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全知道
31416500000040

第40章 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件(7)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是王族名,意思为“能仁”,“牟尼”意为“寂默”,合起来意为“能仁寂默”,就是释迦族的寂默贤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是南亚次大陆北部迦毗罗卫城(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国王净饭王的儿子,属于刹帝利种姓。按照佛教和传说,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在45岁时才怀胎,而且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头长有6根象牙的白象走进了她的肚子。她醒来后感到很奇怪,就告诉了国王,国王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就请教了一个能释梦的智者。智者说:“白象象征着和平,这个梦是好梦,王后要生王子了。将来,这个王子会出家,为人类谋求幸福。”国王听了很高兴。按照印度的风俗,妇女要回娘家分娩,王后在半途中的兰毗尼,生下了释迦牟尼。那天是印度的吠舍怯月十五日(中国农历四月八日)。

释迦牟尼的母亲在他出生后的第七天便去世了,他由姨母抚养长大。净饭王非常疼爱小王子,给小王子取名“悉达多”,意思是“一切都圆满成功”。净饭王的唯一希望是儿子能够继承王位,血脉相承,但是想到以前释梦的智者所说的话,又半信半疑。他想只要让儿子高高兴兴地生活,让他远离世间一切可以导致他摈弃世上繁华与乐趣的东西,他就不会出家了。

于是王子的生活极尽荣华富贵,也受到宫廷里的良好教育。到了16岁时,他和拘利城如花似玉的公主结婚,家庭生活也十分幸福美满。

有一天,悉达多出城游玩,只见沿途清澈的河水泛着粼粼的波光,田野里稻浪滚滚,花香扑鼻,蝴蝶在空中飞舞,自然而清新的空气令王子神往,陶醉其间。

但是不久,他见到了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头发已经花白,拄着一根拐杖,艰难地移动着步伐,随时都有跌倒的危险。一会儿,又见到一个脸色蜡黄的病人躺在路边,不时地大声呻吟,发出阵阵哀伤而无奈的哭声。王子的心情顿时黯淡下来,没有玩的情趣了,于是往回走。可巧,他又见到一群乌鸦在啄食一具尸体。

王子回到宫中,默默无语,静坐思考着,人为什么有生老病死?

王子决定还要到外面了解他所不知道的情况。这么多年来,拥有青春、美貌,享尽荣华富贵,在宫廷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渴望了解王宫外的世界。

第二天,王子出了城门,碰到一个信奉古婆罗门教的出家修行的人。那人衣冠不整,手里捧着一个瓦钵,却是一种轻松自在的样子。王子问随从:“这是什么人?”随从说:“这是出家修道的人。”悉达多急忙下车向修行者行礼,并问他为什么这样快乐。修道者说:“世事无常,只有出家人可以解脱。”

回宫后,王子思考:人生皆苦,怎么能摆脱这些痛苦呢?他从那位出家人那里找到了答案,决定出家修道,他临行前唯一的希望是有个儿子。就在他出家那天,他的妻子临产了,生下了一个儿子。这样,他决意斩断尘缘,在婆罗门教的几个僧侣陪伴下,来到一座庙里闭门修行。

婆罗门教徒说,通过祈祷,奉献贡品和举行宗教仪式,灵魂可以得救。释迦牟尼认为这样并不能超出生死,永远摆脱轮回。于是他到尼连禅河畔中的森林中苦修,去寻找通往尽善尽美的道路。在这6年的修行中,他经受了种种磨难,历尽了千辛万苦,不吃、不睡,几乎要死了,但是仍然一无所得。他下决心采取更加明智的方法来获得解脱。于是,他来到尼连禅河边,用河水洗净了身上多年的积垢,后来又接受一位牧女的乳粥供养,身体和精神慢慢地得到了恢复。

悉达多离开尼连禅河后继续前行,看见了一棵菩提树,他就在树下跏趺打坐,发誓要从中寻找解脱苦难的办法。经过49天的冥思苦想,终于彻悟了,创立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教义核心是“四谛”,意为4条真理。“苦谛”:即人从出生到死,人生皆苦。“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灭谛”:就是彻悟产生苦的原因,消除各种欲望,达到一种“涅槃”的境地。“道谛”:认为要达到“涅槃”境地,就要修道。

释迦牟尼还为教徒制定“戒律”。无论出家或不出家的都必须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的教徒男的叫僧(和尚),女的叫尼(尼姑)。他们必须剃光头,穿僧袍,完全脱离家庭生活。出家的信徒组成社团,社团称为僧伽。参加社团的人不得拥有家产,而靠布施生活。社团并订有戒律,其中成员有游方传教的任务。

悉达多彻悟之后,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传教生活,他不分贵贱贫富,广收信徒。弟子们称他为“释迦牟尼”,后来信徒们又称他为佛祖,他创立的新宗教称佛教,“佛”即大彻大悟之意。

佛教之所以能迅速兴起,后来又被定为印度国教,是因为它顺应了当时印度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在社会问题上,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这对维护婆罗门、刹帝利的统治的种姓制度是一个批判,对处于吠舍和首陀罗地位的人民无疑是一个精神安慰。但是它又主张通过修行达到来世的众生平等,这只是一个虚幻的理想,并不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不平等的等级制度,不主张用暴力改变这种不平等现象,而主张以修行、五戒来达到“涅槃”境界,这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引导人民放弃、逃避现实的阶级斗争,客观上充当了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所以,统治阶级也不反对佛教,甚至将佛教作为国教。

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在传道的途中因病逝世。逝世前,他侧身而卧,枕着右手,对弟子们说:“我老了,马上就要死了,我死之后,你们要大力弘扬佛法,拯救世人。”说完,他就死了。以后,人们为了怀念他对弟子的苦心教导,就在寺庙里塑造了释迦牟尼的卧像,把佛祖诞生的那天(中国农历四月八日)称“浴佛节”,把他修道的那天(中国农历十二月八日)称“腊八节”。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后,骨灰结成许多五光十色的颗粒,佛教把这种颗粒叫做“舍利”,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佛教寺塔里珍藏。

后来,佛教教徒遍布世界各地,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一起,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人类进入北美大陆

很久以前,亚洲与美洲两块大陆曾经是连接着的。大约在35000年前,水深只有36.5米的白令海峡,水面曾经大大地下降,并且露出了海底,成为一片片陆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时候,一支蒙古人种的部落从亚洲的东北部,穿过露出海底的白令海峡,进入到美洲大陆,创造出新的文化。在这批亚洲的移民中,就有一支是易洛魁人,生活在今天北美的加拿大以及美国的土地上。

经过考古研究证明,美洲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才有人类,至今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物。已经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美洲人类化石,其体质特征类似于亚洲的蒙古人种,石器也与亚洲具有共同的特征。语言学家也认为美洲最早居民印第安人的语言与汉藏语系有关,所有这一切都证明美洲的文化与东亚有关,东亚文明是美洲史前文明的基础,易洛魁人也与其他的印第安人一样,传承着亚洲文化,并且创造出新的北美文明。

从几万年前的史前时代开始,一直到17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之前,易洛魁人处于氏族公社阶段。随着时代的变迁,易洛魁人各部落所拥有的氏族在数目上和名称上各有不同,最多的时候有8个氏族。易洛魁人的部落几经变化,某些氏族随着时代推移而灭绝,有些氏族由于过分庞大而分裂为新的氏族。

易洛魁人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他们的氏族成员聚居在一个村落里,同一个母系大家族的成员住一所或几所长屋,共同经营属于氏族所有并从氏族领得的土地。

长屋是易洛魁人特有的居住场所,长长的像火车车厢连在一起。长屋中间有一条两公尺宽的过道,过道里设炉灶,各炉灶之间相距5至6米。过道的两边分成小间,用树皮板隔开,供小家庭居住。每对夫妇和他们的子女都有一间4米长,2米宽的单独房间。这些房间没有门,屋内安置着高出地面1米至2米高的平台,作为坐卧的地方,平台上靠墙的一边装有放置杂物的木架。每两对或四对夫妇合用一个炉灶。长屋的长度决定于成员的多少和屋内炉灶的数量,一般来说,长屋长数10米,住10对至20对夫妇,据说最长的一所长屋长达90米。长屋的旁边是公共仓库,每年收获的鱼干、肉干等食物都储藏在仓库里。日常食用的玉米、豆类存放在长屋角落的树皮桶内,过冬用的玉米编扎成束悬在屋梁下。

每一所长屋由一位年长的妇女来掌管家庭经济,她负责分配储藏的食粮供全体成员每天食用。各炉灶的妇女们轮流在公用的锅里烧煮食物,由那位年长妇女主持,按各个家庭的需要进行分配。先分给男人,然后是妇女和儿童,每份饭菜分别盛在木制或陶制的碗钵里。余下的存放起来,长屋里的成员有谁饿了,就可以去吃。如果有客人到长屋里来,不管他是本氏族部落或其他部落的成员都会得到热情的款待。甚至是一个陌生人,只要他愿意久留,也同样会受到良好的接待而不用付给报酬。他们把粮食分到家庭,在小房间里挂着捆成束的玉米,由各个家庭自己煮食。当某一家的存粮吃完时,别的家庭就根据需要供给他们,直到他们能自给为止。在人们心目中,这些粮食仍然是全氏族或母系大家庭的公共财产。

易洛魁人的土地属于母系氏族所有。每个母系大家庭从氏族领取土地耕种,先由男子们清理这块土地上的树木草丛,将其晒干烧毁。除此之外的一切田间工作,从选种、播种、耕耘到收获,都由妇女们负责。每年春季,妇女们选出一位经验丰富,精力充沛的年长妇女,领导农业生产活动。她组织妇女们共同耕种公有土地,指派一至两个助手传达她的命令。人们使用的工具是石器、骨角器、贝器和木器。石斧、石锤、石杵、石臼都是磨光的,还有粗糙的石刀、石凿、石鎚、石箭头等。玉米是主要的农作物,播种玉米时,人们用尖木棍或锄头在地上挖成许多小坑,然后把玉米种子放下去。一块耕地一般经过10年左右,地力耗尽,全体氏族成员就迁移到新的地方去。除玉米外,人们还种植土豆、胡萝卜、南瓜、葫芦等蔬菜,以及大麻、烟草、向日葵等。

采集在易洛魁人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大意义。从夏季到深秋,人们采集草莓、野樱果等各种浆果,制成食物,并将其中一部分储藏起来过冬。各种可食的根和块茎植物、榛果、栗子、橡实、胡桃、蘑菇、鸟蛋、青蛙、乌龟、介贝等,都作为采集对象。此外,他们还收集枫树浆做饮料,酿酒、熬糖浆与糖块。

易洛魁人狩猎用的主要武器是弓箭、战斧、战棒等,狩猎多在晚秋和初冬进行,主要是男子的工作。围猎鹿群时则由男女集体参加,在一定的范围内筑起V字形的栅栏,人们放火把兽群赶到栅栏里的顶端加以捕杀。随着狩猎物的日益增多,人们饲养了狗和家禽,扩大了生活来源。

制陶是易洛魁人的一项出色成就。妇女们用手制的方法制成各种烹饪工具,如尖底和圆底的罐,烤饼用的盘等。陶器上还有几何形图案,人和动物的形象。无论在制作技术和造型艺术上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充分表现了易洛魁人的创造才能。

到17世纪初以前,易洛魁人还不会缝制衣服,身上穿着的大多是鹿皮。他们鞣制鹿皮的技术十分出色,男子们披着一条半米宽的鞣皮带,前后两面下垂,长及膝盖,腰间束皮带,看似系一条围裙。女子们用一块长方形的鞣皮围住下体,系在腰间,好像穿裙子。到了冬季,鹿皮就会换成熊皮、海狸皮、水獭皮、貉皮、狐皮或灰鼠皮做成的毛皮斗篷。

易洛魁人的社会结构分为氏族、胞族、部落。氏族是原始公社制的基本经济单位,是由共同祖先传下来的血亲所组成的团体。酋长和军事首领在氏族成员中产生,各氏族都有专门的名称,通常用动物名,反映了图腾崇拜或象征着氏族守护神。胞族是部落和氏族之间的中间环节,由同一部落的若干氏族所组成。部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族发展为若干氏族组成的,氏族是组成部落的基础。部落的最高权力机构是部落联盟会议。易洛魁人的氏族、胞族、部落充分展示了发达的氏族制度的面貌,但这一切又是以生产极不发达为前提的。

在欧洲殖民者入侵前,易洛魁人社会大致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以后遭受了殖民主义的苦难。美国独立以后,易洛魁人却失去了独立。他们的村落、田园惨遭焚烧,田间作物被毁灭,果树被砍光、牲畜被杀死。17世纪初,易洛魁人还有25000人,而美国独立后至今仅有1万人。他们仍然遭受压迫和种族歧视,生活在美国和加拿大的10多个保留地区。

玛雅文明的产生

在中美洲的印第安人中间,许多年以来一直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古时候有一位王子,一天,有一位可爱的小精灵告诉他,在密林深处有一座神秘的城堡,城堡里的人们受到女巫的咒语的困惑,正等待着他的解救。第二天,这位善良勇敢的王子就带领人马用宝剑在密林中开辟一条路,并找到了那个神秘的城堡,进城后他先杀死了女巫,救醒了被咒语困住的美丽公主,然后又救醒了全城的人。后来王子和公主结成美满的婚姻,世世代代的子孙们就生活在这密林中的城堡里。

最先揭开密林中城堡之谜的是1839年美国人约翰·斯蒂芬斯,他在洪都拉斯的热带丛林中第一次发现了这个传说中的古城堡。从这以后,世界各地考古人员在中美洲的丛林和荒原上共发现了170多处被弃的玛雅古代城市遗址。他们发现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8世纪,玛雅人的文明足迹北起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南至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直达安第斯山脉。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南部是盛产松树、橡树和龙舌兰的高原,中部是鸟兽出没、植物茂盛的热带雨林,北部是广阔的热带草原区。玛雅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建造了一座座令人称奇的巨型建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玛雅文明。

玛雅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比大金字塔的年代还要古老。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玛雅人就开始了定居的农业生活。他们的种植业相当发达,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烟叶、蕃茄、南瓜、草莓、花生、菠萝和可可等农作物。玛雅人是如何在丛林密布的沼泽地带种植玉米,养活人口的呢?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也是一个不解之谜。直到1980年6月,美国的宇航探测系统透过茂密的森林发现了古代玛雅人修建的排水沟渠网,这个问题才有了明确的答案。原来,古代的玛雅人在沼泽地带修建了大量的排水沟渠。这些沟渠宽约3英尺至9英尺,纵横交错,规模宏大。他们就是利用这种先进的排水设备,排放沼泽地的水,然后种植玉米、可可和其他农作物。由于农业的发达,玛雅人的建筑业和手工业也迅速地发展起来,这不仅推动了玛雅古代社会的进步,也有力地促进了玛雅文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