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思想政治理论核心冲刺精编500题
31318400000023

第23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详解(3)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是指人能动性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选项B为动物的本能活动,而选项A、C为自然现象,选项D是一种实践活动。所以,正确答案为选项ABC。

此知识点在2008年单选题第3题考查过。

4.【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和客体是任何实践活动都不可或缺的。所以选项BC正确。实践是人的活动,因此人类社会产生以前就不可能存在实践活动。所以,选项A错误。艺术活动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因此,选项D错误。

此知识点在2008年单选题第3题考查过。

5.【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最根本、最主要特性的一种论断。所以选项A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有如下定义:物质的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所以选项C正确。正因为物质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而且它是客观实在的,所以排除选项B。选项D所反映的“物质消灭论”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C。

此知识点在2002年(文)不定项选择题第16题考查过。

6.【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产生、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所以选项AC正确。人类的意识能够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的反映,这是人的意识与动物心理的区别所在。只有社会的人才会有意识,意识是在社会发展历史中形成的。所以,选项B错误,选项D正确。答案是选项ACD。

此知识点在1999年(文)单选题第2题、1999年(理)单选题第1题、1999年(理)不定项选择题第19题、2001年(文)单选题第2题、2002年(理)不定项选择题第17题、2007年多选题第17题考查过。

7.【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认识世界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更重要地表现在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上;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上。意识的产生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并没有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而且意识的能动作用体现为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所以选项C、D观点错误,正确答案是选项AB。

此知识点在2000年(文)单选题第1题、2000年(理)单选题第1题考查过。对于这个知识点,还要把握这一原理的意义,关于这一原理的意义在1999年(文)不定项选择题第17题、2001年(理)单选题第3题、2005年单选题第1题考查过。

8.【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与系统”。

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组成的社会有机系统,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又体现出系统的结构性,由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体现出系统的层次性。社会系统并不是僵死不变的,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这又体现出开放性。所以,正确答案为选项ABCD。

此知识点在2001年(理)不定项选择题第17题考查过。

9.【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现象和本质”。

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是表现本质的,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因为本质是通过一定现象表现的。本质总是现象的本质,是现象的内部联系,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题干中四个选项关于二者关系的说法都是正确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

此知识点在1996年(理)辨析题第23题考查过。

10.【答案】ABD

【解析】本题是一个综合性试题,涉及到对立统一规律中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以及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选项A明显是正确的,外因是上级的支持(“给钱给物”)和帮助建设起党支部建设。内因是“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干部和群众连续苦干”,结果“面貌大变”。选项B也是正确的,体现在“村民感慨地说,给钱给物,不如建设一个好党支部”,这说明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选项D也是正确的,是因为此题说明抓“输血”不如抓自身的“造血功能”,这才是主要矛盾。选项C的说法错误,理论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来源于实践,所以不选。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BD。

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辩证法和认识论中最重要的知识点,考生一定要重点复习。

11.【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现象和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并不随着现象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选项A是错误的,选项BCD观点正确,符合题意。

此知识点在1996年(理)辨析题第23题考查过。

12.【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完全否认偶然性,只能导致神学目的论。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都看成是纯粹偶然的,否定必然性。通过偶然认识掌握必然,可以使我们的行动更具目的性、自觉性,重视并善于利用偶然因素,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研究是通过研究偶然揭示必然的。宣称“偶然性是科学敌人”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所以选项D错误,正确答案是选项ABC。

此知识点在1994年(理)单选题第2题、1995年(文)辨析题第23题考查过。

13.【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原因和结果”。

考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需要明确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辩证法把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联系。选项A体现的是量变质变规律,选项B、D均是因果联系的表现,选项C讲的是光阴的重要性就像金子一样,不存在因果关系。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BD。

此知识点在近十年的考试中没有出现过,但却是重要的知识点,希望引起考生注意。

14.【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原因与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两者不能混淆,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另一方面,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联系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选项B内容不正确,只有单独考查一对因果关系时,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才是确定的,如果考查的是因果链条上的现象时,原因和结果的界限就不确定了。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并非所有的先后相继关系都是因果联系,“在此之后”不等于“因此之故”,所以选项C错误。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D。

此知识点在近十年的考试中没有出现过,但却是重要的知识点,希望引起考生注意。

15.【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发展的过程,经由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则形成质变。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本题中,选项ABC均为描述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是经过日积月累的量的积累而逐渐形成的。这三个选项均体现了量变质变规律。选项D“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即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者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ABC。

此知识点在1998年(理)不定项选择题第12题考查过。

16.【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美伊之间矛盾斗争性的作用有二:一是美国不断强化在海湾地区的力量,不断削弱伊拉克的军事力量,即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二是美国通过战争瓦解萨达姆政权,实现伊拉克国家政权性质以及美国在伊拉克地位的质变。选项D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本题矛盾斗争性的一方所坚持的依据而不是作用,因此,这个选项应当被排除。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这个知识点,近几年偏重于考查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例如1999年(理)单选题第2题、2001年(文、理通用)多选题第16题、2004年多选题第17题、2007年选做题Ⅱ,斗争性的考查较少,希望考生在复习时不要忽视这一方面,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论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完整把握。

17.【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所体现的哲学原理”。

五个“统筹”,即解决五个方面的矛盾,实现矛盾各方面的协调和统一,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和全面的观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内外因的辩证关系。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所以,选项ABCD均为正确答案。

科学发展观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理念,把科学发展观与哲学原理联系起来进行跨学科考查是近几年政治理论考试命题的一个特点,因此,无论对于这个知识点还是对于这种考查的方式,都应该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

18.【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看,它的核心要义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显然这是永恒发展的观点。进一步地要实现永恒发展,还必须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表明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是相互制约、紧密相关的,因此,可持续发展又包含了普遍联系的观点。但现象本质的观点和必然偶然的观点都未在可持续发展中得到直接体现,应当予以排除。因此,选项CD与题干无关,正确答案是选项AB。

19.【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所以人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有效利用、节约自然资源,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规律,所以选项AC正确。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说明只有在经济上有了大发展,才可以带动其他方面更好的发展,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选项D是片面地看问题。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ABC。

20.【答案】ABCD

【解析】本题是一个跨章节的综合性试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某发达国家禁止使用木材生产一次性卫生筷的利(长远看保护了国家资源,维护了生态平衡)与弊(眼前利益少)是一对矛盾,某发展中国家的利(眼前的暂时利益)与弊(长远看损坏了森林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也是一对矛盾,所以选项AC正确。而矛盾本身就是一种联系,所以选项B正确。两个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做法(现象)背后反映的本质自然不相同——由表及里,所以选项D也正确。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通过对此题中某发达国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而某发展中国家却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同思想、不同做法的分析,告诫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此题是一个跨章节考查的综合性题目,这种类型的题目与跨学科考查类型的题目成为近几年政治理论考试的特点,希望考生重视这种类型的试题。

21.【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题干中内容分为两个层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说明士大夫由于没有亲身参加实践,因而没有正确认识“钟声”产生的原因,其中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说明渔工水师虽然亲身参加了实践,获得了感性认识,但是不能通过抽象思维上升为理性认识,这说明感性认识必须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BD。选项A、C与题干无关。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这个知识点在2002年(理)单选题第2题、2005年单选题第3题、2006年单选题第3题考查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这个知识点在1999年(文)单选题第3题、2000年(理)不定项选择题第17题考查过。

22.【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来自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具有片面性、表面性,而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做到;人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在思考着,并以原有的理论认识为背景,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不同的人由于理性认识不同,感受也就往往不同。理性认识需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而且感性认识和经验丰富与否对事物理解的深度也大不相同。故四个选项均正确。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

此知识点在1999年(文)单选题第3题、2000年(理)不定项选择题第17题考查过。

23.【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选项BC正确。选项A观点正确,但是与本题无关。选项D本身就是错误的,违背真理的客观性。

此知识点在2006年分析题第34题考查过。

24.【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