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思想政治理论核心冲刺精编500题
31318400000039

第39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答案详解(10)

(4)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工作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途径:第一,要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第二,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第三,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第四,要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第五,要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此外,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相关知识。

从材料2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创新能力和其他国家相比还不高,材料1反映了创新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通过建设创新型国家,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科技发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阐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十六字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同时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需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要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需要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此外,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本题所属的知识点是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此知识点2006年单选题第12题考查过。

13.【参考答案】

(1)①材料1表明,我国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中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步骤。

(2)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发展的筋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②依靠科技创新,使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最主要的方法和途径。推进自主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3)①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党和政府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②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党和政府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指导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各方面工作。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党和政府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本题共设置了四个小问题,第一问,材料1表明什么问题。此问比较简单,根据材料1可以看出,我国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第二问要求考生运用相关知识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的依据,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三问要求考生来分析党和政府是采取什么措施来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的。

只要考生把关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掌握好,按照每个问题要求,稍加概括和提取材料信息,就能答好本题。

14.【参考答案】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很突出。第一,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第二,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将难以承受。第三,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际竞争力将难以提升。进入新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不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我国面临着被发达国家越拉越远的可能。

(2)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个坚持”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三个转变”,即: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及途径。

回答第一问,考生一定要根据材料来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回答第二问,考生需结合教材上的内容来回答。其实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体体现在按照“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要考生把教材上的内容掌握扎实,回答“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是不难的。

15.【参考答案】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出发,既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工业化道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已不可能关起门来先搞工业化,再搞信息化,而是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通过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不仅要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要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其中的一个“坚持”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一个“转变”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而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所以,只有通过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就要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有助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十七大报告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相关知识及其与产业结构、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的关系。

从材料1和5可以看出,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并存在浪费严重、高投入、高能耗等现象。材料2、3、4反映了与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而较少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所以,从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出发,在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材料6可以看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通过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坚持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然要求通过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来发展经济。

本题所属的知识点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其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知识点2004年多选题第26题考查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这一知识点2000年(理)单选题第14题、2002年(理)不定项选择题第27题、2006年单选题第11题考查过,“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知识点2005年多选题第30题、2008年多选题第28题考查过。

16.【参考答案】

(1)邓小平在深刻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他说的“两个大局”,一是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对于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2)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即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3)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具体措施:一要吸引和用好人才。二要发挥科技主导作用。三要增加教育投入。四要加强文化卫生建设。

振兴东北的具体措施:一要继续从战略上调整经济结构。包括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国有经济结构。这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线和基础。二要切实加强企业技术改造。这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环节。三要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长远大计。四要积极搞好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保证。五要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事业。这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条件。六要大力推进改革开放。这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强大动力。

(4)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必须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我们要创造条件引导中西部劳动力向经济相对集中的地区转移,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人口承载力;引导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胡锦涛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

此题的问题1、2、4属于理解识记类型的题目,第三问需结合近几年中央全会的相关精神回答。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2001年(文理科通用)论述题第35题考查过。

17.【参考答案】

(1)材料1、2、3反映了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比较少,且浪费现象相当严重;我国单位能耗产生的GDP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能源利用率比较低;在粗放式发展的过程中还导致了严重的污染问题。资源环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由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的:我国人口多而资源短缺且利用率低,如果我们继续走粗放增长的路子,资源将难以支撑;其次,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将难以承受;再次,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际竞争力将难以提升;最后,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难以建立。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措施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