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尼法斯八世死后,腓力四世推举波尔多大主教柏特隆为教皇,称克莱门五世。新教皇对腓力四世俯首称臣,恭顺有加。为了感恩戴德,他不但废除了历代罗马教皇对法国国王与臣民所发布的责难敕令,谴责卜尼法斯八世的罪行,还以法国境内教会领地税收的十分之一献赠法国国王,并任命法王指定的人为大主教。1309年,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的阿维农,开始了罗马教会史上的“阿维农时代”,教皇成了法兰西俘虏。
腓力四世统治时期,原先的宫廷发展成为各个行政司法部门:巴黎高等法院成为最高法庭,并负责颁行国王法令;会计署管理国家财政;由御前会议分出特别宣誓的成员组成秘密会议,负责处理日常国务等。腓力四世创立的三级会议由国王召集,按教士、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分别开会,每个等级表示一种意见,代表并无投票表决的权利,只能对一些行政司法问题提出建议,但它反映了市民力量的壮大,为建立一个广泛牢固的王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腓力四世统治时期,法国文化勃兴。不仅出现了法兰西历史上最早的民族史诗《罗兰之歌》,巴黎、奥尔良等地大学林立,巴黎圣母院等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达到最崇高完美的境界。法兰西人以他们的国家、他们的首都及他们的文化而自豪,正如《罗兰之歌》中所说,人们已经爱恋地提到“可爱的法兰西”,国家统一的爱国心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里,法兰西文明达到颠峰。
法兰西人赞扬腓力四世不屈不挠的勇敢精神,拥护他对抗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但是频繁的战争和财政危机又使国内矛盾空前尖锐,各阶层掀起了巨大的抗议浪潮。腓力四世心力交瘁,中风病倒,于1314年英年早逝,终年46岁。
阿维农之囚
1285年,腓力四世登上法国国王的宝座,他是一位雄才大略、思维缜密、雷厉风行而又足智多谋的君王。长期以来,由于教会势力在法国有增无减,控制了法国的经济、金融、税收等各个方面的大权,腓力四世对此深为不满,决定要下大气力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腓力四世提拔了一批精通法律的法学家,控制了司法权,对于那些把持这一大权而又听命于教皇的神职人员,则统统免去他们的职务。此外,他还改变了不向神职人员征税的惯例,规定凡属教会神职人员,必须定期向国家纳税,不得向教皇纳贡,实际上等于断绝了教皇在法国的财政来源。
教皇卜尼法斯八世闻讯后勃然大怒,他宣布立即召开大会。在大会上,怒气冲冲的教皇拍着桌子高声喊道:“真是岂有此理!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腓力四世只不过是一国之君,他只能管辖世俗事务,现在竟敢插手教会事务,真是胆大妄为。他的这种行为是绝对不能允许的,是要受到上帝惩罚的。”他告诉与会的几位法国神职人员,要他们回去转告腓力四世,希望他迷途知返,改邪归正,不要与教会为敌。
那几位神职人员将卜尼法斯八世的话转达给法国国王后,腓力四世轻蔑地一笑,义正言辞地说:“你们的教皇,他的底细我可是一清二楚,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一个出尔反尔的小人,他自以为是,屡次同我作对,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我倒要看看这个卑鄙的家伙到底能把我怎么样。”接着,他又说:“对法国境内神职人员征税是我的权力,你们的教皇想让我罢手,无异于痴人说梦,还是快点醒来吧。”
腓力四世的举动不仅影响了教会的收入,损害了教皇的权威,而他挑衅的言语更是大大刺激了卜尼法斯八世,他决定要采取措施来教训一下这个胡作非为的国王。
1296年,卜尼法斯八世发布教谕:“奉主宰万物的上帝的意旨,教皇是他在世间的代表,教会是传达上帝意旨的工具。不经教皇许可,任何世俗君主都不得对他们领地上的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行使任何权力,违者一律开除教籍,取消他的国王权力。”
很明显,卜尼法斯八世的矛头是直接指向腓力四世的,想迫使他就范。腓力四世听到教谕后,便召集大臣到宫中议事,他说:“诸位爱卿,我与卜尼法斯八世已形同水火,现在相持不下,已成骑虎难下之势,你们说我该如何是好?”
这时,副首相威廉·那加日赶忙站起来,走到腓力四世面前,大声说:“尊贵的陛下,如今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教会几百年来从法国掠夺了无数的财产,教皇更是把法国君王不放在眼里,可以随意废立他们,他哪来的权力?上帝?陛下,其实您就是自己的上帝,在法国境内,您是至高无上的,您应该针锋相对,不能有半点退缩之意。”
另一位大臣也说:“国王陛下,自从您登基以来,四海升平,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天下百姓无一不拥护您,您应该对罗马方面采取强硬的态度。”众大臣纷纷发言,都谴责教皇的所作所为,力劝腓力四世斗争到底,一时间,王宫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忽然,有一位大臣表达了自己的疑虑:“教皇在罗马,远离法国,我们怎么对他施加压力呢?总不能派兵去攻打罗马,把教皇给捉起来吧。”
“以爱卿的看法,”法王急切地问道,“朕应当怎么办?”
顿时,大臣们都住了口,热闹的大厅一下子静了下来,谁也没想到具体办法,大家都陷入沉思当中。
过了一会儿,副首相走上前说道:“国王陛下,依愚臣之见,不如双管齐下。一方面您可以发布圣旨,禁止法国的金币和银币出境,使教皇不能从法国得到任何收入;另一方面,陛下,您也知道,卜尼法斯八世为了上台,不择手段,耍尽各种阴谋诡计,教内多有不服之人,我们可以支持他的政敌来反对他,削弱他的权力,动摇他的势力,这样一来,您何愁他不让步呢?”
大臣们觉得副首相的想法很好,纷纷附和,腓力四世闻之大喜,下令照办。
不久,被法王买通的卜尼法斯八世的仇敌科伦纳在各种场合揭露这位教皇的罪行,如传播异端,出卖神职,阴谋迫使前任教皇退位等等,共计有29条之多,并要求法王召开宗教会议,讨论教皇继承人的问题。
卜尼法斯八世听到消息后,唯恐丢掉来之不易的教皇宝座,于是在1297年重新发布教谕,承认国王有权向本国神职人员征税,借以缓和紧张气氛,稳定地位,等待时机,企图东山再起。
1300年,卜尼法斯八世在罗马主持大庆典,场面极其壮观,他自以为时机已到,遂决定报复腓力四世。
庆典过后没几天,他就派巴米尔主教伯纳德·赛西出使法国,妄图对腓力四世施加压力,谁知却被腓力四世关进大牢。卜尼法斯八世闻之大怒,但无计可施,最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坏点子,那就是诱骗法王到罗马来,再收拾他。
不久,教皇发布教谕,谴责腓力四世,命令他立即释放伯纳德·赛西,同时要求他和法国的主教们立即前往罗马,讨论法国教会的问题。
腓力四世一眼就看穿了他的花招,根本没上这个当,同时命令禁止所有的法国主教前往罗马。
1302年,法王召开法国历史第一次由神职人员、贵族、市民三个等级代表参加的三级会议,以便团结全部力量,对付教皇。
卜尼法斯八世仍然不甘心失败,又一次发出教谕,强调国王应服从教皇的统治。被教谕弄得头昏脑胀的腓力四世决定实施对教皇的惩罚,当然,这个任务落在了副首相威廉·那加日的身上。
1303年,那加日和科伦纳偷偷混进罗马,他们买通了教皇寝宫的守卫,悄悄进入教皇的寝宫,把卜尼法斯八世打个半死,然后扬长而去。不久,这个不可一世的教皇在过度惊吓中愤然死去。
1305年,法王任命法国主教贝特兰·德·戈慈为教皇,但他害怕意大利人民反抗,不敢去罗马,而将宫邸迁到法国控制下的意大利北部的阿维农,从此,教皇成为法王的傀儡。从1308年开始,到1378年,历时近70年的时间里,七任教皇都是法国人,都住在阿维农,受法王的庇护,历史上称之为“阿维农之囚”。
英法百年战争
从1337—1453年,英国统治集团发动了侵略法国的长期战争,史称英法“百年战争”。
11世纪,诺曼人威廉征服了英国,夺得了英国的王权,但仍然是法国国王的附庸和封臣,占领着法国的大部分土地。英国国王为保住这些领地与法国国王进行着长期的斗争。
但就战争的原因而言不只是领地,还为了争夺法国境内工商业繁盛的佛兰德尔地区。佛兰德尔毛纺织业发达,而其原料主要依赖英国进口,法国在1328年占领该地后,英王爱德华三世下令禁止向该地出口羊毛。为了保证原料来源,佛兰德尔地区转而支持英国的反法政策,承认爱德华三世为法国国王和佛兰德尔的最高领主,使英法两国矛盾进一步加深。
战争爆发的导火线则为争夺法国的王位。1314年,法国的卡佩王朝国王腓力四世去世,他没有留下可以继承王位的后代。法国贵族推举查理的侄子腓力继位,即国王腓力六世。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以腓力四世外孙的资格要求继承卡佩王朝的王位,反对腓力六世为王。1337年,爱德华称王法兰西,腓力六世则宣布收回英国在法国境内的全部领土,英法战争由此开始。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双方行动都极为缓慢。1340年,爱德华三世以强大的海军袭击法国舰队,取得海上优势。1346年,经过充分准备的英国陆军登上法兰西的土地,公然对法国进行挑衅。法王腓力六世调集全部兵力,要与英军决一死战,双方军队在克勒西遭遇。当法国军队赶到时,预先埋伏的英军弓箭手以逸待劳,弓箭像雨点一样飞落到法军头上、身上,打得法军狼狈不堪、四处溃逃。英军趁胜追击,占领海岸要塞加莱港。但在当时发生了横扫欧洲的黑死病,使战争暂时停止下来。
10年后,战火再次燃起。在1346年法国西部的普瓦提埃战役中,在英军的强攻猛击下,法军再次惨败,法王约翰和大部分军队都成了俘虏,大批战利品运往英国。国王被俘后,太子查理监国,为了筹集国王赎金和战争经费,实行新的徭役制,并增加税收。军事的失败和苛捐杂税使城乡人民增加了对统治者的愤怒,法国在1358年爆发了扎克雷起义,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但法国已经无力再战,法国被迫于1360年在布勒丁尼签订和约,和约条款极为苛刻,法国不仅要交纳巨额的国王赎金,还要割让许多领地给英国。
为了夺回英国占领区,法王查理五世整顿内政,改革军事,组织雇佣军,建立炮兵部队和新的舰队。法军主动挑起战争,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迫使英军放弃一些被占土地,退到沿海一带。为了保住在法国的沿海据点,1396年,英国被迫与法国议和。
法王查理五世死后,王位由他12岁的儿子查理六世继承。在他执政期间,形成两大贵族势力,即法国北部的勃艮第公爵和南部奥尔良公爵两大集团。双方争权夺利,互相残杀,造成国家的衰微,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勃艮第公爵在争斗中失败,于是勾结英国,答应英王亨利五世可以继承法国王位。法国统治阶级的内讧,导致了国家的衰弱,便利了英军的再度入侵。
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再度进攻法国,英军在阿金库尔战役中击败法军,并在勃艮第公爵的援助下占领法国的北部,从而迫使法国于1420年在特鲁瓦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和约规定,法国成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查理六世的儿子正式放弃王位,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的女儿结婚,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但是1422年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先后死去,英国国王由亨利五世的儿子亨利六世继承,同时英方擅自宣布不满周岁的亨利六世兼领法国国王,继承法国王位。但法王查理六世的儿子不甘心放弃父亲的王位,在南部大贵族的扶持下自称法国国王,是为查理七世,这样在法国有了两个国王,法国被分割成南北两个部分,法国北部和西北部是英国统治下的法国,查理七世则控制着卢瓦尔河流域及其以南狭小的地方。
1428年,英军大举围攻通往法国南部的要塞奥尔良,并开始长期的围攻。英军的屡次进犯,使法国遭到空前的洗劫和瓜分,法国处境十分困难。在民族危难之时,人民群众空前广泛地参加保卫独立的战争。南部的人民用金钱和物资支援军队抗战。在英占区,尤其是诺曼底,由农民和城市贫民组成的游击队十分活跃,到处打击敌人。农村女青年贞德是无数人民英雄中的一个典型。
贞德是法国北部的一个农家少女,她憎恨英军的入侵,她憎恨勃艮第的卖国,她决心献身保卫祖国的斗争。1429年4月,她受王太子之命,率领军队向奥尔良进发。贞德向围困奥尔良达半年之久的英军发动猛烈进攻,英军难以招架,四散溃逃。贞德所向披靡,被困209天的奥尔良终于被解了围。奥尔良战役的胜利,使整个战争朝着有利于法国的方向发展。人们亲切地称呼贞德为“奥尔良姑娘”。贞德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献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法国人民的爱国斗志。
法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断取得胜利,勃艮第公爵被迫解除和英国的同盟。法军相继攻占巴黎、诺曼底、波尔多等地,至1453年,法国收复了除加莱港以外的所有领土,英法两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封建战争至此结束。
百年战争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法国人民团结在国王周围,封建王权进一步加强,到查理八世时最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战后英国损失惨重却一无所获,国内政治危机空前加剧,封建大贵族互相厮杀,并展开了长达三十年之久的“玫瑰战争”,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克勒西大战
在英法百年战争中发生过无数次战役,克勒西战役是其中关键性的一次。
“百年战争”开始于1337年,起初双方都是试探性的交战,次数少,规模小,但在1340年,英王爱德华三世决定扩大战争规模。他决定首先打败法国海军,为英军登陆法国提供条件,于是战争开始升级。通过战斗,英军舰队获得胜利,控制了制海权,取得了海上优势,而法国好像无动于衷,没有什么过激的反应,于是英国人便放开了胆量,准备发动对法国本土的直接进攻。
1346年,英军经过长期的准备,在庞大舰队的掩护下,登陆法国,公然挑衅,法国腓力六世认为英国欺人太甚,于是调集全部兵力,准备还对手一点颜色。
8月26日清晨,太阳刚刚升起,腓力六世就命令军队出动,他骑着一匹高头大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看着身后一眼望不到边的队伍,他非常满意,自以为这次肯定赢定了,毕竟他有两倍于敌人的兵力,有什么理由不乐观呢?
队伍行进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离城约4公里远的小镇克勒西,这时,侦察员向腓力六世报告说前方有敌军,问他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