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的文化为中国赢得了历史性的荣光,而这统一文化的传承与壮大可以说正得益于秦代所开创并延续了两干余年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巩固与推进。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盛赞中国是“唯一延续至今的社会”,他所谓的“唯一延续”的内涵和依据就是:人类历史上山现过21个文明社会,其巾,巾国社会是文明特征保留得最为完整的样本。而这一成就正来自于“统一的文化”有鉴于此,那么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之于初创起这样一种“统一的文化”,就无疑是最可信据的物质表征。
秦始皇陵兵马俑无疑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而其之所以被誉为世界奇迹,是因为它不仪揭示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一段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伟大的创造力,还标志着一个曾经湮没已久而又幸未毁火的灿烂文化的复苏。这个文化复苏的冲击力是空前巨大的,它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广的。1987年9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后留言:“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山光辉的未来。”是的,走近秦始皇陵,走近兵,马俑,凝望那征尘依旧的骏马神兵,感受那征服世界的英雄力量,我们就不能不自信以同化力的伟大而闻名于天下的民族正是巾华民族。
请聆听鲁迅先生的精辟论断:“那时我们的祖先们,对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动摇他们的自信力;同时对别系的文化抱有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地崇拜或轻易地唾弃。”(孙伏同《鲁迅先生二三事》)这正是我们的民族之所以伟人坚强,我们的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我们的文明之所以灿烂辉煌的缘故。
以秦始皇陵与兵马俑为代表的秦文化几乎囊括了秦文化的各个方面,它带给人们的历史文化反思,不仅是丰富的,而且将是永远的。
从1974年到2014年,四十年来,围绕着尚待冰释的历史文化疑团——秦始皇陵地宫之谜,一次次新的探掘,一点点新的发现,一项项新的研究,都在向着毂心辐辏般地一步步迫近,然而同时也出现了一个个新的费解之谜,为此,有人曾作过题为《秦俑十谜》的归纳:一号坑中纵横成列的兵马究竟是个什么形式的军阵?是战国时代各种军阵的提炼集中?还是先车后卒的“鱼丽之阵”(《左传·桓公五年》)?抑或是“薄中厚方”(《孙膑兵法·十阵》)的方阵之法?迄今为止,尚未有能中其肯綮者,这便是一号坑之谜。
与一号坑的军阵之争相似,二号坑的步、弩、车、骑4个兵种又是按照什么军阵混合编组的呢?一种观点认为是攻击形式或雁行之阵,一种观点依然认为是方阵之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疏阵”(《孙膑兵法·十阵》),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4个兵种各自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阵,而在整体上又成为混合编组的“曲阵”,这二号坑之谜,或许要等到它全面发掘后才能明朗。
三号坑之谜则表现在它究竟是一、二号坑的指挥部,还是军祭的社宗及军官宴饮、祷战之所?由此便牵涉到建造三号坑的意图和目的的探索。
未建成的四号坑究竟是原先拟议中象征中军的兵马俑坑?还是计划内要修的后勤部队俑坑?或者是修筑一、二、三号坑取土时挖出的土壕?这也是一个颇费猜详的谜。
设置兵马俑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同样是尚在探究的一大谜团。有人说这是秦军的缩影,是武威的象征,是大一统的显示;也有人说是悲凉的气息,是沉郁的氛围,是夕阳西下的景象;更有合以上两种观点为一而认为是其本身具有的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别二重性的对立统一。
对于兵马俑的性质之谜,主要有作为送葬护丧的军队与象征生前京城的宿卫两种对立观点之争,另外还有一种观点却认为这是“为表彰统一全国的军功所树的纪念碑式的封”。
在8000多兵马中,谁是统帅?是秦始皇本人?还是尚未探明的3号坑西侧的“甲”字形墓主?或是因为没有出征任务而暂且虚位?从而形成了兵马俑的统帅之谜。
兵马俑的面朝东方这令人奇怪的谜,是表示警惕东方六国的复辟?
还是因为陵墓的正门在东?或者是象征着秦王朝旭日东升之意?仍然莫衷一是。
那些栩栩如生的陶马,既像是河曲马种,又像是蒙古矮马种,还像是驴马的杂交——驴骡,这马种之谜,众说纷纭,各持一端。
秦兵马俑坑确实被熊熊大火焚烧过,它是在火灾之后才被深埋在地下的。然而它究竟是在何时被何人焚毁?便成了秦俑之谜中最大的谜。
目前的研究结果有三种推测:一是兵马俑在建成秦始皇陵之后,由秦代人自己焚毁;二是被项羽的军队焚毁;三是由于坑内产生沼气而自然焚毁。
这三种推测,因为迄今都还没有足以令人信服的依据,所以关于焚毁原因的揭示就显得尤为困难。
其实,秦俑之谜尚多,这十大谜团只不过列举了其中的大端,此外,在对秦始皇陵木身及其布局、建筑以及外围其他陪葬遗址的探索性研究上,也同样呈现出许许多多为时间与资料所局限的难题。然而,我们始终满怀自信,在指日可待的将来,随着更为丰富、更为重大的发现和更为深入、更为广泛的研究,这些谜底都将被一一揭示出来。
兵马俑的历史价值与文物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的无价表现在它愈来愈十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表现在围绕着它的那些已解的和未解的谜。在巾国科学技术史上,它填写了光辉的一章;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它延续了一段灿烂的里程;在秦代政治、经济与军事等各个研究领域,它开拓了一片新大地。这便是它无价的价值所在。
四十年来,秦陵与兵马俑考古的不断新发现,给秦文化与先秦史乃至整个中同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应。这一方面表现在它给旅游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它给秦俑博物馆的建设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今,以秦陵兵马俑与骊山华清池为两大龙头的文博业、旅游业和经济实体已遍及临潼,每年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数亿元,间接经济效益更无法计算,从而使当地近百万人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实惠,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康乐生活。诚然,考古新资料的扩大与丰寓,文化与经济效应的大潮如涌,也反过来有力促进了秦俑博物馆向着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和参观游览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遗址博物馆乃至更高等级与规模的博物院发展的步伐。终于,在2009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升格成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保护与展区面积扩大到整个秦始皇陵遗址公园,这标志着秦始皇帝陵的考占及其相关的学术研究、文物保护、陈列展示等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展望这个目前国内最大而且最年轻的遗址性历史专题博物院的前景,止可谓无比乐观、无限光明。
秦始皇陵与兵马俑是全世界共有的历史遗产,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它不仅属于昨大与今大,而且还将属于永恒的未来。信哉!“黄泥五色,健儿不朽;青烟一炬,壮上未亡”,从这个意义上说,“秦始皇帝可以死,而兵马俑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