介石六十大诀笔
31314700000052

第52章 推字诀

——不会“推手”的政治人物称不上政治家。这样只会让自己摊上越来越多的麻烦和重担,不能脱身还受人非议。所以君不见,在眼花缭乱的政治舞台上,善舞长袖的蒋介石都是把责任往外推。

◎精通踢皮球的功夫

在谈判中针对对方的要求,己方不便拒绝,便借各种客观理由,左推右诿,把对方的“皮球”踢来踢去,不当一回事,对方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有妥协让步。这是一种很无赖的策略。

蒋介石就总是在自己决策失误后,推卸责任;或者是在作出一个明知会受到反对的决定之后,把承受责骂的任务转移到别人身上。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就曾经命令张学良主动提出“不抵抗”,来让年轻的张学良替他背负“卖国奴”的骂名。而面对同共大决战中的失利,他仍然不肯承认是自己的失误,只把责任推给外国人。

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的结束,迫使蒋介石必须暂时走下权力舞台,退居幕后。可惜的是,蒋介石似乎不能从战场上一连串的失利惨败中,汲取教训,深自悔惕,反而在其日记中频见各种遁词。比方他在日记中,竟把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责任,推卸给斯大林、马歇尔、俄国人、美国人、英国人……而未见只言片语对自己领导风格、战略缺点以及国民党当局政经决策诸多失误之反省。他说:“此次革命‘剿匪’之失败,并非失败于‘共匪’,而乃失败于俄史,亦非失败于俄史,而实失败于美马,盖以马歇尔误听俄共之宣传与英国之中伤,对于其本国之利害与中国之存亡,以及太平洋之安危与全世界人类之祸福,皆置而不问,而唯以个人一时之爱恶,专泄其私愤,今后第三次世界大战之悲剧,已不能免,马歇尔实应负其全责也。”

按照他的意思来看,“剿匪”失败并非出于他的战略失误,败在了共产党的手里,而是失败在斯大林等人对共产党的支持,以及对国民党的错误判断上;而从更深方面来说,不是斯大林的错,而是美国马歇尔的错误,是因为马歇尔误听了俄共的错误宣传和英国的中伤,不顾本国的利害和中国的存亡,也不顾整个世界局势的安危,专以个人的好恶,来泄愤。如果导致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完全是马歇尔的责任。

可见,蒋介石在要洗白自己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是极端的幼稚和孩子气。他幻想只要通过别人承担责任,就能洗脱减轻自己的过错,这完全是种痴人说梦、不切实际的举动。

◎左右煽风,坐收渔利

有个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当面临抉择时,不如先按兵不动,等到事情发展到有利于自己的地步时,再像寓言中的渔翁一样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益。

“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个特殊时段,日本逐渐加快了对华侵略的步伐。英美两国虽然在中国享有巨大利益,但是基于当时各自全球利益考虑,反应并不十分积极。经前期的“沉默”后,两国虽先后发表对日照会,但没有如国民政府期望的那样采取进一步制日的行动,英国甚至偏袒日本。但日本在1934年发表“天羽声明”,公然排斥他国在华势力,昭示了其独霸中国的野心,遭到各国不同程度的反对。在得到消息后,国民政府由“软弱”回应到强硬抗议,同时随着事态的演进,利用其“以夷制夷”的策略,对英美展开了外交攻势,并利用九国公约制约日本。蒋介石“以夷制夷”策略初见成效后,又进一步与苏联接触,其天平已渐由“安内”偏向攘日的一边了;同时,美日矛盾也日益激化,在美国主导下英美两国已经开始对日产生警惕并进行战前的防备了。以“天羽声明”为转折,从1934年就已开始孕育的战争火种,在日本侵略行动的煽动下必将点燃。

左右煽风的办法,可以让有利害关系的双方互相牵制实力,从中脱身。蒋介石用这样的厚黑策略,在外交活动中取得了许多便利。

不管在哪个领域,“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是一定的道理;在一般人的人际交往中,力求使自己耗费最小的精力,使用最少的物资,冒最小的风险,而取得较大的胜利。蒋介石正是如此,在事情发展的最初阶段,他没有积极主动地出击,逞一时之勇,而是坐山观虎斗,在对手们两败俱伤之时,一举出击而定大局,这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蒋介石在斗争中,一开始站在幕后,积攒时间,积聚精力,从而笑到最后。他的隔岸观火是有意为之,他的目标就是,期望对手两败俱伤,自己坐收渔利,因为他的目标明确,且做法得当,从而使他在斗争中损失最小,却得益最多。

◎“太极推手”用到政治舞台上

“推手”是太极拳的一种招式,双方力争牵制对方,使其失去平衡,趁势将对方发放出去。它是一种彼此制约、掌握平衡、刚柔相兼、别具一格的对抗运动。推手的运动特点是不丢(不脱离)、不顶(不顶撞),以静待动,以柔克刚。

蒋介石就是这样做的。

1944年,蒋介石在日军进攻豫湘桂战役中大溃败,这引起了罗斯福的不满。这时蒋介石突然要求撤回缅战中中国远征军,史迪威立刻向马歇尔建议,要求剥夺蒋介石指挥中国军队的权利,把指挥权交给他,甚至把共产党的军队也纳入他的军事计划。罗斯福采纳了史迪威的建议,致信蒋介石,决定将史迪威晋升为上将,让史迪威统帅所有的中国军队和美国部队,阻止日军的进攻。蒋介石为了得到美国的援助,只得谨慎行事,恭敬地答复接受罗斯福的建议。但是蒋介石说他要有一个“准备阶段”,否则,他将军队交出去,史迪威也不好指挥。同时蒋介石还要求美国派一名联络员,调整他同史迪威的关系。显然,蒋介石这是在与罗斯福玩拖延战术,因为无论什么情况下,他都不会交出军队的。

有句古语说:“敌能战,应不与战,专以走废之,则可常活。”蒋介石处世常玩“拖术”,面对对方咄咄逼人的气势,采取回避的手法反守为攻,与对方周旋。他的这一招虽有时失效,但是大多时候颇能成功。在与美方交往中,蒋介石对罗斯福的“出兵缅北”及交出中国军队与史迪威的要求,采取的都是拖术,表面答应,暗中拖着不动,这是他“蘑菇战术”在处世中的运用。

古人云:“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蒋介石深知这句话的实际功用,在他面对咄咄逼人的美国一方,他巧妙地打起了太极,既不否定,也不肯定,而是尽量拖延,他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虽说时局对自己不利,但是总会否极泰来,所以他没有听美国的话而让出军队,也没有和美国较真,而他就是在这一推一进中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推手最忌讳的一点就是,露出己方的破绽,让对手有机可乘。所以一定要将自己最薄弱的地方隐藏好,且不可让对手发现。其实,蒋介石最在乎的就是他的军队,一旦失去军队他就一无所有,他之所以没有据理力争的原因也是在于为了麻痹美国。

太极推手放到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中就是说人生一世,万不可使某一事物沿着某一固定的方向发展到极端,而应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其各种可能性,以便有足够的条件和回旋余地采取机动的应对措施。这也是他的官场要诀。

◎看似送礼,实则送灾

社会关系是很复杂的,我们生活其中,即使你再与世无争,再置身事外,也难免会被牛鬼蛇神缠上身。更不用说当你与人发生龃龉冲突,威胁到别人的地位、权威或既得利益。这时候如果一遇见一个有什么说什么,心胸坦荡,什么事都放在明面上去解决的人还好,这样你起码可以相仿设法去化解矛盾,但如果你要是得罪的一个心胸狭隘,却又笑里藏刀的伪君子,就是大不幸了,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暗地里射来的箭也总是能打中患处,让你防不胜防。

蒋介石就是一个这样的人,谁要得罪了他,特就经常放出暗箭去打击,最恐怖的是脸上还摆出一副和善的表情。

民国的时候,《申报》在上海的日销量达到两万份,影响力巨大。蒋介石开始还想拉拢《申报》的总经理史量才。上海临时参议会成立,国民党政府指定史量才为参议会议长,还陆续给他农村复兴委员会委员、中山文化教育馆常务理事、红十字会名誉会长和上海战区善后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荣誉职务。

而《申报》终坚持着“人有人格,国有国格,报有报格”的办报精神,不为强权所左右。披露了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诸多举动。对蒋介石的笼络,史量才或虚与委蛇,或称病请假,或保持缄默。因此,他们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

蒋介石有一次史量才请到南京,就是想要用半利诱半威逼的方式再次说服他和《申报》能够为自己的政权服务。史量才没有找借口推辞,也没有谄媚地连忙赴约。他看定了蒋介石不敢把自己怎么样,硬是软硬不吃。已经权倾一时的蒋介石哪里被人这样对待过?他闷了一肚子的火,最后终于爆发出来:“我手下有几百万军队,激怒了他们是不好办的。”史量才回敬蒋介石说:“我们《申报》发行十几万份,读者总有几十万吧,我们也不敢得罪几十万读者。”蒋介石最后说:“史先生,如果我有什么缺点,你们报上尽管批评。”史量才回答说:“蒋委员长,如果你有不对的地方,我们是不会客气的。”

蒋介石原本想给史量才一个楼梯下,不料反而被将了一军,哽得是半天说不出话。他立刻命令戴笠对史量才进行暗杀。一代报业才子就这样殒命西湖湖畔。

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最需要防备的就是笑里藏刀的人。而蒋介石一而再再而三这样两面三刀的做饭,让他不但失去了民心,也失去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