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蒋介石六十大诀笔
31314700000007

第7章 勇字诀

——有勇无谋,谓之莽夫之勇;有谋无勇,谓之谋臣之懦。成大事者,必得有勇有谋,方能遇难呈祥,死里逃生。蒋介石虽然从心术上看并不光明磊落,但是他却具备勇气和智谋。这使得蒋介石的求官之路像三级跳一样,以他人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蹿升。

◎要勇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蒋介石的发迹是十分迅速的,从加入同盟会起,他就一直受到孙中山和陈其美的重用。这和他接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有关,也与他善于表现自己,勇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密不可分。

很多人知道他手下的军统和中统组织过很多起暗杀事件,但其实蒋介石自己也曾经亲自策划过暗杀行动。

郑汝成是袁世凯在上海的代理人,淞沪镇守使、海军中将。1913年陈在二次革命期间发动的“上海独立”,1914年蒋介石等人准备在沪宁发动的那次军事行动,都是郑汝成组织镇压的。

经过陈、蒋的周密策划,他们选定在11月10日动手。因为那天是日本大正天皇加冕日,郑汝成是中国上海当局的首要人物,必前往日本领事馆致贺。而刺杀地点选在了外白渡桥拐弯处。这里是去日本领事馆的必经之路,有一定弯度,驶过车辆必减速。

蒋介石亲自找了几个心腹来进行行动。不一会儿,郑的车队来到,只见一辆豪华马车以高超的驾驶技术,突然强行插进郑的前导副车与主车之间,并快速将车横列,迫使其主车无法前进,并与前导副车脱节。王小峰、王明山两人的高级豪华小汽车也适时强行插进郑的主车之后,迫使其无法后退,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此时,豪华小汽车中的杀手迅速下车,以解决交通为名,向主车内审视确认郑汝成在车上,对准郑汝成头部、胸部连发三枪,郑当场被击毙。前后不到10分钟,就完结了这一惊天大案。

陈其美与蒋介石将袁世凯的忠实爪牙郑汝成击杀后,接着于12月3日运动肇和兵舰起义,并一度攻下制造局。袁世凯对他们恨入骨髓,派出杀手暗杀陈其美。陈其美去世后,亲朋好友无人敢来认尸,蒋介石不顾危险,挺身而出,收殓尸体。这一系列的英勇举动受到了孙中山的赞许有加。

革命的背后有着太多的牺牲,在别人都选择逃避和放弃的时候,蒋介石却选择了面对。这也是他在投机过程中展现的富有勇气的一面。

◎危难之时显身手

危机到来的时候可能是挑战,也可能是机遇。古诗有云,“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可见,遇到危难的时候如果能够成功克服危机,展现自我,或许就能化险滩为通途。

蒋介石并不是一个无论何时都冲在最前面的人。他时常会犹疑,会怀疑,甚至总考虑退出。像他早年追随孙中山的时候,在孙中山眼中并没有那么重的分量。他提出的许多建议,孙中山基本上未予采纳。而且授予他的也多半是没有实权的闲职。这使蒋介石一度陷入苦恼之中,所以从1918年3月到粤军赴任至1924年1月,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他至少有14次辞职或者不告而别。

然而,就在擅长军事的将领朱执信、邓铿相继遇难,陈炯明渐生异志的情况下,蒋介石却没有背叛孙中山。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变。蒋介石思忖这是一个重要时刻,决定应召南下,在上海停留了几天就奔向广东,在香港租了一只小船,越过海面,进入珠江口,直奔“永丰舰”。

29日,蒋介石在“永丰舰”上同孙中山见面。蒋介石帮助孙中山出谋划策,应付复杂局面。针对陈炯明分化瓦解海军舰艇,并以炮火威胁“永丰舰”的诡计,蒋介石协助孙中山率队移泊黄埔附近的新造河面,决定率舰进驻白鹅潭。

7月10日,“永丰”、“楚豫”、“豫章”等舰攻击车歪炮台,冲过叛军的炮火封锁,蒋介石站在舵楼上指挥舰队前进,并劝说孙中山进入底舱休息。虽“永丰舰”被炮火击伤,但孙中山的三艘军舰终于泊入白鹅潭,等待北伐军回师平定叛军。

此时,正是盛夏,舰上燥热,又缺少青菜和淡水,蒋介石冒着危险上岸寻找食物,晚上自己睡在甲板上担任警卫。然而,不利的消息接连传来,先是舰队内部的三大巡洋舰叛变投敌,接着是北伐军第一师又变节投敌,然后是许崇智的军队受阻,导致“永丰舰”上的孙中山孤立无援。

8月9日,孙中山听取蒋介石的建议,在蒋介石的护送下,离粤返沪。

孙中山对蒋介石在患难之中随侍40多天,感到莫大欣慰,留下深刻印象。他终于认识到,此前喋喋不休地向他提出忠告,真心帮助他的,不是别人,而是蒋介石。他对这段和蒋介石之间的患难之交印象极深。这也让孙中山相信,蒋介石对他的支持和拥护是坚定不移的。

日常生活中,因为不被信任和器重,蒋介石心中愤懑,他的选择逃避和辞职也许有些孩子气,但是危急关头,蒋介石却收起了鲁莽和孩子气,在孙中山面前,表现出了一个革命者的成熟和勇气。这就是蒋介石关键时候的投机表现。

◎逞勇之前也要制订周密计划

蒋介石青年时代也曾是一个十分莽撞冲动的人。他会因为义兄陈其美的个人喜怒,就做出替他复仇的刺杀行为。但他却并不是一个光有武力毫无头脑的武夫之徒,他在逞勇之中,会流露出极深的心机,为自己的行为制订周密的计划。

陶成章和陈其美之间,因为光复会和同盟会利益分配不均,又因经费的筹措和使用彼此不能信任,所以积累了很深的个人恩怨。就在这时,陶成章与孙中山又爆发了争执。他指责孙中山将南洋筹来的款子用到不明的地方去了,孙中山非常气愤,陈其美对陶成章也非常愤恨,想除之而后快。

陈其美的心事,蒋介石自然是摸得一清二楚。他对陈其美素怀感恩之心,此时更觉得替盟兄除掉心腹大患是自己当仁不让的责任,这正中陈其美下怀。

蒋介石先买通了光复会的王竹卿。王竹卿与同盟会早已暗中往来,他常拿光复会的机密做交易以捞取外快。蒋介石以此为要挟,王竹卿只得乖乖就范。通过王,蒋探听到陶成章连日已经悄悄地转移了好几处地方,由客利旅馆、国民联合会、光复会机关汇中旅馆,最后又悄悄地住进了广慈医院。他决定在广慈医院实行暗杀。

1912年1月16日凌晨2时,蒋介石和同伴撬开医院大门,潜入陶成章的病房。因为两人对路径很熟悉,所以一路没有惊醒熟睡的警卫人员。进入病房后,两名刺客其中一人轻轻叫道:“陶先生……”另一人早已拔枪在手,对着陶成章的头部扣动扳机,两名刺客很快逃走了。

后经医生检视,子弹从左颊入,斜穿脑部而出,陶成章当即身亡。

陶成章被暗杀,举国震惊,上海各界更是议论纷纷。消息传到南京,孙中山极为震惊,连忙拍电报给陈其美,要他用一切办法,侦查此案,缉拿凶手。黄兴也发电给陈其美,要他严缉凶手,并“设法保护章太炎”。

陈其美接到孙黄两人电报后,大张旗鼓,调动所有的警探,四处侦查,贼喊捉贼,当然不会有什么结果。也就在这个时候,蒋介石奉陈其美的命令,前往日本去了。

陶案断了线,查不下去。但总有些蛛丝马迹,早有人怀疑到陈其美头上,但没有实据,只好挂起来。后来,接踵而至的二次革命、护国战争,1916年陈其美被暗杀,使“陶案”搁置起来,再往后,蒋介石青云直上,成为中国第一人,陶案真相再也没有揭开的可能了。

一般的时候人们都认为,有勇有谋,有胆有识是一个英雄必备的素质。有勇无谋叫莽夫,无勇有谋则显得怯懦。但是如果像蒋介石那样,把勇和谋运用在害人的勾当上,则只能被称作枭雄。

◎要表现先要让人知道

在社会上,人们的关注点越来越分散。所以默默做事最终换来的很可能就是被忽视和冷落,而必要的宣传和表现却能赢得深刻的印象。投机者从来不把宣传和炒作看做为自己涂脂抹粉,歌功颂德,他们反而认为,善于表现自己的人,才会在生活各方面占据主动。

刺陶事情发生后,蒋介石潜逃日本,这是蒋介石第三次东渡日本。蒋此次东渡,名义上是出国深造,学德语,准备前往德国留学。

蒋介石来到日本后,当然不会安下心来学德语,他仍然对国内局势依然密切关注。他不甘寂寞,积极寻找机会从事革命行动。到了下半年,他便与一些人合作在日本办起了《军声》杂志。

当时国内正在掀起民族资本主义的改革热,宋教仁在孙中山、黄兴等赞同下,于8月将同盟会、统一共和党以及几个小政团合并为国民党,并为了能够在议会中争得多数席位,不惜删除同盟会纲领中的革命内容,以便合法地将大批政客和前清遗老们拉拢到国民党内,在中国实行西方议会民主制度。

《军声》杂志的刊行正是与这种国内思潮遥相呼应的。蒋介石在很短时间内,在《军声》杂志上先后发表六篇文章:《〈军声〉发刊词》、《革命战后军政之经营》、《军校统一问题》、《蒙藏问题之根本解决》、《征蒙作战争议》和《巴尔干战局影响于中国与列国之外交》等。这些文章表达了蒋介石早期的不太成熟的军事思想,并对自己的政治军事思想进行宣传。

他在《军声》杂志创刊号上撰文向往一个大同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各种族和睦相处,只需警察来维持秩序,没有战争,因而也无须军队。他更现实地分析了西藏和蒙古的局势,指出俄国和日本最有可能与中国为敌,他排除了中国能经受得住俄国人进攻的可能性,指出实际上无论侵略来自何方,中国都不堪一击,并大声疾呼建立一支至少有60万人的正规陆军来保卫国家。

他还强烈批评了把军权和民权集中于省总督一人之手的制度,他写道:这种制度要是不改变,中国总有一天会变成由许多各自为政的王国组成一个松散的拼盘,因此,军权必须由中央政府来掌握。

在主办《军声》杂志过程中,蒋介石学到了不少东西,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治国安邦的谋略,并在后来的革命过程中,逐步将其完整化、系统化。

虽然《军声》杂志没有让蒋介石扬名,但是蒋介石宣传自己、炒作自己的理念从这件事中就可见一斑。投机者常常将自我也作为炒作的对象,自我推销,推广自己的知名度、美誉度,提高自己的社会公众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