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神秘莫测的地下宫殿内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相信随着考古工作进展的深入,这个千古之谜必将会被解。
第5节、秦二世黄帝陵
秦二世陵位于西安曲江新区内曲江池遗址公园南岸。整个陵墓呈半圆形。现地面封十堆直径25米,高5米。
秦二世,名胡亥(前230~前207年),是秦始皇少子,太子扶苏的弟弟。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病死途中,在赵高与李斯的策划下,胡亥发动了“沙丘之变”,杀害哥哥,当上秦朝的二世阜帝。
胡亥的即位完全是赵高为了白己专权而一手策划的,在秦始皇的众公子中,胡亥论才干和年龄绝对不够即位的资格。他的长兄扶苏在秦始皇诸子中是最优秀的,秦始皇也将他作为继承人来培养,虽然秦始皇并不是很喜欢他。而胡亥在秦始皇的儿子中是出名的纨绔子弟,没有什么帝王儿子的风度。胡亥的公了哥形象加上赵高的教唆,使他在邪路上渐渐地越走越远。赵高本是宫巾的一个太监,但深得秦始皇的宠信,一直提拔他做了中车府令,负责皇帝的车马仪仗。为了巴结胡亥,赵高经常教胡亥书法和如何断案,加上赵高的三寸不烂之舌,将胡亥牢牢地控制住,一切听他指挥,这是以后赵高鼓动胡亥篡位的基础。
胡亥坐上帝土宝座之后,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赵高大权独揽。为了试验大臣对他的真实态度,精心策划了一起在历史上遗臭万年的政治事件——“指鹿为马”。与此同时,东方的农民起义如火如茶,秦王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到这时,胡亥才猛然醒悟过来,原来赵高说的天下太平竟是谎言,现在天下已经乱得要亡国了,胡亥言谈之巾对赵高很是不满。原来就有篡位之心的赵高干脆先动手了。让自己的女婿阎乐领着上千人,假称抓捕盗贼,直闯胡亥的行宫,最后胡亥抽剑白刎,死在最宠信的奸臣赵高之手。
胡亥死时只有23岁,皇帝也仅仅当了3年,后来以黔首(即老百姓)的名义被埋葬。墓地在杜南的宜春苑中(现在西安曲江开发区)。
目前仍有一小封十堆,立着一块墓碑,上书“秦二世墓”,是清朝陕西巡抚毕沅所立。
现在秦二世陵遗址已经被开发成遗址主题公园,使落寞的二世陵焕发出生机。在二世陵旁另有一秦殇博物馆,展出在曲江山土的文物。这是对后人进行教育的良好平台。
不可一世的秦帝国仅仅存在了15年便十崩瓦解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永远牢记。
第6节、亲帝王陵的特点
从上述秦帝王陵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秦公帝王陵有自己的特点,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现在:
①规模愈来愈大秦帝王陵随着秦国力的日益强大及厚葬思恕的影响,陵园规模越来越大。
秦人是从东方迁徙到甘肃天水一带而发展起来的,此后由于国力的强大,越过陇山进入关中地区,并一直向东发展,从“春秋五霸”到“战围七雄”,从一个弱小诸侯国进而成为一个统一大下的帝同。正由于此,秦帝王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规模逐渐扩人,陵园设施愈来愈完备。
②修建严密的防范措施为了保护秦帝土陵的安全,遂在陵园周围修建了保护性的设施。最早是在陵墓以外修建隍壕。隍壕作为防御设施,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半坡遗址中就有发现。凤翔雍城秦公陵园中的隍壕有外、中、内三重。外隍壕是指整个陵地外的围沟,中隍壕是几座陵墓组成的陵园的围沟,内隍壕是某一个陵墓自身的围沟,有的在四边均留有缺口通道。隍壕的横剖面呈槽形,宽与深均在3~4米。应该说,在陵墓修建隍壕是秦陵的一个显著特点。
秦东陵也发现了壕沟,既有天然的,也有人工挖掘的。到秦始皇陵时,由地下隍壕变成地面上的城垣。现在明显能看到的城垣有两重,即内、外城垣,成“回”字形。
③从墓而不坟到高大墓冢在春秋以前,墓葬是“不封不树”的,即在墓葬之上既没有封土也小种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阶级分化、等级制度的严格,旧有的墓葬制度便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坟丘墓这种能反映等级区别的墓葬便应运而生。
秦公帝王的墓葬就反映了这样一段演变历史。在秦献公之前的秦公墓上均不见封十,这种现象在甘肃的礼县大堡子秦公墓地和陕西的雍城秦公陵区均可以看到,只在墓葬上筑有享堂,只能搞清楚墓的主人是谁,但并不能从地向上反映某个秦公的地位及当时的社会环境。
从秦献公陵墓开始,秦陵上开始出现封土,且越筑越大。
关于献公、孝公两位的陵墓,在《云梦睡虎地秦简》中记载:“何为甸人,守孝公、献公冢者也。”何为冢呢?
“封土为丘陇像冢而为之”。说明当时献公、孝公陵已成冢墓了。到了惠文王、悼武王时,其墓已改称陵了,因为他们随着国力的强大已不再称秦公,而改成秦王了。曰前这两座墓上仍留下高大的封土,还是“亚”字形大墓。
秦始皇陵将巾国的封土墓发展到极致。据记载,其墓高50丈,折合现在115米,迄今仍留下一高大的封土堆,是我国占代最高大的封土堆。始皇陵封土上植有树木。古代墓葬上种树的多少是有规定的,不能随意种植。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修陵时“树草木以象山”,《汉书·贾山传》也有“中成观游,上成山林”的记载。
④厚葬制度盛行古代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火,凶而对死去的人,要“事死如事生”,即生前所有及希望享有的,在死后的陵园中都会体现。实质上厚葬是做给后人看的。随着国力的强大,生活资料的十富,人们用在陵墓陪葬上的财力更雄厚。这在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巾有详细记载:“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夫玩好货宝,钟鼎壶滥,舆马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诸养牛之具,无不从者。题凑之窒,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
秦帝王陵白始至终贯穿着厚葬思想。秦公一号大墓,是曰前发掘的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秦始皇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陵园规模更大,从13岁刚一即位便开始修建,动用70余万人,直到死时还未完工,耗时近40年时问,陪葬品极为丰富。
⑤建筑在山环水抱的高地上古人对死后的埋葬地是非常讲究的,要进行精心选址,当时称为“堪舆”,后来称为风水。
秦帝王陵在这方面也是一样,其陵址均选在山环水抱的高台地上。实质上,秦帝王陵的选址是经过认真考虑的,很讲求风水,对周围的白然环境非常在意,如山、水、交通等。
雍城秦公陵区位于渭水以北的凤翔原(古称三畴原)上,北眺雍山,两依灵山,东接扶岐。
这里土厚水深,是理想的秦公墓地。秦东陵位于骊…西麓的高台地上,西有灞河,北有渭河,又处在秦通楚国的武关道旁。在秦公帝王陵中地理环境最好的要算秦始皇陵了。它位于骊山北麓,骊山山势高耸,又因有温泉而成为历代统治者垂青之地。《水经·渭水注》云:
“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说明秦始皇喜欢骊山的金和玉。
从地理形势来看,这里南有骊山,北有渭水,地形高敞,东两各有数条河溪环绕,陵区地势宽广。渭河、始皇陵、骊山三者一线呈南北分布,气势磅礴壮观,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
秦公帝王陵的陵墓之所以均选择在高畅处,是为了将陵墓挖得很深,用于防盗。从已掌握的资料来看,均在20多米深。
⑥不循规蹈矩关于秦人不循规蹈矩、功利主义的事实很多,如秦人并非遵循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秦人是实用主义者,只要对自己有用的事,秦人都不计后果地努力去干,这是秦人的传统。直到后来遇到商鞅等法家人物,与秦人的思维一拍即合。凶此秦公帝土陵中不断地出现僭越礼制的事。
秦人好大喜功,因此帝土陵墓都超越当时的礼制规定,修得雄伟高大。雍城秦公陵园,就已经有僭越礼制的行为。秦公一号大墓是我国曰前发现掘的先秦时期最大的陵墓,比商王的陵墓还要大3倍,而且采用了当时天子墓才能使用的“黄肠题凑”。到秦都咸阳以后,帝王陵已经成为“亚”字形,这是当时周天了才可以享用的。秦东陵巾也有3座墓葬同周天子的墓葬级别一样,也为“亚”宁形墓,这绝对是僭越礼制的行为。到秦始皇陵修建时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充分说明陵墓礼制对于秦公帝土米说无任何约束力,这是由秦人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⑦从人殉到用陶俑殉葬殉葬制度大约是从原始社会氏族制度形成的时候开始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社会的产生,殉葬制度日益严重。在阶级社会,奴隶如同牛马一样,被任意宰杀和殉葬。秦帝王陵巾的人殉现象也是比较严重的,秦武公“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有子一人”。这是秦公用人殉的最早记录。实质上在甘肃礼县秦公墓中就有人殉了,在两个“中”字形大墓的墓道中均有殉人。到秦穆公时有过之而无不及,“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陕西凤翔秦公一号人墓中发现的殉葬者达186人。
到秦献公时明令“止从死”,不得用活人殉葬。
那么用什么东两可代替殉人呢,“俑”便应运而生。最初是用木头或其他质料仿制的人形,用以代替活人殉葬,这是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而出现的,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说明人的地位上升。目前发现的秦俑有陶俑、石俑等,在铜川枣庙秦墓中发现的小泥俑是曰前发现的秦最早的俑。到秦始皇陵时,用俑陪葬已发展到极致,用近八千多个陶俑陶马来作为军事性质的殉葬,且完全写实,与真人真马一样大,这确实是一种进步。除此而外,在秦始皇陵园中还有很多的陪葬坑中都有陶俑陪葬。虽然费时费钱,但比用真人殉葬要好得多。目前在秦始皇陵发现的陪葬陶俑陶马巾,除了军事性质的,还有生活性质的,如养马的跪坐俑、圉人俑。
但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陵在封墓道时,秦“二世日:‘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卜,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可以看出秦始皇陵墓中有不少人被殉葬,其巾有两类人,后宫中的妃了当为殉葬,工匠被埋是因为害怕他们出去后泄露墓巾秘密,这是秦二世的决定,应该说与秦始皇无太大的关系。在秦始皇陵园中还发现几处秦公子、公主的墓葬,是为秦始皇陪葬的。
从秦始皇陵的殉葬情况来看,既有显示社会发展的一面,又有沿袭旧习惯的一面。例如我们在目自前发现的秦陵陪葬坑中既能看到陶制的马,也能看到当时的活马被埋葬。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