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芬战争指的是苏联和芬兰之间的战争。自1938年春起,苏联为保证列宁格勒的安全。多次向芬兰提出交换领土,并要求租借汉科半岛。芬兰表示坚守中立立场,只同意进行小的边界调整,两国谈判破裂。1939年11月28日,苏联宣布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11月30日,苏芬战争爆发。1940年2月,苏军突破芬兰的主要防线曼纳海姆防线,取得军事上的重大胜利。1940年3月,两国在莫斯科签订和约。依和约,卡累利阿地峡、拉多加湖西岸和北岸以东领土和若干岛屿划归苏联,汉科半岛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为期30年。苏联共获得4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由于整个战争是在冬季严寒中进行的,史家称之为“冬战”。
敦刻尔克大撤退为什么不是一场败退?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3日,英国和法国被迫对德国宣战。但实际上英法联军只是躲在马其诺防线后,没有对波兰进行有效的军事支援。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完全沦陷。在此期间,英法两国只对德国在外交上予以谴责。这一期间被德国人称为“假战”或“奇怪战争”。1940年5月,德国占领卢森堡、荷兰、比利时,5月14日,德军主力在空军和摩托化部队的掩护下突破法军防线,向西挺进,26日,夺取加来,直逼英吉利海峡,把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英、法、比军队同法军中央的部队拦腰切断,把北部的40万英法联军压缩包围在敦刻尔克沿海很小的三角地带。5月27日起,英法联军开始了“敦刻尔克大撤退”,英国动员了850多艘各类舰船,法国的海军和商船也参加了运兵工作,经过9昼夜的努力,把33.8万的英法和其他盟国的军队运过海峡,撤入英国。担任掩护任务的4万法军没来得及撤走,当了德军的俘虏。英法在海边共丢下700辆坦克、2400门大炮和13万辆汽车等各种辎重。“敦刻尔克大撤退”是英法等政府执行绥靖政策,对战争准备不足的结果,这以后,法国已无险可守,6月22日,法军无条件投降。但是“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一次有计划的撤退,为英法两国保存了军事力量。
英国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亨利·莫尔指出,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的,这绝不是一场奇耻大辱的败退。美国军事历史学家则把敦刻尔克撤退列为二次世界大战最著名战役之首。而纳粹德国陆军上将蒂佩尔斯基在战后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满怀敬意地写道:“英国人完全有理由为他们完成的事业感到自豪!”
维希政府为何被称为“傀儡政府”?
维希政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占领下的法国成立的傀儡政府。1940年6月22日,贝当政府与法西斯德国签订《贡比涅停战协定》。根据协定,法国被划为两部分,北部2/3地区由德国直接占领,东南部由贝当政府统治。7月1日,贝当政府迁到维希。7月11日,贝当胁迫国民议会授权制订新宪法,宣布成立法兰西国家,取代第三共和国,他本人任国家元首。维希政府对内实行法西斯化,镇压爱国运动,对外卖国求荣,充当法西斯德国的走狗。1941年曾派军队参加德国侵苏战争。1942年11月,将统治区拱手交由德军占领。1944年8月,在盟军和法国抵抗运动的打击下解体。不少的维希政府官员与成员在战后都受到法国政府的通缉与囚禁,维希政府首脑之一的赖伐尔战后被判处死刑,贝当原本也遭囚处死刑,但是戴高乐因其一战战功之故改判无期徒刑,而被囚禁在大西洋中岛屿的一个要塞中至病故。
不列颠之战为何导致“海狮计划”无限期推行?
法国投降后,西欧只剩下在战争初期遭受重创的英国在顽强地抵抗,英国的丘吉尔政府拒绝了德国议和的阴谋,选择了“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的道路。1940年7月16日,德国开始实施“海狮计划”,利用空中优势对英军展开“空中闪电战”,妄图夺取制空权,为登陆英国扫清道路。从8月开始,德国每日出动上百架次甚至上千架次飞机对英国的港口、城市、铁路、机场、军事设施进行轰炸。但是,英国人民并没有被德军吓倒,他们广泛动员起来,有的被编入正规的军事组织。有的参加对空监视工作,协助防空部队和飞行员作战。英国皇家空军也由单纯的防御逐渐转入有限的进攻,多次轰炸柏林和德军的舰船。据统计,从1940年7月到10月底的3个月的时间中,德军损失飞机1733架,英国皇家空军损失战斗机915架。这次战役由于英国的顽强表现,而迫使希特勒在没有把不列颠完全逐出战争之前,即先回头来对付苏联,重走两线作战的老路。希特勒为此下令无限期推迟“海狮计划”。
北非战争共分几个阶段?
北非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意大利和德国为一方,英美为另一方的武装力量之间为争夺重要战略地区和目标,争夺北非、近东和地中海的控制权,争夺殖民地而实施的军事行动。为了实施军事行动,意大利在非洲大陆展开了两个军队集团,一个在东北非(30万人),一个在北非(23.6万人)。这两个地区的英军分别为3.25万人和6.6万人。从1940年到1943年,战局分六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1940年9月13日~12月8日)——意军进攻;第二阶段(1940年12月9日~1941年3月30日)——英军进攻;第三阶段(1941年3月31日~11月17日)——德意联军进攻;第四阶段(1941年11月18日~1942年1月20日)——英军进攻;第五阶段(1942年1月21日~10月22日)——德意军进攻;第六阶段(1942年10月23日~1943年5月13日)——英美军进攻。1943年5月13日,德意军投降,北非战局的最后一个战役遂告结束。这一战役使法西斯集团各国在地中海战区的战略形势急转直下。
莫斯科战役为何成为德军在二战中的第一次大失败?
德军在“闪电战”计划破产后,被迫缩短战线,妄图集中力量,迅速攻占莫斯科。莫斯科是苏联首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是铁路交通枢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希特勒认为,一旦攻占莫斯科,就能击败苏军主力,达到结束对苏战争的目的。
1941年6月,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宣而战,对苏联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突然袭击。德军和他的附庸国共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多架飞机,4700多门大炮,193艘舰艇,在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向苏联发起进攻,企图在三个月征服苏联。苏联人民奋起抵抗,开展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德军分三路进攻苏联,10月开始围攻莫斯科。苏联军民在最高统帅斯大林的指挥下,开始了莫斯科保卫战。12月6日,苏联军民从莫斯科南北两侧开始反攻,迅速攻破德军防线,到1942年1月,苏军把敌人赶离莫斯科100~250公里,解放了1.1万多个居民点,收复了克林、加里宁等许多城市,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伟大胜利。苏联以重大代价换来了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信心,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德国和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作出重大贡献。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标志着希特勒闪电战的彻底破产。这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失败。
《大西洋宪章》为何被认为是未来成立的联合国的同义语?
1941年8月9日至13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大西洋纽芬兰的阿金夏湾的一艘军舰上举行了会议。8月14日,双方发表了《罗斯福丘吉尔联合宣言》,即《大西洋宪章》。宣言的主要内容是:两国不谋求领土和其他方面的扩张;不承认轴心国家通过侵略所造成的领土变更;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将努力设法予以恢复;保证一切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贸易并获得原料,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进行合作;一切人类可以不受阻碍地横渡公海大洋;在最终摧毁纳粹后,一切民族可在自己的疆界内自由独立;各国之间应放弃使用武力,减轻军备负担,确立世界和平。在制定《大西洋宪章》时,美国力图把“机会均等”、“贸易自由”等原则列入宪章,企图打入英国的势力范围,但遭到丘吉尔的强烈反对。其后,苏联、中国、比利时、波兰、希腊等陆续发表声明,表示同意《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宪章中的一些民主自由原则成为后来《联合国宪章》的基础。《大西洋宪章》的发表对于动员和鼓舞全世界人民、加强反法西斯同盟、打败德意日法西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此,关于建立战后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的想法与主张,国内外学术界一致认为,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在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共同签署的《大西洋宪章》中提出的。《大西洋宪章》被人们认为是未来成立的联合国的同义语。
偷袭珍珠港具有哪些历史意义?
偷袭珍珠港是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帝国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欧胡岛上的飞机场的事件。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继19世纪中墨西哥战争后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美国领土的攻击。这个事件也被称为珍珠港事件或奇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海军基地——珍珠港上一派祥和的假日气氛。7时55分,突然基地上空出现一群日军飞机,扔下炸弹后返航;8时54分,第二批日机,飞临珍珠港上空,再次进行狂轰滥炸,9时40分全部离去。在日军空袭时,美军因毫无准备而仓促进行反击。结果美军损失惨重。美国对日军的偷袭之所以毫无准备,是因为对日军的偷袭估计不足。同时,为了麻痹美国,美日之间的谈判一直进行到开战时刻。日本政府在偷袭之后两小时,才对美宣战。
12月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国会两院发表战争咨文:“1941年12月7日——必须永远记住这个耻辱的日子!”接着,美国国会通过决议,美国对日宣战。同日,英国对日宣战,9日,中国对日宣战,随后戴高乐的“自由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也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这场战役是有历史决定性意义的。由于日本未能击沉美国的航空母舰,它只有一个小的军事作用。但即使日本击沉了美国的航空母舰,从长远角度上来看,它还是不能帮助日本。这次袭击彻底地将美国和它雄厚的工业和服务经济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轴心国在全世界的覆灭。此后盟军的胜利和美国在国际政治上的支配性地位都是由此及彼的。从军事史的角度来看,对珍珠港的袭击标志着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海军主力的转折点。但世界海军强大的美国对这一点一直到后来珊瑚岛海战和中途岛战役后才明白过来。
太平洋战争都有哪些参战国?
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是日本和美国等同盟国家间的主战场,是民主力量与法西斯势力在全球最广阔海域的大冲撞,其惊天动地的气势堪称战争史上的绝笔。战争爆发自日本海军于1941年12月7日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重地珍珠港,结束于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其中日本与美国海军的战斗为史上最大海上作战。参战国家多达37个,同盟国包括美国、中国、英国、英属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荷兰流亡政府、自由法国和苏联。至于轴心国则主要是日本和其建立的傀儡政权,包括“满洲国”、汪精卫政权,以及泰国。另外,日本在其殖民地(如朝鲜、中国台湾)征召了不少兵力,在中国也有很多亲日派参与战争。涉及人口超过15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6000万以上,历时三年零几个月,伤亡和损失难以统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争夺远东殖民地,独霸亚洲,发动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军突然袭击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大损失。8日,日军偷袭美军珍珠港基地得手,美、英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日军在太平洋上一度占据优势。1942年6月,在中途岛海战中,日方损失惨重,美军开始局部反攻。在经过长期的争夺战后,美军登上了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1943年4月,美军炸死了日军海军主帅山本五十六,同年11月,在尼米兹和麦克阿瑟的指挥下大举反攻。1945年3~6月,美军攻占硫磺岛和冲绳,迫近日本本土。8月,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展开了全面反攻。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一颗原子弹。由于势竭力穷,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在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签字投降仪式。反法西斯各国取得太平洋战争的最后胜利。
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何被称为“现代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到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6个半月。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
1942年春,德军决定再次对苏联发动进攻,企图一举攻占南方重镇斯大林格勒,夺取高加索油田,北上包抄莫斯科。7月17日,德军攻入顿河大河湾地区,逼近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经过近两个月的激战,德军突破苏军的外围和近郊防御,于9月13日攻入市区,苏军与德军展开了激烈的市区争夺战。11月19~20日,苏联调集110万兵力和大批飞机、坦克、大炮,从南北两翼发动反攻,迅即突破敌军防御,将30万德军包围并挫败敌军解围计划。到1943年1月10日,苏军开始总攻,至2月2日,被围德军全部被歼。此役双方投入大量兵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德军力量受到严重削弱,损失150万人,被迫转入战略防御,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并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美国杜立德轰炸机编队首次空袭哪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