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沟通其实很简单
31511900000003

第3章 有修养才有好人缘(1)

谦和明礼是智慧也是修养

在良好的为人法则中,谦和明礼可以说是最能融洽相互情感的良方。谦和,即谦逊,谦让也M,即谦逊,谦让也;明礼,即知情,懂礼也。它既是智慧的显现,也是修养的昭示。

曾国藩说:“做人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萎靡,太刚容易折断。刚不是说要残暴严厉,只不过强矫而已。趋事赴公,就需强矫。争名逐利,就需谦退。”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对“礼”的理解有明心慧眼的独到之处。

谦和明礼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求一个人懂礼仪、知进退;懂刚柔、知方圆。如此,才能左右逢源、如愿以偿。

诸葛亮高卧南阳隆中的时候,本来无心出来做官,可是受到刘备三顾茅庐的礼请,就不得不见他。刘备见到诸葛亮,推心置腹谈及天下大事,并说自己才疏学浅,智商低下,难以达到志愿,敬请先生出山,好请教他的计谋。几句谦和明礼的话语,便如愿以偿地请到了诸葛亮,得到了他鞠躬尽瘁的帮助。由此可见,谦和明礼是获敬重并赢得人心的最可贵之处。

又如,曾国藩就十分注重对人的态度与礼貌。在他给沅季弟的书信里就可以看出:“你说雪琴的声色都很严格,凡是能目视千里的人,也:不能看到自己的睫毛,以声音笑貌来拒绝人,都是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雪琴的严格,雪琴不自知,你的声色,恐怕未必不严格,所以也不能自知了!”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小事,然而,可以说是大事中的大事,就像在一时一刻,只要与人接触,你就必然给人一个是好还是不好的印象。老子曾经说:“最会做生意的人,深藏不露;道德修养最完善的君子,外貌就像愚笨的人。”这就是我们态度上的修养训示,并且启发了我们认识一个人,从态度的修养中,就可以分辨出是君子还是小人。态度上的修养,也可以说是内心修养的体现。

一个人的感触怎样,必然在外形上有所表现,如果能有所感触,而在外形上没有表露,就足以证明这个人的内心修养境界很高。所以老子说:“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残缺,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盈满的东西,好像空虚,但它的作用是无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像弯曲;最灵巧的东西,好像笨拙;最卓越的辩才,好像不善言辞。”既然有老子所说的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的才能,又有若缺、若冲、若屈、若讷的大修养,就是抑制自己的最大原理。

抑制自己就是颂扬他人,就接近于“我甘愿做天下的溪涧,我甘愿做天下的川谷”了。所以老子又说:“委屈便能保全,屈枉便能伸直;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持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典范。不自我表扬,反而能明显;不自以为是,反而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功;不自我矜持,所以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与他争。古代所谓委屈便能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做到。”

人生的第一课

修养是人生崇尚和追求的一种好境界。修养在任何时候都有用,特别是它能通过一些小事情体现出一个人的品质,对人生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所着名大学的一批研究生被导师安排到一个大型企业的实验室参观。全体同学坐在会议室里等待总经理的到来。秘书给大家倒水,同学们都表情木然地看着她忙前忙后。只有一个同学,在秘书给他倒水时,轻声地说了声:“谢谢,辛苦你了。”秘书觉得很感动,因为这句很普通的客气话却是她今天听到的惟一一句。

不久总经理进来了,对他们说:“欢迎同学们到这里来参观。我看同学们好像都没有带笔记本,这样吧,李秘书你去拿一些我们的纪念册,送给同学们作纪念吧。”接下来,总经理双手把纪念册发到同学们手中。大部分同学都坐着很随意地接过纪念册,总经理的脸色越来越不好看。这时,还是那位同学,在总经理把纪念册送到他面前时,很有礼貌地站起来,身体微倾,双手握住纪念册恭敬地说了声:“谢谢您!”

总经理这时点了点头,伸手拍着他的肩膀问:“你叫什么名字?”知道答案后,总经理微笑着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两个月后,那位彬彬有礼的同学的毕业分配表上赫然写着该大型企业的名字。有几位同学颇不服气地找到导师说:“他的学习成绩只能算是中等,为什么选他而没有选我们?”导师看着他们说:“这是总经理点名来要的。除了学习之外,你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修养是第一课。”

做事先做人,这句话是很古老的一句话,却永不过时。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其事业的基础所在,也是成就人生最重要的力量。

有修养的人才会有好的人缘

有德行的人绝不会孤单,必定有人来做邻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类相从,同声相应。你是个有德的人,必定会有有德的人与你亲近,你就不会感到孤独。如果你正在修身进德,就大可不必为没人了解,没人亲近而苦恼,孔子不是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话吗?

自己有道德的涵养,能体用兼备,自然会影响身边的人。《大学》里的修、齐、治、平也是这个道理。为道德而活着,有时候你会感到寂寞、冷清。孔子告诉我们,如果真的为道德而活,绝对不会孤苦伶仃,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

儒家是讲究积极人世的,在现世做出一番事业和贡献是儒家梦寐以求的,孔子当然也不例外。可以说,孔子的所有作为都是以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目的的,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造社会是孔子的理想。孔子把“仁”从人性与人际关系的立意上引申到了兼善天下这一层次,强调要把内在的精神修养扩展出来而为他人、为天下做出贡献。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不光这样说,他也这样做了,如周游列国,授徒讲学,等等。

孔子的“仁人”学说在历史上对人们为人处世的思想影响深远,人们都感到人缘是一笔财富,一笔难得的财富。成功需要有好的人缘,没有好的人缘,做事办事不顺,让你烦恼;没有好的人缘,你就没有成功的机会或是你的成功太渺茫,而这一切都需要你平时具有良好的为人方式。

须知,好人缘的得来不是靠甜言蜜语的周旋,要靠与人相处的真心相待。信任与合作是建立好人缘的关键。

着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堪称是与人合作的典范,他重要的成果“杨一密耳斯的规范场理论”是他与密耳斯密切合作的结果。1942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研究生时,就对电荷守恒与规范不变性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电磁本身的结构可由规范不变性这单一的要求所惟一地确定这一事实有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做博士研究生期间,接触到一些新的理论与实验之后,他又试图发展他的想法:把规范不变性推广到其他守恒上去。

为了“杨一密耳斯的规范场理论”,杨振宁倾注了12年心血,可后来,当他碰到密耳斯之后,他却无私地把自己的思想告诉这位素昧平生的同行,当时的密耳斯只是一名研究生,只因两人兴趣相同,便一同投入到了“杨一密耳斯的规范场理论”的研究之中,密耳斯也为杨振宁的真诚与慷慨所感动,他们密切合作,各取所长,很快在关键问题上获得了突破,于是“杨一密耳斯的规范场理论”诞生了,杨振宁在科学界又多了一位真心相助的朋友。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更加密切,需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只凭个人的能力是办不了大事的,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这种合作的强弱往往又决定了你能办成多大事,能成就多大的事业,所以说,好人缘是宝贵的资源,是事业成功的阶梯。

彬彬有礼诚可贵

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不能独处,不能孤立。人孤立就有危险,不孤立就有交往。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长幼之间、四海之内的朋友之间、都有交往。要交往就必须依靠礼来维持。

荀子说:“没有礼貌,人就不能生存,事业就不能成功,国家就不能安定。”礼貌待人、是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它能使社会和谐而有秩序,从而维护着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礼仪的基础之上的。

《西游记》中讲述的唐僧,法名是玄奘。在玄奘的传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年八岁,父坐于几侧口授孝经。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问其故。对曰:‘曾子闻师命避席,吾今奉慈训,岂敢安坐。’父甚说,知其必成。”

这段记载包含两个故事:一是孔子的学生曾子,当老师与他讲话时,他马上离座站起来,以表对师长的尊敬;二是玄奘听到父亲讲述“曾子避席”后,也立刻离开座位站起来,表示学习曾子,尊敬父亲。从他们二人的事例不难看出我国人民讲究礼貌的风习由来已久。

史播臣说:“对待富贵的人,不难有礼,而难于有恩。对待贫贱的人,不难有恩,而难于有礼。”礼,不难于开始,而难于终结;不难于疏远,而难于亲近。对待任何人,只要以礼待他,对他恭敬有加,恰到好处,他一定不会产生怨恨,久而久之他必然服从你,这就是以礼服人。所以孔子说:“恭敬无礼则徒劳,谨慎无礼则畏惧。勇猛无礼则放纵,正直无礼则绞乱。”又说:“本身不以礼待人而期望别人以礼待己,本身不以德待人而期望别人以德待己,就是乱。”天玄子说:“有礼能服人,能敬人,也能自敬。”柏拉图说:“我对待人们无礼,他们就会以耻于人的无礼加于我。”刘伯温说:“惟有礼可以限制暴怒,惟有诚可以破除奸诈。”施礼于人的人所以自礼,怠慢于人的人所以自慢。讨厌他人的人所以自恶,尊敬他人的人所以自尊。凡是自己强加于人的东西,自然也会加到自己身上。

礼是敬重人的东西。荀子认为做人不仅对贤能的人要有礼,而且对不肖的人也要有礼。无逸子说:“以礼敬于人,人们就服从你;以礼敬于神,神灵就保佑你;以礼敬于天,上天就会帮助你。”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

一位很有名的剧院经理来访问大仲马。一见面,他连帽子也没脱下,就冒失地问这位剧作家为什么把最新的剧本卖给一家小剧院的经理。

大仲马承认有这么回事。这位经理于是出了一个远远胜于他对手的高价,想把剧本买回来。大仲马笑了笑说:“其实你的那位同行用了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以很低的价格把剧本买走了。”

“那是怎么回事?”

“因为他以与我交往为荣,并且一见面就脱下帽子。”

你可以没有金钱,你可以没有地位,也可以没有智慧,但你不能没有礼貌。学会礼貌待人,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你会发现自己也正被别人尊重着。

不知礼者,难以立足

礼就是经世、治国、正人、顺时、应物、理事,因世、因国、因人、因事而制中。所以,礼并不是那些时髦学者所说的迂儒超世的学说,不合乎现实的高谈阔论,腐朽之物。而是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必加提倡,必加践行的崇高修养。所以夏代有夏代的礼,殷代有殷代的礼,周代有周代的礼。各朝各代都有礼的起因,都有礼的增减,谁也不例外。

孔子说:“君子时中。”孟子称赞孔子为“最善于时中的人”。礼是随时代而变,礼贵在因时而制,在天、地、世、国、人、事、物中寻求出最适当的。“禁止于最好”的东西也就是寻求恰到好处、最公平、最真实、无偏无倚、无过无失的理。像这样施行的礼,天下万代都会认为是最适宜的东西。这就是礼中的“变中不变,不变中有变”的道理孔子说:“说到又能履行,就是礼。”《易经》中说:“雷在天上,响声极大,君子不是礼的就不履行。”又说:“不是礼不看,不是礼不听,不是礼不说,不是礼不动。”这就需有慎重独特的观点,也就是有真心诚意的功夫。所以礼的本质是自中而发,自内而生,然后表现在外,而又是从外制、外炼而又归向内正的东西。这样内外双制,使所有的道德行为,通过日常生活变成一种习惯与行为。这种习惯与行为,通过很长的时间,逐步成为一种自然的本能行为,不必去勉强做作,虽然在生死之际,也能神情自若,视死如归。如果人们都能做到这些,不仅贪污堕落、结党营私、贪生怕死之徒不会出现,就是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谋权篡位的事也少见了。真的这样做了,人人都能公而忘私,保国忘家,损私济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了。

孔子又说:“振兴于诗,树立于礼。”又说:“人不知道礼,就无以立足。”孔子在这里所说的立足,不仅立自己,更要立大家、立所有的人。因此说:明确道理,持守礼义,是为人处世的大根本。

夏朝兴礼而能持守不失,所以有419年的历史;殷代兴礼而能持守不失,所以有648年的历史;周代兴礼而能持守不失,并承受了夏、殷的礼而有所增减,所以有887年的历史。汉代又复兴礼制,叔孙精通周礼而变更它,也有425年的历史。唐代有287年的历史,宋代也有316年的历史。这些朝代,都是以礼治国。

秦国实行的是暴政,而不以礼治国,所以仅有39年的天下。隋代实行的是逆政,所以仅有38年的天下。元代实行的是武力治国,所以在位仅90年。至于魏蜀吴三国时期,以及宋齐陈梁隋六朝之中,梁唐晋汉周五代时期,他们所兴的都不是礼治,所以灭亡得也快。

考察上述时代的政教、风气、思想形态与社会意识,都是不仅不以礼治国,并且逆礼道而行。所以政治腐败、贪官污吏大行其道,民心涣散,士人对前途感到渺茫。纲纪不正,军事无备,经济衰落,教育不举,到后来即使悔恨莫及也无法挽回残局。治理国家的道理是这样,做人修身的道理同样如此。

人情练达懂世故

通人情、懂世故是得体为人,赢得人脉的根本所在。试想一个不晓情理的人又怎能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呢?又用什么来赢得他人之心呢?可以说,只有人情练达,善解人意,才能在为人交往的旅程中顺风扬帆。

研究为人之道,不可忽略人性的百态,否则动辄得咎,自然四处碰壁。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只有通人情、懂世故,才能受人欢迎,到处吃得开,这是很明显的道理。

人情练达,首要条件就是“善解人意”。如果你不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就永远不会交到真正的朋友,即使勉强自己去接近别人,也只是表面上的敷衍、应酬。久而久之,别人就能洞悉你的客气和笑容完全是虚伪的交际、应付,如此一来,你刻意去维系的社交关系不就等于零吗?

人情练达虽不是一件难事,但要做到面面俱到,倒也不是件简单的事,因为练达人情不能像演算数学一样,有一定的公式可遵循。不过,在一定的情形中,应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基本的态度,它不但代表着一个人的修养,还说明这个人的聪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