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守黑海咽喉博斯普鲁斯海峡、横跨欧亚两洲的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的一座古城,那里是伊斯兰教的中心,圣·索菲亚清真寺以其宏伟高大而名闻遐迩,号称“故宫博物馆”的托普卡珀博物馆以收藏众多的文物而闻名于世。只有金角湾那残缺的古城告诉人们那里曾发生过一场残酷的激烈战争。
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从12世纪末开始,东罗马帝国日趋衰弱。外敌入侵使帝国领土日益萎缩,帝国的欧洲部分几经战争摧残,已经满目疮痍,帝国在亚洲实际上只剩下沿海少数城市,帝国政府所能控制的也只有君士坦丁堡和一些希腊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十字军东侵、贵族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城乡劳动人民的起义以及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使东罗马帝国岌岌可危。
1453年4月初,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素丹穆罕默德二世亲率20万大军和300艘战舰围攻君士坦丁堡。
东罗马帝国皇帝主要依靠3000名外国雇佣军的防守,论实力绝对不是土耳其帝国的对手,但君士坦丁堡三面环水,只有一面与陆地相连,地势极其险要。东罗马帝国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构筑起坚固的城防,在与陆地接口处的西面筑起两道铜墙铁壁似的城墙,墙外挖了一条深深的护城河,以阻止敌军。在城东、城南面临海湾处也筑起坚固的城墙,在城北金角湾的入海处用粗大的铁链横锁水面,任何船只都无法驶入。固若金汤的城防和城内6000居民誓与古城共存亡的英勇抵抗使奥斯曼土耳其人望城兴叹。
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素丹决心要拿下君士坦丁堡,把它变成伊斯兰教的中心,对古城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猛烈的攻势。
土耳其人先从陆路发起猛攻。他们用重炮对君士坦丁堡的西门城墙狂轰滥炸。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奥斯曼土耳其的士兵扛着巨大的树干向护城河冲去,企图把护城河填平。但城内士兵猛烈的炮火使土耳其人寸步难行,陆路进攻的计划破产了。
强攻失败,土耳其人决定挖地道,穿越护城河和城墙,钻入城内,不料被当地居民发现,他们用炸药毁了地道。土耳其人再次遭到失败。
在海上,穆罕默德二世的军队也同样遭到严重打击。一天,4支支援君士坦丁堡的军舰驶入了马尔马拉海,素丹派出140艘战舰进行拦截,那4艘军舰竟然在奥斯曼土耳其人的重重包围中突出重围,顺利到达君士坦丁堡的码头。
陆路进攻的失败使穆罕默德不得不想到水路的进攻。城北的金角湾铁链横江,船只固然无法通过,如果绕过铁链,从水路登陆,定会似天降奇兵,出其不意地给东罗马人以迎头痛击。他派人到君士坦丁堡隔海相望的加拉太,与控制那里的热那亚商人达成协议。土耳其人答应给予热那亚商人丰厚报酬的同时负责保护他们在加拉太的一切特权,热那亚商人允许土耳其舰队经过加拉太进入金角湾。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80艘土耳其军舰绕过金角湾的铁链封锁,靠上了加拉太的岸边。为了让船只能顺利通过陆地,奥斯曼土耳其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们用坚实的木板在陆地上铺设一条船道,为了减少摩擦力,他们在木板上涂上大量的牛油和羊油,经过一夜的努力,所有的船只经过这条滑道全部被神奇地拖到了金角湾的侧面。在海上架起了一座浮桥,筑起了炮台,士兵就在这条浮桥上向君士坦丁堡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轰隆隆的炮声,使东罗马人大吃一惊,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一个不可能出现敌人的地方竟冒出了敌人,也许东罗马的皇帝到死也无法明白土耳其人是如何绕过那横江铁链的。东罗马军队被迫分兵把守,奥斯曼土耳其乘机用大炮猛轰君士坦丁堡的城门,城墙终于被打开了一个缺口。
望着被打开的城墙,穆罕默德二世惊喜异常,他朝他的士兵大喊道:“虔诚勇敢的穆斯林弟兄们,上帝为我们打开了城墙,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就将在我们的脚下,巨额的财富将在你们的手中,为了上帝,为了财富,勇敢地冲进去吧!”听着素丹的号召,想着巨额的财富,土耳其士兵热血沸腾,发疯似的往里冲。经过53天的激战,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最终陷落了。
看到土耳其的旗帜在君士坦丁堡升起,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知道自己完了。慌忙脱换衣服,如丧家之犬,逃出皇宫。出宫不久,死于土耳其士兵的乱刀之下。
君士坦丁堡又一次遭到空前的洗劫,土耳其士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壮丽的教堂和豪华的皇宫被付之一炬,珍贵的珠宝和文物被抢劫一空,大量居民被屠杀,6万人被俘为奴。所有的基督教偶像均遭破坏,全城最大的圣·索菲亚教堂改建为清真寺。不久,奥斯曼土耳其迁都君士坦丁堡,把这座城市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意为伊斯兰之城),并一直沿用至今。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延续近千年的东罗马帝国也走到了它的尽头。
地狱之王——托克马达
12世纪以来,作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基督教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怀疑,他们或揭露教会罪恶,或谴责神职人员,或对教廷规定的信条表示怀疑,逐渐地,这种怀疑主义汇成一股逆不可挡的洪流。
为了遏制这股波涛汹涌的洪流,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地位,控制人们的思想,教会设立了宗教裁判所,专门用来侦查、审讯、惩罚那些反对神学的人。当时在欧洲各国都有宗教审判法庭,而各国的主教就是惩罚异端的最高负责人,在各国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人间惨剧。其中最有名的一位是15世纪后期西班牙大主教托克马达,在他对西班牙18年的宗教统治中,下令烧死的异端人物有10200人,另外还有6800余人是在死后或缺席的情况下被他判处象征性火刑。如此滥杀无辜,使人们对托克马达这个名字闻之色变,大家送给他一个外号,叫“地狱之王”。
托克马达出生于西班牙,从小就接受了神学教育,表面上他是一位谦谦君子,有知识、有涵养、有气度,而内心却充满着对权力与财富的渴望。由于和西班牙皇室关系密切,他成为西班牙国王夫妇费迪南和伊莎贝拉的忏悔牧师。可他并不满足于当个小小的牧师,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当上教皇。不过他也知道,西班牙远离罗马,自己和教皇又不熟悉,并非他的亲信,是不可能得到教皇青睐的,当教皇只能是个梦想罢了。但弄个主教职位也不错,毕竟自己和国王关系密切,只要能取得国王夫妇的信任,那西班牙大主教还不是唾手可得!
从此,他在费迪南夫妇面前愈发谦恭,竭尽全力巴结、奉迎,处处迎合他们的心意,吹捧他们是最开明、最有智慧的君主,说不定将来还会成为欧洲之王呢!听到这种肉麻的阿谀,费迪南夫妇很是受用,认为托克马达忠心耿耿,于是多次向教皇推荐,希望教皇能任命托克马达为主教。
西班牙大主教的位子本来另有人选,但由于是费迪南夫妇的极力推荐,教皇也不能不给面子,于是在1482年任命托克马达为西班牙大主教,同时兼任总宗教裁判员职位,并勉励他好好干,尤其要重点清剿那些反对天主教的异端。
托克马达认为,要想真正清剿异教徒,必须使用铁的手段,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击,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永远闭嘴,不能再传播歪理邪说。于是在1484年,他制定了宗教裁判所法典。法典明文规定,凡被宗教裁判所控告为异端的人,而又不承认自己有罪,将被开除教籍,移交世俗法庭处以火刑,其财产收归国有。这样一来,当君主们发现自己的私利与异端裁判密切相关时,便对异端裁判采取了非常支持的做法。托克马达清剿异教徒的目的达到了,同时又讨好了西班牙国王,而自己的位置也将因此而更加牢靠,真可谓处心积虑,一箭双雕。
托克马达自认为是上帝的工具,他不相信任何人,为了上帝,他可以随意剥夺他人的生命。他的话就是金科玉律,他说谁有罪,谁就有罪。于是严刑逼供便成了他的拿手好戏,到时候不怕你不认罪。
1490年6月,阿维拉城附近的拉瓜迪亚村,有一个基督徒的儿子被杀,有人向托克马达告发,说是当地居民贝尼托·加西亚伙同另外5名新教徒和6名犹太人所为,托克马达自然十分气愤,下令将这12个人抓来,准备审判他们。
这一天,宗教裁判法庭开庭审理这起案件,托克马达身穿黑长袍,一脸严肃地坐在台上,堂前站着被抓的12名“犯人”。开始时,托克马达慢条斯理地告诉他们,让他们说出谁是真正的主使。加西亚连忙声名自己是真正的基督徒,确实是无辜的,其他受审者也都赶忙附和说是遭别人陷害,绝无此事。
看到这12名犯人拒不认罪,托克马达冷笑几声,说道:“圣明的上帝已经告诉我,你们说的都是假话,看样子,不给你们一点厉害瞧瞧,你们是不会说实话的。”他命令打手将犯人带进刑房,准备动刑。
在刑具前,托克马达又问加西亚:“说,谁是主使?再不说,让你尝尝我的厉害。”
加西亚什么也没说,他能说什么呢?干脆闭口不语。
托克马达于是下令用刑,几位打手将犯人双手捆住,安置在凳子上。这时,托克马达又走上前说:“再给你们一次机会,如果还不说实话,可就要受皮肉之苦了。”
沉默,“上刑。”托克马达命令道。
打手绞动绳索,绳子渐渐陷进肉里,加西亚等人惨叫起来。
“说!”
“我真的什么也没做,我发誓。”
托克马达震怒了,他咆哮着,命令继续用刑。到后来,加西亚忍不住疼痛,“招认”了,说是受一位犹太人指使。当托克马达问他是谁指使时,加西亚又不回答了。托克马达于是再次用刑,这次,加西亚只是轻微地呻吟了几声,再也没有任何动静,打手试图用凉水浇醒他,也没有成功,原来他已经死了。
托克马达于是对其余犯人继续用刑,在行刑的过程中,又有2名犯人被活活打死,其余的只是把加西亚的话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托克马达见时候已到,便重新回到法庭宣布:明天将对加西亚等人举行火刑宣判仪式。
第二天黎明时分,监狱里忙乱起来,看守们吆喝起犯人,给他们穿上干净的衬衣,给他们理理发、刮完胡子后,又送上一顿饭,等一切就绪后,便将打成活套的绳索套在他们的脖子上,带了出来。
游行开始了。犯人们走在队伍的前列,后面跟着宗教裁判所的全体人员和告密者。他们戴着白色风帽,穿着肥大的长袍。有几位告密者还拿着黑色的地狱服和3位已死在刑房里的犯人的身体模型。
游行队伍来到行刑广场,广场中央有一个大火盆,里面装满干柴,火盆的中央还有一根大石柱。托克马达宣布道:“异教徒贝尼托·加西亚伙同其他5名异教徒、6名犹太人阴谋消灭我神圣的天主教,罪不可赦。现在我宣布判处他们火刑,立即执行!”
犯人们被套上悔罪服,戴上尖顶小丑帽,押到了火盆前。3名异教徒被勒死后,连同另外6名活着的犹太人和3名已死的身体模型统统被绑在石柱上。随着执行官一声令下,干柴被点着了,顿时火光冲天,惨叫声和干柴爆裂声交织在一起,浓烟夹杂着人肉的焦臭味,渐渐弥漫开来。
托克马达在西班牙导演的此类悲剧不可胜数,由于过度滥杀无辜,除获得“地狱之王”的称号外,他还以宗教裁判所“第一号刽子手”而载入史册,遗臭千古。
阿拉伯的数学
一提到阿拉伯数学,人们很自然就会想到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可是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
原来,阿拉伯人用28个字母作为记数符号,欧洲人使用繁杂的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给数字演算带来许多不便。8世纪时,阿拉伯人在翻译印度的数学著作中发现了两种数字;一种叫印度数字;一种叫尘土数字,即现在通用的0、1、2、3、4、5、6、7、8、9。据说,因为印度人当时用细如粉末的土在平地上书写而得名。
阿拉伯人发现尘土数字具有简捷、便利的优点,于是在帝国全境推广使用。此后尘土数字又通过西班牙传到欧洲,逐渐代替繁冗的罗马数字,并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人们只知道这种书写简单明了又方便演算的数字是从阿拉伯传来,而阿拉伯当时已是一个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正是文化发展繁荣昌盛之时,所以人们就认为这种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故称为“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虽由印度人发明,但印度人却没有很好地使用它,只有阿拉伯人才赋予它真正的意义。阿拉伯人使尘土数字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这正是他们对数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阿拉伯数字虽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但阿拉伯人同样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数学成就。
阿拉伯伟大的数学家花拉子密所著的《代数》一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因为有了这部著作,代数才在数学领域里真正独立成一门学科,并且有了自己的名称。12世纪,这本书被译成拉丁文,直到16世纪,欧洲人一直把它作为教授代数学的基本教科书。花拉子密在书中阐述了解一次和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明确提出了代数、已知数、未知数、根、无理数等代数术语。现在的二次方根的计算公式第一次出现在他的书中。他所列举的一些方程式,一直被后代数学家作为例题采用到他们的著作或教科书中,其中x2+21=10x被命名为花拉子密方程。花拉子密把代数学发展成为一门与几何学相提并论的独立学科,促进了数学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在方程的解答上,阿拉伯数学家欧麦尔·哈雅姆能解出三次、四次等高级方程。他的最大贡献是他所著的《代数》详尽研究了一次方程的解和三次方程根的几何作图法、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一般定义。他还系统提出了用圆锥线图解求根的理论,这是阿拉伯人把代数向前推进的一大步。
阿拉伯人在算术方面也作过不懈努力。10世纪,卡拉基致力自然数的平方、立方、数列的研究,他得出了一个有趣的发明:在一自然数列中,各数的立方之和等于各数之和的平方,即13+23+……+n3=(1+2+……+n)2。
阿拉伯数学家艾勒·卡西较早地发明了小数。他在著作《算术之钥》中提出了小数的运算法则,比欧洲人要早150年。值得一提的是,卡西在《关于弦和正弦》一文中计算了圆内接和外切805306368边形(3×228)的周长,计算的圆周率精确到17位,他的成果是:2π=6.2831853071795865,欧洲数学家直到16世纪末才达到这一精确度。
在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的发展上阿布·威发做了很多工作。他编的正弦表、正切表精确到1/604。他首先发现了球面三角形的正弦定理,记述了开三、四、五次方根的方法,引入了“正割线”、“余割线”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