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曾讲过,办任何事情,都要多问些情况,要想到有关的问题。这样,报告情况就主动了。他还要求下面的工作人员凡事要多联想、多设问。
有一年开春的时候,纪东收到有关部门的报告后向总理汇报情况,黄河下游山东境内冰情严重,由于气温升高,形成的冰坝会严重阻塞河道,崩毁堤岸,冰水四溢,淹没农田,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总理听后,立即要求他打电话给有关部门了解情况,弄清楚以下问题:冰情严重程度,重要冰冻地段,冰坝有多高,覆盖面积有多大,爆破冰坝的措施有哪些,如果用飞机投弹轰炸,空军方面落实没有,成功的系数有多少,失败的后果会怎样,进一步的措施是什么……
为了了解这些情况,纪东整整记了一页纸。
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是我们处在纪东的位置,恐怕也不会想到这个报告竟然有这么多的问题要问清楚,很可能会被总理提出的问题如此详尽而吓一大跳。
这给纪东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第一次,纪东没有问具体情况的意识;经过这一次之后,他再接到报告,都会运用总理教给他的方法,尽量多想问题、多提问题、多综合分析,然后再汇报给总理。这就是优化。
再次做的事情,我们可以先考虑几个问题:
·上次做的事有什么好的经验,下次可以继续延用?
·上次做的事有什么地方不足,下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改进和避免?
·上次做的事做得不错的地方,还能不能再提高一下,下次做得更好?
有这三条做保证,那么做任何工作,都很容易固化和优化,做到最好。
商量好了再做事
“经理要求这样,主任又要求那样,我到底该怎么做?”
“这项工作需要我们和企划部共同完成,可是两个部门之间总是互相抵触,这可怎么办?”
这样的疑问或许你也有过,有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可能不仅需要与其他人、其他部门共同协作完成,而且还要向多位领导汇报,而得到的命令有可能也是多方面的。
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都会觉得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做。做不好,有时候还会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有一次,我们在天津某集团讲课,在课前调查时,就遇到有人反映这一情况。
某部门经理说自己的下级不听话,明明交代星期三必须把某件事情办好,等到星期三,这位下级根本就没有办。一问她为什么没有办,她还振振有词:“王副总又给我安排了一个任务,还特别叮嘱,也要我星期三办好。”
听到这话,这位部门经理很生气地说:“这样的员工真是太势利了。仅仅由于王副总比我高半级,就可以不听我的指示了吗?那还要我当她的领导干什么?”
这位员工也觉得很冤:“他们都是我的领导,我又没有三头六臂,忙了这边丢了那边,总要得罪人,你叫我怎么办呢?当领导的,总得体谅下属吧!”
不同的领导在同一时间交代任务给你,或者不同领导要自己执行的任务要求有矛盾,这样的现象其实在执行过程中很普遍。
而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办法其实很简单:作为执行者的你,可以与多位领导协商,以达到最圆满的结果。
纪东在《难忘的八年——周恩来秘书回忆录》中写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位公安部的领导,每次给总理写报告,信封上都要写上“特急”、“绝密”、“亲启”。按规定,部长级以上领导给总理的“亲启”件,秘书是不能拆封的;标明“特急”,必须马上送总理;“绝密”这种密级一般也是不多使用的。
每次收到这样的报告,纪东的确有点犯愁。因为知道这位领导的报告中,有的事其实并不急,只是一般的情况报告,但他写了“亲启”,秘书就不能拆,就只好照送。
有一次,又收到这样的报告,纪东只得马上送到总理办公室,看着总理拆开。总理看后说:“这位部领导每次都亲自写报告、写信封是好的,字写得也十分用心、工整。但每次都注上‘特急’、‘绝密’,急的也就不急了,都是‘绝密’也就没密了。”听了总理的话,再遇到这样的信件如何处理,纪东心里就有谱了。
一次国务院开会时,纪东见到了这位领导,对他说:“总理说您亲自写报告,字写得也工整。”他听了总理的“表扬”,很高兴。稍停纪东又说:“您写的信封都是‘特急’、‘绝密’、‘亲启’,我们收到后挺难办的。”
对方问:“为什么?”
纪东说:“‘特急’我们要马上送,有时总理还在睡觉,有时在外面开会,不好掌握。”
对方笑着说:“那还不是由你们决定,相机办理就行了。”
纪东说:“可是,您写的是‘亲启’,我们不能拆,这是总理规定的。”
对方非常惊讶地说:“哦?总理还有这样的要求?我不知道。以后我注意。”
从此,这位领导还真的改变了这个习惯,“亲启”和“特急”用得少了,“绝密”也不常出现了。
在执行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事:都是领导,都对自己有任务和要求,这时候,该怎么做?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与上级进行沟通,说明情况,请他们提出合适的意见。
纪东在发现那位公安部领导的来信不符合要求,但又碍于总理的命令不能处理时,他及时与总理进行了沟通,了解了总理对这件事的意见,这样他也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和领导沟通时,语气一定要委婉,如纪东在了解到总理对此事的意见后,并没有贸然地直接处理,而是用委婉的方式与公安部领导沟通,转达总理的意见,让对方了解不当的操作给自己工作带来的困难。
在工作中也一样,遇到不同领导同时交给自己任务,一定要及时协调和沟通,不要闷头就做,否则就会造成领导的误解:我交给你的任务,为什么不及时完成?是不是不把我的话当话?
这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跟领导直接沟通,如:“王总,我知道您交给我的任务非常重要。但有一点我需要跟您商量,因为之前李总已经交给我一项任务,要我今天5点之前把项目评估报告交给他,他明天一早开会要用。不知道您要的这份报告是不是特别着急,如果不是特别急的话,我能不能明天下班前把报告交给您?如果您觉得来不及,那我可不可以请××部门的小李帮您做一下这份报告,具体的内容我会把关。您看怎么办更好?”
相信这样一来,任何领导都能理解,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学会忘怀之道
生活中不顺心的事十有八九,要想保持良好的心态,就要做到放得下,不愉快的事让它过去,不要放在心上。
一次,某君太太向他提起一件已经过去的懊恼事,他本来好好的心情一下子就变坏了,谈话的情绪也没有了,两人就这样沉浸于对气恼往事的回忆之中。突然,他意识到这不是在自己折磨自己吗?于是,他对太太说:“过去的事让它过去吧,多想些愉快的事,自己给自己添寿好吗?”太太也笑了。他们学会了忘怀。
每个人本来都具有充沛的精神和活力,但因为某些心理压力,如紧张、失败、挫折等,渐渐形成了情绪问题。有时反应暴躁,有时心灰意冷,做事半途而废。为了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一定要学习忘怀之道。
忘怀可以使我们真正消除心中的烦恼和不平衡的情绪,让我们在失意时,有机会喘一口气,恢复体力。脑子的作用,不只是帮助我们记忆,更是帮助我们忘怀。应时时刻刻排解多愁善感的情绪,把恼人的往事放在一边,不要让自己被种种纷扰所困,而要让愉快的心情时时陪伴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良好的精神和体力去生活、去工作。
有一句话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深受其害的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疲惫不堪。乐于忘怀是成功人士的一大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能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
从心理学角度看,无论你惦记的是快乐的往事还是悲愁憎恨之事,长期生活在过去的记忆里,就会与现实生活脱节,会严重危害心理健康和心智的发展。
忘怀,是忙碌时的树荫。它让我们在燥热疲倦时,有机会休息一下,使体力恢复过来。然而,怎样才能做到忘怀呢?只有一个方法——放下。
哲学家康德是一位懂得忘怀之道的人,当有一天发现他最信任的仆人兰佩,一直在有计划地偷盗自己的财物时,便把他辞退了。但康德又十分怀念他,于是,他在日记上写下一行悲伤的文字:“记住要忘掉兰佩。”
真正说来,一个人并不能那么容易忘掉伤心的往事。不过,当它浮现出来时,我们必须懂得如何使自己不陷于悲不自拔的情绪,必须提防自己再度陷入愤恨、恐惧或无助的哀愁里。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扭过头去专心工作、计划未来,或者去运动、去旅行。
学习忘怀之道,把许多不愉快的往事放下,日子久了,不良情绪就会越来越少,心灵和精神的活力就会得以再生。
有时候,我们的悲伤和内疚是因为自己做错事引起的,这时可以用补偿的方法来帮助自己忘怀。例如,用诚恳的道歉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和。
有首禅诗吟咏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
一个人如果学会了忘怀之道,不愉快的心情自然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将会是勃勃生机,成功将向你再度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