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关系学
31810000000003

第3章 与父母关系

第一节 常怀感恩之心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

——孟子

在美国有一个感恩节,意思就是要人们记住要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不管帮助的事情有多大,或者多小;也感谢上帝,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和谐的社会,提供了丰盛的食物等。其实,人世间最难报的就是父母恩,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

有时,我们常在想:希望我们的子女以后如何对我。那现在,我们有没有如此对待自己的父母?人是环环相扣的。现在,你如何对待你的父母,以后,你的子女就如何对待你。

生命不要求我们成为最好的,只要求我们作最大的努力!在上网查阅资料的时候,看到一位网友的文章,看后很受感动。从文章的一段话中,我们在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上会得到更多的感悟。

“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擤鼻涕。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让我再想一想……极可能最后连要说什么,我也一并忘记。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你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吗?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去回答不知道你从哪里冒出来的问题吗?所以,当我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时,体谅我,让我继续沉醉在这些回忆中吧!切望你,能陪着我闲话家常吧!孩子,现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地抖,不要催促我,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只要有你在一起,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孩子!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所以,请你紧紧的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的。就像当年一样,我带着你一步一步地走。若为人子女也不懂得如何体谅他们,那他们便只能于痛苦中度过余生,黑暗中逝去……”

父母要的不多,只是一句随意的问候:“爸、妈,你们今天好吗?”随意买的宵夜,做一顿再普通不过的晚餐,睡前帮他们盖盖被子,天冷帮他们添衣服、戴手套……都能让他们高兴温馨很久。

有父母陪伴的人是幸福的,好好珍惜吧,不要等失去了才知道它的珍贵。趁着父母依然健在,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说说话,帮父母捶捶背,尽一尽孝心,享受人间最珍贵的天伦之乐。

爱情可以重新再找寻,但父母一生却只得一个,务须珍惜、珍重。

第二节 关注父母的想法

处父母之侧而谐和无间,乃诲人以至孝之行。

——袁采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平时工作很忙,周末又被各种聚会所占据,在偶尔回家的时候你发现父母的些许变化了吗?父母的真实想法你知道吗?

有一篇报道:哈尔滨市一位老人,今年71岁,每月有2200元的退休金,有单独的65平方米的两室一厅住房,家中雇有一保姆,每月费用450元,由儿女共同承担。按道理说,这是一个幸福的老人。但令人无法理解的老人却以无人赡养的名义起诉自己的儿子,要求他必须每周探望自己一次,对自己进行精神安抚。老人在材料中写道:“我没有物质上的赡养要求,我有能力养活自己,不要求儿子给予我钱物。但我要求儿子关心、体贴我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在周末保姆休息时,应来探望我、照顾我,不应留我一人在家。此外,平时要来电话询问我的有关情况。”

在城市中生活的老人大多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很少对子女有经济供养方面的要求,在衣食无忧的同时,开始渴盼儿女们的精神关爱,并且这种需求已逐步上升到寻求法律帮助的高度。他们需要子女在精神上对自己有所照顾,比如生病时子女守在身边。

人老了会对子女有一种依赖,也会变得敏感、脆弱,受到子女冷落,内心的痛苦是免不了的。了解父母的想法,要深入到父母的内心世界。父母不说,不等于没有;父母没有做,不等于没有需要。

有一次,几个都已退了休的老姐妹凑到一块儿,不知不觉话题就扯到了各自的儿女身上。

“说实在的,我女儿还真不错,总是能猜透我的心。前些日子几个朋友怂恿我去旅游,考虑到经济有些紧张,而且主要也是舍不得花钱,便没有答应她们的邀约。谁知女儿知道后竟瞒着我交了钱办了手续。最近又怕我无聊,为我订了份晚报。并一再嘱咐我,退休了一定要保持精神愉快,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要多交朋友等等。”年轻一点的张倩面带笑容地说。

杨姐羡慕地说:“你女儿多孝顺啊,我可没那福气。报纸上说的啃老族,我儿子就是那样的人。孙子常年吃住在我们这儿不说,他和媳妇也隔三差五来蹭饭。从来没往家买过一根菜,就连孩子喝的牛奶也没买过一袋。说是要攒钱买房子,可他们出门就打车,不想做饭就下馆子。我和老伴儿年纪也越来越大,有时觉得很累。我就希望他们能自觉一点,不要动不动就回来打扰我们的生活。”

老伴儿过世后独自一人生活的李姐接过话茬说:“嗨,我和你恰恰相反。我儿子和媳妇倒是常给我钱,还常给我买衣服、买好吃的,就是难得见他们一面。电视里那个公益广告里的老人就和我一样。常常是做好了饭菜等他们,结果一个电话就把我一个人撂在那儿了。对着一桌子的菜,我真不知该怎么办。我的希望很简单,就像歌里唱的一样,只要他们能常回来看看,能陪我说说话就可以了。”

听着他们各自的表述,我想那些年轻的儿女可曾想到,你们的父母究竟需要些什么?你们又为他们做了些什么呢?

在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时,要了解父母的想法,常回家看看老人,不但关心老人的衣食住行,还要多观察父母,关心老人的仅有的一点精神需求。让老人过得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子女不也省心、欣慰吗!

第三节 婆媳关系调适方法

婆婆嘴碎,媳妇耳背。

——中国谚语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尤其是婆媳之间的矛盾,是谁也说不清,道不明,断不好的。婆媳不合已成为一种社会通病。

究其原因,十分复杂。什么互存戒心、神经过敏、挑剔计较、含沙射影、指桑骂槐,还有权利之争、爱心之争等,归根结底一句话,“她不是我亲女儿”、“她不是我亲妈”,所有矛盾都是婆媳之间无血缘关系而互有隔阂引起的。

在婆媳关系相处过程中,最难的莫过于既为人夫又为人子这个角色了。一头是生育自己的母亲,一头是心爱的妻子,夹在中间很难做人。婆媳之间一旦发生矛盾,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夫妻关系乃至兄弟姐妹关系都可能受牵连,弄得全家不得安宁。婆媳关系调适难度比较大,一定要认真对待。其主要技法有:

(1)爱屋及乌。儿子结婚后母亲有一种被遗弃、备感冷落的感受,会顿时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儿子心目中最重要的女人了,她一生的得意之作被儿媳轻易的摘走。所以,你如果爱他,就试着去爱他的父母,毕竟你身边这个好丈夫是他们培养出来的。作为媳妇要主动亲近婆婆,逐步了解婆婆,敬重婆婆;平时处理家庭事务多找婆婆商量,有什么烦心事多找婆婆诉说。不要工作之余夫妻厮守在一起,把婆婆“晾起来”。媳妇对婆婆的爱和尊敬,会自然地消除媳妇是“别人的孩子”的旧观念,形成亲如母女的婆媳关系。

(2)别把自己当外人。你是小她一辈的媳妇,事做不好,只要不是恶意中伤,被婆婆不疼不痒地说一句也是应该的,在家里做错了,妈妈不也这么说吗?她也是长辈。

(3)学会向婆婆道歉。向陌生人说“对不起”是轻而易举的事,在家里很多事情是重情不重理,如果真有什么事情你做错了,你要学会向婆婆道歉,一句“对不起”会让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些。

(4)别当着婆婆的面数落丈夫。当婆婆袒护儿子时,别认为婆婆是在和你过不去,她只是在为自己的“教育成品”做辩护。重新打造丈夫的工程只能在你们的两人世界里进行,而不是对婆婆寄予厚望,让一位女人在比自己小几十岁的女人面前承认自己的“家教”的不对,有些太苛求了吧?

(5)礼轻情谊重。礼物不需要很贵重,太贵了她会觉得你很浪费,因为礼物只有送到心坎上才是最好的。都是女人,毕竟有相通的地方,留意一下婆婆平时的喜好,买件礼物送给婆婆,让他有了在亲戚邻居面前夸耀的资本,你说婆婆有什么理由不对你另眼相看呢?

当然,要调适好婆媳之间的关系,婆婆也要尊重媳妇,把媳妇当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爱护和体谅。管教孩子是父母的事情,奶奶最好不要过多的插手;有些小事,如客人来了该买什么菜、抄菜该放多少油,有些衣服该不该买等,就让儿媳妇做主操办。婆婆要多想想时代在发展,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老规矩”可能不合时宜了。儿子有时做的不满意,也不要怪罪是“媳妇的主意”,以免引起小两口之间的矛盾。

婆媳之间的矛盾,大多是围绕经济开支、家务劳动、管教子女、对待家庭成员的态度等一些非原则性问题引起的争执。说白了,就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只要你用心经营,定能够建立平安、协调的婆媳关系。

第四节 翁婿关系调适方法

一个女婿半个儿。

——中国谚语

翁婿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俗话说:“女婿汉,半个子。”这话正说出了这种关系的特殊性。也就是说,在家庭中,既可以把女婿当成自家人,当成儿子使唤,同时他毕竟又不是正式的家庭成员,充其量不过是“半个子”。这样,翁婿之间就由一个中间环节,即翁之女儿、婿之妻子把两者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了特定的人际关系。这种既十分密切而又相对独立的关系,就决定了翁婿之间相处的敏感性和复杂性。因此要处理好这种特殊关系,就必须善于把握分寸,注意方式方法,否则就会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

那么,翁婿友好相处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1)双方都要从自己的特定的角色出发,视具体情况,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

做丈人的既要关心女婿,又要充分地尊重他们的意见,尤其是对于他们小家庭的问题,要采取不干涉的态度,使其有独立生活及处理问题的权利和自由。如果把手伸得很长,把人家内部的事情,都纳入到自己管束的范围内,像管束自己的亲生儿女那样,这样就难免使女婿的独立人格受到侵害,就难免要发生矛盾了。

从女婿这一方面来看,也要从自己的特定的角色出发,正确处理彼此的关系,如果搞得不好也会得罪对方。比如,有一位青年过分地依赖有地位的老丈人,把自己完全等同于人家的儿子。他见妻子的弟兄们在家里不干活,见什么拿什么,他也照此办理,有一次竟然把老丈人收集的几枚邮票拿了回去,使丈人十分不满,不客气地请女儿转告说:“以后你们少到这儿来!”从这个例子上不难看出,女婿有女婿的行为规范,是不能随意超越的,如果也做出像人家的儿子一样的行为,就难免得罪人。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这家里只是一个独女,女婿被完全当成自己家的儿子,那就另当别论了。

(2)翁婿处事都应公正大度。

翁婿之间处事一定要公正,不管是什么矛盾,都应实事求是,“打破盆说盆,打破碗说碗”,这样双方的关系才能处理得更好。

首先,做丈人的不要偏袒自己女儿,否则就会得罪女婿。明智的丈人多是向着女婿说话,这样有利于赢得女婿的好感,促使他们家庭的和睦。

反过来说,做女婿的也要注意防止把妻子的不良表现和丈人相联系,否则也会因此而得罪丈人。如果女婿不问情况就把妻子的表现与丈人相联系,必然使丈人感到女婿不懂事,不知好歹,而发生新的矛盾。

(3)翁婿双方说话都要把握分寸。

正因为两者之间关系微妙敏感,所以说话时就应十分注意分寸,要谨慎而言,对话语要进行掂量,尽量说得恰如其分,不要说不中听的话。

在这个问题上,丈人对女婿说话的口气十分重要。要避免采用生硬的、命令的口吻,因为这种口吻易于造成不平等感、不尊重感,会使对方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作为女婿,在某些方面和老丈人出现不一致的局面时,更应本着尊重老人的态度,和老人协商,说话更要委婉,而不能凭着血气方刚坚持己见或得理不饶人。这样才能使翁婿一起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看来翁婿之间说话要特别讲究说话的艺术,一般说来要少直露,多委婉;少命令,多协商;少生硬,多和悦。这样,翁婿之间相处就会变得十分愉快和谐了。

第五节 不做“啃老族”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清华校训

有这样一些人,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知名快餐店、时尚卖场、环球嘉年华……成了他们的聚集地。我们给这样的一群人起了一个名字——“傍老族”,说的更狠一点,也叫“啃老族”。

一说起“啃老族”,人们首先想到“4050”人员,也就是40~50岁左右的失业下岗者。他们年龄较大,又较缺乏就业技能。然而近来就业难的群体中,又新增了“2030”人员。

有人用“啃老”来形容这群低学历少技能的傍老族。他们不仅给父母带来了经济负担,更带来了精神压力,令父母伤心伤身。“只要他不出去惹事就好。”被“傍”的父母们借此自慰,但无奈的背后是不堪重负和忧心忡忡。

杜志明从技校毕业后,先去了一家宾馆做服务生。一开始,他天天喊累,到冬天,他手上生了冻疮,干脆就理直气壮地辞职了。在家里休息了半年后,亲戚给他介绍了一份当餐馆服务生的工作,可他只去了一天,当晚就不干了,“低声下气,还要受客人欺负”。

一家3口挤在50多平米的老公房里,靠父母每月1500元左右的退休金为生,杜志明并不在意——没钱就向父母伸手,比当服务生轻松。“他一个月上网、打手机、和朋友打牌,就要花掉700多元。”

手头实在拮据,杜志明的父亲又给儿子找了份做物业电工的工作,却被他怒斥:“叫我干这么危险的活儿,是不是嫌我没工作!”最终,为了维持家庭开支,退休的老父亲接下了这份“危险的工作”。

更让父母担心的,是杜志明的朋友圈。那拨年轻人,成天无所事事地混在一起。跟朋友泡网吧打游戏时,杜志明曾以面试要交报名费为借口,从父母那里骗钱去消费。父亲知道后,当场气得血压突升,进了医院。

杜志明的母亲唉声叹气,她近来求着哄着孩子去做小区保安,“不指望他挣钱养家,就想让他有点事做,真怕他跟那些朋友混下去,早晚会出事!”

“啃老族”不仅给父母带来了经济负担,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而且与父母的关系趋于紧张,自己前途黯淡。所以,人要强,必自强。只有让自己变得强大,增强本领,才能不被淘汰。走于江湖而不练武功,活动于丛林而不避陷阱,一味地依靠父母,像个长不大的“老小孩”,最后倒让别人就手擒来而变为砧板上的肥肉时,就后悔晚矣。

第六节 儿女的幸福是父母的全部

岁月给母亲带来忧愁,但未使她的爱减去半分。

——(英)华兹华斯《玛格丽特的烦恼》

这个世界让我们感动的事情很多,关于父母的恩情是最容易触动我们那根感动的神经末梢的。有个网友说的他的母亲一生撒的八个谎,就让所有天下做儿女的为之感动。

(1)小时候,我家很穷,吃饭时,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我们。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饿!”——母亲撒的第一个谎。

(2)男孩长身体的时候,勤劳的母亲常用周日休息时间去县郊农村河沟里捞些鱼来给孩子们补钙。鱼很好吃,鱼汤也很鲜。我们吃鱼的时候,母亲就在一旁啃鱼骨头,用舌头舔鱼骨头上的肉渍。我姐姐心疼,就把自己碗里的鱼夹到母亲碗里,请母亲吃鱼。母亲不吃,母亲又用筷子把鱼夹回姐姐的碗里。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爱吃鱼!”——母亲撒的第二个谎。

(3)上初中了,为了缴够我们的学费,当缝纫工的母亲就去居委会领些火柴盒拿回家来,晚上糊了挣点钱补贴家用。半夜醒来,看到母亲还躬着身子在油灯下糊火柴盒。我说:“妈,睡了吧,明早您还要上班呢。”母亲笑笑,说:“孩子,快睡吧,我不困!”——母亲撒的第三个谎。

(4)高考那年,母亲请了假天天站在考点门口为参加高考的姐姐助阵。时逢盛夏,烈日当头,固执的母亲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母亲迎上去递过一杯用罐头瓶泡好的浓茶叮嘱孩子喝了,茶亦浓,情更浓。望着母亲干裂的嘴唇和满头的汗珠,姐姐将手中的罐头瓶反递过去请母亲喝。母亲说:“孩子,快喝吧,我不渴!”——母亲撒的第四个谎。

(5)父亲病逝之后,母亲又当爹又当妈,靠着自己在厂里那点微薄收入含辛茹苦拉扯着几个孩子,供我们念书,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胡同路口电线杆下修表的李叔叔知道后,大事小事就找岔过来打个帮手,搬搬煤,挑挑水,送些钱粮来帮补我们的家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左邻右舍对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劝母亲再嫁,何必苦了自己。然而母亲多年来却守身如玉,始终不嫁,别人再劝,母亲也断然不听,母亲说:“我不爱!”——母亲撒的第五个谎。

(6)姐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下了岗的母亲就在附近农贸市场摆了个小摊维持生活。身在外地工作的姐姐知道后就常常寄钱回来补贴母亲,母亲坚决不要,并将钱退了回去。母亲说:“我有钱!”——母亲撒的第六个谎。

(7)我留校任教两年,后又考取了美国一所名牌大学的博士生,毕业后留在美国一家科研机构工作,待遇相当丰厚,条件好了,身在异国的我想把母亲接来享享清福却被老人回绝了。母亲说:“我不习惯!”——母亲撒的第七个谎。

(8)晚年,母亲患了胃癌,住进了医院,远在大西洋彼岸的我乘飞机赶回来时,术后的母亲已是奄奄一息了。母亲老了,望着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母亲,男孩悲痛欲绝,潸然泪下。母亲却说:“孩子,别哭,我不疼。”——母亲撒的最后一个谎。

为了让子女有吃有喝,成长,成才,工作顺利,生活幸福,父母可以少吃少喝,承担最艰苦的工作,可以抛弃幸福,直至付出一切。亲爱的朋友们,该怎样处理与父母的关系,你懂了吗?

第七节 不要惹老人生气

有和气者,孝子之深爱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礼记·祭义》

父母关系作为最原始的社会关系,同时也是最基本最稳定的关系,对于这一根于血缘的关系我们从来就无法选择,无从更改。古文中便有很多告诫孝道重要性的句子。“百善孝为先”称孝道为性善之首;“父母在,不远游”,告诫人们时时不忘回报父母的哺育之恩;“子欲养而亲不在”更被看作一生的悲哀。所以,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就要在父母尚健在的时候,多关心父母,少惹或不惹父母生气。

不要惹老人生气要注意三个方面:

(1)要正确对待父母的错误。

做子女的一定注意不要公开顶撞父母,特别是在外人面前。两代人之间存在的某种隔阂和思想差距,做子女的要通过耐心的交谈,长期的工作,使之逐步消除。对于父母的固执已见,做子女的应该耐心地把意见听完,做一些解释工作,并且采纳其中合理的成份。

(2)正确对待父母的生理心理变化。

年纪大的父母最怕孤独。由于退休、离休,使他们产生一种与社会疏远的感觉,认为自已没用了,郁郁寡欢。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渴望与人交往,希望子女能经常陪着他们。做子女的最好能在每天下班以后,抽出一些时间和父母谈谈本单位发生的一些事情和社会上的一些情况。节假日的时候,应该抽空和父母一起,去公园或者娱乐场所散散心,以调剂生活,这些对老人都是莫大的安慰。

(3)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的经济问题。

在经济上负担父母生活费的子女,平时要注意对父母的态度,不要因为自已负担了父母的生活而影响了自已生活水平的提高,就讨厌父母,或者不愿意尽义务。如果父母的经济上条件比较好,子女应该立足于自力更生,不应该要求父母在经济上给予特殊照顾;得到一些照顾,也不能贪得无厌。兄弟姐妹之间,更不能在分父母的财产问题上,争执不休。

第八节 儿行千里母担忧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意)阿利盖利·但丁

中华民族有句古话:“儿行千里母担忧”,不知大家是否理解其中的真正涵义?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最伟大的,她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无论你是优秀还是普通,母亲是那个永远珍爱你如宝贝的人,母亲是那个能大度地原谅你的无知的那个人,母亲是那个永远不会抛弃你的人。

有一次,我国著名跨栏运动员刘翔凌晨比赛时,他的父母凌晨4时许就爬起来看直播:“说实话,我们现在根本不关心儿子比赛的名次,更关心他现在的伤势。”刘妈妈说。

那次出征美国前,刘翔身上有一些小伤。“左膝盖后侧的股二头肌末段有些拉伤。”刘妈妈说,“这次出国前,翔翔一直告诉我们不用担心,可他越不告诉我们,我们就越担心,这次等他回国一定要好好问问他。”

过去,一家人中最不喜欢刘翔练体育的就是他的母亲。“我总觉得练体育很苦很累,我不想儿子受苦。”刘妈妈随后回忆了起来,“可后来他坚持喜欢这个,我们也看着他一天天成长起来很开心,尤其是他以前身上没有任何伤是我最开心的了。但现在由于他不断地参加比赛,使得自己受伤,而且很多时候在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这多少会让我们有些担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古诗写尽了母亲对子女的爱和牵挂,任何时候读来都让人感动不已。

所以,请你走出繁忙的工作,走出图书馆,给养育自己、关心自己、深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写一封久违的家书,或打一个电话,向他们报一声“平安”,道一声“放心”吧。

母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永远都是伟大的。在你失意、忧伤甚至绝望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你身边立着的母亲。不管你是怎样的卑微、落魄,或者飞黄腾达,母亲永远是你可以停泊栖息的港湾,她的关爱和呵护一定会帮你走上一条风雨无阻的人生之船。

第九节 怎样对待老人对孩子的溺爱

不要把孩子限定在你的知识范围内,因为他诞生在另一个时代。

——犹太谚语

许多老人退休后闲适在家,一方面他们寻找一些闲情雅致打发时间,一方面帮助儿女带孩子。老人在照顾孩子时有许多优点,比如老人对孙辈有耐心,照料细心,生活有规律等等。但是存在的缺点也比较明显,最让年轻的父母担心的是老人对孩子的过分宠爱。老人对孩子的要求往往更容易满足,认为只要能做到的,千万不能委屈了孩子,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容易变得任性,不知道忍让。

乐乐在奶奶那里非常得宠,有时妈妈教训她两句,乐乐马上去找奶奶告状,奶奶就回过头来责备儿媳:她还小,哪儿懂那么多道理,别惹她哭好不好。妈妈的教育方针往往不能实施,时间久了也不愿惹事上身,就随乐乐自己发展了。乐乐因此而有恃无恐,益发变得倔强任性。

在抚养教育第三代的问题上,祖父母辈和父母辈经常会在很多观念以及细节上意见不统一,有时甚至会有相当大的矛盾。

为何两代人在育儿观念上容易产生矛盾?其实就因为我们在父母面前是永远长不大的小孩,有多少父母会以为孩子的话是正确的?他们因为是过来人,自有一套教育理论。况且,我们在父母的老式教育下,不也磕磕绊绊地长大了吗。

所以,老人常以为他们的教育是对的,但如果他们错了,又不相信我们时,就会有矛盾产生。因此,为避免矛盾,就要和老人解释,现在是科学育儿,我们要取得老人的谅解和认同,他们的老方法虽然好,但我们还有更好的,更科学的。如果老人不相信你,你可以找些权威,比如,报刊杂志上是这么说(写)的。或者,找几个你的长辈比较信赖的同龄人,当然是要支持你的育儿观点的,让他们说服你的父母,或者是医生、老师等专业人士,父母通常对他们的话是比较相信的。最关键的是实践出成效,通过事实来让他们信服。

许多时候如果由做妻子的当面和公公婆婆说,或者做丈夫的直接跟岳父、岳母说,效果都不很好,即使是被接受了,也落了个不体谅老人的名声。因为身份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正确的做法是:多肯定老人的做法(总有对的,是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除非要坚持的当面说出来,事后与爱人好好沟通,由一方当面和自己的亲生父母协调,尽量避免妻子和公公婆婆说,或者丈夫跟岳父、岳母正面冲突。平常多说说现在人们的育儿故事,老人嘴上不饶人,但会听在心里。

再说老人能为子女照看孩子总归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辛苦,这一点,当了父母的我们是能够理解的。把理解与宽容放前头,那么,与父母和睦相处,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来说,无论是成长还是教育,都是很必要的。

当然,事情不可能是一概而论的。如果再努力也缓和不了两代之间的关系,那多少会影响对孩子的教育,那最好就选一个较好的保姆吧。

在生活中,老人与儿女之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统一认识,相互配合,这样才会对孩子的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第十节 怎样处理与父母的朋友的关系

养亲以得欢心为本。

——曾国藩《家书》

俗话说老人有三宝:老本、老妻和老友。老年人应多交朋友,老友常相聚,散散心,叙叙旧,一杯清茶,一壶老酒,一盘小菜,一碟点心,边饮边品边叙,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古今中外,驱散了愁云,增添了快乐。

父母的朋友一般年龄偏大,与年青人共同语言不是很多,兴趣、爱好也相差甚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忽视父母的朋友,或在家中对他们视而不见。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对你的父母都有很大的影响;更重要的,你对父母的朋友的态度,往往被父母认为就是对他们的态度。与父母的朋友关系处理好了,不仅直接关系家庭的和睦,父母的幸福,有时候还可能有意外的收获。

处理好与父母的朋友的关系,作为儿女的首先要想方设法激活父母的情感,鼓励他们交朋友,使他们提高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建立老人自己的交际圈子。老人在家庭里总是被定位于一个传统的角色上,会给他们带来某些限制。而走上社会,多与朋友接触,则会生活得更有个性,有利于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

处理与父母朋友的关系,还要像尊敬自己的父母那样尊敬父母的朋友,特别是父母的老朋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处理与父母朋友的关系的最好方式。比如,父母的朋友来访要热情接待,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感觉来对待父母的朋友;尊重父母择友的自由,不管是男性、女性、穷朋友、富朋友,不要在背后说三道四;对于父母对他们朋友的馈赠或其他友善的表示给予理解和支持,等等。

处理与父母朋友的关系,还要“嘴勤”。作为晚辈,对父母的老朋友一口一个“叔叔”、“阿姨”,会叫的老人心花怒放,立刻对你产生了好感。如果这时候你有什么事情有求于父母的朋友的时候,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甚至会把你当成自己的儿女。

交一个朋友,多一份快乐。老年人的天地其实很宽很阔,有交朋友的期望。父母的关系广了,交际圈子大了,事实上也扩大了你的交际圈子。欢迎、善待、尊重父母的朋友,必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