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反封建的勇敢战士。卢梭出身贫寒。10岁时,被寄养在一个牧师家里,在那里他学拉丁文。两年后,卢梭在公证人家里当仆人,后来又在雕刻匠店里当学徒,由于不堪受虐待,卢梭逃离了这个地方,从此开始过颠沛流离、像乞丐一样的生活。16岁这一年,他流浪到萨瓦,投奔华伦夫人。在华伦夫人的帮助下,卢梭来到都灵。在那里,他做过雕刻匠,当过一个贵妇人的仆人。贵妇人死后,他又回到华伦夫人那里,依靠她生活了10年。
1740年5月,卢梭离开华伦夫人到里昂道路总监马布利家做家庭教师。3年后他在一位贵妇人的帮助下任法国驻威尼斯大使的秘书。卸任回到巴黎后,又从事了一段时间的音乐、戏剧和舞剧的创作,但是没有任何成就。
1750年,卢梭写了一篇《论科学与艺术》去应征“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教化风俗”的征文。这篇论文使卢梭获得第一名,他也因此成为哲学界的著名人物。1755年他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随后又完成了3部最主要的著作:哲理小说《新爱洛绮丝》和《爱弥儿》,论著《社会契约论》。在这些著作中,他系统阐述了“天赋人权”的政治主张,对封建社会的不平等和封建的奴役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抨击。
《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的出版,给卢梭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两部著作中对神学家和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激起了教会人士和政府当局的极大愤怒。法院下令通缉卢梭,并当众焚毁了这两部著作,卢梭被迫逃往国外。在逃亡中,又有人发表小册子,对卢梭本人的道德品行和个人生活进行人身攻击。卢梭怀着满腔悲愤撰写了自己的自传《忏悔录》及其续篇《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想》。
在卢梭孤立无援之时,英国哲学家休谟邀请他到英国居住。1766年1月,卢梭到达伦敦,3月迁到伍顿。但卢梭身患受迫害妄想症却使他怀疑休谟企图谋害他,开始同休谟激烈争吵。1967年,他获准重返法国,化名勒奴。1768年,他在古安同黛蕾丝正式结婚。1770年,法国政府宣布对卢梭的赦免,卢梭迁往巴黎。在巴黎,他恢复了真名,并在一些沙龙里朗读《忏悔录》片段。1778年7月2日,这位伟大的启蒙想家与世长辞,终年66岁。
普鲁士王国
普鲁士是德意志邦国,原为古普鲁士人居住地,13世纪为条顿骑士团征服,始称普鲁士。1466年臣属波兰,1525年成为普鲁士公国,1618年普鲁士和勃兰登堡合并,1648年摆脱波兰宗主权,1701年,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三世支持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借以换取国王称号。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并从此展开了普鲁士王国200多年的显赫历史。
18世纪后半叶的七年战争和7次瓜分波兰,使其获得奥地利的西里西亚、波兰的西普鲁士等地,逐渐成为德意志的封建军事大国。19世纪,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1848—1849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但遭失败。1862年俾斯麦就任首相后,通过战争,击败了主要竞争对手奥地利和法国,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1871年建立以普鲁士王国为中心的德意志帝国,帝国皇帝和首相分别兼任王国国王和首相。帝国变行中央集权统治,普鲁士王国失去了“国家”的含义。1919年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共和国。普鲁士王国的名称消失。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1697—1698年问,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派大使团到西欧考察,以加强和扩大同西欧各国的反土耳其联盟,同时学习西欧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1698年,在平息了国内的军事叛乱后,为强化中央集权和巩固农奴制,彼得一世开始在国内进行一次全面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军事方面,他建立了一支20万人的正规陆军,并创建了海军舰队,更新装备,严格训练军官。在经济方面,彼得大力发展各类手工工场,实行重商主义。他还允许工场主大量购买农奴作为劳动力。同时,还建设了通商口岸,发展国内贸易,并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奖励输出,限制输入。文化教育方面,彼得创办了各类各级学校,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同时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学习,规定贵族子弟必须接受教育,必须学会算术和一门外语。他还建立了俄国的第一个印刷所、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剧院。政治上,彼得把宗教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改革了行政管理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社会生活方面,彼得要求俄国人的生活西化,强迫俄国人剪掉引以为豪的长胡须,要求贵族男女们按照西方式礼节交往。这些改革改变了俄国生产力水平低、工商业和文化不发达的局面,为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彼得大帝
彼得·罗曼诺夫是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俄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被认为是俄国最杰出的皇帝,出生于1672年。
1682年,经过一场宫廷政变,10岁的彼得和异母兄长伊凡五世并立为沙皇,但宫廷大权很快落到同父异母的姐姐索非亚公主手中。彼得和母亲被迫隐居到莫斯科近郊,不问政事。在这期间,彼得自己建立了两个童子军团,这引起了索菲亚的担忧。
1689年,索菲亚策动装备精良的射击军叛乱,想要杀害彼得,正式夺取皇位。彼得闻讯后,先发制人,率领童子军迅速出击,擒住了索菲亚,使自己得以掌握国家大权。
彼得掌握政权后,便将国事交给母亲和舅舅等亲信管理,1694年母亲逝世后,才开始亲政。1695年,他亲率3万大军向土耳其发动进攻,企图夺取亚速海,为俄国争夺黑海出海口铺平道路,但并没有成功。彼得并未放弃,第二年,彼得率大军卷土重来,于同年5月从陆、海两路包围并最终占领了亚速。1696年,伊凡去世,彼得成为唯一的沙皇。
1697年,俄国考察使团出访欧洲各国。彼得化名为彼得·米哈依洛夫,以下士身份随同前往,自称是“一个寻师问道的学生。”这期间,索菲亚又策动射击军发动叛乱,想要拥立索菲亚为沙皇。彼得迅速返回莫斯科,采用严厉手段镇压了叛乱,并将策划者索菲亚关入修道院,让她做一名普通的修女。
在平息叛乱后,彼得开始在俄国进行全面改革。在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上都做了重大的调动。改革之后,俄国富强了。于是,彼得又开始为俄国寻取出海口,他把目标选中在瑞典。在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后,1721年,双方签订和约,俄国从瑞典手中夺得了芬兰湾、里加湾沿岸的土地,从而解决了北方出海口问题。
1721年10月,俄国枢密院尊称彼得为“大帝”和“祖国之父”,俄国也正式改称“俄罗斯帝国。”到彼得大帝晚年,他已经统治着一个横跨欧亚两大陆的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了。1725年1月28日,彼得在彼得堡逝世,终年53岁。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帝国的奠基人,他引导了俄国向近代社会的迈进。
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
沙俄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史称“凯瑟琳大帝”。真正获得“大帝”称号的,第一个是彼得一世,第二个就是卡捷琳娜二世,这也是世界历史上唯一的女大帝。
叶卡捷琳娜二世,是普鲁士施特廷城堡克里斯蒂安·奥古斯特公爵的小公主。原名“索菲亚·奥古斯特·腓特烈西亚”。1744年随母到俄。第二年,与被沙俄伊丽莎白女皇立为王储的外甥卡尔·彼得结婚。伊丽莎白讨厌“索菲亚”这个名字,因为同她父亲彼得一世争权的那位姑妈也叫索菲娅。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就给她取了一个俄国名字——叶卡捷琳娜。
索菲亚不会说俄语,更不懂俄国的规矩。但是她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很快就学会了俄语,并研究了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她善于察言观色,讨人欢心,所以,宫廷里上上下下都非常喜欢她。
婚后的叶卡捷琳娜很不快乐,因为丈夫整天在外面寻欢作乐,对自己的妻子不但不关心,还经常责骂她,挖苦她。叶卡捷琳娜忍受着一切的委屈和屈辱,她表面上对婆婆伊丽莎白女皇显得恭顺而又孝敬,侍奉丈夫也显得体贴入微,好说“愿做沙皇最下贱的奴隶”。但她内心深处却感到十分痛苦和寂寞。为了排解压抑和孤寂,她手不释卷,博览群书18年。结果,成为博学多才,足智多谋的世界女皇之一。
公元1761年12月25日,伊丽莎白女皇去世,卡尔·彼得接替皇位,称彼得三世。叶卡捷琳娜成了皇后,这时她的野心逐渐显露出来。她抓紧时机培植拥护自己的势力,暗中紧张地策划政变,夺取皇位。1762年6月28日,在近卫军奥尔洛夫兄弟的帮助下,她发动了宫廷政变,秘密处死了彼得三世,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开始了她长达34年的统治。
叶卡捷琳娜二世上台之初,为了稳固政权,她先后赐给支持她的军官和贵族的农奴达80余万人。为了维护农奴主的利益,取悦贵族,她禁止农奴向政府申诉,并残酷地镇压了普加乔夫领导的农奴起义。由于叶卡捷琳娜竭力维护贵族利益,被人们称为“贵族的女皇”。
1796年8月,叶卡捷琳娜病入膏肓,临死前她曾野心勃勃地说到:“我要建立一个包括6个都城的大帝国,它包括彼得堡、莫斯科、柏林、维也纳、君士坦丁堡、阿拉斯特罕。……如果我能活到200岁,那么整个欧洲就会落到俄国脚下。……把我的孙子取名为亚历山大吧,我希望他像古希腊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一样,建立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大俄罗斯帝国。”
俄国普加乔夫起义
普加乔夫于1742年出生在顿河沿岸齐莫维斯克镇的一个贫穷哥萨克家庭。由于家庭境况贫困,年少时他终日为生活奔波。18岁时,刚结婚不久的普加乔夫就去参加了七年战争,战争结束后,他继续回家务农。
公元1768年俄土战争爆发后,普加乔夫再度应征入伍。由于作战勇敢,他很快被提升为少尉。后来因为患了严重的瘰疬病,他请求退役未准,于是开始了逃亡生活,成为了流浪的哥萨克。
当时,在顿河和雅伊克河(后改名乌拉尔河)的哥萨克有一个谣传,说彼得三世并没有死,他就在哥萨克中。1773年9月17日,普加乔夫自称皇帝彼得三世,聚集一支由80名亚伊克哥萨克组成的队伍,并公布檄文,宣布将古时哥萨克享有的优惠与特权赐给曾在亚伊克军中服役的哥萨克、鞑靼和卡尔梅克人。
这支起义军组织起来后,深得民心。不出几个月,起义队伍迅速集为2000人,直逼奥伦堡城下,围困奥伦堡达半年之久。后来在政府军戈列齐恩的部队作战时,终因力量相差悬殊而失败了。当他带着队伍转战南乌拉尔和巴什基尔一带时,这里的农民、工人纷纷起义,补充了队伍。起义军很快增加到2万人。力量重新壮大后,普加乔夫决定率军向喀山挺进。
普加乔夫智取喀山,起义迎来巅峰时刻。随后沙皇军队重重包围了他们,在战斗中,起义军损失惨重,喀山失守,整个起义由盛转衰。普加乔夫带领残余队伍南下进军察里津。想在那里发动哥萨克起义,重建军事要地。
由于政府军早有准备,顿河哥萨克没有响应普加乔夫起义。沙皇政府趁机大军压境,此时起义军内部却发生了叛乱,几乎被完全击溃。最后普加乔夫只带剩下的200余人逃往草原地带。逃亡途中,最后只剩下45人。在沙皇政府的诱惑下,一些叛徒决定卖主求荣,他们将普加乔夫骗到大乌晋河畔,出其不意,将他捆起来送给了沙皇政府。
公元1775年9月21日,普加乔夫被押往莫斯科。由叶卡捷琳娜二世亲笔核准、法庭宣布将普加乔夫“砍去头和四肢,并把头捅在尖木橛子上,身体各部运往莫斯科的四个方向,用车碾碎,在原地烧掉”。
普加乔夫起义失败了,但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俄国农奴制,动摇了农奴制国家的基础,使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不得不改变统治策略,加强与贵族地主的政治联盟。俄国诗人普希金就曾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称他的檄文和命令是“人民的善于辞令的绝妙范本”。
海上马车夫
17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多。当时,世界各国间的贸易通道主要在海上,而当时荷兰的商船来往于五大洲、三大洋,承揽了世界海上大部分运输,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因此号称为“海上马车夫”。
荷兰没有取得独立以前,它只是西班牙属地尼德兰的一个省。“尼德兰”意为低地,是莱茵河人海处一大片低地的总称。它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尼德兰是个富饶的地区,当年西班牙帝国的一半税收来自这里。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把它看作是自己“王冠上的一颗珍珠”。16世纪末,尼德兰普遍兴起了反对西班牙统治的政治运动和武装起义。1581年尼德兰北方七省成立“联省共和国”,其中以荷兰省最大,所以又称荷兰共和国。
荷兰独立后,依靠捕鱼业迅速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他们把这些资本投入到造船业之中。荷兰人利用低成本、低运输费和低关税进口大量木材用来造船,使荷兰成为世界上造船业最发达的国家,成为了西欧强国。
荷兰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欧洲许多国家都到荷兰订购船只。1650年,荷兰拥有的商船数居世界第一。当时,几乎垄断了海上贸易。当时的阿姆斯特丹是国际贸易的中心,港内经常有2000多艘商船停泊。
荷兰的军舰几乎超过了英法两国海军的1倍。它们在世界各大洋游弋,保护本国商船,并从事海外殖民掠夺。在亚洲,1595年荷兰人首次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爪哇。不久,荷兰舰队便在爪畦和马六甲海峡两次打败葡萄牙舰队,并且不断追捕、抢劫中国商船,垄断了东方贸易。1602年,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专门控制这一地区的贸易。在美洲,荷兰于1621年成立西印度公司,把持西北非洲与美洲之间的贸易,并在北美侵占了一块殖民地,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即现在的纽约)为中心的新荷兰。在非洲,荷兰在东西方交通的咽喉,南非的好望角,修筑要塞、营建殖民地,在那里开辟种植园,保证过往船只的淡水、粮食的供应。
到了17世纪下半期,随着英法等国的崛起,英国同荷兰在海上展开了3次争夺霸权的战争,英国逐渐取得了海上的优势。后来,法国也参与进来。法荷战争席卷了荷兰本土,最终以荷兰的惨败而告终。荷兰从此一蹶不振。世界霸权的地位衰落下去。
英法七年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