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反复揣摩,感慨颇多,竟不能寐,遂记所思。
一、一阔就变的"寡人脸"勾践能名列"世家",应该说主要缘于他霸业成功。卧薪尝胆的典故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他的英名想必有口皆碑。《越王勾践世家》竟使我读出了对他的几分鄙薄。难道这就是我们追慕的英雄?我不时掩卷自问。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此乃仁者。会稽战败,勾践曾有"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的恶念。在他向吴王称臣的20多年",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不可谓不仁。而待其大业既成,不要说与百姓同苦乐,就是追随自己几十年,苦心戳力辅佐其成大业的范蠡、文种都不容其安睡于卧榻之侧。他赐文种自刎时,为了让其死得明白,他说:三而破吴,无耻呵!这不由让我"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其四在子……"想起后世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寝食不安,有一天他终于向他的功臣道出了他的"苦恼":如果有一天,你们的部下把黄袍披在你身上……于是"杯酒释兵权"后,给他们金钱美女,让他们享乐去了。说来还算仁慈。回望历史,有胜于斯的令人心惊肉跳的杀戮并不鲜见。大凡奸臣,多不得好死。越灭吴后,太宰自恃书周旋有功,面有得色。而勾践却不领情,并以报伍子胥之忠的名义将他杀了。而香醉如文种这样的忠臣也没得好活。中国的帝王究竟给谁好脸呢?似乎谄媚左右的外戚、宦官之类的小人多些,至少没有功臣的份儿。早知如此,何必"当年万里觅封侯"。帝王常以"朕""我谦,其实原本如此。想必要成霸业,"不要脸的事"你总得多干几件。王者与仁者大概本来就是矛盾对立的。二、"走狗"的悲哀范蠡到齐后致信文种:良弓藏。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蜚鸟尽,狡兔死,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范大人可谓聪明绝顶。他深知勾践其人本性,他更晓得"大名之下难以久居"的道理。文种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勾践"烹"了,此前,伍子胥被夫差"烹"了。遭"烹"的根本原因除了"寡人"无耻外,还有"狗"的忠诚和愚钝。夫差欲赦勾践时,伍子胥极力进谏,然而,夫差不听。后来在太宰的讥谗下,夫差疑其谋反赐伍员自杀,子胥大笑曰:"我令尔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已,今反以谗诛我。嗟呼,嗟呼,一人固不能被切后,一年3也"。入兵越观,以门东吴眼置吾取必的话是"差夫给"他!独立伍子胥言中了。范蠡虽狡,但事勾践时绝对是忠心耿耿,越国臣吴时,他为质于吴。越灭吴后,范蠡说: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闻主忧臣劳,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雪耻,请从会稽之诛。"想来是多么聪明。勾践假惺惺地说:"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对勾践既当婊子又立牌坊的心思早已神会,于是顺水推舟":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与其私徒属乘舟泛海以终不返。后世也说范携美人西施泛游五湖。何谓俊杰,范蠡即是。
范蠡在齐国隐姓埋名,耕于海畔,致产数千万。齐人闻其贤名,欲拜其为相,先生喟然长叹:居官则至卿相,。这些,范大"居家则致千金,此布衣之极也"人都曾拥有。"乃归相印,尽散其财……间行以去,止于陶",后世称陶朱公。范""孤人"自比,意为没有德行的人。依我看,虽为自寡蠡三迁皆有荣名,也算名垂后世。他的淡泊名利的旷达,明哲保身的机智,令人由衷钦佩。"走狗"的悲剧告诉我们:不要为他人火中取栗,即不当"走狗"。
在《史记》对勾践的评价中我觅见了"贤哉"二字。而其后还有《伍子胥列传》,唯独不见范蠡。如此说来,是范蠡不贤?非也。太史公兴许还让我们悟出点别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