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父亲,什么问题在他的脑子里一过滤都翻了个个,他很以此而自豪。但最近他的烦恼却来了,他的儿子完全继承了这位父亲的衣钵,而且在学习上将这个传统发扬光大了。对“1 1?”这样的问题,儿子也有不寻常的答案。当然,对这个问题确实有不同的答案,但那都是特定条件下的答案,不能与常规答案混为一谈。
对这样的问题钻牛角尖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小孩从小就缺乏正常的思维,老是在那里钻牛角尖,就如同在一张白纸上写满乱七八糟的东西,而需要的东西却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写。这不是教孩子创新,而是把孩子领到了一条死胡同里,是害了孩子。
往深处思考问题是好事,正是有很多人一直这样做事,才使我们的生活水平发展到了今天。如果牛顿不去思考“苹果熟了为什么会落到地上”这一问题,他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如果爱因斯坦不喜欢深入思考,他也不会发现相对论。如果没有一代代伟人的不屈不挠地求索,恐怕人类现在还以为地球是方的,太阳绕着大地转呢。但是,他们不是钻牛角尖,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的思考是遵循逻辑的,是在既定事实的基础上的深究;钻牛角尖则违反了逻辑。
素质教育要求的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是钻牛角尖的怪才。这一点家长是必须明确的。
钻牛角尖容易使人心胸狭隘,在现实中有许多的案例可以证明这一说法。某某因为高考失利离家出走了,某某因为受老师批评自杀了,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走到了尽头,实在可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这些人多是爱钻牛角尖的孩子,一旦遭受精神上的苦闷、折磨或打击时,往往会痛不欲生,通常选择出逃或死亡来解脱。
有这样一篇报道:
一位已到婚嫁年龄的女孩子,总是觉得因为自己的鼻梁太低,所以才没有人追求她,因此非常忧虑。有一天,她的朋友开玩笑地对她说:“你的鼻梁这么低,大概一辈子都嫁不出去了,你就做一辈子的老姑娘吧。”女孩子听了这话,平时的焦虑猛然爆发,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自杀身亡。
这位女孩子之所以会自杀,就是因为她在一条斜路上越走越偏,钻牛角尖使她的心胸日益狭隘,终于选择了不归路。我们要做健康阳光的一代人,就得摈弃这种恶习。
读书同样切忌钻牛角尖。鲁迅先生的读书法中有一个叫“跳读法”。他认为,读书遇到难点,应该经过自己的钻研弄懂它,但遇到暂时无法弄懂的问题,就要“跳过去,再向前进”。这样,到后来“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读书要“先易后难”,不钻牛角尖,书读多了,理解力就自然提高了,知识面就扩大了,先前不懂的疑问自然就会迎刃而解。如果遇到难点,就在原地死抠,不仅老问题解决不了,新知识也会与我们擦肩而过。
一个人能否深刻理解作品,主要取决于读书人的人生阅历和知识面,就青少年儿童来说,所缺乏的莫过于此。然而,这一时期却是人生中感性认识和机械记忆力、模仿力最为发达的时期,就一般普通人而言,他积累的诗词歌赋、经典名章,大多就来自这一时期。如果我们对一切知识都钻牛角尖——为什么这个字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呢?为什么这个词的意思是A,而不是B呢?我们把时间都花费在思考类似的问题上,就不可能有机会接触大量的优秀文化作品。
钻牛角尖的学习方法,会让孩子荒废最佳的积累知识的时期。学习的高明之处便在于,先在人生记忆、模仿的黄金时段,尽量记忆、模仿。待到日后再去慢慢地领悟,分批消化,从而享用一生。
那么,家长发现孩子爱钻牛角尖,应该怎样来对待和纠正呢?
(1)不让孩子的上进心变质
有的时候,孩子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就不信我今晚做不出这道题”,“我就不信我考试老是超不过他”,“我一定能考班级第一的,我不允许自己第二”……这是孩子对自己的一种期望,本不是什么坏事,但过了头就属于钻牛角尖了,容易让他们陷入失败的境地。
(2)引导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
告诉孩子,遇到学习上、生活上的难题时,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解决。条条大路通罗马,这种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换另一种方法说不定是件很容易的事,先不要自寻烦恼,天无绝人之路,方法一定能找到的。
(3)正视孩子的“创新”
现在的家长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这是社会的进步。但是千万别把一切逆反的思维都当成是“宝贝”,一旦孩子形成反常的思维方式是很难纠正的。
(4)开阔孩子的心胸
孩子爱钻牛角尖的种种现象,其根源在于他们的心胸不够开阔。拥有开阔的胸襟不但对学习是件好事,对于为人处世更是可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