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坚信有一种不可预知,不能抗拒的外力存在于世间,它能够决定个人或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些结论是通过长期对现实的观察而得来的,人们发现世界上甚至自己的身边每天都有意外发生,并且毫无规律,无法被人类掌握和改变。
如果说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法则,而无法避免,那么,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情也并非偶然,大多也不能逃避。人们每天都在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然而结局却令他们逐渐意识到一种不属于他们自己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他们的努力化为乌有,并嘲弄他们无益的挣扎。
随着岁月的推移,人们逐渐长大,也进一步地懂得了这股力量对自己和对周围的影响,对它更加敬畏。于是人们给它取了各种各样的名字:命运、上帝、神明、天意……
伟大的诗人,或戏剧诗人,经常会将他在自然界中观察到的这种力量融人到他的作品中。例如,希腊和罗马神话故事中,英雄人物大都能够未卜先知,并能逢凶化吉,但是这样的做法也会让他们小断地遇到磨难。
然而,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则无法做到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先知先觉。因此,这位伟大的诗人似乎在告知世人,无论你能否预知未来的命运,都不能避免它,他们每一次有意或无意的举动,都是在向着注定的结果前进。这一点在奥玛·凯亚姆的作品“移动的手指”中作出了生动的描述。他这样写道:移动的手指写着、写着,不停地写着,只要它写下来了,白纸黑字已成定局。你根本无法改变它,哪怕你用伤心的泪水,也无法洗刷掉任何一个字。
其实,各个时期的人都曾感受过这种冥冥力量的作用,这种感受就是这样一句谚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断努力,这表明他们的意识里坚信着命运可以自己掌握,这似乎又很矛盾。人类总是不断地选择人生,打造命运。正是由于两者之间的冲突,引发了宿命论者与自由意志论者的长久争论,这就是“宿命定论与自由意志论之比较。”
而在这两种对立的思想论调之间,有一种论调进行缓和——“中庸之道两者都有足够的证据来坚持立场时,中庸之道便发挥了其连接调和的作用。”
真理的答案永远无法找到,只有调和极端的论调。因此,我们能够发现命运与自由意志结合的定律。这些定律的事实,起源都是人们内心的因果法则。
自由意志决定一切物质世界演变定律的发现,使人类得以认识思想世界的因果定律。因果之间必定是相当的,因而内心的因果法则必须具备命运与自由!意志,责任与命运之间的关系。这种存在于外在内在的因果法则要想达到永远公平、完美、必须互相搭配。可以说每一种结果都是注定的,并不是依据个人的意愿实现的。
一部分人总是争辩说,一个人做错了事,不应该承担全部责任,冈为他的行为都是由他的品性决定的,而他的品性又不是自己能够左右的,无论品性是好是坏,都是与生俱来的。这种说法恐怕不能成立,如果品性真是天生的活,那么也就没有什么道德准则可言了,也没有必要进行道德教育。事实并非如此。人的品性根本就是后天养成的,道德准则是人们长期培养的结果。
品性是对一个人所有行为的综合评价。它是人们在漫长过程中,经历数不胜数的人生阶段,最终演变而来的。经历越多的旅程,就拥有越复杂的品性。所以有些人认为自己的品性是早已确定的,自己不该对其负责。其实,这些品性正是由于他们的行为所确定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行为的实施者,从而也是品性的塑造者。因此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自己命运的建造者。我们完全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改变行为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品性。当我们把品性朝着善良或邪恶的方面更改时,我们就在为自己确定着新的命运。行为本质的不同,也注定了我们新命运或是多灾多难,或是一帆风顺。
人格即是命运。它是行为的主导因素,预示着行为的结果,这些行为道德的种子,埋藏在品性深处,伺机萌芽、成长。
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遭遇都是自己本身的反映。悲伤、病痛、绝望都是恶行的报应。不请自来的祝福则是对善行的回报。
这个法则绝对公平地影响并调和着人类事务,以此让人们对敌人充满感恩,升华所有的憎恨与不满,把敌人变为朋友不正是很好地消灭了对手吗?尽管别人加害于他,但他并不怨恨,而且平静地接受,耐心偿还这笔良心债,因为他知道敌人只是利用报应的隐形工具。
但任何事都不会如此简单,他不但要偿还内心的负债,还得小心地不要拖欠其他的债。他如履薄冰,担心自己会犯错误,当偿清了恶债之后,就多积善德。他不再犯错,使所有的厄运及痛苦与他无缘。
现实生活中,往往好人受辱,坏人却逍遥,这似乎违背了好人有好报这样的古训。因此,好多人不情愿去走正路,而且有人偏激地表示这个世界几乎是坏人横行,善者受欺。然而,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一把无形的尺子,用以衡量好与坏的标准,不会因为表面的假象而有所改变。
大家应该知道,人人都在不停地成长,改变,也许每个人都在交替地扮演着好人与坏人的角色。事实上,我们周围也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现在的好人曾经可能作恶多端,现在慈和的人以前也许残酷无情,现在纯朴的人以前心术不正。
相反地,现在的坏人以前可能心地善良,现在残酷无情的人以前却很慈悲,现在心术不正的人以前很纯朴。
因此,现在厄运不断的人正品尝着以前种下的恶果,随后,他们也会收获到善良种子结出的幸福果实,坏人现在坐享以前播种的善果,以后则只能自食恶果。
一个人的品性是思维的固定习惯,是行为的结果。一种行为如果被重复多次,就会变成无意识的不由自主的行为。随后,这些行为不断地自我重复,而行为的实施者并没有为此费力。因此,它便成了人的品性。
一个人出生时的品性受到思维习惯与成长经历的影响,他在一生中的多种努力,做出善或者恶的选择,决定了未来个性是好还是坏。
一个可怜的失业者为人诚实,做事脚踏实地,从不逃避责任。他很想得到一份工作,然而却始终无法如愿。他不断地努力尝试,然而迎接他的却是一次次的失败,这样来看,还有何公道?
这个人曾经做过许多工作,然而,那时他却把工作看成是一种负担;在工作中,总是投机取巧,好逸恶劳。他当时一直希望过着安逸的生活,而不用辛苦的工作,并不珍惜拥有的一切和幸福。
尽管他贪图安逸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但原本渴望的甜蜜果实却变得又苦又涩。
他渴求的就是无事可做,现在梦想成真了,却只能原地踏步,直到完全吸取人生的教训。当然他因此也认识到贪图安逸将会堕落,无所事事的环境只能让人消沉,而只有工作才能让人心灵得到充实。
事实上,正是因为他以前的愿望及行为,才造成今天的结局。目前,他的惟一愿望便是找份工作,而且他坚持不懈地在找,他目前的所作所为必将为他带来不错的结果。他不再好逸恶劳,他目前的境况不用多久就会大为改观。导致目前结局的内因已消失,所以能否找到工作就只剩下时间的问题了。他不顾一切地找工作,对工作的渴求超过了一切,那么当机会来临时,他才能够抓住机会,并全力以赴地把工作做好。只要能做到这一条。他发家致富便为时不远。如果他仍然无法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因果法则,便不免怀疑当别人找不到工作时,为什么自己也找不到工作。
不劳而获的事情永远也不要期待,因为每件事都有其发生的原因,每个人的遭遇都是他以前的行为所决定的。勤勉努力会让人取得辉煌的成就;好逸恶劳则会让人不思进取,成就也随之越来越小。所以说,不同的人生就是不同行为的结果,也是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所决定的。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各种各样的品格。播下行为的种子会渐渐萌发,进而演变为品格。这种播种并不局限于目前的人生,它可以追溯到经历过无数次生与死的无限人生,也可以延伸到无限的未米。一个人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他自己能够品尝的,是自己行为的甜蜜果实或苦涩果实。
那些挥金如土的富豪,他们依靠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富,最终会一败涂地,声名狼藉。而那些无私的人,他们明智,妥善花费自己所赚取的钱财,才是真正的富有者。冷酷无情做事卑鄙的人,虽可得逞一时,但最终将处于艰难困苦的境况,而那些慈善正直的人也终将获得他人的善待和尊敬。因此,善恶终有报,每个人都注定了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