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全知道
31416500000016

第16章 人生必知的世界历史知识(15)

尼德兰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16世纪中期,尼德兰(包括今荷兰、比利时等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但西班牙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其发展。1566年8月11日,弗兰德尔爆发了由手工业者、平民和农民参加的声势浩大的破坏圣像运动的起义,从而揭开了尼德兰革命的序幕。起义迅速普及,几天之内波及12省。起义使西班牙的统治陷于瘫痪,总督玛格丽特一方面分化革命中的贵族阶层,另一方面以缓兵之计争取时间。1567年春,从西班牙调来1.8万人的军队来疯狂镇压尼德兰革命,杀害约8000名起义者。但尼德兰人民并没有放弃斗争。1572年,尼德兰北方各省爆发了人民大起义,威廉被推选为北方各省执政。南方形势也日趋高涨。但南方贵族慑于人民力量的壮大。迅即与西班牙国王妥协,于1579年缔结了“阿拉斯同盟”。北方各省和南方部分城市为对抗南方贵族的叛变行为,以荷兰省为首结威“乌得勒支同盟”,继续进行斗争。1581年各省宣告独立,正式成立资产阶级的联省共和国。1609年,西班牙被迫与荷兰签订《十二年停战协定》,事实上承认了尼德兰的独立。

英国对印度的入侵开始于何时?

英国早在16世纪末就开始了对外殖民侵略。1600年成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其实质是公元17~19世纪中期英国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的组织。它也从英国女王处领得“特许状”,同样“有权”独占从好望角到东方一切国家的贸易,并在它所侵占的殖民地中拥有军政全权。英国对东方的主要侵略目标是印度。开始时英国采用的是“经济渗入”等手段,它不断派使团去印度向莫卧儿王朝骗取各种贸易特权。1761年,阿富汗人和马拉特人之间发生第三次潘尼帕特战役,马拉特军队拼死突围,但最终为阿富汗人所败。这次战役发生在印度的中世纪与近代之交,它对印度近代史产生巨大影响。从此马拉特人元气大伤,莫卧儿帝国大势已去。英国最终把印度变为了自己的殖民地。

法国亨利四世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亨利四世统治初期,法国经济残破,政局不稳。为了重振和巩固王权,亨利四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财政税收上实行节约开支和降低部分税额的政策,严禁税吏强迫农民以耕畜和农具偿税;鼓励农业生产;奖励工商业,通过专制政府资助,使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得到较快的发展。同时他还发展海外殖民贸易。1604年成立东印度公司和加拿大的商业公司。1608年,法国殖民者在北美圣劳伦斯河下游建立了魁北克城。专制政府的这些改革,收到了恢复与发展经济、稳定与巩固封建王权的效果。

什么是“掷出窗外事件”?

1617年6月,捷克马蒂亚斯·图恩伯爵领导的激进党采取激烈行动,选举斐迪南为捷克国王。捷克国会中的新教徒拒绝承认斐迪南国王,并由此掀开了捷克人民反抗德皇的斗争。1618年5月23日,捷克等级议会代表团前往赫拉钦宫城,冲进国王办公室,按照捷克惩罚叛徒的古老习俗,把皇家总督雅罗斯拉夫·冯·马丁尼茨和威廉·冯·斯提瓦塔以及他们的机要秘书菲力普·法布里齐乌斯从窗户掷到护城壕里。这就是有名的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掷出窗外事件”标志着捷克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决裂的开始,三十年战争从此爆发。

胡格诺战争是怎么回事?

胡格诺战争是1562年至1598年间法国新教胡格诺派和天主教派之间的战争,具有下层宗教运动和封建主内讧相交错的双重性质。胡格诺派和法国的天主教贵族相对立,导致了1562年胡格诺战争的爆发。1572年8月24日(圣·巴托罗缪节)的前夜和凌晨之间,巴黎天主教贵族在国王支持下乘胡格诺派的领导人为议和而齐集于巴黎之机,向胡格诺派发动突然袭击,杀死胡格诺派2000多人,暴行蔓延至各省,胡格诺派57多人被杀。战争重起,且愈演愈烈,法国四分五裂。1598年,法国国王颁布“南特敕令”,战争才告结束。敕令规定天主教仍为法国国教,但胡格诺派享有信仰新教的自由和政治、经济上的平等权利。南特敕令实行不到百年,于1685年被路易十四废除。

历史上空白的十天是指哪十天?

历史上空白的十天指1582年10月5日至10月14日这十天,这十天在历史上并不存在,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都知道现在世界通行的历法是公历,但是在1582年以前,世界上通行的历法却是儒略历。儒略历不是很准确,每隔400年就会产生3天的误差,到了1582年,误差的天数为10天。这样一来,节气和日期就混乱了,许多天文学家提出了补救的办法;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也特为此召开了由天文学家、僧侣参加的讨论会,研究对策。会上教皇接受了医生格里奥提出的公历,于同年3月1日下诏,命令把1582年10月5日改为10月15日。这样一来,这一年的10月5日至10月14日这10天,在历史上就不存在了。

什么是三十年战争?其经过如何?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源于德意志帝国内的宗教和政治纠纷。在战争中形成两大对立集团:一方是妄图称霸欧洲的哈堡斯堡王朝和德国天主教联盟;一方是德国的新教同盟和丹麦、瑞典、法国等国,并得到英国、荷兰、俄国的支持。1618年5月23日,捷克的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标志着捷克和奥地利的决裂,三十年战争由此开始。三十年战争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捷克—普法尔茨阶段(1618~1624年)。捷克人民和新教徒受到残酷镇压。第二阶段是丹麦阶段(1625~1629年)。1625年,在英、荷、法的支持下,丹麦侵入德意志,开始了丹麦战争时期。1629年,因战争失败,丹麦被迫签订《吕贝克和约》,保证不再干涉德国事务,恢复了原来的国际形势。第三阶段是瑞典阶段(1630~1635年)。1630年,瑞典以反对敕令为名,发动瑞典战争。瑞军失利。第四阶段是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年)。1635年,新教诸侯相继与帝国皇帝议和。为扭转劣势,法国与瑞典结成军事同盟,公开参战,法瑞同盟战争开始。直到双方弄得筋疲力尽,皇帝被迫求和,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发利亚和约》,宣告三十年战争结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什么是“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15世纪末,英国的毛纺织业空前繁荣,从而引起羊毛价格上涨,社会上对羊毛的需求量大增,养羊业变得有利可图。于是英国贵族为了牟求高额利润竭力发展养羊业。他们用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然后在土地上围上篱笆,让它生长牧草。变耕地为牧场,放牧羊群。圈地像瘟疫一样,在英国到处流行,使得广大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四处流浪。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通过《公有地圈围法》,使圈地运动合法化。19世纪初更有所谓的“清扫领地”,即动员军队强行拆毁村庄,变村庄为农牧场。圈地运动是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圈地运动的后果是贵族用暴力侵吞了农民的大量土地,转化为资本,从而牟取巨额利润,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阶级,而破产农民为生活所迫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成为雇佣工人,这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创造了必要条件。欧洲大陆的圈地运动以英国最为典型。德意志、法国、荷兰、俄国和丹麦等也先后出现过圈地运动。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内容有哪些?

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开始发展,都铎王朝依靠与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结盟加强国王的专制统治。英国亨利八世时,业已强大的英国王权不能容忍罗马教廷继续干预英国的政治。亨利八世于是以教皇迟迟不批准他的离婚请求为由,于1533年与罗马教皇决裂,并下令禁止英国教会向教廷缴纳岁贡。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宗教法庭改为国王法庭,由国王的官吏审判教徒,镇压异端;未经国王同意,教会无权召集宗教会议,不得制定新教规。1536年亨利八世下令没收修道院的财产,收归国王所有。1539年国会通过法案封闭所有修道院。英国的宗教改革不仅加强了都铎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而且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发展。

清教徒运动是怎么回事?

清教徒是16世纪下半叶从英国国教内部分离出来的宗教派别。16世纪上半叶,英国经过宗教改革,建立以英王为首领的国教会(圣公会),但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义和仪式。16世纪60年代,许多人主张清洗圣公会内部的天主教残余影响,因此得名清教徒。他们接受加尔文教教义,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华纵欲。因其要求在圣公会内未能实现,自16世纪70年代起,他们脱离圣公会,建立独立教会,选举长老管理宗教事务。清教教义反映了资产阶级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道德标准,以及通过教会改革推动政治变革的愿望。17世纪上半叶,信奉清教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的冲突愈演愈烈,导致英国革命,亦称清教徒革命。内战期间,议会废除主教制度。1643年在威斯敏斯特牧师大会上清教徒分裂为长老派和独立派,后者主张地方自愿结合的宗教团体独立,反对凌驾于此之上的长老制度。1662年保皇议会通过新的《信奉国教法》,此后清教徒受到迫害。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宽容法》,允许不信奉国教的新教徒建立自己的教会,但对清教徒担任公职仍有限制,到1828年政权才对清教徒完全开放。

你知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是什么吗?

斯图亚特王朝虽然统治着苏格兰和英国两部分,但两国并未合并,苏格兰保持着独立性。英国的宗教改革使苏格兰宗教也受到影响,苏格兰也出现了“清教徒”,并在教会中有一定地位。英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为了加强专制王权,决定在苏格兰建立英国国教制度。1637年,大教主劳德命令苏格兰长老会教在举行宗教仪式时必须采用英国国教祈祷书,这对于要保持苏格兰独立性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而对于清教徒来说更是一种侮辱。苏格兰人为了保护本国的独立性和保持自己的信仰,举行了起义。起义军一直打过边境,占领了英格兰北部的一些地区,这种局势严重威胁着查理一世的统治,查理一世被迫求和。同时为了筹措军费讨伐苏格兰人,1640年11月,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企图以合法的形式筹集经费。但使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议会的召开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苏格兰起义成为英国革命的导火线。

谁领导的骑兵团取得了马斯顿荒原之战的胜利?

1644年,苏格兰根据条约派军从北方攻入英国境内,援助议会军。苏格兰军与来自南部的费尔法克斯和克伦威尔的议会军相会合后,从1644年6月开始共同包围盘踞在约克城内的纽卡斯尔的王军。国王查理一世急速派遣鲁伯特率部队前去解围。议会军攻打约克城未遂,退守利兹,在那里同曼彻斯特勋爵和克伦威尔的东英吉利骑兵会合。议会军方面连同苏格兰军共有2万步兵和7000骑兵,前哨阵地设在马斯顿荒原的一个高岗上。王军随议会军之后赶到马斯顿荒原,兵力为1.1万步兵和7000骑兵。两军严阵以待。7月2曰,克伦威尔的新骑兵团向王军发动了猛烈进攻,打得王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这次战役,摧毁了两支王军,从此,保王派退出了北方各郡,议会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马斯顿荒原之战是自内战开始以来,议会军初次在阵地战上获得的一次巨大胜利。克伦威尔的铁骑军也因此声名大振。

掘地派运动是怎么回事?

掘地派出现于1649年英国自由共和国成立之初,自称为“真正平等派”,掘地派运动是一场广大贫苦农民为争取土地而进行的斗争。领导人为温斯坦莱和艾维拉德。掘地派最初占领伦敦附近萨里郡的圣·乔治山上的公有地和荒地,进行集体开垦、耕种,并号召其余的人都来参加他们的队伍。他们的号召在肯特郡、白金汉郡、北安普顿郡等地得到广泛响应。人数迅速增加,建立了许多农业公社,其中以诺森普顿的威灵波洛山的农业公社规模最大。掘地派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建立土地公有、共同劳动、共享劳动果实的社会。掘地派的思想带有原始共产主义色彩,但不主张用暴力去实现理想,把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掘地派运动反映了英国当时社会最贫穷阶层的人民的思想和愿望。1651年底,克伦威尔调集大批军队,掘地派运动被镇压下去。

《航海条例》的内容及其颁布的目的是什么?

1651年10月9日,为了打击海上竞争劲敌荷兰,取得海上贸易霸权,英国颁布了《航海条例》。《条例》的主要内容是:亚洲、非洲或美洲的商品,必须使用英国的船只,才准输入英国、爱尔兰或英国殖民地;欧洲商品输入英国、爱尔兰与英国的殖民地,必须使用英国船只或原商品出产国的船只运送;英国船只运送的商品,必须是由原生产国运来者;盐和鱼类必须由英国船只装载,才能从英国及其领地运出;英国境内各地之间的贸易必须由英国船只经营。此《条例》主要针对荷兰,排挤了荷兰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危及荷兰的海上利益,因而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

英国通过什么战争逐步掌握了海上霸权?

1651年,英国颁发的《航海条例》损害了荷兰海上运输和国际贸易的利益,从而引起了1652~1654年的第一次英荷战争,以荷兰战败结束战争,1654年4月两国签订《威斯敏斯特条约》,荷兰被迫承认英国的《航海条例》。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英国和荷兰争夺海上贸易和海外殖民地的斗争更加激烈。第二次英荷战争是由于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引起的。1665年1月荷兰对英国正式宣战,后英国战败,于1667年7月两国缔结《布雷达条约》,英国把在南美占领的苏里南归还荷兰,并在海上贸易权方面作了让步;荷兰则退出北美。

第三次英荷战争是由于英国企图瓜分荷兰沿海属地引起的。1672年,英、法对荷开战,荷兰战败,于1674年2月同英国签订第二个《威斯敏斯特条约》。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荷兰的殖民优势被摧毁,英国逐步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