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段永平――中国的巴菲特资源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八年前,他以1.59亿元人民币在中央电视台广告竞投中夺冠,成为一届标王而名闻国内;2006年6月30日,他以62万美元(约500万元人民币)竞得与“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已淡出人们视线数年的步步高董事长段永平,重回焦点的身份已经不是实业家,而是投资家。
不过,高价捐赠美国慈善事业的行为也引起了国内的众多评论。段永平表示2007年他将把慈善事业做回国内。
(1)美国炒股大赚:简单不等于容易。
2001年,段永平和妻子一起移居美国。从那时起,他的投资生涯才真正揭幕。段永平坦言,过去五年他在美国炒股赚到的钱,比此前他在国内做十多年企业赚的钱还要多得多。段永平说:“可以说,我大部分的财产都是在美国赚的。”
段永平最早的投资是搜狐、新浪、网易等中国概念股。随后它们的股价一路飙升,段永平的身家也随之水涨船高,2003年他以10亿元财富,在胡润《中国百富榜》中排名第83位。
段永平深得巴菲特长线持有、价值投资理念的要领,因而也被誉为“段菲特”。2001年底,他以1美元左右的价格买进网易股票,2003年10月网易的股价已飙升到70美元,段永平的股票市值在一年多时间里就翻了50倍。
四五年前投资的搜狐、新浪、网易等公司股票,段永平现在仍然大部分持有。最新的年报显示段永平通过他个人以及旗下Enlight基金会还持有九成12.06%的股份。他持有的网易股票一度还超过5%,为了不引起外界过度关注,后来才卖掉一部分股票,降到5%以下。
这次,他花巨资拍得与“老师”共进午餐的机会,段永平表示,他想当面向巴菲特请教一些困扰他多年的投资问题。段永平说:“我对他过去投资经历的一些细节,也很感兴趣。”
尽管是个“巴迷”,但段永平认为,读了几本巴菲特的书并不重要,看懂一本就已经很好。实际上,巴菲特自己并没有写过书,他只写过一封给股东的信。段永平说:“读懂了巴氏理论,要融进自己的血液里,还需长时间的实践操作。”
“投资其实很简单,但简单不等于容易。”段永平说:“买一支股票,就是买一个企业的现在与未来。你必须看懂企业,看中好的企业,等它价值被低估时买入。”
段永平认为,做企业十多年的经历帮助了他的投资。他说:“我是厚积薄发,没有做企业这么多年的基础,很难看出企业好与坏。”
不过,段永平至今对中国内地股市投资还很谨慎。在他眼里,中国股市的投资环境和运作机制还不够完善,透明度还不够高。段永平目前只在国内买了一支股票――万科,他说:“我持有的股票还不到万科总股本的1%”。
1989年,28岁的段永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计量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南下广东。次年在中山日华电子厂(小霸王的前身)任厂长,五年内他将这家亏损200万元的小厂做到10亿的年产值。1995年,他另立门户,在东莞创立步步高电子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经过十年的发展,步步高现已在中国的、无绳电话、复读机等领域跻身第一集团军。
段永平相信,欲速则不达。做企业就像开车一样,应该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以适当的速度平稳发展。段永平在网上竞拍巴菲特午餐约会时用的代号就是“fastisslow”(快就是慢)。
(2)绕道捐赠中国。
竞投巴菲特见面的机会,段永平用的并不是步步高董事长的身份,而是一家名为“Enlight”慈善基金总裁的名义。而竞投所花的62万美元,也会赠给另一家慈善基金会。
其实,段永平并不是以此形式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第一位华裔,2005年就已经有一位新加坡人借此机会跟巴菲特吃过饭。
Enlight是段永平和他妻子发起的一个家庭型慈善基金,段永平也把自己大部分的股票都放在这个基金里。他说:“这种基金在美国很多,像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成立的慈善基金会就是这种类型。我和太太都认为不要给小孩留太多钱,能保证生活和接受良好教育就够了。”
根据美国的法律,像段永平这样的新移民,在美国赚的钱要交很重的税,而用于慈善事业就不用交税。所以,段永平觉得,留够自己的生活开销后,把钱用于慈善事业、回馈社会更有意义。
2.奥地利股市之父――詹姆斯?罗杰斯资源来源《投资市场秘诀-迈向赢家之路》
人称“奥地利股市之父”、周游列国全球投资的詹姆斯?罗杰斯是量子基金创始人之一。
罗杰斯在1989年~1990年完成的第一次环球旅行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记载。作为国际著名的投资家,罗杰斯先后投资西德、奥地利、巴西、新加坡等国家,获得了巨大成功。1989年,罗杰斯第一次环球旅行时,投资于世界各个新兴国家。1998年罗杰斯创立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RICI),到2003年11月该指数已达117.46%的升幅,超过同期主要指数。1999年罗杰斯第二次环球旅行时,投资上海股,同样获得巨大成功。时代(Time)称罗杰斯为金融界的印地安那?琼斯(the Indiana Jones offinance)。
1968年詹姆斯?罗杰斯开始股票交易时仅有600美元,而到1971年他与乔治?索罗斯合伙组建的“量子基金”至今已成为最成功的套利基金。罗杰斯认为投资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在1970至1980年的十年里,量子基金的复合收益高达37%,超过同期巴菲特的29%和彼得林奇的30%。“罗杰斯最重要的构想应该是国防工业类股。”索罗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当时国防工业完全被人忽略,从上次国防工业景气结束后,只残留一两位分析师继续研究这个行业。”
年仅37岁的詹姆斯?罗杰斯在1980年由于与乔治?索罗斯在对“量子基金”的发展方向和人生哲学的分歧而“退休”,令“量子基金”在1981年出现了首次22.9%的亏损,而且基金规模缩小了50%。手握1400万美元的詹姆斯?罗杰斯则开始新的投资生涯。
(1)惨痛教训。
詹姆斯?罗杰斯毕业于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选择投资管理行业开始了自己的职业投资生涯。当同学们把大把的时间花在政治辩论上时,罗杰斯却在饶有兴趣地研读《伦敦金融时报》,并将牛津大学赠与他的奖学金拿去投资。得益于当时的多头市场,罗杰斯居然小有盈利。毕业后的罗杰斯最先在华尔街一家小公司当证?分析师。负责工具机类和广告业股票。当时,罗杰斯不顾妻子的反对,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投入了股市。结果,市场给他上了一课――1968年8月1日进入市场的罗杰斯,1970年9月已经赔得精光。罗杰斯总结说:“我学会了一个道理:除非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否则,最好什么也别做。我也学会除非等到一个完全对自己有利的时机,否则,最好不要贸然进场。这样,即使你犯下错误,也不会招致重大伤害。”
1970年9月以后,罗杰斯吸取教训,重新开始,自此,再也没有哪一年的交易出现重大亏损。在与索罗斯合作之前,罗杰斯曾给“共同基金之父”――罗伊?纽伯格当了9个月的助手,颇受纽伯格青睐,掌管当时的保护者基金的15%。在1996年的一次采访中,罗杰斯也曾经提到:“纽伯格是我的导师”。1970年乔治?索罗斯与他接触过几次,立即被他勤奋的工作态度和超人的工作能力所吸引,并且十分欣赏他的投资哲学和投资理论,1971年他们终于组建了华尔街最成功的投资基金“量子基金”。乔治?索罗斯负责买卖交易,詹姆斯?罗杰斯负责收集信息和分析,他将他那对待工作的热忱以及超人的分析能力带到了“量子基金”。两人配合默契的成功合作,使得“量子基金”连续十年的年均收益率超过50%。
詹姆斯?罗杰斯博览群书,学识广泛,他始终认为投资家最重要的素质是独立思考能力。他渊博的知识为他的独立思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詹姆斯?罗杰斯向来都不重视华尔街的证券分析家。他认为:“这些人随大流,没有人能靠随大流而发财的。以往量子基金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有预知别人尚未觉察的重大长期性变化和商业周期变化的本领。”现在詹姆斯?罗杰斯又秉持这种本领在证券界大获收益。
(2)经典战例。
1973年,埃、以战争时期,当埃及和叙利亚的部队大举进攻时,以色列数千人伤亡,坦克、飞机损失惨重,以色列震惊地发现自己虽然拥有较佳的飞机与飞行员,但是,埃及空军却显然具有不寻常的优势。罗杰斯发现其中原因是前苏联供给埃及的电子设备,是当时美国无法供给以色列的。因为越战时期美国的国防工作集中在每天的补给,因此,忽视了长期的科技发展。一旦美国国防部意识到这一点,大规模的投入将不可避免。1974年,美国生产飞机和军用设备的洛克航空公司的利润大幅度下降,市场纷份传言其即将破产,期间股票价格落花流水至破产的价位:2美元。冷静的罗杰斯从国际竞争格局中看到,美、苏两大国的军事技术的较量必将愈演愈烈,美国政府必定会将巨大的注意力放在生产国防用的最优良设备上。因此,洛克公司将会得到美国政府政策性的大力扶助。基于这种预见,他大量购入洛克公司的股票,不久后,洛克公司股票突然从寂静中暴发,股价从2美元升到120美元。还有系统公司,系统当时还默默无闻,但是罗杰斯经过咨询洛克希德以后,再加上翻阅期刊并请教军事专家,知道这家公司是他们的主要竞争对手,于是,大量买入。从0.5美元涨到45美元,基金获利甚丰。在这场投资中,罗杰斯重视独立思考的特征表露无遗。他从来不咨询所谓的股市分析专家,认为他们只会纸上谈兵,不是盲目自大,就是杞人忧天。股市分析专家有点像算命先生,如果事实都是像他们所分析的那样,他们岂不是都早已腰缠万贯?因此,罗杰斯认为投资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他和索罗斯成功的最大原因。
詹姆斯?罗杰斯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经常在市场最疯狂时,他的头脑又出奇的冷静,一直等待,直到市场开始以跳空缺口的方式运行,他又变成了一个果断的沽空者。几天后,人们就能看到原来那些疯狂的投资者成了恐慌一族。正如他所说:“如果市场继续沿着不应该的方向运行,特别是如果到了疯狂的高潮,于是你就知道市场又将给你提供一个赚大钱的机会。”1987年10月,当记者采访詹姆斯?罗杰斯时,他就预见到美国股市即将发生暴跌,因而适时卖空股票。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崩盘,他的卖空操作又获成功。
罗杰斯总结他自己的成功法则有六条:
①独立思考。不听分析师的意见,独立研究。
②勤奋。索罗斯说罗杰斯一个人顶6个人的工作。
③决不亏损。做自己熟悉的投资。
④价值投资。尽量少交易,耐心等待最好的机会。
⑤静若处之,等待市场的催化因素出现。等待市场出现基本面改变因素才进场。
⑥别进商学院。与其听没有从商经验的教授讲课教你如何做生意,不如拿这些学费去投资。
1996年5月,詹姆斯?罗杰斯再度访问中国,他认为,20年后中国将成为顶天立地的世界经济强国,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正如他以往在国际投资经历上所作过的无数成功预见一样,我们相信这也是一个非常英明的预测。
3.大学生炒股1年进账36万资源来源《江南时报》
一年炒股净赚36万!这样的事并不是发生在经验丰富的老股民身上,而是一名普通的在校大学生。如今,在炒股大军中,在校大学生越来越多,有的高校甚至出现了整个宿舍、整个班级集体炒股的现象。
提起小林,南京财经大学的很多学生都知道,因为他是不折不扣的校园“炒股王”。小林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四学生,因为炒股,短短一年间,他的资金就从7万元炒到了36万多元。
“启动资金只有3000元钱,还是我的压岁钱。”小林告诉我们,也就是这3000元,让他挖到了“第一桶金”――7012.8元。加上之前的3000元,小林摇身一变,成了学生中的“万元户”。
初尝甜头,小林开始觉得,1万元炒股根本不过瘾。2005年底,在他的软磨硬泡下,父母终于同意借钱给他,但必须写张借条,以后必须归还。就这样,小林将借来的6万元也一起投进了股市。2006年1月份,他就以6.70元/股的价格全仓吃进了中金岭南(000060),到了2月份,这只股票已经涨到了10元多钱,一下子,他就赚到了3万多元。
后来,小林开始关注起具有股改概念的股票,紧紧盯住了另一支股票――江苏阳光(600220)。2006年5月8日,他在2.55元/股的价位上全仓吃进江苏阳光,仅仅过了9个交易日,股价就翻番了,涨到了5.8元,小林果断离场,资产从10万多元涨到了20多万元。再后来,又碰上了2006年下半年的大牛行情,小林的资产呼呼上涨,一下子增加到了36万多元!
炒股能赚大钱,有这样的成功案例,更多的大学生开始加入“炒股大军”,特别是在经济相对开放、发达地区的高校和财经类高校,这一现象更为普遍。
当然,赔钱的学生也不少。南京某高校大二学生小张看到周围的同学炒股赚钱后,就动了心。他以26.1元/股的价格吃进浦发银行(600000)400股,没想到,接下来的几个交易日便碰到了“灾难性”的下调行情。这让小张如坐针毡,这样的行情还要持续多久,他的心里也一下子没了底:“这可是我的生活费呀!”2月6日,入市才几天的小张就再也承受不住了,他以21.8元/股的价格毅然决然地离场。“连同手续费短短一周就损失了2000元,差不多抵得上三个多月的开销了。”小张告诉我们:“有了失败的经历,以后还会不会炒股?”面对我们的提问,小张犹豫了一下,但未置可否:“这次的损失权当交了学费,以后的事情再说吧。”
对大学生炒股一事,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现在是商业社会,炒股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财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投资能力、学会理财,否则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一位大学生股民的家长甚至认为:“亏点钱也许对孩子更好,年轻人嘛,心态不免浮躁,人生第一笔钱赚得太顺未必是好事,股市如人生,有起也有落,这是对他们的额外历练。”
但不少人对此还是持否定态度,大学生炒股需要占用大量时间,必然影响学习。大学生炒股可能会养成他们不顾后果、赌博人生的心态,而忘记踏踏实实做事的道理。
对大学生炒股现象,不能简单地判断对与错,关键在于正确引导、趋利避害。对于确实需要将真金白银投资于股市的大学生,一是必须明确,炒股是为了锻炼能力而非赚钱;二是不应巨额投资,尤其不应负债透支炒股,更不可孤注一掷到将基本生活费都用于炒股;三是要善于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做一个理性高明的投资者;四是要有风险意识,从来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不要被一时的小有斩获而冲昏头脑;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投资与学业的关系,以学为主,来日方长。
4.像安迪?凯斯勒那样“炒股”资源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步步高董事长段永平曾经以62万美元换取了一次与沃伦?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在重庆,一位个人投资者也以3万人民币竞拍到与安迪?凯斯勒共进晚宴。
相较沃伦?巴菲特,安迪?凯斯勒在大众心目中的知名度几乎为零。然而,科技股浪潮下精准的判断力还是为他赢来了“华尔街之鹰”的美誉。
(1)安迪?凯斯勒是谁?
他曾以377%的收益率,获1999年全美盈利率第四的对冲基金。他用了5年的时间,将1000万美元的投资变成了10亿美元,5年100倍。
他以“30秒内,3个要点”这一独到的投资秘诀,发现了一个个获利翻几十倍的互联网公司,并能在泡沫爆破之前全身而退,成为华尔街的奇迹。
头顶黑色礼帽、手持彩色“魔棒”,第一次出现在国内投资者面前的凯斯勒看起来更像是一个“魔法师”,不同的是,这位来自华尔街的“魔法师”变得戏法却是金钱游戏。
在第三届国际投资大师讲坛的现场,安迪?凯斯勒与国内投资者共同分享了他的科技股投资四大策略。而对于未来5年的中国股市,安迪?凯斯勒更是看好科技股的发展。
(2)从技术青年到华尔街新贵。
1980年,当安迪?凯斯勒刚刚从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电子工程系毕业时,他或许从未想过有一天会玩起金钱游戏。
在结束贝尔实验室5年电机工程师的工作后,这个只懂技术的年轻人穿着衬衫、宽松长裤就来到了华尔街,敲开了潘恩?韦伯集团的大门。
不过这一次,安迪?凯斯勒没有那么幸运,在最初的分析师生涯中,他的表现不佳。尽管华尔街的要求只是在51%的时候做出正确预测即可,但安迪?凯斯勒几乎全部预测错了。
在撰写第一份研究报告时,恰逢芯片行情火热,安迪?凯斯勒却出人意料地唱出反调,对芯片股给出了“持股观望”的建议并在一周后建议“卖出”。
同样的反调,安迪?凯斯勒在第二年7月继续唱起,当他认为芯片业的屠杀已经结束,建议投资者“买入”的时候,却又遭遇公司的大幅亏损。
尽管预测最初让人大跌眼镜,但之后的市场反应却完全应验了安迪?凯斯勒的分析。他的好运似乎开始到来,先是入选“I.I.排名”,这是《机构投资人》杂志推出的全美研究分析师排名,代表了在投资者和券商心目中最棒的分析师。之后,猎头电话不断,摩根斯坦利更是开出了高价聘请他。
跳槽后的安迪?凯斯勒,似乎并没有完全适应摩根斯坦利的工作节拍。在他看来,华尔街正在改变,但研究部门的地位却在下降,甚至堕落为投行的附庸,为了获取更多利益,分析师们开始不再坚守自己独立的分析原则。
1993年,安迪?凯斯勒正式告别摩根斯坦利,开始其个人投资者的角色,尽管对于这一切,外界有着不同版本的传言。但是后来的“大丰收”证明了离开摩根斯坦利对他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经过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及1998年全球金融动荡,安迪?凯斯勒手头的股票几乎全部升值,有些甚至上涨了近10倍。就连当时表现最差的一些股票也上涨了近一半。
从1999年开始,安迪?凯斯勒之前的投资开始有了回报,其基金以377%的年收益率,名列对冲基金排行榜第四名。2000年后,盈利持续上升,基金规模也由最初的1000万美元达到了10亿美元。
在市场还在飞涨的同时,安迪?凯斯勒又做出惊人之举,不仅拒绝了送上门的钱,更是逐步卖出持股,将资金还给了投资者。市场再一次验证了安迪?凯斯勒的长远眼光,网络泡沫开始破灭,大批投资者血本无归。
(3)在迷雾中寻找潜力企业。
经历了这一连串的洗礼,安迪?凯斯勒坚定了其对科技股长期投资的决心。然而,想要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拨开迷雾,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公司,并不那么容易。而安迪?凯斯勒独特的判断工具不仅给他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也将继续引导他下一步的投资计划。
“1985年的时候,一台电脑很贵,而生产电脑的公司看起来像一个‘巨无霸’,什么环节都做。现在,电脑的成本降下了很多,并且在各个环节出现了不同的公司,如微软、英特尔、戴尔等,他们产生了一个万亿的市场……”
迷雾之旅的最初,安迪?凯斯勒带着国内投资者回顾了这一段历史,在他看来,如果能够在那个年代拨开迷雾,找到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方向,那么将会获得令人称羡的收益。同样,在这个时代,如何在重重迷雾中找到那个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公司呢?
安迪?凯斯勒的投资原则看起来很简单:“规模”、“横向经济模型”、“市场边缘的智能”和“利润盈余”。这些工具常被他用来识别那些有潜力的公司。
在安迪?凯斯勒的研究最初,首先看到了网络、多媒体以及影像产业的巨大前景。尽管当时的一些公司还很不起眼,但是他坚持看好其前景,并且长期投资下去。
斯高柏(C-Cube)就是其中一例,尽管当时的-公司业绩并不令人瞩目,但是-生产的激光头却是机必需的核心部件,对市场和技术深有研究的凯斯勒很快意识到财富就在眼前,于是买入大量股票。事后也证明,中国企业的早期利润,多半被其赚走。类似的例子一直贯穿在安迪?凯斯勒的投资中。
不过,他坦言,不是每一次投资都能成功,但是成功的选择往往弥补了失误选择的损失,并且创造了更好的收益。他希望国内的投资者也能在看似迷雾的市场中找到这样有潜力的公司,在未来5~10年里获得更多的收益。
(4)看好中国科技股。
对于中国科技类公司的投资与发展,安迪?凯斯勒给出了乐观的预期。
“未来5~10年中国市场将再产生1万亿的财富,50%来自现有企业,另外的50%则会来自新兴企业。”虽然是第一次来中国,但是凯斯勒表示他对中国市场已经关注了很长时间。
“他的根据在哪呢?从目前股市场的表现来看,好像没有符合他要求的企业。”一位国内机构投资人给出了这样的疑问。而另一位投资者也表示了同样的疑问和反驳,甚至认为很多中国企业并不擅长创新,因而想要在未来几年实现科技股的大飞跃并不现实。对于这些疑问,安迪?凯斯勒说:“就以现在的很多技术而言,他们在两三年前是无法想象的。同样,未来的两三年里也可能出现很多新的技术。”
安迪?凯斯勒认为,尽管很多公司刚刚起步,甚至还没开始,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很多新的科技型公司都将出现,而有选择地投资则可能获得较好的收益。
“比如说随着网上银行的普及,为银行编写网上银行软件的公司也会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同样的投资价值还体现在智能手机定位服务等技术上。这些新兴企业将获得巨大的市场,如果能提早发现其价值,将会获得较好的回报。
安迪?凯斯勒认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很多在硅谷掌握技术的人都有机会在国内将这些梦想变成现实。而美国的科技发展历程,也能给中国的科技股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
“要做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其服务和产品是美国、印度等国家所无法提供的,那么这样的企业在未来将会获得很好的收益。”安迪?凯斯勒说。
5.“杨百万”自述炒股经历杨怀定:《做个百万富翁――杨百万自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杨怀定,人称“杨百万”、“中国第一股民”、“中国散户第一人”,以下是其炒股经历自述:
我是1988年3月23日辞职的,此前,我在拥有6000名职工的上海铁合金厂当工人,文化程度是初中,辞职前每月工资60元。当时改革开放已经10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也想出去闯荡一番,但是做什么呢?当时心中并没有底。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很喜欢看报读书,辞职前,我自己订了72份报纸,从报上看到中央将开放国债市场的消息。1988年4月21日,上海国债市场交易的第一天,我便携前几年帮部队企业推销产品攒下的2万元资本下海,第一天就挣了800元,相当于我在工厂一年的工资,自然高兴得很。后来全国共有8个城市开办国债市场,同样的国库券有不同的价格,我便学习“投机倒把”的手段,异地买卖国债,利用自己的2万元本钱加上借了一些钱,一年下来,居然挣了50万。
在做国债的同时,我也注意起股票。1988年7月1日,我买了1万股电真空,一直到1989年6月,我共买进20万股电真空。由于当时银行储蓄保值贴补率很高,很多人都抛股票将钱存入银行,所以我买的电真空都在面值以下,最低时100元面值的电真空只花了89元。当时的股票和现在不一样,分红率在8%以上,一般都按15%分红。
我想,我用了不到19万元买的20万股电真空股票,每年有3万元的分红,每月2500元收入不是笃定?想不到1990年股票暴涨,我以每100股850元的价格抛掉手中的电真空。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开业的第一天,电真空每100股以374元开盘,我又买回10万股,一直到每100股涨到2300元时又抛掉。我刚开始做国债时,由于买卖量比较大,就有不少人背后称我“杨百万”,实际上,做了股票后,“杨百万”才名副其实。
从1988年7月1日买电真空股票算起,我的“股龄”已10年有余,其间有许多人问我成功的经验,我的经验是人家不参与我参与,人家疯狂我退出。当然股票市场是一个综合智力的竞技场,我现在判断行情,就把基本面、消息面、技术面综合起来考虑,然后从盘面观察主力的进出。我的学历只是初中,但由于平常喜欢学习,加上有实战经验,所以,1993年3月沈阳财经学院请我去做兼职教授,讲了一段时间的课后,破格聘我为教授,从那以后,我每年去讲一次课,每次一星期,但我不拿工钱,工资委托学院捐给希望工程。
我现在每天8:00点起床听电台的财经新闻,9:15分启动电脑看行情,11:30~13:00午饭、休息,13:00~15:00看行情,15:00后看电脑咨询,17:00看晚报,17:50看中央台财经报道、晚饭,20:00看书,22:00盘面复查。每天花在股市上的时间并不少于8小时。每个月出去旅游一趟,看看各地的风土人情。日子过得优闲自得。做一个股民没有年龄限制,我想就这样一辈子做下去。
回顾我这10年的经历,我非常感谢改革开放出现了证券市场,否则,我现在很可能面临下岗的危险,或者已经在自由市场卖菜卖鱼了。当年我辞职时,工厂里的同事都劝我不要去冒险,到后来,他们也去炒股票,但大多数人输多赢少,所以除了好政策外,有主见也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