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的礼仪
作家普里兹文曾经说过:“生活中没有哲学还可以应付过去,但是没有幽默则只有愚蠢的人才能生存。”可见,幽默是一个人的学识、才华、智慧、灵感在语言表达中的闪光,是一种“能抓住可笑或诙谐想象的能力”,它是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协调不合理的荒谬现象、偏颇、弊端、矛盾实质的揭示和对某些反常规知识言行的讽刺。
固然,幽默的力量不会使你减肥、不会帮你付清账单、也不会减轻你的劳动量,但是,当你希望成为一个能克服障碍、赢得他人喜欢和信任的人时,千万别忽视这股神奇的力量。因为,无论是拜访还是待客,幽默感都能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一个面露微笑、活泼风趣的人,总是比面带怒容或神情抑郁的人更受欢迎。幽默是你进行社交、进行沟通的一座桥梁。
有人说,神色自然是件傻事,因为在应该不好意思的时候,自己却可能不知道。但神色自然来自心理上的平衡,它融合了我们笑谈自己的勇气和对他人真诚的关心。
有一位年轻的姑娘在订婚宴会上希望给未婚夫的亲戚们留下美好印象,她微笑着走进来,可是在门槛上绊了一下,脚步踉跄地跌坐在沙发上。她立刻说道:“瞧,你们的牌局多精彩,把我也吸引过来了。”她的轻松和自信,一下子就扭转了本来可能使人难堪的局面,自信和风趣立现。幽默的确会给拥有它的人增色不少。
社交场合,正是幽默力量最活跃的时刻。女主人把你介绍给一位贵宾时,悄悄地对你说道:“说些捧场的话。”可是,如果这句话恰巧已经被对方听见,那该怎么办呢?你可以说:“哦,不!我知道您正是那种不能随便奉承的人。”这样一定会使大家都避免些尴尬。
作家“罪该万死”
尴尬的场面自是我们不愿遇到的,但化解尴尬也的确需要些幽默的“调料”呢。
美国作家欧希金曾在他的作品《夫人》中写到美容产品大王鲁宾斯坦女士,后来有一次他参加宴会,一位客人不断地批评他,说他不应该写这种女人,因为她的祖先烧死了圣女贞德,其他客人都觉得很窘迫,几次想改变话题都没能成功。最后,欧希金自己说:“好吧,那件事总得有人来做,现在你差不多也要把我烧死了。”这句话使他马上从窘境中脱身出来,随后他又说了一句妙语:“作家都是他笔下的人物的奴隶,真是罪该万死。”
幽默的萧伯纳与不幸的骑士
有一次,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正在街头散步,突然一位冒失的摩托车骑士驾车闯了过来,猛地把萧伯纳撞倒在地。
肇事者急忙扶起萧伯纳,并连声道歉。
幸好萧伯纳没有受伤,他站起身拍拍屁股,对着骑士微微一笑,诙谐地说:“我觉得很遗憾,您真是太不幸了,先生。假如您把我撞死了,明天您就能成为闻名天下的摩托车骑士了。”
当那个肇事者知道被自己撞倒的是大名鼎鼎的萧伯纳时,不禁对这位大作家的幽默感敬佩不已。
在交谈中善用赞美的艺术
父母经常赞美孩子,会令孩子更加自信、昂扬向上;朋友间的相互赞美,会令友谊更加完美;领导经常赞美下级,会更加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与参与度……
赞美之于人心,如阳光之于万物。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需要赞美,人人喜欢赞美。这不是虚荣心的表现,而是渴求上进,寻求理解、支持与鼓励的表现。(但是请你注意,这里所说的赞美不是那些阿谀奉承之词,而是发乎于心的真诚话语。)经常听到真诚的赞美,明白自身的价值获得了社会的肯定,有助于增强自尊心、自信心。
如何赞美别人
随便说几句人云亦云的客套话,赞美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并不难,更谈不上可贵。贵在真心诚意,难在确有实效。
谄谀与捧杀,都是带糖衣的毒品。这种“赞美”,或言不由衷,或夸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或无中生有、张冠李戴。这些都不是正常社交往来的手段,而是勾心斗角时用以讨好、利用或迷惑、麻痹对方的阴谋伎俩。
对至爱亲朋的赞美,当然出于善意的鼓励,但往往不自觉地带有偏爱或捧场的倾向。你可以态度更热隋,语气更热烈,但对人对事的评价决不能脱离客观事实的基础,措词也应当有分寸。
对于任何一个人,最值得赞美的,不应是他身上显而易见的长处,而应是那些蕴藏在他身上的优秀的潜质,这些极为可贵又尚未引起重视的潜质,很有可能通过你真诚的赞美被激发出来,帮助他(她)开辟人生或事业上的—个全新领域,有助于其攀登人生与事业上的新的高峰。内容明确、有特点的赞美,比一般化的赞美更可贵、也更可信。与其空泛、笼统地赞美对方很聪明、能干,不如具体地赞美他(她)做出的几漂亮事,这样才有助于其发现、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激发起更强的上进心、荣誉感、自豪感。
赞美,不—定局限于对个,也可包括对他所从事的职业,所属的民族、籍贯、国家,及至他工作的单位、就读的学校。这种对群体的赞美,在现代的集体社交活动中,具有特殊的公共关系效果。
有的人不习惯当面直接赞美别人,或不习惯当面被直接赞美,那么,恰如其分的间接赞美就是最好的选择,其意义与效果不亚于直接赞美。如“严师的说法,就道出了间接与直接的关系。因为直接赞美劳动成果,往往就是间接赞美生产、培植出这硕果的劳动者。
在实际生活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有实效的赞美不是“锦上添花”,而应是“雪中送炭”。最需要赞美的不是那些早已名满天下的人,而是那些正处在身心的成长期或是存有自卑感的人,尤其是其中那些被错当成“丑小鸭”的“白天鹅”。如果在他(她)们最为低落的时候,给予他(她)们最真诚的赞美,哪怕只是只言片语,就有可能使其倍受鼓舞,振作起精神,以昂扬的人生态度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谈话的忌讳
谈话是一门艺术,为了使之在快乐、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就必须在谈话中注意一些忌讳。
◆在有多人参加的集体聚会中,切忌只谈个别人知道或感兴趣的事情,或只与个别人交谈而冷落其他人。这对于被冷落的人来说,除了尴尬之外,也是一种不尊重。这种情形在有好为人师者参加时最为多见。
◆不要涉及令人不愉快的内容,如疾病、死亡、荒诞的事情。当在谈话中一定要涉及的时候,就要善用委婉语了,这在前述文章中已有涉及,可参考阅读。
◆话题不要涉及他人的隐私。这在西方一些国家中,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对方的年龄、收入状况、家庭关系、婚姻状况等,甚至包括学生的考试成绩。
◆如果对方是残疾人,就避免谈论涉及对方残疾的部位及话题。
◆言之有物,真诚不夸大。待人真诚是赢得友谊与尊重的前提。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只要是发自内心的,都会令对方身心怡然。
◆少插言,甚至不插言。在和对方谈论时应多说“后来呢?”“真的啊!”等,鼓励对方讲下去,而不是在对方在这个话题上还意犹未尽地谈论时,打断别人的谈话或是让对方转移到另外一个话题上,这只会令对方认为你是个无礼的人。
◆不在背后议论别人,尤其是不要在背后通过贬损他人来抬高自己,这是一种极端愚蠢的行为。那只会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长舌头”,更会让人觉得你一定会在别人的面前再去议论他的是非,从而招来别人的厌恶。就算你本无恶意,但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跟上节拍。不要在别人已经转移到另外一个话题时,你还停留在之前的话题上。那样只会让你不合群,也会让别人认为你是一个不识趣的人!
见面时的礼仪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更是十分重视初次见面的礼仪。在古代,我国最常见的见面礼仪便是“揖”,即“拱手为礼”,其方法是身微俯,手与心齐,双手交合,这种礼仪始自先秦,至今偶尔还可看到。“拜”,包括跪地叩头、打躬作揖等,以表示敬意。
随着社会的进步,日常社交场合中普遍为人们接受和使用的见面礼仪融进了更加文明、更加丰富的内容。因此,为了给别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取得公共活动的成效,不仅在一般普通人际交往中,而且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尤其需要掌握和遵循见面礼仪。
日常礼貌用语
◆见面语
“老师好”、“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您好”等。
◆感谢语
“谢谢”、“劳驾了”、“让您费心了”、“实在过意不去”、“拜托了”、“麻烦您”、“感谢您的帮助”。
◆致歉语
“对不起”、“请原谅”、“很抱歉”、“请稍等”、“请多包涵”等。
◆客气语
“别客气”、“不用谢”、“没关系”、“请不要放在心上”等。
◆告别语
“再见”、“欢迎再来”、“祝您一路顺风”、“请再来”等。
如何打招呼
首先,我们对打招呼要有正确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遇见老师、同学、长辈等,打招呼是最起码的礼节。良好、得体的打招呼能活跃气氛,增进友谊。而恰当地使用招呼语,可以很好地避免尴尬场面的出现。
有的人不重视打招呼,认为天天见面的人一般用不着打招呼,有的人认为与自己家里的人也用不着打招呼,有的人认为与自己无关紧要的人或者陌生人更用不着打招呼,而有的人不愿意先向他人打招呼……
其实,这些认识都是不正确的。打招呼是联络感情的手段,沟通心灵的方式,增进友谊的纽带。见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打招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跟对方有进一步的交往,而是一种礼仪形式。其实不论任何人,当有人微笑着和自己打招呼时,都会受到感染,像是见到阳光一般,心情也会跟着好起来,这时你可以很自然地回应这美好的问候。因此,当我们在任何场合遇到任何人,如果迎面而来的人对我们说“Hello”的时候,千万别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隋,甚至置之不理啊!那可是非常失礼的呀!
◆要主动
对自己周围的人,包括亲人、邻居、同学、朋友等,不论其身份、地位、年长、年幼、是男、是女,都应一视同仁,只要照面就应打招呼,表示亲切、友好,这也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
至于打招呼的先后是无关紧要的,有的人喜欢摆架子,不愿意先向别人打招呼。其实,先打招呼是主动的表现,是热情的象征,会拥有人际关系的主动权,有什么不好呢?
◆方式要灵活
打招呼的方式可以灵活机动,多种多样,可以问好、问安,有的可以祝福,有的可以握手,有的可以拍拍肩膀,有的甚至可以拥抱,有的点头,有的挥手,有的微笑,有的“嗨”一声,等等。打招呼时,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表示出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注。
在行走过程中打招呼时,应该或是放慢行走速度,或是干脆停下脚步;骑自行车的时候,应该或是放慢行驶速度,或是干脆下车;在室内或非行进过程中打招呼时,则应或是起立,或是欠欠身、点点头都可以……
但是,无论在何时、何地,当我们与他人打招呼的时候,都应面带微笑,专注地看着对方的眼睛,同时诚心诚意地奉上一个热情的见面礼,而不是敷衍了事,客套一番而已。
◆要认真回应对方
别人向你打招呼时,一定要认真、及时、热情地回应对方。
回应对方的可以是真诚的话语,甚至也可以是一个大大的微笑。但是,把“谢谢”、“你好”、“是啊,你呢?”……这些回应的话说得恰到好处也是一门学问,口与眼要紧密配合,嘴里说“谢谢”时,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目光要和对方相交,而不是漫不经心地随便应付一句。否则,毫无表情,连看都不看对方一眼,就随便敷衍一句,别人立刻会感到你的虚伪,从而会从心底里泛起反感和不快,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反而起到了负面的作用。人多的时候,要向大家致意,或一一道来,或一齐致意,但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要使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你的诚意。
◆打招呼热情有度
当你与别人见面时,不管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一定要在做到彬彬有礼的同时,注意热情有度。如果你过于热情了,会给人一种虚伪的不良感觉,甚至会让对方觉得你居心叵测。尤其是同外国友人打交道时,过分热情还会有失国格。要把握好待人热情的分寸,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过犹不及。令自己在各种交往中“热睁有度”,关键是要掌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度”:第一,要做到“关心有度”;第二,要做到“批评有度”;第三,要做到“距离有度”。
◆勿碍他人
当你发现对方正在忙于其他事情,而没有时间与你过多地交谈时,你应该出于礼貌打个招呼就可以了,这样,既不影响对方又不失礼貌。
如何称呼
正确、适当的称呼,不仅反映了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重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务必注意两点:一是要合乎常规,二是要人乡随俗。
另外,还应对生活中的称呼、工作中的称呼、外交中的称呼、称呼的禁忌细心掌握,认真区别。生活中的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特殊性的,要求庄重、正式、规范。以交往对象的职务、职称相称,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方法,比如张经理、李局长。
在国际交往中,因为国情、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称呼方式也千差万别,因此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掌握一般性规律,二是要注意国别差异。
在政务交往中,常见的称呼除“先生”、“小姐”、“女士”外,还有两种方法,一是称呼职务(对军界人士,可以以军衔相称),二是对地位较高的称呼“阁下”。教授、法官、律师、医生、博士,因为他们在社会中很受尊重,可以直接将职业作为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