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德天皇死后,反对派集结在有马皇子(孝德天皇之子)的周围,阴谋反叛。661年,日本进攻朝鲜,被新罗和唐朝联军打得全军覆没。侵朝战争的失败,为保守派反对新政找到口实。664年,革新派与守旧派暂时达成协议,朝廷被迫恢复旧豪族部分私地、私民的所有权。672年,大海人皇子与大友皇子为争夺王位,展开了波及全国的大内战(壬申之乱)。大海人皇子获胜,即位称天武天皇。天武天皇执政期间,大化改新的各种措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701年,日本制定《大宝律令》,以法律形式肯定了革新成果。这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斗争,大化改新最终大功告成。
大化改新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唐代先进封建制度的积极模仿。它促进了日本社会生产力和古代文化的发展,成为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日本部民奴隶制的基本终结和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初步形成,使日本完成了从古代奴隶制度到中世纪封建制度的转变。
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阿倍仲麻吕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这首《哭晁卿衡》的著名诗篇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之手,诗中晁卿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
日本在大化改新后,掀起了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的高潮,不断向唐朝派遣使者和留学生。
唐朝时,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共19次,每次从两百人到四五百人不等。遣唐使的正式使节包括大使、副使,有时还有大使之上的特节使、押使,都是日本天皇任命的国家大臣。
中国和日本虽然一衣带水,然而在中世纪,要横渡这段波涛汹涌的海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常常遇上意想不到的艰难险阻,甚至要作出巨大的牺牲。风暴经常把航船掀翻,或者把它吹到台湾甚至越南。可是大海和风暴阻挡不了中日人民的友好交往,一艘艘“遣唐使”的帆船仍在大海上破浪航行,谱写中日文化交流的不朽篇章。
日本天皇非常重视遣唐使团的出行,往往亲自举行宴会,为使团送行。
希望你们渡大海如平地,
居船上如坐床;
四船联翩,
不日平安归航。
这首天皇所写的送行诗表达了天皇对出行使团的良好祝愿。
日本遣唐使的船队从难波港(今大阪)出发,先沿日本海岸航行,最后在九州北部进入大海。最初经渤海在我国山东北部上岸,后直接西渡东海,在我国的扬州和明州(今宁波)登陆。遣唐使一到中国,就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遣唐使不仅受到当地政府的周到照顾,而且常常受到唐朝皇帝的亲自接见。
随遣唐使到中国的还有大量的留学生、僧人和工匠。他们在中国学习、工作,成了中国文化的热心传播者。阿倍仲麻吕就是在717年随遣唐使一起来中国的。
到了长安后不久,阿倍仲麻吕就入国子监学习,他聪敏勤奋,攻读《礼记》、《周礼》、《诗经》、《左传》等儒家经典,成绩优异,毕业后一举考中进士。
阿倍仲麻吕的才华很快受到唐政府的重视,他在唐54年,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代皇帝,备受礼遇,先后被任命为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门下省左补阙、卫尉少卿、秘书监、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并辅佐太子研习学问。
阿倍仲麻吕知识渊博,才华超人,而且是一位天才诗人。他和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王维交往密切,相互作诗唱和,感情深厚。
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后,眷恋乡土之情与日俱增,于是请求归国。唐玄宗感念他在唐几十年,功勋卓著,且家有年迈高堂,任命他为唐朝回聘日本使节,随日本第11次遣唐使回国。
得知阿倍仲麻吕要回国的消息,诗人王维特写了一首送行诗《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充分表达了他们两人的深厚友谊: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长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50多岁的晁衡解下心爱的宝剑,赠给中国诗友,也挥毫赋诗: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
天中留明主,海外忆慈亲。
……
西望怀思日,东归感义辰。
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阿倍仲麻吕辞别长安,并邀请扬州延光寺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鉴真和尚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僧人,既熟悉佛经又精于医学和药理。鉴真和尚此前曾五次率弟子东渡,都被风浪所阻,没有成功。这次他们分乘四艘船从苏州起航回国。
归心似箭的阿倍仲麻吕在归国途中却遇到了风暴,他乘坐的船因触礁不能继续航行,与其他三船失去了联系。传说他已遇难,李白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难过,遂写下了《哭晁卿衡》的名篇,悼念这位日本友人。
阿倍仲麻吕大难不死,他的船被风暴吹到越南的海岸。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上岸后,全船170多人,绝大多数惨遭当地土人杀害,只有阿倍仲麻吕等10余人幸免于难。
阿倍仲麻吕历尽艰险,再次回到长安,入仕为官。770年,在长安病逝,享年73岁。唐代宗为表彰他的功绩,追赠从二品潞州大都督。阿倍仲麻吕虽然没能回国直接向日本人民传播中国文化,但由于他在唐朝的地位和影响,增进了中国人民对日本的了解,也为其他许多日本留学生的学习以及两国学者的往来提供了方便,鉴真的东渡就与阿倍仲麻吕的努力分不开。
在大风浪中,阿倍仲麻吕的船被风暴吹走了,而鉴真的船却艰难地到了日本。那时鉴真已经65岁,他在日本生活了10年,为中日文化的交流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他把丰富的中国文化介绍到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敬。直到现在,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里,还供奉着鉴真大师的塑像,后来被日本政府尊奉为“国宝”。
幕府统治的结束
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进行变革,历史上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但土地政策并没有贯彻下去,后来不少豪强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到10世纪时,庄园已遍布全国,数量众多,各庄园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便蓄养一批人作为自己的私人武装,这些人称为武士,其实也就是庄园主的打手。
随着武士数目的不断增加,他们的力量不断壮大,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慢慢地在日本社会中形成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他们组成军事集团,帮助日本天皇镇压农民起义,继而发展成为能控制中央政权的军事、政治力量。
当时,武士集团逐渐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分别以两大家族为中心:一是以平氏为首的关西集团,占据日本本州西部;另一个是以源氏为中心的关东集团,占据本州东部。他们之间为争夺国家统治大权而彼此争斗,皇室和贵族也依靠他们进行政治斗争,一时间,整个日本战火不绝,弄得民不聊生,哀鸿遍野。
12世纪后半期,平氏家族的平清盛利用皇室内部的矛盾,以保护天皇为名,率大批武士进京,把持王宫,控制京城,从而控制了朝廷,夺取了实际统治权。
平氏集团统治期间,政治腐败,官场贪污索贿成风,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压得人民抬不起头来,导致各地爆发了市民和农民起义。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平清盛发明了一套奇怪的管理方法:用儿童做密探、间谍。他命令自己的心腹武士,收罗和训练少年儿童,让他们去充当耳目。由于大人们很少会注意到这些小孩的活动,谈话时便失去了戒心,往往话还没说完,就会冲进一队人马将他们带走。这些孩子被称为童谍。
可是童谍并没有挽救平氏集团的统治,平清盛的种种倒行逆施,注定了最终失败的命运。1183年,关东源氏集团首脑源赖朝利用老百姓对平氏集团的强烈不满,带领武士们攻打京都,平氏失败。在城门被攻破之前,他们仓皇出逃,源氏紧追不舍,终于在坛之浦将他们全部消灭,平清盛所拥立的安德天皇也投海而死,源氏取得了中央政权。
1186年,取得全国政权的源氏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在本州岛南岸,临相模湾)建立武士政权机关,组成了具有中央政权性质的“镰仓幕府”。所谓幕府,实际就是以将军为首的武士政权。
1192年,源赖朝被后鸟羽天皇授予“征夷大将军”的称号,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幕府依靠武士作为统治的支柱,保护他们的家传土地所有权,对有功者赐给土地和官职,派武士到地方上去担任“守护”,夺取实权。幕府自己设置官吏,分别掌握行政、军事、司法权力,还派人到首都京都监视朝廷。这样在日本就出现了双重政府:一个是设在京都、以天皇为首的文官朝廷,包括各级朝廷权贵,他们都是挂名虚设,并无实权;另一个是以将军为首的幕府,统率各地有权势的武士头目,他们占有大部分土地。幕府实际上是朝廷之外的政府,国家的真正统治者已经不再是朝廷官吏,而是幕府的家臣。从此,日本开始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第一个幕府就是镰仓幕府。
1199年,源赖朝一死,他的部下就为争夺权力而展开了斗争,在斗争中,源赖朝的岳父北条时政夺取了幕府的实权。他死后,儿子北条义时当政,但在他统治期间,幕府内讧不断。1221年,京都朝廷乘幕府内部斗争的机会,发动讨伐北条氏的战争,结果失败。北条氏改变统治策略,加强了内部团结,并颁布“贞永式目”五十一条,作为全国性的法律,这样一来,政治趋于稳固,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镰仓幕府的巩固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随着经济状况的恶化,镰仓幕府的统治发生了动摇,并且日趋衰落。
1333年,天皇乘幕府势力衰微,联合反对幕府的武装,推翻了镰仓幕府。但是,还没等天皇高兴几天,政权又落到另一个实力强大的武士足利尊氏的手中。1336年,足利尊氏攻入京都,自任“征夷大将军”,成了国家的实际主宰,开始了室町幕府统治时期。与此同时,被废黜的后醍醐天皇不甘心失败,逃到京都以南的吉野另立朝廷,与北方的京都朝廷对立,一直到1392年被北朝所灭,史称“南北朝时期”。
室町幕府统治初期的100年间,日本国内诸侯间的争夺愈演愈烈,战火经年不息,盗贼蜂起,甚至在1467年爆发了长达11年的全国性大动乱,使得京都化为一片焦土,历史上把室町幕府统治的这一时期称为“战国时期”。
在室町幕府统治的后期,日本出现了一个大封建主,叫织田信长,从1558—1573年的15年间,他先后打败了36个大封建主,并于1573年推翻了室町幕府的统治。此后,他一直致力于统一国家的斗争,但1582年他被叛将杀害,统一国家的任务落到了他的部将丰臣秀吉的身上。丰臣秀吉相继打败其他对手,控制了政权。他在拥护天皇的名义下,先后发动了四次战争,到1590年,基本完成了国内的统一。他虽没有采用将军的称号,但实际上是最高首领,同时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侵略者。统一完成后,他在1592年和1597年先后两次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但在中朝军队的联合打击下,两次进攻都遭到了失败。1598年,丰臣秀吉在绝望中死去,他的侵略政策也彻底破产了。
丰臣秀吉死后,他的部将德川家康乘机夺取了政权,并在1600年的关原之役中,打败了反对派武装,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1603年,德川家康自封“征夷大将军”,并在他的根据地江户设立幕府,开始了江户(德川)幕府统治时期。
德川幕府统治初期,采取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措施,如鼓励发展经济,增加海外贸易,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广大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后来发生了岛原农民起义,使德川幕府改变了原先的政策,颁布“锁国令”,禁止海外贸易,对内加紧镇压人民起义,造成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1853年,美国舰队打开了日本大门,日本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推翻幕府统治,实行社会变革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于是以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和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倒幕派联合起来,在1868年的伏见、鸟羽战役中彻底击溃了德川幕府。明治天皇重掌政权,并进行“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至此,幕府统治宣告结束。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奥斯曼土耳其的祖先是突厥族,很早就居住在天山和阿尔泰山一带。唐朝时,突厥族西迁,其中一支迁到小亚细亚,建立了罗姆素丹国;留在中亚细亚的另一支突厥族,随着蒙古族不断向外扩张,在他们首领埃尔托格鲁尔的带领下,被迫向西迁移,直到小亚细亚,并从罗姆素丹手中得到一块不大的封地,暂时定居下来。
1282年,部落酋长埃尔托格鲁尔死后,他的儿子奥斯曼继位。1300年,奥斯曼自称素丹,宣布他的部落独立,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后人称之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谁也不曾想到,就这样的一个小国,在其后不长的时间内,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竟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版图囊括以前的阿拉伯和拜占廷两个帝国的大部分地区,称雄一时。
那么,原先的弹丸小国是如何变成一个超级巨无霸的呢?
奥斯曼土耳其扩张的主要方向是向西,这样,与它毗邻的拜占廷帝国便成为它扩张的主要目标。1301年,奥斯曼土耳其侵占了富庶的卑斯尼亚平原,为以后的扩张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326年,奥斯曼夺取了拜占廷在小亚细亚的重镇布鲁萨,并把首都迁到布鲁萨,这样,奥斯曼就控制了马尔马拉海峡,为进一步向西扩张打下了基础。
迁都不久,奥斯曼由于长期征战,得不到很好的休养,竟一病不起,没过几天就病逝了,他的儿子乌尔汗继位。乌尔汗当上皇帝后,为了进一步扩张,建立了正规的常备军。他的常备军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得到采邑的封建主提供的军队;另一种是新建立的军队,也被称为新军。凡参加新军者,须终生服役,不得建立家庭,但在军中待遇优厚,享有各种特权,故吸引了大批青年参加到新军中来。新军的规模不断扩大,建立初期只有1万人,到16世纪中期发展到4万人,而在17世纪初,竟有9万人之众,成为乌尔汗对外扩张的主要依靠力量。依靠这支装备精良、训练严格的队伍,乌尔汗首先占据了原来罗姆素丹的大片地区,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大规模地向欧洲扩张。1331年,乌尔汗打败拜占廷军队,攻占尼西亚城。1337年,攻占克米底亚,把拜占廷势力完全赶出了小亚细亚,这样,君士坦丁堡就直接面对奥斯曼帝国。1354年,乌尔汗又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加里波利半岛,进攻的矛头径直指向巴尔干半岛。拜占廷帝国危机四伏,临头大祸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