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受益一生的60个心理学实验
31771700000028

第28章 道德分岔路(2)

罗宾汉和小约翰在第二天早上就获得了自由,罗宾汉追问玛丽恩是怎样做到让郡长释放他们的。玛丽恩如实相告,但罗宾汉怒骂玛丽恩是叛徒,并称玛丽恩再也不要出现在自己的面前,玛丽恩伤心欲绝。

小约翰在这时表达了他对玛丽恩的爱意,愿意一生一世都照顾玛丽恩,并要带她远走高飞。小约翰的表白被玛丽恩接受了,他们就此告别了诺丁汉。

提问:结合实际,你认为谁最道德,谁其次?

A.第一为小约翰,第二为玛丽恩

B.第一为小约翰,第二为罗宾汉

C.第一为小约翰,第二为州长

D.第一为玛丽恩,第二为小约翰

E.第一为玛丽恩,第二为罗宾汉

F.第一为玛丽恩,第二为州长

G.第一为罗宾汉,第二为小约翰

H.第一为罗宾汉,第二为玛丽恩

I.第一为罗宾汉,第二为州长

J.第一为州长,第二为小约翰

K.第一为州长,第二为玛丽恩

L.第一为州长,第二为罗宾汉

测试结果:

A.你的心胸相当开阔,又能自得其乐。你认为善良至上,并试图将自己的理想融入到生活中。你缺乏安全感,不管是基于什么基础。你敢正视现实,处世圆通,喜欢交际,因此你的朋友不在少数。你缺乏冒险精神,但这并不会影响你的生活。

B.谨慎的你做事显得有些中庸,不安全感充斥着你的内心。你认为人必有其价值,但你觉得自己的价值并不高。你难以做出对自己的评估,正是因为受到了自卑情绪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你是个理性主义者,道德至上者。

C.你认为行为得当的代名词就是道德常识。在你看来,道德并不是普遍正确或宗教般的真理,你把可靠性和自身优点兼容。但是换个角度看,你又是个了无生趣的人,偶尔假正经的你,很容易在爱情上出问题。

D.快乐的、高度自我平衡类型的人就是你,你喜欢和别人交往,别人也愿意接纳你。你质疑传统道德观的正确性。骨子里你是个容易满足的人。但有时候,作为一个小上级的你总是搞信奉自己道德标准的那一套,认为最合时宜的就是道德。

E.你可能是个不快乐的人,你对自己的感情不满意,总体来说,你也是个缺乏信心的人。你渴望知道事情的本真,但不懂得享受生活的本身。

F.你信奉诚实第一的原则。就你的角度而言,你认为道德就是真相。你讨厌别人将你看作是软弱无能之辈,你憎恨伪善,所以权威很难认同你。做事有些冲动的你,连自己的行为都很难预测。

G.你的思想较为传统。你很可能觉得很多事情都违背了你的道德意愿,你获得快乐的途径是压抑自己的羞耻感。你把人比作武器,这种武器都扮演着邪恶的角色,你的父母很可能在你羞耻感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压抑太久的你,是时候该得到解放了。

H.社会惯例就是你的生活哲学。你并非像看上去那样无情,你其实只是个无个性、无趣的人罢了。别人的许可意见对你来说很难接受,你试图改变他们的标准,转而让他们相信你自己的标准。你对人怀着防备之心,因此你的生活也不太愉快。

I.你对生活有些沙文主义的、过时的看法。你有着过时的价值观和原则,你不愿承认你不开心这一点。喜欢独断专行的你,道德已经不再适用于你了。

J.你混乱的价值观让你显得不够成熟。怪里怪气的你是个食古不化的家伙,当你无法按自己意志行事时,你常常会恼羞成怒。女人在你眼里就是变化无常的动物。这可能是从你父亲处沿袭而来的生活观。

K.你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个现实主义者,甚至是个愤青。事实上,这只是你情绪化的表现。你喜欢白日做梦,不愿意正面现实。你不开心的原因都是你自找的。你的叛逆让你看起来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小孩。你认为真相凌驾于道德之上,但你也能和不同意见的人打成一片。

L.虽然你表面看上去很勇敢和乐观,但你骨子里已经透露出困惑的信息。完美、快乐的人生基本和你无缘,你也无法享受到爱的温暖和交流。

小贴士:道德负心理

道德作为人们相互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公共准则来约束的。同时,人的理性行为就体现了道德,道德的存在符合社会和大多数人的利益。毫无疑问,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在注重物质生活的今天,大家更需要共同遵守行为准则和道德理念,来调节人际关系。

在生活中,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不道德的行为总是时有发生。有人忽视道德;有人对道德不屑一顾,我们的社会形成了一股不正之风。通过对负道德行为者的心理动机的调查,国内学者试图找出负道德心理的形成所在。

我们将负道德心理俗称为不道德行为者的心理因素。以大学生的道德心理为例,学者们在某高校随机抽取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22名在校大学生,对这些学生进行了一次道德问题问卷调查,其中负道德心理一题就是调查内容之一,即“你认为不讲道德的人之所以不讲道德,是因为他/她--”,要求受试者在选项中选出你认为最重要的选项为序,依次选择。结果统计如下:

无知心理:“不知道什么是道德”。有56人将其列为第一项,占参加调查人数的46%。如果分年级统计,那么大一参加调查的26人中有16人首选该项,占61.5%;大二参加调查的28人中有13人首选该项,占46.4%;大三参加调查的40人中17人首选该项,占42.5%;大四参加调查的28人中只有10人首选该项,占35.7%。分年级统计结果表明,对道德的无知心理,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呈逐步递减趋势。

从众心理:“大家都这么做了,所以我也这么做”。有44人首选该项,占参加调查人数的36%。分年级统计中,大一的新生似乎更不愿意在不讲道德的问题上盲从,他们中只有5人首选该项,占19.2%;而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中分别有50%、35.7%和35.7%的人更愿意在不讲道德的问题上“随大流”,没有自己的主见。

侥幸心理:“做不道德的事不会受到惩罚”。有16人首选该项,占参加调查人数的13%。相比之下,大三、大四的高年级学生似乎更多存有侥幸心理,有17.5%和17.8%的人首选该项;而大一、大二的学生或许没有尝试过向道德挑战的滋味,仅11.5%、3.6%的人有过类似的体验。

反叛心理:“对社会和周围的人有反叛心理”。反叛心理中应包含过去我们常说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常常是莫名的,而反叛心理却通常是有原因的。大学生们不太愿意选择该项,只有6个人首选该项,仅占5%,这说明随着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开始成熟,相对于生理上处于逆反时期的中学生而言较为理智,处事多了几分思考,少了几分冲动。

185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美德、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在西方,道德(Morality)一词解作“正确的行为”,属于伦理学的范畴。道德在不同的文化、哲学、宗教之中,有不同的标准。但普遍来讲人类世界有很大部分的道德观点是相同的。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而良心就是推动作出良好行为的道德意识。

那么道德究竟是什么?有人说它是人类文明生活永恒的主题,这是因为它最集中地揭示人的社会性本质;最深刻地标记着每一社会的人文精神。最充分地折射每一时代人的生存方式与意义的话语。难怪康德如此感慨:“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因此,当我们研究的目光投向道德这一深刻印证人类自身价值与意义的独特意识形态时,它预示着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跨越了追求物质丰富和向外求索的阶段,进入了一个审视人自身行为与内在的精神气质,审视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及价值的全新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