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王符《潜夫论》释读
31368800000012

第12章 《潜夫论》卷二(4)

[2]思事君之礼:还牢记着效忠君主的礼义。此言刘崇、翟义反对王莽篡位。见《汉书·元后传》。

[3]夫以十万之计,其能奉报恩,二人而已:谓汉室文武官员上上下下约十余万众,而王莽篡位,仅刘崇、翟义二人义勇奋发,恶之讨之。彭铎注云:“奉”下疑脱“上”字。高按:彭说是也。

[4]其官益大者罪益重,位益高者罪益深尔:官职越大者罪孽越重,地位越高者罪恶越深。同义语亦见《盐铁论·褒贤》:“其位弥高而罪弥重,禄滋厚而罪滋多。”

[5]治世之德,衰世之恶,常与爵位自相副也:太平盛世的美德,衰败时代的罪恶,常常与官吏爵位的高低及权力的大小是彼此相符的。

[原文]

孔子曰:“国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国无道,富且贵焉,耻也。[1]”《诗》伤“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2],“巧言如流,俾躬处休[3]”。盖言衰世之士,志弥洁者身弥贱,佞弥巧者官弥尊也。方以类聚,物以群分[4],同明相见,同听相闻,惟圣知圣,惟贤知贤[5]。

[注释]

[1]国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国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一种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一种耻辱。语出《论语·泰伯 》。“国”作“邦”,此避刘邦之讳也。

[2]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皎洁的白驹,寄居在深山穷谷。语出《诗经·小雅·白驹》。

[3]巧言如流,俾躬处休:花言巧语如流水,官高禄厚乐悠悠。语出《诗经·小雅·雨无正》。

[4]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语出《周易·系辞上》。

[5]同明相见,同听相闻,惟圣知圣,惟贤知贤:具有同样眼力的人见识才能相同,具有同样听力的人心灵才能相通。所以,只有圣人才能赏识圣人,只有贤人才能理解贤人。《周易·乾·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原文]

今当涂之人[1],既不能昭练贤鄙[2],然又却于贵人之风指[3],胁以权势之属讬[4],请谒阗门[5],礼贽辐辏[6],迫于目前之急,则且先之[7]。此正士之所独蔽,而群邪之所党进也。

[注释]

[1]当涂之人:即言在位之人。

[2]既不能昭练贤鄙:既不能明辨良德贤能与粗野低俗。“练”通“柬”:挑选,选择。《汉书·礼乐志》:“练时日,侯有望。”

[3]又却于贵人之风指:又畏惧和附顺荣华富贵之人的旨意。彭铎注云:“却”疑“劫”。风指:犹旨意。高按:从之。

[4]胁以权势之属讬:屈从于权大势重者的嘱托。

[5]请谒阗门:请求拜见者满门,犹言门庭若市。谒:谒见,拜见。阗:充满。《史记·汲郑列传》:“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 。”

[6]礼贽辐辏:礼物金钱如车轮上的辐条向毂一样聚集。言收受贿赂。贽:拜见尊贵之人时所持之礼物。《左传·成公十二年》:“交贽往来,道路无壅。”杜预注:“贽,币也。” 辐辏:言车轮上的辐条向毂聚集。

[7]则且先之:指看谁送的钱多,就先提拔重用谁。

[原文]

周公[1]之为宰辅也,以谦下士,故能得真贤。祁奚之为大夫也,举雠荐子,故能得正人[2]。今世得位之徒,依女妹之宠以骄士,藉亢龙之势以陵贤[3],而欲使志义之士,匍匐曲躬以事己,毁颜谄谀以求亲,然后乃保持之[4],则贞士采薇冻馁,伏死岩穴之中而已尔,岂有肯践其阙而交其人者哉[5]?

[注释]

[1]周公:周公姬旦。

[2]祁奚,举雠荐子,故能得正人:祁奚,春秋晋大夫,晋悼公时之中军尉。奚老而退,悼公问,有谁可胜此任?奚荐曰,解狐可用。而狐为奚之仇人。然未及任狐,狐卒。悼公再问奚,还有何人可胜此任,奚曰,吾子祁午可任。悼公从之。此乃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也。见《左传·襄公三年》《国语·晋语七》。

[3]今世得位之徒,依女妹之宠以骄士,藉亢龙之势以陵贤:言汉代诸多在位之官多为外戚,其官职多因其女妹受宠而得之,不可一世,骄士陵贤。

[4]而欲使志义之士,匍匐曲躬以事己,毁颜谄谀以求亲,然后乃保持之:要让有志节的读书之人点头哈腰,奴颜婢膝的侍俸自己,并面带忧色,阿谀奉承和亲近自己,然后才向上边保举推荐他们。持:扶也。王符此言实乃揭露汉代察举征辟制度之弊。

[5]则贞士采薇冻馁,伏死岩穴之中而已尔,岂有肯践其阙而交其人者哉:若此,正直之士只有遁隐深山,困居郊野,挨冻受饿,惨死于石岩谷穴之中罢了,哪还有谁愿失去脸面攀投高门交识那些骄横的权势者呢!

潜叹

[题解]

欲治天下者,无不欲其治之清明也,然古往今来,事与愿违者不可胜数,何也?王符一语中的,此乃君主“所任不贤”之故耳。《潜叹》旨在感伤庸君暗主信谗断正,骄臣奸佞进党噬贤之现状,表达了王符深沉的忧患意识,故曰“潜叹”。潜者,潜夫也。

[原文]

凡有国之君[1],未尝不欲治也,而治不世见者,所任不贤故也[2]。世未尝无贤也,而贤不得用者,群臣妒也。主有索贤之心,而无得贤之术,臣有进贤之名,而无进贤之实,此以人君孤危于上,而道独抑于下也[3]。

[注释]

[1]凡有国之君:犹言凡为治之君。

[2]所任不贤故也:所任用者非贤人耳。《汉书·京房传》:“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

[3]道:指治国之道。而道独抑于下:犹言治国之道曲抑于下也。

[原文]

夫国君之所以致治者公[1]也,公法行则宄[2]乱绝。佞臣之所以便身者私也,私术用则公法夺[3]。列士之所以建节者义也,正节立则丑类代[4]。此奸臣乱吏无法之徒[5],所为日夜杜塞贤君义士之闲[6],咸使不相得者也[7]。

[注释]

[1]公:公正无私。与“私”相对。《墨子·尚贤上》:“举公义,释私怨。”

[2]宄:高按:依彭铎注改之。原文为“轨”。宄:奸也。《尚书·尧典》:“寇贼奸宄。”伪《孔传》:“在外曰奸,在内曰宄。”

[3]佞臣之所以便身者私也,私术用则公法夺:奸邪之臣私心作怪,凡事为自身利益着想,以权谋私,这样,公正之法也就不起什么作用了。夺:失也。《荀子·强国》:“无夺农时。”杨倞注:“夺,失也。”

[4]代:替代,代替。《说苑·政理》:“孔子曰:‘夫以不肖代贤,是为夺也。以贤代不肖,是为伐也。’”

[5]无法之徒:不法之徒。

[6]塞:彭铎注云:“塞”谓“隔”。“闲”通“间”。隔阂:间隔。高按:从之。

[7]咸使不相得者:终使不能相得益章耳。言终归使贤君义士得不到相遇的机会。杨伯峻注:“咸,终也。”

[原文]

夫贤者之为人臣,不损君以奉佞,不阿众以取容[1],不堕[2]公以听私,不挠法以吐刚[3],其明能照奸,而义不比党[4]。是以范武归晋而国奸逃[5],华元反朝而鱼氏亡[6]。故正义之士与邪枉之人不两立[7]。夫[8]人君之取士也,不能参听民氓,断之聪明,反徒信乱臣之说,独用污吏之言,此所谓与仇选使,令囚择吏者也。

[注释]

[1]容:悦也。《吕氏春秋·似顺览》:“夫顺令以取容者众能之。”高诱注:“容,悦也。”

[2]堕:通“惰”。《大戴礼·子张问入官》:“堕怠者,时之所以后也。”

[3]不挠法以吐刚:不歪曲法律,不畏惧强暴。挠:搅扰。《说文》:“挠,扰也。”挠法:即扰乱法律。吐刚:喻不畏强暴。

[4]比党:朋党。比,勾结。《礼记·儒行》:“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

[5]范武归晋而国奸逃:范武回到楚国,楚国的盗贼都逃到了秦国。范武,春秋晋大夫。秦晋发生军事冲突,晋侯使范武赴秦交涉。武离晋入秦,而晋常有盗贼为乱。武离秦入晋,晋侯委之以太傅平盗,贼闻之则纷纷亡秦。意谓贼闻武名而逃。见《左传·宣公十六年》《国语·晋语五》。

[6]华元反朝而鱼氏亡:华元返回宋国,奸臣鱼氏逃到了楚国。亡:“逃”也。华元,春秋宋大夫,宋共公右师。共公死,司马荡泽、左师鱼石、少宰鱼府、太宰向带等图谋削弱宋室,杀共公子公子肥。华元惭其不能为国效力,深感罪大莫赦,便弃宋奔晋。然途中转念,不能无所作为,于是返宋。荡泽、鱼石、鱼府、向带闻华元返归,皆如丧家之犬,纷纷奔楚。华元举向戍为左司马,乐裔为司寇,安定宋国。见《左传·成公十五年》。

[7]不两立:即势不两立。彭铎注云:“立”下疑脱“矣”字 。高按:从之。即“故正义之士与邪枉之人不两立矣”。

[8]夫:高按:依彭铎注改之。原文为“而”。

[原文]

《书》云:“谋及乃心,谋及庶人[1]。”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2]。”故圣人之施舍[3]也,不必任众,亦不必专己[4],必察彼己之为,而度之以义[5],或舍人取己[6],故举无遗失而政无废灭也。或君[7]则不然,己有所爱,则因以断正,不稽[8]于众,不谋于心,苟眩于爱,惟言是从,此政之所以败乱,而士之所以放佚[9]者也。

[注释]

[1]谋及乃心,谋及庶人:你若有疑难,你自已要认真考虑,同时,可与卿士商量,可与庶民商量。语出《尚书·洪范》之“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2]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众人都喜欢,一定要考察,不可盲从。众人都讨厌,也一定要考察,不可轻信。语出《论语·卫灵公》之“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3]施舍:施:予也。舍:不予也。《国语·周语》韦昭注:“施,予也;舍,不予。”此之“施舍”是言任用官吏,分职授事也。

[4]专己:专擅,独断专行:

[5]度之以义:以道德礼义的标准考察衡量。度:动词,量。“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以己之心,度君子之腹”即此谓也。

[6]舍人取己:此乃舍己取人之反言也。《中论·慎所从》:“明君舍己而从人,故其国治以安;闇君违人而专己,故其国乱以危。”

[7]或君:惑暗之君。或:即“惑”。《说文》:“惑,乱也。”《荀子·臣道》:“暗主惑君。”

[8]稽:考察。《周礼·天官·宫正》:“稽其功绪,纠其德行。”郑玄注:“稽,犹考也。”

[9]放佚:放弃。“佚”通“逸”。遗弃也。《孟子·公孙丑》:“遗佚而不怨。”

[原文]

昔纣[1]好色,九侯闻之,乃献厥女[2]。纣则大喜,以为天下之丽莫若此也,以问妲己[3]。妲己惧进御而夺己爱也,乃伪俯而泣曰:“君王年即耆[4]邪?明既衰邪?何貌恶之若此而覆谓之好也?”纣于是渝[5]而以为恶。妲己恐天下之愈进美女也[6],因白“九侯之不道也,乃欲以此惑君王也。王而弗诛,何以革后?”纣则大怒,遂脯[7]厥女而烹[8]九侯。自此之后,天下之有美女者,乃皆重室昼闭[9],惟恐纣之闻也。赵高专秦,将杀二世,乃先示权于众,献鹿于君,以为骏马。二世占[10]之曰:“ 鹿。”高曰:“马也。”二世收目[11]独视,曰:“丞相误邪!此鹿也。”高终对以马。问于朝臣,朝臣或助二世而非高。高因白二世:“此皆阿主惑上,不忠莫大。”乃尽杀之。自此之后,莫敢正谏[12],而高遂杀二世于望夷,竟以亡。

[注释]

[1]纣:殷纣王。

[2]九侯闻之,乃献厥女:九侯听说后,便将自己的女儿进献给纣王。九侯:鬼侯也,殷纣之诸侯。《史记·鲁仲连传》:“ 九侯有子而好,献之于纣。纣以为恶,醢九侯。”厥:代词。其。

[3]妲己:殷纣王之宠妃。《吕氏春秋·行论》高诱注:“梅伯说鬼侯之女美,令纣取之。纣听妲己之谮曰以为不好,故醢梅伯,脯鬼侯。”

[4]耆:老也,衰也。指年龄已老。

[5]渝:变也。《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舍命不渝。”《诗经·大雅·板》:“敬天之渝,无敢驰驱。”

[6]也:高按:依彭铎注改之。原文为“者”。

[7]脯:古代酷刑,将人剁成肉片晒干。脯者,干肉也。

[8]烹:古代用鼎煮人之酷刑。”此指纣王煮杀九侯。

[9]天下之有美女者,乃皆重室昼闭:言天下美女不敢出其门也。

[10]占:即觇。视也。《广雅·释诂》:“占,视也。” 《说文》:“觇,窥视。”

[11]收目:谓聚集目光而视之。《尔雅·释诂》:“收,聚也。”

[12]谏:谏言。用言语纠正君主之过失。《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之以道。”郑玄注:“谏者,以礼义正之。”

[原文]

夫好之与恶效[1]于目,而鹿之与马者著[2]于形者也,已又定矣。还至谗妒臣妾之饰伪言而作辞也[3],则君王失己心,而人物丧我体矣。况乎逢幽隐囚人[4],而待校其信[5],不若察妖女之留意也;其辨贤不肖也,不若辨鹿马之审固也。此二物者,皆得进见于朝堂,暴质于心臣[6]矣。及欢爱、苟媚、佞说、巧辩之惑君也,犹炫耀君目,变夺君心,便以好为丑,以鹿为马,而况于郊野之贤、阙外之士,未尝得见者乎?

[注释]

[1]效:献。《礼记·曲礼上》:“效马效羊者右牵之,效犬者左牵之。”

[2]著:显露,显示。《礼记·中庸》:“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

[3]谗妒臣妾之饰伪言而作辞:指谗妾妒臣的花言巧语。“谗妒臣妾”疑作“谗妾妒臣”。妒:高按:依彭铎注改之。原文为“如”。

[4]况乎逢幽隐囚人:何况遇到幽人隐士。“幽”“囚”同义。《荀子·王霸》:“公侯失礼则幽。”杨倞注:“幽,囚也。”

[5]而待校其信:要考察识别其真伪尚须一定时日。校:考也。考察之谓也。

[6]暴质于心臣:其本质明显的暴露在朝臣们的面前。心臣:即朝臣。

[原文]

夫在位者之好蔽贤[1]而务进党也[2],自古而然。昔唐尧之大圣也,聪明宣昭;虞舜之大圣也,德音发闻。尧为天子,求索贤人,访于群后,群后不肯荐舜而反称共、鲧之徒,赖尧之圣,后乃举舜而放四子[3]。夫以古圣之质也,尧聪之明也,舜德之彰也,君明不可欺,德彰不可蔽也。质鲜为佞,而在[4]位者尚直若彼。今夫列士之行,其不及尧、舜乎远[5]矣,而俗之荒唐[6],世法滋彰[7]。然则求贤之君,哀民之士,其相合也,亦必不几[8]矣。文王游畋,遇姜尚于渭滨,察言观志,而见其心,不谘[9]左右,不诹[10]群臣,遂载反归,委之以政,用能造周[11]。故尧参乡党以得舜,文王参己以得吕尚,岂若殷辛[12]、秦政[13],既得贤人,反决滞于雠,诛杀正直,而进任奸臣之党哉?

[注释]

[1]蔽贤:指埋没压制人才。《说苑·政理》:“孔子曰:‘匿人之善者,是谓蔽贤也。’”

[2]务进党:专门想方设法推举引荐自己的党羽。《说苑·君道》:“太公曰:‘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群臣比周而蔽贤,百吏群党而多奸。’”

[3]举舜而放四子:指尧举舜而逐四凶。见《尚书·尧典》。

[4]在:高按:依彭铎注补之。

[5]远:高按:依彭铎注改之。原文为“达”。

[6]荒唐:胡涂、混帐。

[7]世法滋彰:语同《老子》之“法令滋彰” 。

[8]几:疑问词,多少。《左传·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音“冀”。

[9]谘:同“咨”。咨询,跟别人商量。《国语·晋语四》:“询于八虞,而谘于二虢。”韦昭注:“谘,谋也。

[10]诹:咨询,商量。《说文》:“诹,聚谋也。”《诗经·小雅·皇皇者华》:“载驰载驱,周爰咨诹。”《毛传》:“咨事为诹。”

[11]委之以政,用能造周:委以重任,主掌朝事,创建了周朝的盛世伟业。此言周文王识用姜太公吕尚之事。

[12]殷辛,殷纣也。

[13]秦政,秦始皇。

[原文]

是以明圣之君于正道也,不专驱于贵宠,惑于嬖媚,不弃疏远,不轻幼贱,又参而任之。故有周之制也,天子听政,使三公至于列士献典[1],良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无败也。

[注释]

[1]献典:即进献诗书。彭铎注云:“典”疑“曲”。高按:“曲”字合宜。《国语·周语》:“使公卿列士献诗,瞽献曲。”

[原文]

末世则不然[1],徒信贵人骄妒之议,独用苟媚蛊惑之言,行丰礼者蒙愆咎[2],论德义者见尤恶,于是谀臣[3]又从以诋訾[4]之法,被以议上之刑,此贤士之始困也[5]。夫诋訾之法者,伐贤之斧也,而骄妒者,噬贤之狗也[6]。人君内秉伐贤之斧,权噬贤之狗[7],而外招贤,欲其至也,不亦悲乎!

[注释]

[1]末世:相对于古代而言。犹言当今之世也。

[2]愆:过失,罪过。《说文》:“愆,过也。”《尚书·伊训》:“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

[3]谀臣:苟容偷合之臣谓之谀臣。《说苑·臣术》:“偷合苟容,与主为乐,不顾其后害,如此者谀臣也。”

[4]诋訾:诋毁。訾:诋毁,说人坏话。《礼记·曲礼上》:“不苟訾,不苟笑。”

[5]此贤士之逅困也:在这种情况下,贤良的人就陷入了窘困的境地。逅:遇也。高按:依彭铎注改之,原文为“始”。

[6]骄妒者,噬贤之狗也:骄横嫉妒之人,是狂咬贤能之才的恶狗。噬:啮也。

[7]权:秉也。秉持。犹“唤”。权噬贤之狗,即谓秉持噬贤之狗,或唤噬贤之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