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天人合一100岁:道家养生精要
31642700000027

第27章 名人与养生(4)

司马承祯是道教学者,也是养生家。他精通医理,对养生有精到的论述,撰写了《坐忘论》、《修真秘旨》、《修生养气诀》、《服气精义论》、《天隐子》等养生专著,创建了一套以三戒、五渐、七阶为核心的养生理论。尤其在《坐忘论》中,他以《道德经》、《庄子》和其他道教经典为依据,并吸收了儒家正心诚意和佛教止观、禅定等思想,提出了自己的修炼方法,自称为“安心坐忘之法”,其中心思想是“守静去欲”,对后来的道教理论和宋明理学皆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推动了道教养生思想的发展,并为此后的道教内丹心性论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天隐子》一书阐述了养生的方法,主要有五个方面,即斋戒、安处、存思、坐忘、神解(引《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入事典第一百九卷养生部,天隐子养生书)。下面分述这五方面的含义。

1.斋戒

斋戒,即澡身虚心。“斋乃洁净之务,戒乃节约之称”,应澡身节食,此是“形骸调理之法。形坚则气全,是以斋戒为渐门之首矣”。这是第一步。

2.安处

安处,即深居静室。司马承祯说:“吾所居室四面皆窗户……太明即下帘以和其内映,太暗则卷帘以通其外耀。”这样的目的是“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晏则身安矣”。这是第二步。

3.存思

存思,即收心复性,排除杂念。他说:“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主张心神宁静,不受干扰。这是第三步。

4.坐忘

坐忘,即遗形忘我,忘其形骸,完全入静。这是第四步。

5.神解

神解,即万法通神,超脱生死邪真,成仙得道了。这是结局。

这五个步骤既有各自的要求和目的,又是一个渐进的统一体,即典型的静气功练习方法。从保健卫生和静气功练习角度来看,是可取的,但其中以成仙得道为指导思想,则属于宗教迷信的糟粕。

小知识

司马承祯《坐忘论》

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说:“夫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也,得道之质也。”他认为,在道教信仰中,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所谓“道”,就是在养生的基础上致长生,将长生视为信仰的核心。因此,人生最大目标应该是努力去养护、珍惜、发展生命本身,将身体的养护发展置于一个极高的价值尺度之上。

朱丹溪的养生之道

朱丹溪生于公元1281年,卒于公元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他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继而又改为丹溪村,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朱丹溪所处的宋代,当时医者滥用辛热燥烈中药,而造成严重的伤阴之弊。朱丹溪目睹其害,潜心研究,深有所得,而著《局方发挥》一书。书中剖析误用辛热燥烈中药之害。也由此,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气有余便是火”等重要学术思想应运而生。

朱丹溪的养生之道主要有:

1.养阴抑阳

他主张养阴抑阳,并把此养生观贯穿整个人生。“气有余便是火”是指阴液不足、阳气偏盛引起的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等虚火上炎的证候,也包括由于色欲无度,饮食厚味等引起的阴虚阳亢、气郁化火而产生的肝火、胆火、胃火、心火的证候。朱丹溪认为正常人应是“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愉郁,诸病生焉”。也就是说,健康人应气血协调,运行通畅。气血是相依相成的。血有赖于气的推动而运行,气有赖于血的供养,一旦失调,便可发病。鉴于此,正常人是不能乱用扶正补益药的,一旦乱用,势必要打乱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须知扶正补益药,专为虚证而设,如无虚证切勿滥用。虚证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调治之后务必保持气血阴阳相对平衡。若乱用人参、黄芪之类补气药,气血就不协调了。

2.饮食淡薄

朱丹溪有句名言:“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为此,他首先强调饮食的科学性。基于人们大都喜欢美味佳肴的特点,他劝告养生者“饮食尤当谨节”。他说:“纵口固快一时,积久必为灾害;彼昧者,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他认为淡薄之食有益健康,并举例说:“山野贫贱,淡薄是谙,动作不衰,此身亦安。”朱丹溪还特为老年人写道:“夫老人内虚脾弱,阴亏性急,胃热则易饥而思食,脾弱难化则食已而饱,阴虚难降则气郁而成痰。”因此,宜多食“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入补阴之功”。

3.未病先防

朱丹溪继承了《黄帝内经》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在保健学上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他认为与其在患病以后治疗,不如在没病以前调养,疾病已经产生然后才去治疗它,只是白费力气罢了。人们常说预备泥土来防止洪水泛滥,如果不堵塞那细小的流水,那么大浪滔天的水势就不能阻挡。如果不扑灭那星星的火光,那么燎原的烈火就不能熄灭。那洪水火灾的气势尚且不能阻止,何况疾病已经形成,更是没法治疗。因此已患病才治疗不如事先预防,这应作为医生的治疗原则,在没有病前就首先预防,就不会有疾病发生。

事实上,预防为主的确是保健的第一要务,人们只有从生活细节上着手,慎于养,预防疾病从小处做起,从根本上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才有可能达到终其天年的目的。

小知识

朱丹溪明欺暗帮

一天,朱丹溪出诊。在城门外,见一个流氓用扁担狠狠地朝一农民后背腰脊处打去。他立即分开人群冲上去,接住打手的扁担,抬起脚就朝农民受伤的腰脊处踢了一脚。跌倒在地的农民痛斥朱丹溪。朱丹溪见这农民自己能从地上站起来,便微笑道:“不要急。我问你,当时你挨了一扁担,马上跌坐在地,是否耳朵里发出嗡嗡之声,下肢一阵麻木。”农民说:“是这样。”朱丹溪说:“我踢你一脚,是因为你的腰部当时已经受损移位,如不及时复位,将会引起终身瘫痪。”农民想,对呀,踢一脚不是反而能站起了吗?原来这一脚是替他治伤的。当下农民连连赔罪。朱丹溪又替他检查一遍伤势,并用药替他敷贴。不几天,农民的伤势果然痊愈了。

张三丰的养生之道

张三丰,名全一,号玄子,南召县人(一说辽东懿州人),是元明时期道教圣地武当山的隐士。据史书记载,他生于元代,卒于明代,活了100多岁,后不知所终。因其健身有方,常常是“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九州岛往来,好乎无岸”。明太祖朱元璋封他“得高寿尊之士”,明成祖朱棣封他为“飞龙先生”、“百世之师”,明英宗祁镇封他为“通微显化真人”。三代皇帝都给予这么高评价的情况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史书记载,张三丰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来暑往仅一纳衣,雨雪天气蓑衣着身。也传其能辟谷神行,死而复生。一生不慕荣利,甘居淡泊。据其自述,他曾任县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曾于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丹诀。游武当山,与其徒在该山建草庐以修道。预言“此山异日必大兴”,嘱其弟子“善守香火”,不久离开武当山,云游至四川,在青城山和鹤鸣山访真览胜。首创太极拳以修道健身之用。

张三丰健身之道以“内功”传世。清朝王士祯曾说:“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三丰为内家。”这是我国拳技、气功的两大派别。张三丰所倡导和追求的“内功”及“气”。以气养性,以气养心,以气养身。

如何养气,张三丰的体会是:

1.潜心

“潜心于渊,神不外游”。“澄心宜寡欲,养气戒多言”。

2.静心

凡人心动荡,心事重重不能养气,心欲入静,贵乎制伏两眼。练功者要“眼神鼻视脐,上下相顾,心息相依,这样便可降伏思虑”。“心静息自调,静久心自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清心

清心则要寡欲凝神。“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人其内,心未清时眼勿乱闭,要自劝自勉,使心理清凉恬淡”。

4.调息

调息即调匀呼吸,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调息要心平气和,气和则调息。

5.真心

他认为“人心有二,一真一妄;世有学道数月而不见其寸进”,便无真心,“学不精,功不勤,心不清,神不真,以此之道,万无一成”。

以上是养气的必备条件,也是养气修心者首先要做到的。这几条做到了,就要凝神聚气。张三丰指出:“凡人养神养气,神即为收气主宰。”“收得一分气,便得一分宝,收得十分气,便得十分宝。”他奉劝世人不要“争功名”、“羡人富”而产生妒忌心情,以损精气。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起居。“善保身者,谈笑宜少。”“堪叹世人不学仙,四时常怕病来缠。岂知一气原无敌,气满身中命可延。”这就是养气延年的重要哲理。

小知识

纸人锄地

传说张三丰做事疯疯癫癫,人称张三疯。他不论春夏秋冬,总穿着一身千补百衲的道士服,外披一件蓑衣,衣衫邋遢,不修边幅,人们又叫他张邋遢。有一次,他给一家人锄地,主人不放心,鸡叫三遍起来去看他。发现几天才能锄完的地,他不到一个晚上就锄完了,他正在大树枝上打着呼噜睡觉呢。主人唤醒他问:“这地是谁给你锄的?”他笑着答道:“锄地的人都在地头睡觉哩。”主人忙跑到地头,借着月光找了半天,发现了10多个纸剪的小人,一个手中拿着一把纸剪的锄头。主人拣起纸人,跑过来问他:“你说的锄地人是不是它?”他答道;“你看除了它们,还有人没有?”主人惊呆了,半晌喃喃地说:“你莫非是神仙不成……”

冷谦的养生之道

冷谦为明初道士,生卒年不详,字名敬,道号龙阳子,武林(今广西平南县)人,著名养生学家。他自幼聪明过人,琴棋书画等皆出手不凡,且精通《易经》。中年时,在淮扬遇一道家高人指点,授予道教正一派(此教派道士多不出家)悟真法旨,自此潜心修炼,终成正果。据明史记载,他活了150多岁,著有《修龄要旨》一书。此书对气功导引很有研究,主张用按摩结合气功的方法,养生防病治病,对于中老年人十分相宜。

冷谦有一系列祛病健身的秘诀。其中,最著名的是《长生一十六字妙诀》。诀云:“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他称之为“至简至易之妙诀也。”此十六字诀是水火相济养生法。其养生理论是中医学上的肾命水火说。“一吸便提(即提肛门),气气归脐”,就是用提肛导引之法,来补肾命火;“一提便咽”(即吞咽津液),以滋肾水,这样,肾命“水火相见”,如此导引补水配火,调补肾之阴阳,水火相济,使身体保持平衡状态。

“长生十六字诀”具体做法较为简单,略得空闲,行坐卧姿势均可。先平心静气,轻轻吐气三口,意一到处,便可行之。口中先须漱津三五次,舌搅上下腭,仍以舌抵上腭,满口津生,连津咽下,汩然有声。随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会及心目寂地,直送到腹部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梅中,略存一存,谓之一吸。随用下部,轻轻如忍便状(即提肛),以意力提使归脐,连及夹脊双关肾门一路提起,直至后顶至枕关,透入泥丸顶内(即脑海),其升而上之,也不觉气之上出,谓之一呼,一呼一吸谓之一息……久久行之,祛病延年。

关于去头施,冷谦的歌诀是:“视听无闻意在心,神从髓海逐邪氛。更兼精气无虚耗,可学蓬莱境上人。”他解释道:“邪风入脑,虚火上攻,则头目昏旋,偏正作痛,久则中风不语。半身不遂,亦由此致。治之须静坐升身闭息,以两手掩耳,折头五七次,存思元神,逆上泥丸,以逐其邪。自然风邪散去。”

关于防鬓斑,冷谦的歌诀是:“神气冲和精自全,存无存有养胎仙。心中念虑皆消灭,要学神仙也不难。”他解释道:“思虑太过,则神耗气虚,血败而斑矣。要以子午时握固端坐,凝神绝想,两眼令光上视泥丸,存思追摄二气,自尾间间上升、下降反还元海。每行九遍。久则神全,气血充足,发可返黑也。”

关于除眼翳,冷谦的歌诀是:“喜怒伤神目不明,垂帘塞兑养元精。精生气化神来复,五内阴魔自失惊。”他解释道:“伤热伤气,肝虚肾虚,则眼昏生翳。日久不治,盲瞎必矣。每日睡起时,趺坐凝思,塞兑垂帘,将双目轮转十四次,紧闭少时,忽然大瞪。行久不替,内障外翳自散。切忌色欲,并书细字。”

关于祛牙疾,冷谦的歌诀是:“热极风生牙不宁,侵晨叩漱自惺惺。若教运用常无隔,还许他年老复丁。”他解释道:“齿之有疾,乃脾胃火之熏蒸。每侵晨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以舌搅牙龈之上,不论遍数,津液满口,方可咽下。每作三次乃止。凡小解之时,闭口咬牙,解毕方开,永无齿疾。”

此外,冷谦不认为“淡食能多补”。他说:“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若食之不节,必至亏损,孰若食淡谨节之为愈也。”并有诀云:“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三千功行从兹始,天鉴行藏信有之。”

小知识

冷谦的起居调摄法

1.平明睡觉,先醒心,后醒眼,两手搓热,熨眼数十遍,以睛左旋右转各九遍,闭住少顷,忽大睁开,却除风火。披衣坐起,叩齿集神,次鸣天鼓。依呵、呼、咽、吹、嘘、嘻六字诀,吐浊吸清,按五行相生,循序而行一周,散夜来蕴积邪气。

2.食饱徐行,摩脐擦背,使食下舒,方可就坐。饱食发痔,食后曲身而坐,必病中满。怒后勿食,食后勿怒。身体常欲小劳,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运动故也。

3.勿得久劳,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视伤神,久听伤精。忍小便,膝冷成淋;忍大便,乃成气痔;着湿衣汗衣令人生疮。夜膳勿饱,饮酒勿醉,醉后勿饮冷,饱余勿便卧。头勿受北卧,头边勿安火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