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南亚国家,以印度河的梵文名称“信度”或其变音“兴都”,印度河流域是古代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故以此命名。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从遥远的西方带有先进技术的农民迁徙到肥沃的印度河流域,他们在此修建了运河,沿河的部落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公元前1500年左右,位于俄罗斯南部的雅利安人侵入此地,成为古代印度的主要居民。印度河流域最大的城市遗址是哈拉巴,因此也称这一时期的文明为“哈拉巴文化”。
印度文明的摇篮
恒河,印度文明的摇篮。印度人民尊称它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在印度神话中,恒河原是一位女神,是希马华特。印度教徒视恒河为圣河,认为以恒河圣水沐浴可以净罪。恒河流域孕育着印度——月之国的民族。
约公元前2500年,由印度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开始在印度河流域产生。公元前2000年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一支游牧部落(即雅利安人)从中亚高原南下,他们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印度雅利安人的一些部落开始向国家过渡。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有20多个小国,这就是印度历史上的“十六国时代”,又称列国时代。
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相传在印度形成了16个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到公元前4世纪,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在这一时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国的入侵。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在古印度,盛行原始的宗教崇拜,尤其是崇拜牛,常把战争称为“渴望得牛”,为此还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而这些仪式非常复杂、神秘,因此僧侣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于是,以祭司为职业的僧侣集团便形成了,即婆罗门种姓。后来,这些掌管宗教大权并为武士出谋划策的婆罗门,享有大量的财富和权利,成为第一种姓;刹帝利则是国王、武士和官吏等军事贵族,他们仪次于婆罗门,是第二种姓:从事农、商和手工业等的自由民,他们属于第三种姓吠舍;第四种姓称首陀罗,他们是那些被征服的土著居民、贫困破产和丧失土地的人,其中有许多人是奴隶。很明显,第一、二种姓是统治阶级,第三、四种姓是被统治阶级。为了使雅利安人永远凌驾于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之上,婆罗门剥夺了首陀罗参加“萨特拉”的资格。“萨特拉”是宗教的再生礼,因此,位列前三的雅利安人被称为“再生族”,而首陀罗则被称为“一生族”。除了这四种姓以外。土著少数民族和不同种姓之间所生的子女被视作第五种人,即“贱民”。他们是最低层的人。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中一种以阶级为基础的特有的等级制度。印度从古至今,历经了几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但是种姓制度在宗教和法律的保护下一直延续下来,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所发展。种姓制度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直到今天都没有完全消除。
印度古代的历法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随着灌溉农业的发展,印度已经有了相当精确的历法。在早期的吠陀中有零星的记载,例如在《梨俱吠陀》中有十三月的记载。《鹧鸪氏梵书》将一年分为春、热、雨、秋、寒、冬六季;还有一种分法是将一年分为冬、夏、雨三季。《爱达罗氏梵书》记载,一年为360日,十二个月,一个月为30日。但实际上,月亮运行一周不足30日,所以有的月份实际不足30日。印度人称为消失一个日期。大约一年要消失五个日期,但习惯上仍称一年360日。印度古代还有其他多种历日制度,彼此很不一致。在印度历法中有望终月和朔终月的区别。望终月是从月圆到下一次月圆为一个月:朔终月以日月合朔到下一个合朔为一个月。两种历法并存,前者更为流行。印度月份的名称以月圆时所在的星宿来命名。对于年的长度则用观察恒星的偕日出来决定。《吠陀支节录——天文篇》已发明用谐调周期来调整年、月、日的关系。一个周期为五年,1.830日62个朔望月。一个周期内置两个闰月。一朔望月为29,516日,一年为366日。公元一世纪以前大约一直使用这种粗疏的历法。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创始人。他的母亲摩耶王后年近五十时才怀孕。按照印度的习俗,她应该回娘家分娩,结果途经兰毗尼,在树下乘凉时生下了乔达摩·悉达多。乔达摩·悉达多出世7天之后,母亲去世,父亲净饭王就把释迦牟尼交给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阁波提王妃抚养,王妃对他悉心照料。给予了无微不至地关怀。16岁时,他和拘利城公主耶轮陀罗结婚,后来生子罗怙罗。29岁时,他放弃了王宫的安逸生活,弃家外出寻道。
最初,释迦牟尼向一些著名的婆罗门学者求教,后来依照他们的说法,成为一名苦行僧,进行了长达6年的艰苦修行。由于过分劳累和营养不良,甚至晕倒在地。醒来后,他意识到苦修并不能带来任何成效。他慢慢走进尼连禅河,用河水将身上多年的积垢洗净,然后又吃了牧女善生送给他的乳粥,等到体力恢复以后。他离开了尼连禅河,准备前往婆罗捺斯,在行进的路上,释伽牟尼来到了一个叫做伽耶的地方,在那里他看到了一棵菩提树。于是,他便坐在树下打坐,想以此获得解除人生苦难的终极办法,并发誓“不获佛道,不起此座”。经过49天的冥思苦想,他终于大彻大悟,创立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
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的思索,构成了以四谛说为核心的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四谛说,即苦谛(人生皆苦)、集谛(苦的原因)、灭谛(彻悟苦的原因,达到“涅槃”的境地)和道谛(通过修道达到“涅槃”的途径)四种真理,人们通过修行、断惑、涅槃,最终成为阿罗汉(“不生”的意思),而不再坠人人世的轮回。此外,佛教要求其徒众终身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修行的男子称“比丘”,女子称“比丘尼”,他们必须剃去头发,身着僧袍,从家庭生活中完全脱离出来:在家修行的男子称“邬波索迦”,女子称“邬波斯迦”。出家的信徒组成社团,称作“僧迦”。参加社团的人只能靠布施生活,不得拥有私产。每一个佛教徒都有游方传教的义务。
罗马建城的传说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前,意大利半岛还是一片森林繁茂、人烟稀少的荒野。一支操印欧语的雅利安人进入这个半岛,他们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村落田园。公元前800年左右,一支拉丁人部落迁移到后来罗马城所在的巴拉丁山丘一带定居,并逐渐以巴拉丁山丘为中心开始了部落联合的过程。大约到了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在其中一个部落伊特拉斯坎人的统治下,建立起了罗马城。从这时起,罗马人便开始了以这个城市为中心的大帝围的建立。
在今天的意大利罗马市政博物馆。收藏有一尊母狼给两个婴孩喂奶的青铜像。罗马人把母狼当作罗马的标志,在他们的心目中,罗马城的起源和母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源于一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城被希腊人攻陷后,特洛伊人的英雄伊尼亚带领一些人坐船漂流到意大利半岛上,建立了一座城市。几十年后,伊尼亚的后代侬米多尔当上了国王,他的弟弟阿穆留斯篡夺了哥哥的王位。阿穆留斯害怕哥哥的后代报仇,于是杀死了侄子,并流放了侄女西尔维亚,并且终身不许婚配。战神玛尔斯与西尔维亚一见钟情,婚后西尔维亚生了一对孪生子。阿穆留斯知道后处死了西尔维亚,并令女奴将这对孪生子扔到台伯河里去。当时,河水正泛滥,女奴不敢走到水里,只是把篮子放在水边。河水并没有把这两个孩子冲走,孩子的哭声却引来了一只母狼。母狼不但没有伤害他们,并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他们。后来,两个孩子被一位善良的牧羊人发现,他把他们带回抚养,并给他们起了名字,哥哥叫罗慕洛斯,弟弟叫勒莫斯。
兄弟俩长大后,都成为勇敢且武艺出众的青年。当他们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便组织起一支队伍推翻了阿穆留斯的残暴统治,把政权还给了自己的外公依米多尔。随后。他们在被丢弃得救的地方新建了一座城市,但是两兄弟为了谁当统治者争论不休。后来,罗慕洛斯杀死弟弟成了新城的统治者,并用他的名字为新城命名,叫做罗马。据说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因此罗马人将这一天作为开国的纪念日。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罗马建城以后,各氏族部落处于分散状态,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领。后来经过了联合,结成了部落联盟。于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就转变成王。从公元前753年到前510年,这在罗马的历史上称作“王政时代”。先后有7个“王”统治罗马。这段时期是罗马从原始公社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那时的“王”并不像后来的专制君主那样有很大的权利,他们不过是由人民大会选举出来的公社首领。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私有制的发展,罗马社会内部的阶级分化日趋明显。大约在公元前510年,罗马人推翻了“王政时代”最后一个残暴的“王”小塔克文,废除了“王政”,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废除王政后,执掌国家政权的是两名执法官。他们拥有最高统治权、军事权与行政权。
犹太王国的建立
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属于西亚塞姆人的一支,他们最初的老家在两河流域下游的乌尔,希伯来人在同迦南人争夺巴勒斯坦失败后。为了生存,于公元前1700年左右,族长以色列带领所有的希伯来人离开了巴勒斯坦,历经千难万险,来到了他们梦想的天堂——埃及,定居在尼罗河三角洲东部的草原上。
希伯来人在埃及安定地生活了几百年。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要建造两座巨大的宫殿,于是,希伯来人便成为建造宫殿的奴隶,他们开山挖石,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过了几十年后,拉美西斯二世死了,埃及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野蛮民族和海盗的入侵。希伯来人趁机在摩西的带领下,逃出了埃及。在经过西奈山麓的时候,摩西看到他的族人对命运失去信心,十分的痛苦。他爬上山顶,在那儿呆了40天之久。下山后,摩西说,他见到了耶和华(希伯来人敬奉的神),并得到了他的圣谕,有了它,希伯来人就能交好运。后来,摩西作为耶和华的先知,成了犹太教的创始人。
逃出埃及后,摩西告诉族人,只有回到迦南,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饱受磨难的希伯来人已经没有勇气同勇猛强悍的迦南人进行战斗了,摩西只好带领他们四处流浪。40多年过去后,摩西死了,接替他的约书亚带领新一代的希伯来人,经过许多次战斗,终于征服了迦南人,在那里定居下来。但是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希伯来人都处于分裂状态,没有统一的领袖。因此,遭到海上漂泊而来的腓力斯丁人的侵略,甚至连希伯来人的圣物“约柜”也让腓力斯丁人抢走了。直到公元前1000年,南方的犹太部落首领大卫,合并了北方的以色列,建成统一的王国,同时打败了腓力斯丁人,夺回了“约柜”,并把他们逐出了巴勒斯坦。接下来,大卫又攻占下了迦南人的一个叫耶路撒冷的小城市,并把首都建在这里,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和神殿,过着奢华的帝王生活。
犹太教
犹太人的宗教信仰与实践。犹太教是世界三大神教之一,其神圣文献是希伯来文《圣经》。犹太教的信仰基础是:以色列人为上帝的选民,他们必须充当其他民族的引导者。上帝与亚伯拉罕立约,然后与艾萨克、雅各布、摩西另立新约。从大卫王的时期开始,耶和华(上帝)的崇拜即集中于耶路撒冷。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圣殿被巴比伦人毁坏,犹太人流亡。后来,拉比犹太教崛起,取代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崇拜。尽管在许多国家受到迫害,犹太教仍然保存下来。中世纪犹太教出现分支,并出现了神秘主义要素。18世纪也是犹太启蒙运动的时期。保守派犹太教和犹太教改革派出现于19世纪的德国,试图改变正统派犹太教的严苛,犹太复国主义便是改革的产物。欧洲犹太教在大屠杀期间被残酷压制。
亚述帝国的发展
公元前3000年,来自沙漠湾的游牧闪族亚述人占领了两河流域。亚述是一个小王国,东南是巴比伦,两北是赫梯。公元前1000年左有,亚述人击退了许多骑猎游牧民族,势力逐渐扩大。但是地中海东岸以实力雄厚的阿拉米人为主,切断了亚述西向发展之路。所以,亚述人在帝国建立之前,并不能到达地中海东岸。公元前10世纪末,亚述经过两个多世纪的连续不断的征服战争,建立起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帝国,将两河流域南部和埃及置于了统治之下,成为了西亚真正的主人。
公元前8世纪中叶,国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和他的继承者(萨尔贡二世和辛那赫里布)征服了大马士革、南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直至加沙城。继他们之后,国王阿萨尔哈东又侵占了南腓尼基和沿海大城市西顿。他在远征到达尼罗河河谷之后,曾一度征服埃及。亚述巴尼帕在位时(公元前669—约前633年),亚述处于极盛时期,成为独霸前亚细亚的奴隶制大帝国。
新巴比伦的建立
公元前1100年,迦勒底人部落从西面迁入亚述和巴比伦尼亚。在亚述帝国的霸权统治之下,迦勒人一直顺服于亚述的管辖。公元前626年,由亚述派去驻守巴比伦尼亚的迦勒底贵族那波帕拉沙尔自立为王,因为是占领巴比伦城而建国,为了与古巴比伦相区别,称之为“新巴比伦王国”。那波帕拉沙尔宣布独立后,并与伊朗高原西北部同是亚述帝国统治之下的米堤人集成同盟,并在公元前612年攻陷了亚述帝国的首都。从此亚述帝国灭亡,新巴比伦王国崛起。
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率军侵入巴勒斯坦,攻陷耶路撒冷,犹太国灭亡。尼布甲尼撒二世将犹太国王及王室贵族官吏、铁匠大约几万犹太人被掳到两河流域,被称为“巴比伦之囚”。60年后,波斯人征服新巴比伦。波斯王释放了囚禁在巴比伦的犹太人。但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后,并没有过上平静的生活,他们不断遭受外族的侵犯,绝望中,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弥塞亚”(救世主)的来临。
犹太人从巴比伦回到耶路撒冷过了5个多世纪后,罗马总督提图斯又闯入了这里,犹太人在经过了4年的顽强反抗后,没能抵挡住罗马人的铁蹄。提图斯屠杀了耶路撒冷全城的人,另外有近10万人被变卖为奴隶,有的被送往矿山,有的成了罗马斗兽场上的角斗士。
之后,犹太便成为一个失去祖国的民族,流浪在世界各地。有的甚至远到中国,居住在开封等地。直到二战后,犹太人才重回耶路撒冷,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
空中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