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特性”。
时间和空间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无限性和有限性。选项A时间的无限性,即物质世界存在和发展的持续性是无限的,物质世界具有永恒性。选项C的主观性不是时间的属性。选项D时间的客观性,即时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选项B时间的相对性,指时间的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选项B符合题意,本题的正确选项是选项B。
此知识点在2008年单选题第2题考查过。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对立表现在:在实践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改造和被改造的对立;在认识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反映和被反映的对立。而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表现在:两者互相规定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选项A体现的是主体和客体对立统一关系中对立的表现;选项C与选项D是主体和客体对立统一关系中统一的表现。实际上,选项C就是“主体和客体互相规定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句话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选项D对两者关系的理解也是正确的。因为在生产和实践中,人们通过实践使主体自身的力量转化为对象物,这样完成主体客体化的过程;在消费和认识中,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一部分,这样完成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选项B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为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错误的,因为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看,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既不同于一般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同于一般的精神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把这两种相互作用都包含于其中。所以,选项B是错误的,答案是选项B。
此知识点近十年来未考查过,但属于重要知识点,需要引起考生的注意。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关于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主要有:实践决策,确定实践目的、实践目标和方案的制定;实践的组织和管理即实施;实践结果的检验和评价。设计奥运“鸟巢”的建筑方案属于第一个基本环节,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选项B属于第二个基本环节,选项C属于第三个基本环节,设计奥运“鸟巢”的建筑方案只完成了主体客体化,并没有实现客体主体化,因此,选项D错误,答案是选项A。
此知识点在2006年多选题第17题考查过。考生在复习时,要把这个知识点同“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以及“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这些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实践的观点结合起来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无论从它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还是在考研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产生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世界”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因此,选项A是错误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大脑的机能”,“人脑的机能”强调了是人类所特有的,其他动物虽有大脑,但并没有意识,因此选项B也是错误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物质的反映”强调人离开客观物质世界,尤其是离开社会实践,就不可能产生意识。所以,选项D也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
此知识点在1999年(文)单选题第2题、1999年(理)单选题第1题、2001年(文)单选题第2题、2002年(理)多选题第17题、2007年多选题第17题考查过。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云南省在制定发展战略时,着眼本省的省情,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A。而选项B、C、D都不符合题干要求。
此知识点近十年来未考查过,但属于重要知识点,考生需要注意理解复习。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情感等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可以引起或抵制人体生理和精神上的病患。所以,选项C为正确答案。选项A、B和题干所表述的意思不相干,选项D本身的表述就是错误的。
此知识点在2005年单选题第1题、2001年(理)单选题第3题、2000年(文)单选题第1题、2000年(理)单选题第1题、1999年(文)不定项选择题第17题都考查过。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原理”。
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笛卡尔完全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认为世界的本原有两个,把物质和精神都当成世界的本原,这是典型的二元论观点。因此,选项D为正确答案。选项B、C与题干要求明显不符。选项A中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与题干也不相符。
此知识点在1999年(文)单选题第1题考查过。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题干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外国朋友熟知莎士比亚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而不知晓中国的传统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熟知并热爱歌剧这种艺术形式,而不知晓中国的戏剧形式。周总理采用灵活的工作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在于他从外国朋友的实际情况出发,用他们熟知的艺术形式来介绍中国传统名剧。因此,这则故事所反映的道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选项A、B、D与题干的意思均不相符。所以,选项C是正确答案。
此知识点近十年来未考查过,但属于重要知识点,需要考生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与系统”。
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主要特征: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整体性。如黑格尔所说,“从人身体上割下来的手,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人这个系统是由头、手、脚等各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位组成的,而不是各个孤立部位的简单拼凑。手的性质、功能要受人这一系统的影响和制约,离开了整体,其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当手脱离了人这一整体后,就已经失去了手的性质和意义了。选项A、B、C虽然是系统的特征,但是与题干均不相符。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D。
此知识点在2001年(理)不定项选择题第17题、2004年辨析题第31题、2005年多选题第16题、2006年选做题Ⅱ考查过。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的过程性”。
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过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是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体体现了发展的过程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选项B、C、D与题干均不相符,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
此知识点在2007年多选题第19题考查过。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是指现实事物中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把握可能这一范畴,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是根据和条件比较充分,在现在条件下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抽象的可能性是根据和条件不充分,在现在条件下尚不能实现。“点石成金”和“海底捞月”都是古代的寓言。石头和金子是不同质的物体,即使石头能转化成金子,也不可能手指一点便可实现,因此点石不可能成金。月亮不在海里,海里也没有月亮,所以,海底根本不可能捞到月亮。两者都是不可能,所以,选项A、B、D是错误的,正确答案为选项C。
此知识点在2005单选题第2题和2007年单选题第2题考查过。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表现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1919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但是中国总体社会性质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变,只是量变中的部分质变,而且是阶段性质变。所以,选项A、B、D错误。正确答案是选项C。
此知识点在1998年(理)不定项选择题第12题考查过,是重要知识点,需要考生多加注意。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度是质与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与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限度。只有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掌握适度原则的意义是: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度,可以使人们知道,量的变化在什么范围内不改变事物的质;超过这个限度,事物就会发生质变。故事中的主人公杰米扬无休止地劝客人吃鱼汤,超过了客人所能接受的限度,实际上是“过犹不及”,没有注意把握适度原则。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选项A、C、D虽然是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但是与题干不相符。
此知识点在2001年(理)单选题第2题考查过。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否定就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选项A是否定之否定的内容。选项B是发展的实质。选项D是循环论,把事物发展看成周而复始的循环,否认了发展的前进性,因而是错误的。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选项C。
此知识点在1999年(理)不定项选择题第17题考查过。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知道题中前面一个观点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面一个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歧是: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或场所上的变更,没有质的飞跃。③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把事物的变化看作是单纯外力推动的结果。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选项A、B、C都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但不是根本分歧,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D。
此知识点近十年来未考查过,但属于重要的知识点,需要考生注意。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危”,居安时应思危,防止“安”向“危”转化。因此,正确答案为选项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相互作用的,但是本题题干的意思是“安”与“危”的相互转化,因此,选项B、C、D都不符合题意。
此知识点在1998年(文)不定项选择题第12题、1999年(理)单选题第2题、2001年(文、理通用)不定项选择题第16题、2004年多选题第17题、2007年选做题Ⅱ考查过。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国共两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国共两党之间虽仍有摩擦,但他们之间的矛盾已是次要矛盾。所以,正确答案为选项B。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矛盾有多对,不止一个,选项C、D是相对于一对矛盾而言,因此与题干不符。
此知识点在1999年(文)材料题第35题考查过。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这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前提;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②③是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的表现。所以,选项A、B、D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
此知识点在1998年(文)不定项选择题第12题、1999年(理)单选题第2题、2001年(文、理通用)不定项选择题第16题考查过。
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辩证的反映论,所以选项C为正确答案。一切唯物主义反映论都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和世界是能够认识的观点,所以不能作为能动的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区别,因此选项A、D是错误的。选项B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这是不可知论的观点,所以错误。
此知识点在近十年的考试中都没有出现过,但属于重要的知识点,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
2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