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少年礼仪节知识
31334500000018

第18章 在学校的礼仪(1)

课堂礼仪

上课

学生应当准时到校上课,若因特殊情况,不得已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得到教师的允许,方可进入教室。

上课铃一响,学生就应端坐在教室里,等候老师上课。

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起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

听讲

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集中注意力,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问题。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一定要讲普通话,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下课

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可着急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举动。

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行注目礼,然后说“老师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位。

老师在课堂上讲错了,你该怎么办?

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偶尔会遇到老师在课堂上讲错的状况。这时,你不要马上在课堂上站起来指出老师的错误,如果那样做会出现很尴尬的局面,可能使老师难堪,同时也显得你没有修养。即使是当时提出,也应先举手,待老师询问后再以委婉商讨的态度去表达。

通常的做法应该这样:等下课后,单独向老师反映你发现的问题,这样既体现了你关心尊敬老师的品德,也显示了你良好的修养。作为一位师德高尚的教师,他不仅不会恼怒你指出他的错误,反而会因此更加注意自己日后的教学,并会及时向学生更正自己的错误、表扬你的细心与认真。

服饰仪表

美国一位服装史学者曾指出:“一个人在穿衣服和装扮自己时,就是在填一张调查表,写上了自己的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信仰、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婚姻状况等。”由此可见,服装就像是人们心灵的一面镜子,展示出个人的审美能力,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既然服饰代表一种个性特征,那么,青少年的日常着装又该怎样突出自我呢?

正确地穿着校服

每一个学生都有校服,大部分学校都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穿着校服,也有些学校只在有集体活动时才要求学生穿着校服,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学生都要遵守学校的规定,保持校服的干净、整洁。穿着脏兮兮、皱巴巴的校服不仅让学生自己的形象大损,同时也破坏了学校的形象,是很不得当的。

不要—味地效仿他人追求流行,担心自己的着装落伍,这是当代青少年的一个明显特点,这种求新爱美的心态是正常的,但不要脱离自身的条件而去盲目追逐时尚,那样不仅会加重家庭的负担,更会因此而失掉了自己特有的个性、特质,甚至会弄巧成拙,成为他人的笑料、谈资。

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宜的装扮

青少年的装扮要顺乎自然,不要过分雕琢。着装尤其应以清纯自然为好,表现出学生特有的青春朝气和活力。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对外开放,有些青少年在穿着打扮上也开始变得富有个性美。但有些学生,喜欢模仿国内外明星们的夸张装扮,怪异的发型、夸张的饰品、袒胸露背的衣着、画眉涂唇的妆容,甚至刺青、穿鼻环、舌环、脐环……这不仅令青少年学生纯美、自然的特质丢失殆尽,有些行为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比如不恰当的化妆、穿环等,极易造成局部感染),实属得不偿失。

对于青少年来说,装扮自己应遵循以下原则:合体、适时、整洁、大方。

尊师礼仪

与老师相遇时作为学生,无论你在校园内还是校园外,当你与老师相遇时,都应主动地向老师行礼问好。

在老师的工作、生活场所当你有事情需要去找老师的时候,无论是去老师的办公室还是宿舍、家里,都应先敲门,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进入后不要随意翻动老师的物品。

不要私下对老师评头论足

学生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不应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要尊重老师的个人习惯和人格。当然,人无完人,老师或多或少也会有缺点和错误,当你认为老师的某种行为或习惯影响了教学或与学生的交流时,你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礼貌地向老师指出,而不应在私下里与同学妄加评论,甚至以言语或不恰当的行为加以攻击。

正确对待批评

当你犯了错误,要认真、诚恳地接受老师的批评,认真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要学会作自我反省与检讨,以使自身不断得到完善。

当你认为老师的批评不正确或有失公允的时候,言辞激烈地加以辩解或是一声不吭地全部承担都是不正确的。你应该适时地向老师解释清楚,以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使你与老师之间有更好的交流与沟通。

学生和老师之间只有相互了解与沟通顺畅,才能令校园生活更加和谐、愉快。

遇到节日时

在各种节日时,我们在向亲朋好友送上祝福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也给培养我们的老师送上一份真挚的祝福,尤其是在教师节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是一个学生,因此,莫忘师恩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的良好品德。

程门立雪

这个故事讲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学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40岁了,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起鹅毛大雪。二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门外,不言不动,静候着老师醒来。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仍然站在门前,不禁大吃一惊。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深受感动的程颐于是倾尽自己的心力将自己所学全部传授给了这两位虔诚的弟子。

这个故事在宋代读书人中广为流传,后人便常用“程门立雪”这个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的虔诚心意。

虽然在今日看来,无论是杨时、游酢,还是程颐,行为都不免有些“过火”,尤其是前者的行为,甚至会被看作是对自身健康的一种戕害,但无可争辩的是,他们尊师求学的心意仍在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

尊师每一天

老师是除了父母之外,对我们人生成长影响最大的人。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尤其在古人看来,还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感慨。如果把他们比作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另一种概念的父母,应该并不为过。

对于教师本身以及这个职业的尊重和夸赞从未间断过,我们从不吝于将所有关好的言论及溢美之词统统加诸在这样可爱而可敬的人身上。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师呢?其实,每个懂得尊重和感激的人都应该明了于心。除了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理解之外,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并非只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更大程度上而言,老师和我们应该是朋友,作为朋友是需要心灵间的坦诚交流和信任的。现在的学生面对着多元文化的纷至沓来,如何从中鉴别、挑选、吸收适合自己的文化元素,这既是学生自己更是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除了“园丁”这个比较通俗的比喻之外,老师更像是我们的守护神,虽然他(她)有可能像唐僧一样婆婆妈妈,但成长中每个关键的转折点无不伴随着老师的教诲和指引,他(她)引领并保护我们走向光明之地,这一点尤为神圣。对于所有的老师和学生来说,教师节不应该只是每年的9月10日。而应该是每一天。

同学间的交往礼仪

通常,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长达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学生生涯,如果说活到老学到老的话,那就更可观了。在这期间,我们与同学问的交往就显得尤为重要,同学问的交往是我们走向社会的前奏,它令我们感受到人际交往的乐趣与困惑,让我们的公共人格得以发展并走向成熟。

同学间良好的人际交往令我们的学生生涯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青少年阶段,和谐的同学关系将是我们一生中最纯洁、最美好的记忆,这份美好的友谊甚至会伴随我们终生。但是,这份美好也并非唾手可得,它需要我们付出努力。要想使同学问的关系和谐,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以礼相待、以诚相待。

同学之间要有礼貌一个彬彬有礼的人在任何时刻、任何场合都是受人欢迎、令人尊重的,同学之间也不例外。

同学之间虽然年龄相近,也同样要使用礼貌用语。不要张口就是祈使句,“喂,你过来一下。”“嘿,这道题怎么做啊?”“喂,把尺子给我用用。”……这些话只能让你的同学对你产生反感,久而久之,你就成了不受欢迎的人。

另外,还要注意不要随意给同学起绰号,尤其是那些带有贬损意味的绰号。贴切的昵称会令同学问的关系更加和谐、亲密,但揶揄的称呼、蔑称一定会伤害对方,也丝毫不会令你显得幽默。

当然,不讲粗话、脏话,是每一个学生应该自觉遵守的基本规范。

怎样对待有缺陷的同学?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免不了会遇到一些在生理上有缺陷的同学,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

首先,我们绝对不能因此而嘲笑他们,而应该主动、热心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他们由于身体上的缺憾,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情感上也更加细腻、敏感,如果我们在日常与他们的交往中不加以注意,很可能就会在无意间伤害了他们。与他们相处的法宝就是:把他们当作和大家一样的正常人,在他们感觉不便的时候,适时地伸出援手。

同学之间要热忱相待,以饱满的热情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以一颗真诚的心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努力做到这一点,那我们每一天的校园生活无疑将会是阳光灿烂的。相反,如果你总是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冰冷面孔,待人缺乏一同学之问要团结友爱在我们的学生生涯中,与同学相处的时间要远远多于与家人、老师相处的时间,这就使同学问的相处变得极为重要。因为如此多的时间里要相处一处,如果和谐愉快,将会令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轻松高效;如果相处时矛盾、龃龉不断,将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团结、友爱会使我们的班级具有更大的“能量”,令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具有更大的进取热情,这种“能量”与热情便是我们不断取得成绩、通往自我完善的原动力之一。一人有事,大家相帮;班级有事,共同努力……试想一下,这是多么令人温暖与振奋的情景啊。

团结、友爱是与人友善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也是具有团队精神的一种体现。具有团队精神对于如今的合作型社会来讲,显得至关重要,这种能力与精神的培养也逐渐被人重视起来。

因此,对于身心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能够团结同学、友爱待人是一项必须注重去培养、发展的能力。

对于那些不能与多数人友好相处,热衷于搞自己的“小山头”的同学,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嫌恶、抛弃,而要热情地团结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团结的大集体中的乐趣,进而使他们也成为团结友爱的大集体中的一员。

同学间相处要大公无私,学校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同学们的脾气、秉性各不相同,因此,要友好相处就要双方都付出些努力,能够彼此理解、彼此包容,才能令相处更加融洽。

那些心里只有一己之私、只会打自己的“小算盘”的人,是不会拥有真正的友谊的。只有那些心底无私、能够以集体的利益为先,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替他人着想的人,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