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智慧
31864900000010

第10章 收敛锋芒,功成身退

第一节 锋芒毕露,惹祸上身

富贵之后骄慢,是自招灾祸。事业成功之后,就该退出历史舞台。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取得了成功,就要退出,这是符合自然的大道。

一个人即使不自满,只是才华横溢,锋芒毕露,也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攻击,受到损伤。因为流光溢彩使周围的人相形见绌、黯然失色,你越能干,事情做得越完美,就越容易得罪人。也许你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百思不得其解。然而,事实就是如此,人都有一种攀比的心理,你比别人做得好,别人心里自然不舒服,那么,他对你就没有多少好感了。

比如,在老板们的心里会有这样一种想法:我既然是老板,那么我的实力也是最强的。有些老板的疑心病重,可能是曾经有人背叛他,或是知恩不报、过河拆桥。时间一久,他当然会对人失去信心,也不敢对人推心置腹。这种类型的老板遇到能力比自己强的下属时,容易感到不安。他认为下属永远是下属,应该比自己的能力差一截。因此,当你的能力远胜于老板时,切记不可锋芒毕露,以免惹祸上身。凡事当留有余地,千万不可咄咄逼人,使人家感觉受到你的威慑。

凡事装“糊涂”些,明知故问,给别人一个表现的机会;明明知道他不如自己,也去向他请教;明明自己懂得很多,但把它埋藏在心底,表面上作出一副什么都不懂的样子。这就不会对他人造成威慑了,反过来,也就可以减少一些他人对自己的攻击和中伤。

“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如此。当你志得意满时,且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都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一个人想要在复杂的社会中生存下去,必须收敛起锋芒,掩饰其才华。

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典型事例是古代为人臣者功高镇主。打天下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人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帝王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并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就会成为皇帝的心病,让他时刻感到威胁,好像有人要夺他的江山一样。所以,为保自己的江山稳定,各朝各代都有开国功臣被诛杀的记录。

综观二十四史,在众多的古代军事家中,韩信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暗渡陈仓,到背水列阵,再到水淹龙且,四面楚歌,每战都有神来之笔,几乎都是写进教科书里的经典战役。

光是和韩信有关的成语,就有半打:如一饭之恩、胯下之辱、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等等。观韩信用兵,如天马行空,如羚羊挂角,一气呵成,又无迹可寻。战无成法,又不拘于成法,其不世才华,神来之笔,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寿终正寝——公元前196年,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然而,韩信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

其实,刘邦的天下,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来的,韩信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再加上他又不能谦退自处,看到曾经是他的部下的曹参、灌婴、张苍、傅宽等都被封侯,与自己平起平坐,心中难免矜功不平。如果韩信不矜功自傲,而是自隐其功,谦让退避,也不会落到身死妇人之手的下场。

“难得糊涂”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懂得装傻,但你并非傻瓜,而是大智若愚。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易树敌。

做人要把智巧隐藏在笨拙中,不可显得太聪明,收敛锋芒,才是明智之举。宁可随和一点也不可太自命清高,要学会以退缩求前进的方法,这才是立身处世的法宝,否则,只会为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三国时期,杨修是曹操门下掌库的主簿。此人生得单眉细眼,貌白神清,博学能言,智识过人。但他自恃其才,竟小觑天下之士。

一次,曹操令人建一座花园。马上就要竣工了,监造花园的官员请曹操来验收察看。曹操参观花园之后,并没有任何评价,只是拿起笔来,在花园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扬长而去。一见这情形,大家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也猜不透曹操的意思。杨修却笑着说道:“门内添‘活’字,是个‘阔’字,丞相是嫌园门太阔了。”官员见杨修说得有道理,立即返工重建园门,改造停当后,又请曹操来观看。曹操一见重建后的园门,不禁大喜,问道:“是谁那么聪明知道了我的意思?”左右答道:“是杨修主簿。”曹操表面上称赞杨修的聪明,其实内心已开始忌讳杨修了。可杨修还以为曹操真的欣赏他,所以,不但没有丝毫收敛,反而把心智用在捉摸曹操的言行上,并不分场合地卖弄自己的小聪明,从而也不断地给自己埋下祸根。

杨修最后一次聪明的表露是在曹操自封为魏王之后。曹操亲自引兵与蜀军作战,战事失利,进退不能。曹操数次进攻蜀军总不能奏效,长期拖下去,不仅耗费钱粮且会挫伤士气,如果撤兵无功而归,又会遭人笑话。是进是退,当时曹操心中犹豫不决。此时厨子呈进鸡汤,曹操看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觉得眼下的战事,有如碗中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他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夏侯敦传令众官,都称“鸡肋”。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人报知夏侯敦,夏侯敦大惊失色,立即请杨修到帐中问他:“为什么叫人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便知道魏王很快就要退兵回去了。”“你怎么知道?”夏侯敦又问。杨修笑道:“鸡肋者,吃着没有肉,丢了又觉得可惜。魏王的意思是现在进不能胜,退又害怕人笑话,在此没有好处,不如早归,明天魏王一定会下令班师回转的。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于是,寨中各位将领,都下令让士兵收拾行装,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烦意乱,久久未能入睡,就手按宝剑,绕着军寨独自行走。只见寨内军士,各自准备行装。曹操大惊,我没有下达撤军命令,谁竟敢如此大胆,做撤军的准备?他急忙回帐召夏侯敦入帐,夏侯敦说:“主簿杨修已经知道大王想班师归朝的意思。”曹操叫来杨修问他怎么知道,杨修就以鸡肋的含义对答。

曹操一听大怒,说:“你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不由分说,叫来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把首级悬在辕门外。曹操终于寻得机会,除掉了杨修,杨修也结束了他聪明的一生。

杨修的确很聪明,如此聪明之人却被曹操杀了,实在是可惜!但归根到底,杨修之死,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太不懂得收敛锋芒,正是过分外露的聪明使他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绝路。

竞争越激烈的地方,涉险性越大。你的才能、才智越凸显,就意味着你被“暗杀”的可能性越大,你将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所以,切记锋芒毕露,事事争先,剑拔弩张。凡事不要冒冒失失地出头,这样可以让你避免无谓的伤害。不要使自己成为别人的目标,要善于隐藏和保护自己。不作出头鸟不是无能,而是明智。收敛起自己的锋芒,不然就很容易被“枪”打到。

第二节 韬光养晦,以保其身

韬光是指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指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韬光养晦也就是隐藏自己的光芒,有才不外露,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保全自己。当身处险境时,这是一种很优秀的策略。

古代著名军事家孙膑,遭到庞涓暗算后,身陷绝境。而孙膑决定诈疯,以消除庞涓的警惕之心,然后再图逃脱之计。

有一天,庞涓派人送晚餐给孙膑,孙膑正准备拿筷子时,忽然昏厥,一会儿又呕吐起来,接着发怒,张大眼睛乱叫不止。庞涓接到报告后亲自来查看,只见孙膑痰涎满面,伏在地上大笑不止。过了一会儿,又号啕大哭,庞涓非常狡猾,为了考察孙膑是不是真疯,命令左右将他拖到猪圈中,孙膑披发覆面,就势倒卧猪粪污水里。后来,庞涓虽然半信半疑,但对孙膑的看管比以前大大地松懈了。孙膑也终日狂言诞语,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白天混迹于市井,晚上仍然回到猪圈之中。

后来,庞涓终于相信孙膑是真的疯了,这才使孙膑得以逃出魏国。

装疯卖傻,收敛锋芒,是为了保身。孙膑身陷绝境时,如果不装疯卖傻,隐藏锋芒,肯定会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晋代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相信大家对他的仰慕是源自于他一手漂亮的书法。然而,他也是一位深通明哲保身之道的人。

王羲之又称王右军,小时候深受大将军王敦的喜爱,因此王将军经常安排他在自己的营帐睡觉。有一天,王右军睡着还没起来,王将军禀退左右,在营帐和钱凤商量军机大事,其间谈到了叛变谋反计划。此时王右军醒来,听到了他们的言论。他急中生智,用口水打湿枕头,装做睡得正熟的样子。王、钱商议多时,王敦突然想起王右军还在帐内,为免暴露机密决定把王右军杀掉。但当他来到帐内,发现王右军睡在床上,口水流得满床都是,于是就认为王右军刚才肯定什么都没听到,便没有杀他。

我们不得不佩服王羲之的才智,联系到现代社会,在面临不可预知的危难时,不妨学习王羲之的明哲保身躲避灾祸。

在千变万化的人世间,总会遇到碰碰撞撞,尤其是在勾心斗角的官场中,更不可避免。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你只有藏长露短,借此麻痹对手,忍辱负重,最终方能取胜。

三国后期,魏国的魏明帝去世了,可继位的曹芳年龄只有八岁,朝政由太尉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共同执掌,两位都是位高权重之人。曹爽是宗亲贵胄,飞扬跋扈,当然不把异姓的司马氏放在眼里。于是想把司马懿除掉。他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虽然甚为不满,但一时又无能为力,为了免遭曹爽的再度加害而保全自己,以待时机,司马懿称病不再上朝。曹爽听到这个消息后,当然十分高兴,他心里明白,司马懿是他的唯一潜在对手,也是夺权的唯一障碍,必须设法除掉。所以他想方设法了解司马懿的一举一动。

一次,听说司马懿病重,他便派亲信李胜去司马家探听虚实。司马懿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早已看破了曹爽的心事,做好了准备。李胜被下人引到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病容满面,头发散乱,躺在床上,由两名侍女服侍。

李胜看到后极为震惊,说道:“好久没来拜望,不知您病得这么严重。现在我被大将军命为荆州刺史,特来向您辞行。”但司马懿却假装听错了,说道:“并州是近境要地,一定要抓好防务。”

李胜忙说:“是荆州,不是并州。”

可是,司马懿还是装做没有听明白。两个侍女给他喂药,他吞得很艰难,汤水还从口中流出。他装做有气无力地说:“我已命在旦夕,我死之后,请你转告大将军,一定要多多照顾我的孩子们。”看了此景,李胜回去向曹爽作了汇报,曹爽欣喜异常,说道:“只要这糟老头一死,我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司马懿通过这次极为精彩的装病,躲过了曹爽的迫害。没过多久,天子曹芳要去济阳城北扫墓,祭祀祖先,曹爽非常放心地带着他的三个兄弟和亲信等护驾出行。

司马懿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认为时机已到。马上调集家将,联系过去的老部下,迅速占据了曹氏兵营,然后进宫威逼太后,历数曹爽罪过,要求废黜这个奸贼。

太后无奈之下,也只得同意。等到曹爽闻讯回城,大势已去。司马懿又以篡逆的罪名,诛杀曹爽一家,终于独揽大权。至此,曹魏政权已完全落入司马氏手中。

司马懿适时装糊涂,不显露自己的高明,假装病重以迷惑对手,暂时保全自己,又寻找合适的时机反攻对方,可谓是韬光养晦的典范。

韬光养晦:隐藏自己的光芒,使自己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凡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他们都要学会行韬晦之计,忍受屈辱、掩饰实力、等待时机,其目的是打败敌人,有所作为。

因此,韬光养晦不只是一种生存策略,更是一种美德。一个甘愿处于次要位置的人,一个谦卑的人,最终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而一个骄傲的人,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常常因为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从而失去他人的支持,被降到卑贱的地步。所以说,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才能终成大业。

第三节 功成名就,急流勇退

老子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也就是说“功成身退”是天的道,人要符合天的道,功业已经成了,就引身后退,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世间伟人,一旦达到事业的顶峰,完成其历史使命,就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主动退位让贤。

人生有许多辉煌,但不可能永远辉煌,在自己的事业达到了顶峰时,要学会急流勇退。从事业的顶峰退下来,把新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以此推动事业的发展。放弃昨日的辉煌,才有可能瞄准新的、更高的目标,获得更大的成功。

花开了,结果了,也就退了,自然万物都是这样。人也是这样,范蠡绝顶聪明,料事如神,他有“础润而雨、月晕而风、防患于未然”的超人本领。

范蠡最初不过是楚国的一介平民,后来做了越王勾践的大臣。他有建邦立业的宏才伟略,在越王最落魄的时候来到他身边,辅佐越王励精图治,雪会稽之耻,最后终成霸业。班师回国后,君臣设宴庆功。席间,乐师作了一首《伐吴》之曲,称颂范蠡、文种之功,勾践听后却面无喜色。范蠡见了,不禁心里“咯噔”一下,立刻明白了一切:勾践这个人猜疑、嫉妒之心很强,不想归功于臣下。看来,自己若不及早脱身,日后难免招来杀身之祸。一想到这里,他便决定舍弃高官厚禄,急流勇退。

范蠡走后,想起曾经风雨同舟的好朋友文种,便修书一封,派人送给他。文种打开信一看: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越王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种看后,想到勾践近来与功臣们日渐疏远,这才如梦方醒,便假托有病,不再上朝。可是,一切都晚了,勾践深知文种才华过人,担心他一旦有二心,没人能对付得了他,便对他起了杀心。这时,有人诬告文种图谋不轨,勾践就赐给文种一柄宝剑:“过去,先生教我伐吴七策,我仅用三策就灭掉吴国。现在,请先生去地下实行其他四策吧!”文种拣起宝剑一看,见上面写着“属镂”二字,正是吴王夫差令伍子胥自裁的那柄剑,只好仰天长叹,拔剑自刎。

范蠡逃离越国后,到齐国的海边更名换姓开荒种地,由于勤劳俭朴,善于经营,几年后便聚财几十万,成为当地最大富豪。齐王知道范蠡其人,便封他为宰相。后来,范蠡交还了相印,把财产全部散发给乡邻好友,带着一家人再次悄悄离开了。

范蠡的出色智慧,给春秋晚期的吴越争霸增添了一些传奇色彩,所以后人曾有评论:“文种善图始,范蠡能虑终。”相比起来,文种的结局有些悲凉,当然,这也衬托出范蠡的过人之处。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范蠡看透了“权力场”,毅然急流勇退,这种大智大勇实在是千古罕见,不是常人所能及!

功成身退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方法,只智者可为。人生在世,竭尽所能,报效社会是必要的,但成功后,危险也就来了。可能在论功的时候,就包含分配不公,或骄傲让人嫉恨,更有功高镇主等危险和矛盾潜伏着。要学会化解,更要学会韬光养晦,锋芒内敛。学会在必要的时候功成身退。《道德经》讲得好:“夫为不居,是以不去”。

张良大力辅佐刘邦,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当天下已定,四海归心时,也正是他该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了。可是,在刘邦准备赐予他五千户时,张良却断然拒绝,放弃功名利禄,请求作一个小小的留侯。他曾说道:“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游。”他看到帝业建成后君臣之间的“难处”,欲从“虚诡”逃脱残酷的社会现实,以退让来避免重复历史的悲剧。

事实的确如此,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世准则。在汉初消灭异姓王侯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

功成身退,是张良的选择,尽管身后投来的是惊异的目光,但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狡兔死,走狗烹”,不久,韩信被斩,彭越被杀,而张良得以保全。他放弃了暂时的功名,安享晚年,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流传百世,千古流芳。

张良之所以能成为千古良辅,被后人称为“功成身退”的典范,不仅在于他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辅佐刘邦创立西汉王朝,还在于他能因时制宜,适可而止,最后,既完成了预期的事业,功成名就,又在那充满悲剧的封建****时代里保存了自己。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这是自然规律。事业已遂,力量至极,则引身退后,这是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知进而不知退者,祸必及身。功成身退,是大自然的一大定律,人生的一大真理。世间伟人,一旦达到事业的顶峰,完成其历史使命,就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主动地退位让贤。

华盛顿被誉为美国国父,凡是了解他的人,无不为他在立国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高瞻远瞩所倾倒。华盛顿本可像殖民地时代美洲宗主国英国那样建立君主制,他手下也确有人想拥戴他称王。即便不当君主,做个终身大总统也是名正言顺的。但是,华盛顿只做了两届总统就退下来了。他是美国的国父,在其声誉最隆之时,功成身退,并立法两届总统制,奠定了美国现在的民主体制,为世人所敬仰。

“云山苍苍,河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在历史上,很少有人可以当此四句,但华盛顿当之无愧。他与其伙伴们建立的一套制度被沿用了两百多年,至今仍然充满活力。尤其是他的“连任两届”作为范例一直沿袭到罗斯福时代才因战事破过一次例。两百年来,几乎每一位美国总统在就职演说时都要追忆他的盛名美德,真可谓高山仰止。他成为美国人民衷心爱戴的国父,其坦荡之胸襟是美国政治家之最高典范。

反观印度尼西亚的前总统苏哈托,他本来也是个民族英雄,当年的地位与影响足可与华盛顿媲美。可是到头来却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原因就是他一直霸占着总统的位子不放,而且一人得道整个家族都鸡犬升天。当初的丰功伟绩几乎都被执政几十年后的错误抵消了。直闹到民怨沸腾、军队倒戈,才灰溜溜地下了台,真是善始者未能善终!

由此可见,功成身退是做人的一种高境界,自古真正的能人智士,大都功成身退,能够做到这一点,才能在人类历史上名垂千古,留下自己辉煌的一页,才是最后的成功者。

一个人停停走走,走走停停,不停变幻的,不是我们的脚步而是周围的世界。风和日丽也好,狂风骤雨也罢,都是刹那间的浮光掠影。人生的历程,就好比海上竞技运动的一只帆船,起跑时迎风飞舞,像一只欢快的鸟儿,中途遇到巨浪会给你迎头痛击,你也许会被巨浪拍倒,不过不要紧,重要的是当你觉得不可以抵挡的时候要懂得变换方向,越过巅峰之后便是平原,也许只有在比赛的过程中才会让我们明白什么是急流勇退!也许人生就像一场帆船比赛,很多时候我们要懂得急流勇退。

在经商中也是如此,有一定的成就后,能把握急流勇退的艺术,才能在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世纪50年代中期,塑料花在欧美颇有市场,企业家李嘉诚经营的塑料厂迅速由生产玩具转向生产塑料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花生产企业,他本人也赢得了“塑料花大王”的美称。生意正兴隆之际,他却当机立断,毅然放弃利润仍丰厚的塑料花,重操玩具旧业。不久,塑料花行情暴跌,那些趁热而上的厂家纷纷遭殃。

同期,吴兆声还在香港一家公司当小职员时,从一部表现非洲生活的电影中看到非洲人爱戴独具特色的首饰,于是独闯非洲,做起首饰生意。经过几年努力,他的生意已做到令人眼红的地步。许多香港商人也纷纷到非洲抢做首饰生意,他却退出竞争,另辟财路。

1970年,借美国“假发热”的东风,香港假发制造业生意兴隆,外销总值达10亿港元之巨。然而就在这时,香港假发业的开拓者刘文汉却急流勇退,到澳大利亚开创新的事业。不久,美国“假发热”降温,香港的假发制造厂纷纷倒闭。

20世纪60年代,美籍华人蔡志勇因创立“曼克顿互惠基金”赚到大钱,赢得“金融魔术师”称号。还在这个基金会炙手可热之际,他就转手卖给别人了。第二年,这个基金的股价就开始下降。

在生意场上,急流勇退的他们,能高瞻远瞩地预见未来的市场行情,认识到了凡事都会由盛而衰这样一个规律,从而急流勇退,一举成功。因其退得及时,故常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人在名利、权位上志得意满时应该见好就收,要有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的态度,尽早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