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发现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
31689000000005

第5章 地宫的旷世奇迷

如果说难解之谜是启迪人类智慧的契机,那么,解开谜底便是引导人类进步的阶梯。当中国的第一位皇帝把生前的穷奢极欲葬在了骊山脚下,那高大的土丘也同时埋入了一个让后人费尽猜疑的“千古之谜”。

披露秦始皇陵地宫消息的第一人便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中这样描述:

秦始皇刚刚即位,便开始修筑他的骊山巨冢。

待到兼并六国、天下一统,更征发来70余万徒隶,穿圹辟基,直达三泉,浇铸铜铁,堵塞渗漏,然后放置巨大的棺椁。冢内建造起宫观殿宁如同生前的离宫别馆,还设置了百官位次,刻石为像,站市两旁。始皇帝生前所能享用到的一切奇珍异宝,尽皆充藏其中。为了防止盗墓,又令工匠制作弩机弓箭,分置四周。假如有人掘入墓穴,误触机关,便会立即遭到弩矢射杀。

地宫中用极为珍贵的水银浇灌出百川江河大海,设置机械,使其灌输流动。义用人鱼(鲵鱼)的膏脂燃作灯烛,认为这样可以长久不灭,永远照耀。上具天文之象,卜备地理之势,这就是对秦陵地宫景物的形象写照。“累累圹中物,多于养生具”(唐·曹邺《始皇陵下作》)。厚葬到如此的穷奢极欲,真是占今罕闻。试想,被誉为“良史实录”的《史记》,恐怕不会有多少虚妄之词吧?更何况《汉书》的作者班固也一味囚循《史记》之说,借《刘向传》而既叹道:“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

秦始皇陵地宫的奢华与奇异留给后人的是一个极为扑朔迷离的谜,也许正冈为这扑朔迷离的诱惑,竟使这地宫之谜在一代又一代的文字与传说中又不断地加以附会和想象,以至变得更加神秘莫测。《汉书·刘向传》就加入了“右椁为游馆”“黄金为凫雁”的话,从而民问也演绎出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晋代工嘉《拾遗记》讲到楚霸工项羽当年挖掘始皇陵时,有人曾看见金雁从墓中飞出,一直飞往西南。后来到三国吴末帝宝鼎元年(266年),同南(今越南境内)太守张善得到这只当地人送给他的金雁。张善“博识多通”,端详金雁身卜的铭文,“考其年月”,从而断定这是秦始皇陵中的陪葬物。《汉书·贾山传》更想象那秦始阜竟是穿着“被以珠玉,饰以翡翠”的“金缕玉衣”。那陵墓中是“中成观游,上成山林”。再后来,有的附会出“金蚕三十箔”(晋·佚名《三辅故事》),有的附会出“刻玉石为松柏”(元·杨奂《山陵杂记》),有的将“天文之象”想象作“明月珠为日月”(晋·佚名《三辅故事》),也有的竟对“江河大海”“地理之势”充满了更为十富的推测:以沙棠沉檀做成舟楫,金银做成凫雁,琉璃杂宝做成龟鱼,设置机舟自由运动盘施,凫雁龟鱼时时出没隐见,又在水银海中做玉象鲸鱼,衔火珠为星月,以代替膏烛。(晋·下嘉《拾遗记》)大概也是出于受“金雁银蚕多奇物”的诱惑吧,民问还有一个颇为离奇的想象,那就是“秦王地市”的传说:秦始皇陵有一地市,也就是地下贸易市场,地下的死人与地上的活人相互买卖交易,市场公平,活人不能欺诈死人(汉·辛氏《三秦记》)。传说虽荒唐,却颇有意味。想必是地上的活人太想得到地宫中的“奇物”,而地宫中“计以万数”冤死的宫女与匠人义太想得到生命的温暖,那么,这奇想也是够酸楚的了。晋人潘岳在《关中记》中曾这样推断:“此陵虽高大,不足以消六十万人积年之功,其用功力,或隐不见。”的确,这隐而不见的功力除了表现在大工程量的采石取土与陵园建筑上,还应该更多地隐存于地宫里的构造与瘗埋的珍藏,以及更多地隐存于广阔的从葬区域内那以兵马俑、铜车马等为代表的无数稀世瑰宝之中,而后者又无疑已经构成了秦始皇陵地宫的“谜外之谜”,特别令当今世人为之震惊,为之着迷。

古人云:“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汉书·刘向传》)历史果真如此,吴王闹问厚葬十余年而越人挖了他的坟。

秦女厶皇父祖以上五代君王兀不大作丘垄,多所埋藏,结果无一例外地都落得发掘暴露、“不如速朽”的可悲下场。那么,像秦始皇这样空前的巨冢、空前的厚葬,即便能够在大自然中风雨不动,又怎能够在人为的破坏下安然无恙呢?“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始皇入葬封圹不过4年,刘邦和西楚霸王的联军便入了关中。

结果不仪是第一个封建土朝覆灭了,而且骊山脚下那座已经郁郁苍苍的绝好山林也随着“楚人一炬”而变成了焦土。这场浩劫是空前的。

据史书记载,当时30万人用了30天时间,还没能把陵墓中的宝物运完,足见陵中珍宝之丰富。

从此以后,“关东盗贼”络绎不绝,“销椁取铜”,往往满载而归。终于有那么一天,一位牧童放牧到此,他的羊坠入圹中,牧童手持火把,进去寻找。羊倒是找到了,而那随手扔掉的火把,却焚毁了四通八达的地下宫殿,大火竟一连烧了3个月还没有熄灭。据说,方圆数十里的陵区地面,也随着地宫的坍塌而下陷厂好儿米。

这些记载与今天考古发掘中所见到的到处焦土、兵马俑等倒地破碎埋于土中的情形大致吻合。退一步说,即使历史的记载不一定十分可靠,但至少可以说明,秦陵地宫及其相连建筑群体确是遭了火的劫难。从史料的记载,我们还可以知道,后赵的石勒,唐朝的黄巢,以及民国初期的军阀,也都曾在秦陵盗过宝,罕于历代不知名姓的掘墓者,更是多得不计其数,如今在陵区所发现的不少盗掘洞穴便是佐证。因为背了“一代暴君”的恶名,两干多年来,这座陵冢不仅遭到大肆盗掘与践踏,充满了“至今空卧牛羊群”的荒凉,而且,更有“大官骑马踏冢过,不掷大家一炷香”(清·袁枚《始皇陵咏》)的冷落。

中华人民共和同建立以后,祖同地上、地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切切实实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币视与保护。在1961年国务院所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秦始皇陵即列在其中,并从此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科学的勘杏、发掘、保护和研究工作。假如今天有人要问秦陵地宫的诱人之谜究竟得到了多大程度的揭示,我们的回答是:随着“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发现,对秦陵地宫之谜的科学揭示工作的确已前进了一大步。1981年,考古工作者利用地球化学中勘查汞含最的测量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探查,竟然得出了秦陵地宫中存在超量水银的结论。有关数据表明,秦陵封十下的汞含量是陵园以外土壤中汞含量的8倍。1984年,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撰写了《应用于考古学的非破坏性探测和层析X线摄影学》一文,发表在次年出版的《谈论》杂志第入号上。义中推测出秦陵地宫中有一直径为25米的青铜环状物。而地宫所在的深度,目前已从封土上向下钻探到26米处,仍然是人工夯土层,据专家推测,其深度应在封土堆下50米左右。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还认为:“我国古代墓中配置灭文图,似起于秦代。《史记》卷六《始皇本纪》说秦皇墓中‘上具大文,下具地理’,当是在墓室顶部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于今日临潼始皇陵中。”(参见《考古》1965年第2期载夏鼐《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星象图》)至于“江河大海”“下具地理”,或许正是对秦代疆域的模拟;地宫中庞大的群体建筑与布局,或许正是对秦都皇城的部分照搬。另外,从吴王阖闾与齐桓公等墓冢中都有“水银池”,而水银又易挥发、有剧毒的情况分析,秦陵地宫中的水银,除了用以模拟“江河大海”外,还可能具有防盗这一重要作用。最值得关注的是,2001年在陵园外城垣东北角以北900余米处发现了一座陪葬坑,竟出土了46件青铜水禽,包括鹤、天鹅、凫雁,都是仿真原大,栩栩如生。这就让我们小禁与陵墓中可能存在的“黄金为凫雁”的文献记载以及有金雁从墓中飞出的传说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既然陵墓中有着天文之象与地理之势,也就或许会有象生的飞禽走兽出没其问的可能。

虽说地宫中所埋藏的珍宝究竟是怎样一种情形还只能是一团迷幻的图像,但考古勘查毕竟已经初步揭开了地宫基本格局的神秘面纱。2003年10月29日《中国文物报》登载的《科技工作者初步揭开秦始皇墓室神秘面纱》一文这样介绍道: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应用重力、磁法、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音频大地电磁法、测汞、测氡、测温和弹性波法等物探、化探技术了解到地宫建筑位置、埋深、大小、形状。秦始皇陵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其主体范围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东西长80米、南北宽50米。地宫宫墙高约16米、宽约8米,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125米。如此的规模,恐怕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帝王的山陵葬制能够与之相比者。

秦始皇陵地宫之谜究竟何时能够大白于天下?这是日前还难以回答的,但我们可以相信,其中的奥秘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进步而终将有被揭示出来的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