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1]。是故董仲舒[2]终身不问家事,景君明[3]经年不出户庭,得锐精其学[4]而显昭其业者,家富也;富佚若彼[5],而能勤精若此者,材子也。倪宽[6]卖力于都巷[7],匡衡[8]自鬻于保徒者[9],身贫也;贫阨若彼[10],而能进学若此者,秀士也。当世学士恒[11]以万计,而究涂者[12]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玷精[13],贫者则以乏易计[14],或以丧乱期其年岁[15],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16]。是故无董、景之才,倪、匡之志,而欲强捐家[17]出身旷日师门者,必无几矣。夫此四子者,耳目聪明,忠信廉勇,未必无俦[18]也,而及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问[19]不已,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徒以其能自讬[20]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21]。
[注释][1]振:发奋,奋起。《诗经·周颂·振鹭》:“振鹭于飞。”学进于振:即言学问进步于发奋自励。废:荒废。穷:止,息。《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孔颖达《疏》:“博学而不穷者,谓广博学问而不穷止。”此亦含嬉戏之意。“废于穷”即言学问荒废于嬉戏惰弛。《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2]董仲舒:西汉广川人,著名哲学家,经学家。汉孝帝时博士,武帝时拜江都相、西王相。著《灾异之祀》《春秋繁露》等,主“推尊儒术,抑黜百家”。《汉书·董仲舒传》:“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3]景君明:京房,字君明。本李姓,东郡顿丘人,西汉元帝时博士,喜好音律,致学《周易》,著《京氏易传》。官至魏郡太守。相传其读书专一,闭门不出,终有所成。《汉书》有其传。《贤难》有“先师京君”句,以此见王符以景君明为师。此“师”乃尊称也,非师徒之属也,时代异也。王符乃东汉中后期人也。
[4]锐精其学:高深之学问也。锐,锐利,锋利。精,精通,娴熟。
[5]富佚若彼:富足安逸。“佚”通“逸”,安逸,与“劳”相对。《孟子·尽心上》:“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富佚”:富足安逸。彼:代词,与“此”相对。联系上下文,即言如此富足安逸,仍能勤精致学,才子也。
[6]倪宽:西汉儒生,汉武帝时为御史大夫。宽少勤勉,手不释经,因其家贫,乃为太学之厨,工余读书,学业大成。曾随孔安国编纂《尚书》。宽为人温顺善良,礼贤下士。为官勤廉,劝农兴桑。《汉书》有其传。
[7]卖力于都巷:卖苦力做厨工。彭铎注云:“巷”当作“养”。《汉书·倪宽传》:“倪宽诣博士受业,贫无资用,常为弟子都养。”颜师古注:“都,凡众也。养,主给烹炊者也。”高按:从彭说。“养”字合宜。
[8]匡衡:西汉儒生,汉元帝时为宰相。衡数代为农,目不识文。然衡常起鸡鸣,睡半夜,发奋读书。因无脂蜡,凿墙借光,终成大器。《汉书》有其传。
[9]自鬻于保徒者:指匡衡到富人家卖身做佣人。《广雅·释诂三》:“鬻,卖也。”保:名词,佣工也。《史纪·季布栾布列传》:“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
[10]贫阨若彼:如此贫穷困厄。与上文之“富佚若彼”相对。阨:困厄。联系下文,贫阨若彼即言如此贫穷困厄,仍能进修学业,秀士也。秀士:优秀之士。《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
[11]恒:平常,普通。《论衡·恢国》:“微病,恒医皆巧。笃剧,扁鹊乃良。”
[12]究涂:能坚持到底非半途而废。究:穷尽。《诗经·大雅·荡》:“侯作侯祝,靡届靡究。”《毛传》:“究,穷也。”
[13]以贿玷精:言以不正当的手段损害专精致学。贿,赠送财物。引申为贿赂。《隋书·炀帝纪下》:“政刑弛紊,贿货公行,莫敢正言,道路以目。”玷:缺损。《诗经·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孔颖达《正义》:“白玉为圭,圭有缺损……”精:专精,专诚。
[14]贫者则以乏易计:言贫穷者则因生活贫困,半途中止学业,改变了谋生的出路。乏:形容词,贫乏,生活困难。《吕氏春秋·季春纪》:“赐贫穷,振乏绝。”注:“行无资曰乏,居而无食曰绝。”易:改变。《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15]或以丧乱期其年岁:有的因遭受丧乱而耽误了就学读书的时间。彭铎注云:“期”疑“稽”。《后汉书·列女传》:“稽,废时日。”高按:从彭说。“稽”字合宜。
[16]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这些人都是因为从一开始就丧失努力学习,从而使其半途而废,最终归之于幼稚无知。逮:及。《论语·里仁》:“古者言之不出也,耻躬之不逮也。”《荀子·尧问》:“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童:八岁至十九岁少年。引申为幼稚无知。童蒙:语出《周易·蒙》卦爻辞。
[17]捐家:舍家。捐:舍弃。《说文》:“捐,弃也。”《庄子·山木》:“吾愿君去国捐俗。” 欲强捐家出身旷日师门者必无几矣:犹言愿舍弃家庭而长时间从师就学的人,必竟不是很多的啊。
[18]俦:同辈,伴侣。杜甫《归燕诗》:“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稀!” “未必无俦也”即言未必无有同样情况者也。
[19]成名立绩,德音令问:学成立业,建功行道,传扬美好之声誉也。《尔雅·释诂》:“绩,功也。”
[20]讬:寄托,凭借,依靠。《战国策·赵策四》:“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讬于赵?”
[21]结:凝聚,缄合。夫子:儒家先师孔子。遗训:教导。
[原文]是故造父[1]疾趋,百步而废,自讬乘舆[2],坐致千里;水师泛轴,解维则溺[3],自讬舟楫,坐济江河[4]。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讬于物也[5]。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万也[6]。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7]。君子之性,未必尽照[8],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9]百世。此则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10]尔。
[注释][1]造父:周蜚廉子季胜之后。
[2]讬:寄托,凭借,依靠。《战国策·赵策四》:“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讬于赵?”舆:泛指车。《老子·八十章》:“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3]水师泛轴,解维则溺:若让船夫驾船,但若解除缆绳,船则会沉底淹没。轴:舟楫。
[4]自讬舟楫,坐济江河:凭借舟楫,便可坐渡江河。《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性:生也。《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讬于物:借助于物。《韩非子·奸劫弑臣》“讬于犀车良马之上,则可以陆犯阪阻之患。乘舟之安,持楫之利,则可以水绝江河之难”即其意也。
[6]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万也:人的生性本来没有多大差别,但通过学习锻炼和后天实践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其解也。
[7]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这并不是先天与生俱有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而形成的。假:凭借之谓也。此句与《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其意一也。
[8]照:彭铎注云:“照”或“通”。高按:“照”与“通”通《史记·李斯传》:“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徐广曰:“‘通’或宜作‘照 ’。” 照,察看,引申为了解。
[9]顾:关心,照顾。《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10]彰:明。《尚书·皋陶谟》:“彰厥有常,吉哉。”《伪孔传》:“彰,明也。”《庄子·齐物论》:“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原文]夫是故道之于心也,犹火[1]之于人目也。中阱深室,幽黑无见,及设盛烛,则百物彰矣。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己明矣。天地之道,神明之为[2],不可见也。学问圣典,心思道术,则皆来睹[3]矣。此则道之材也,非心之明也,而人假之,则为己知矣。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譬犹巧倕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
[注释][1]火:犹“灯”也。 蜡烛是也。
[2]天地之道,神明之为:天地阴阳变化之规律,神密莫测造化之所为。《周易·系辞下》:“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3]睹:看见。《说文》:“睹,见也。”
[原文]昔倕之巧,目茂圆方,心定平直[1],又造规绳矩墨以诲后人。试使奚仲[2]、公班[3]之徒,释此四度[4],而效倕自制,必不能也;凡工妄匠[5], 执规秉矩[6],错准引绳[7],则巧同于倕也。是故倕以其心来制规矩,后工以规矩往合倕心也,故度之工,几于倕矣[8]。先圣之智,心达神明,性直道德,又造经典以遗[9]后人。试使贤人君子,释于学问,抱质而行,必弗具[10]也;及使从师就学,按经而行[11],聪达之明,德义之理,亦庶矣。是故圣人以其心来造经典,后人以经典往合圣心也,故修经之贤,德近于圣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12]。”“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13]。”是故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14],莫良于学矣。
[注释][1]目茂圆方,心定平直:用眼睛测度方圆,用心智测定平直。彭铎注云:“茂”疑“成”。“成”亦“定”也。即目定圆方。高按:从彭说。
[2]奚仲:夏禹氏之臣。初黄帝作车,少昊加牛,奚仲加马。乃命仲为车正,建绥旆以别尊卑等级。《左传·定公元年》:“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
[3]公班:公输班。春秋鲁人,亦称鲁班。或以为鲁昭公之子。
[4]释此四度:放弃规、矩、绳、墨四种方法。《淮南子·修务训》:“无规矩,虽奚仲不能以定方圆;无准绳,虽鲁班不能以定曲直。”释:释放,放弃。四度:指规、矩、绳、墨。
[5]凡工妄匠:犹凡工匠之人。彭铎注云:“妄”亦“凡”也。高按:从之。
[6]执规秉矩:拿着圆规,按着曲尺,放平水准,拉直墨线。彭铎注云:“规”前有脱文。高按:从之。“执”字依彭铎注补之。
[7]错:通“措”,措置。《论语·为政》:“举直错枉,则民服。”
[8]故信度之工,巧几于倕矣:所以,量度的精确程度就与巧倕没有什么差别了。高按:“信”“巧”二字依彭铎注补之。
[9]遗:遗留,遗传。《荀子·劝学》:“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10]具:副词,全部。《诗经·小雅·节南山》:“民具尔瞻。”
[11]按:依照。《礼记·月令》:“命工师效功,陈祭器,按度程。”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品德像高山一样崇高,就会有人敬仰;行为光明正大,就会有人效法。《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集传》:“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
[14]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每天都有新的进步,每月都有新的成绩,学业前程就会从光明走向更加光明。《诗经·周颂·敬之》:“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子肩,示我显德行。”《集传》:“将,进也。”
[15]显勋绩扬光烈:建功立业,扬名于世。
务本
[题解]
所谓本者,事物之根本也。故《论语·学而》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淮南子·主术》言:“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然古人言本者多指农桑。如《荀子·天论》言:“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汉书·文帝纪》言:“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汉书·昭帝纪》言:“天下以农桑为本。” 王符“务本”论述了何谓本、何谓末以及本末之关系。
[原文]凡为治之大体[1],莫善于抑末而务本,莫不善于离本而饰末[2]。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3],以正学为基[4]。民富乃可教[5],学正乃得义。民贫则背善,学淫则诈伪。入学则不乱,得义则忠孝[6]。故明君之法,务此二者,以为成太平之基,致休征之祥[7]。
[注释][1]体:事物之本体、实体。《吕氏春秋·情欲》:“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
[2]莫善于抑末而务本,莫不善于离本而饰末:没有比务本抑末更好的了,没有比弃本趋末更坏的了。《吕氏春秋·孝行览》:“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
[3]为国者以富民为本:治国家者,要以富裕民众为根本。《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4]以正学为基:以正学教育为基础。高按:“基”字以彭铎注补之。
[5]民富乃可教:民众富裕了才可以接受教育。《汉书·食货志》:“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6]民贫则背善,学淫则诈伪:民众贫困就会背弃善良,就会生非作乱。《傅子·安民》:“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民)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饥寒切身,而不行非者寡矣。”
[7]休征之祥:迎接吉祥的征兆。休征:美善的征兆。休:迎接。祥:祥瑞。
[原文]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1];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2]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3]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贫则阨而忘善,富则乐而可教[4]。教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辩为末;辞语者,以信顺为本,以诡丽[5]为末;列士者[6],以孝悌为本[7],以交游为末[8];孝悌者,以致养[9]为本,以华观为末;人臣者,以忠正为本,以媚爱[10]为末:五者守本离末则仁义兴,离本守末则道德崩[11]。慎本略末犹可也,舍本务末则恶矣。
[注释][1]游业:犹言农桑之外的虚浮不实之业也。末:非根本也。《淮南子·泰族》:“治之所以为本者,仁义也;所以为末者,法度也。”言以仁义为本以法度为末。
[2]商贾:指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晋书·傅玄传》:“……臣以为亟定其制,通计天下,若干人为士,足以副在官之吏,若干人为农,三年足有一年之储,若干人为工,足其器用,若干人为商贾,足以通货而已。”
[3]鬻奇:搞怪为奇。鬻:卖。奇:异。
[4]贫则阨而忘善,富则乐而可教:民贫困就会忘记善行,民富裕则可接受教育。《傅子·安民》:“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民)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饥寒切身,而不行非者寡矣。”
[5]诡丽:欺诈。
[6]列士:即烈士。“列”通“烈”。《史记·贾生列传·鹏鸟赋》:“贪夫徇财兮,列士徇名。”
[7]孝悌: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孝:善事父母也。《尚书·尧典》:“克谐以孝。”悌:尊敬兄长也。《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8]交游:结交、交往之谓也。《庄子·山木》:“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
[9]养:养育,赡养。《说文》:“养,供养也。”
[10]媚爱:讨好,逢迎,巴结。《诗经·大雅·假乐》:“百辟卿士,媚于天子”,《郑笺》:“媚,爱也。”
[11]崩:败坏。《诗经·鲁颂·闷宫》:“不亏不崩。”《郑笺》:“亏、崩,皆谓毁坏也。”
[原文]夫用天之道,分地之利[1],六畜生于时,百物聚[2]于野,此富国之本也。游业末事,以收民利,此贫邦之原也。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3],此乱道之根也。故力田[4]所以富国也。今民去[5]农桑,赴游业,披采众利,聚之一门,虽于私家有富,然公计[6]愈贫矣。百工[7]者,所使备器也。器以便事[8]为善,以胶固[9]为上。今工好造雕琢之器[10]巧伪饬之,以欺民取贿[11],虽于奸工有利,而国界[12]愈病矣。商贾者,所以通物也[13],物以任用为要,以坚牢[14]为资。今商竞鬻无用之货、淫侈之币[15],以惑民取产,虽于淫商有得,然国计愈失矣。此三者,外虽有勤力富家之私名[16],然内有损民贫国之公实[17]。故为政者,明督工商,勿使淫伪,困辱游业,勿使擅利[18],宽假本农,而宠遂学士,则民富国平矣。
[注释][1]用天之道,分地之利:利用自然规律,获享大地之利。
[2]聚:此非集合也,犹言生长也。即言百物生长于野。
[3]谲诡:欺诈也。谲:欺诈,诡诈。 诡:通“谲”。欺诈也。
[4]力田:尽力耕田。指劳作。《战国策·秦策五》:“今力田疾作,不得火爰衣余食。”
[5]去:犹言脱离,离开。《诗经·大雅·生民》:“鸟乃去矣。”
[6]公计:犹言国计。《诗经·召南·采蘩》:“夙夜在公。”
[7]百工:做工之人。此指工匠。
[8]便事:即事便,言方便做事。
[9]胶固:犹言牢固也。
[10]雕琢之器:此言巧饰伪劣之器。
[11]欺民取贿:欺骗民众得到私利。欺民:犹骗民。取贿:得到好处。
[12]国界:犹言国家,如上文之“公计”。
[13]商贾者,所以通物也:从事商业者,其目的应该是流通货物。《晋书·傅玄传》:“若干人为商贾,足以通货而已。”
[14]坚牢:同上文之“胶固”。《淮南子·时则训》“坚致为上”。高诱注:“坚致,功牢也。”
[15]竞鬻无用之货、淫侈之币:指当时从商之人竞相出售外表华丽而质量低劣的奢侈之物,迷惑百姓,巧取钱财。《尚书大传》:“圣人在位,其商不通无用之物。”
[16]私名:犹私利,即商贾巧获个人私利。
[17]有损民贫国之公实:犹言有损民贫国之事实。
[18]擅利:专利。《说文》:“擅,专也。”此指擅自,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