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
B.现象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C.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D.任何一种现象总有某种本质隐藏其后
10.某村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上级多次给钱给物,但该村面貌总是变化不大,后来在上级的帮助下建立起强有力的党支部,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干部和群众连续苦干几年,面貌大变。村民感慨地说,给钱给物,不如建设一个好党支部。这一事实说明()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B.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C.理论来源于经验
D.要善于抓关键、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11.在20世纪50~6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军事封锁、全面禁运、政治挤压等手段失败以后,80~90年代一改旧态,千方百计接近我国,热情地提供资金,发展贸易,输入他们的文化观念。这证明()
A.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现象会变化,事物的本质也会随之变化
B.现象是多变的,不同的现象可能反映的是同一本质
C.真象和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反映
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12.以下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说法正确的有()
A.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
B.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
C.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13.下列现象中属于因果关系的是()
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B.水涨船高
C.一寸光阴,一寸金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4.原因和结果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经常要遇到的一对范畴。以下关于原因与结果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原因和结果相互对立,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
B.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总是确定的
C.因果联系只是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关系
D.原因和结果相互联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15.下列命题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C.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D.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6.伊拉克与美国的各种矛盾冲突持续了多年,2003年,这些矛盾最终导致了美伊之间战争的爆发,战争的结局是萨达姆政权的垮台,美国掌握了伊拉克的主权。这反映出来的矛盾斗争性的作用是()
A.使伊拉克国家军事实力下降
B.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C.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
D.支持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17.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五个“统筹”体现了()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全面的观点
C.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8.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反映了辩证法中的()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现象和本质的观点
D.必然偶然的观点
19.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句话表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C.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D.自然环境就是被人利用的
20.据报道,森林覆盖率高达60%的某发达国家,为保护自己的森林资源,禁止企业使用本国木材生产的一次性卫生筷。而森林覆盖率不足20%的某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企业,却用本国原木制造一次性卫生筷,竞相降价向发达国家出口。这从哲学上给我们的启示是()
A.利与弊、好处与坏处是对立统一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眼前利益必须和长远利益相统一
D.事物的本质总是通过事物的现象表现出来的
2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经验来检验
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2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A.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的因素
D.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23.所谓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
A.人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C.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D.真理是由人创造的
24.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其客观性是指()
A.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
B.客观事物是否具有价值是由人决定的
C.人的需要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D.发现、利用客体的价值,改造客体实现主体的价值目标
25.在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二者的关系包括()
A.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B.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C.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起着动力调控的作用
D.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受理性因素的制约
26.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具体包括()
A.科学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D.生产方式
27.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这句话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下面观点说明了这句话的有()
A.实践是人类社会的运动方式
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特殊本质内容和现实基础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D.社会规律存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
28.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他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A.人类可以认识、利用和驾驭社会规律,从而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B.人类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社会规律
C.社会规律存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外
D.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9.坚持生产力标准,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那么,生产力标准的内涵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是判断一切政党的路线、方针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判断一切制度进步优越与否的唯一标准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判断社会制度先进与否的根本标准
30.下列各项体现了社会和人的活动的关系的是()
A.没有人的活动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B.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发展的创造者
C.人的活动不可能离开社会的发展
D.社会发展的程度是由人类决定的
31.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人口爆炸、粮食危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等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我们现在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体现的哲学意义是()
A.社会发展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
B.人类是自然的主人
C.社会发展是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32.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了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下面观点正确的有()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D.杰出人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3.下列观点体现了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关系的有()
A.杰出人物领导、教育人民群众
B.杰出人物可以离开人民群众,自己创造历史
C.杰出人物的业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D.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
34.社会发展的过程既体现了决定性,也体现了主体选择性。那么,一个民族做出选择的依据是()
A.民族的利益
B.民族中每个人的喜好
C.民族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D.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35.对人的社会性是历史的、具体的,理解正确的有()
A.具体的社会关系决定人的具体的特殊本质
B.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属性,所以,与自然无关
C.人的社会性是历史的、发展的
D.人的社会性是不会改变的
36.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人的本质是不断发展的
B.人的本质是超社会的,是永恒不变的
C.只有以生产关系为基础,从而全面考查人的社会关系,才能把握人的本质
D.不同的社会人的本质也是不一样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
1.当今时代,电脑日益普及,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A.消费者购买电脑所支付的货币B.电脑的硬件和软件
C.电脑的各种功能D.电脑对消费者的有用性
2.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B.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D.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矛盾
3.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
A.商品的广告来体现B.商品的有用性来体现
C.商品的交换来体现D.商品的价格来体现
4.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B.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矛盾
C.商品与货币的矛盾D.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的矛盾
5.货币的本质是()
A.用来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B.用来进行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C.是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
D.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6.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等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再加上剩余价值,即W=c+v+m,那么()
A.c+v+m都是新创造的价值
B.c+v是旧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
C.c是旧价值转移来的,v+m是新创造的价值
D.c+m是旧价值转移来的,v是新创造的价值
7.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是()
A.个别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的结果
B.个别资本家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各个资本家都延长劳动时间的结果
D.各个资本家都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8.个别资本家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胜而改进技术的直接原因在于()
A.追逐绝对剩余价值B.追逐相对剩余价值
C.追逐超额剩余价值D.追逐平均利润
9.某资本家投资2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4∶1,m′=100%,一年周转6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分别为()
A.240万、600%B.280万、400%
C.320万、600%D.350万、600%
10.假定某资本家投入100万元的资本,其中不变资本60万元,可变资本40万元,工人创造的商品价值是140万元。那么,该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率是()
A.70%B.100%C.120%D.200%
11.在对资本主义工资问题的分析中,关键在于要分清()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劳动和劳动力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12.当剩余价值被看成()
A.预付不变资本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B.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C.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D.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3.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
A.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竞争的结果B.不同部门竞争的结果
C.工业与农业竞争的结果D.同行业内部竞争的结果
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15.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
A.民法B.宪法C.刑法D.行政法
16.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
A.分权制衡B.权力分散
C.民主集中D.政治协商
17.资本主义国家选举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人民当家作主
18.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19.垄断利润的实质是()
A.垄断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
B.垄断资本家所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垄断资本家所获得的超额利润
D.垄断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20.金融资本是指()
A.银行资本家投资于银行的资本
B.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银行资本
C.银行给企业的贷款
D.垄断的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发展的资本
21.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生活实行干预和调节,其实质是()
A.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B.加强垄断资本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
C.消除经济危机
D.促使社会经济增长
22.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A.国际卡特尔B.国际托拉斯
C.国际康采恩D.跨国公司
23.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
A.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的
B.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C.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的
D.通过和平革命实现的
24.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C.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D.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
25.针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表明()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主要的基本形式
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C.暴力革命与和平过渡不可并存
D.暴力革命与和平过渡可以相互取代
26.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是()
A.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B.无产阶级专政
C.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
1.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是()
A.用暴力掠夺货币财富B.用暴力掠夺商人的财富
C.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D.用暴力掠夺小生产者的土地
2.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
A.剩余产品的出现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
C.私有制的出现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具体劳动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
A.创造使用价值B.形成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