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一生快乐的36件事
31871000000020

第20章 和孩子做朋友——和孩子平等相处能使孩子获得快乐

现代父母的“八大罪状”

有个叫晓滨的初二年级学生,父母开了一家公司,家庭条件非常优越。可他却一直不快乐,很少说话,经常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更不愿意与父母交流。晓滨的父母就把他带到了一家心理咨询室,想让咨询师单独开导开导他。不料,没等咨询师说几句,晓滨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递给咨询师。这位咨询师一看,吓了一跳。原来晓滨在这张纸上写着:“我爸妈的八大罪状”。其内容如下:

(1)爸爸每天见到我就问一句话:今天考试没?考得怎么样?

(2)平时只关心我学习,反对我交友,反对我抽出时间帮助同学,爸爸说这会耽误了学习时间。

(3)爸爸的笑脸常给朋友,不给家人,对我永远是上司。

(4)我和爸爸很少上街,在家里根本没有平等沟通过,一切都得听他的。

(5)我都上初二了,平时生活上的一些事情我都不懂,连鞋都刷不干净。

(6)我的一些好建议在家里很少得到采纳。爸妈认为我小,现在我办事根本就没有主见。

(7)我家离学校太近,放学时,我愿意自己回家,可妈妈常怕我在路上玩或被人拐骗,天天在学校门口接我。我在他们眼里是永远长不大、没有主见、不勇敢的孩子。

(8)我在三年级时就没见妈妈笑过,过了这么多年,她依然是这样,难道妈妈不会笑吗?

最后,这个13岁的男孩反问咨询师:“他们这是爱我吗?他们根本不是爱我,是害我呀!我觉得自己就像笼子里的小鸟,虽然吃喝穿用都不愁,但根本没有我想要的自由,我讨厌这样的生活!”

当咨询师把晓滨的话转告他的父母以后,他们一脸茫然:“我们错了吗?我们究竟错在哪儿了?我们这都是为他好啊!现在的孩子怎么了?连好坏都不分了?是不是脑袋进水了?”

该咨询师说:“由于家长长期代替孩子成长,孩子的心理年龄低于实际年龄,动脑和动手的能力明显都下降。其实,不是孩子不行,而是家长不相信孩子。家长干了不该干的事,搞得筋疲力尽,而孩子却没有成长。”

从晓滨列举的“八大罪状”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父母,起码有以下九错:一错错在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二错错在对家人没有爱心;三错错在把“养育之恩”当做尚方宝剑;四错错在自作聪明,以为自己什么都对;五错错在不尊重孩子,不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六错错在不信任,过多的“怀疑”、“保护”和“监督”;七错错在缺少平等交流,不能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孩子;八错错在望子成龙心切,把自己的心理重担都转压到孩子的身心上;九错错在没有笑脸。对孩子笑一下,难道就这么难吗?

管理下属的那一套为什么在管理孩子的时候卡了壳

有位父亲与就读初三的儿子关系不是很好,孩子的母亲只好带着孩子和丈夫,来到电视台的教育访谈栏目,请求帮助。

镜头前,当父亲说到儿子不听自己的话还总是同自己对抗时,坐在一旁的儿子即刻反驳:“没有!”

父亲也不示弱指着孩子说:“你看你还说没有呢。”接着他转向观众:“他在家里就是这个样子,我一说话他就反抗,一点也不尊重我!”

主持人问父亲:“那你尊重孩子吗?”

“尊重啊!他在我们家可是老大哎!我都要让着他才行。”父亲理直气壮地回答。

此时孩子又插话了:“不是,他才是我们家老大!”显出一副因被冤枉而不满的样子。

眼看就要陷入父子之间的口舌之战了,主持人问做个企老板的父亲在单位对员工说话时持什么态度。

他不假思索的回答:“在单位我是领导,当然我说了算!有谁不听话我就能把他辞掉。”随后又补充说:“我一直做领导,都十几年了。”好像是为了证明自己在管理人(包括孩子)方面很有经验,绝对不会有什么问题。

其实,这位父亲身上存在的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了:做了多年的领导,自己的话语从来都是被奉行的命令,而很少遭到反驳和拒绝。当他回到家中,不经意间就将自己在单位中的领导角色带入了家庭,孩子在其眼中则成了一个“下属”。因为这是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语言行为习惯,自己很难察觉,但孩子却一直在忍受着被领导的滋味。是这位父亲用做领导的角色将做父亲的角色覆盖了从而阻碍了平等的亲子关系的建立。

后来这位父亲也意识到自己原来的问题,承认自己有时的确做得不对,并向孩子道了歉,保证以后一定会改。

“家长”这一称呼对为人父母者而言并不陌生,但如果用它来代表父母却是欠妥的。亲子之间首先应该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长”之称,则明显带有不平等的意味。

大概是长期受传统的封建家长制的影响,做父母的总是对孩子有一种极强的控制欲。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言谈举止当作孩子必须奉行的权威,任意的发号施令,从不把孩子作为一个小公民看待。结果很容易导致亲子之间沟通的不畅,甚至激化亲子之间的矛盾。

建议一:以你心,换我心,父母与儿女没有解不开的结。

这是一个单亲妈妈,过早染霜的两鬓和眼角密布的皱纹可以让人感受到生活给她带来的沉重压力。然而,让她难以忍受的是,和她相濡以沫的女儿却离她越来越远,母女俩已经很久没有说说心里话了。最近,女儿的一封信才让她知道和女儿的误会有多深。女儿的信是这样写的:

妈妈,您知道吗,自从三年前爸爸离开了我们,您的心情就没有好过,几年来我一直生活在巨大的阴影下,您的每一句话,都非常尖锐地刺痛我的心,让我喘不过气来。

您一直对我说:‘你爸爸死了,他不要我们了。你要是考不上大学,你也没什么用了,你也去死吧。’妈妈您知不知道,您这样骂我的时候,我真的想一死了之。我想用死告诉您,虽然我是您的女儿,但我也是人,我也有我的自尊。

妈妈,我知道您为了我吃了不少苦。生我的时候难产差点死去,生了我之后您的身体也跨了下来。因为身体不好,您和爸爸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最后爸爸也离开了我们。我知道和爸爸离婚令您受到很大的打击,我知道您觉得这一切都是我的罪过。妈妈,您不知道,我是多么希望您能开心,我真心希望您能得到幸福,哪怕我为此付出任何代价。

“妈妈,总有一天母女的心会相通的,会吗?妈妈,我们能互相理解吗?我都不知道我能不能等到这一天。”

看了女儿的信,这位妈妈哭了一夜,她真没想到,女儿在一夜之间就长大了;真没想到,辛辛苦苦把孩子带大,自己在她心中竟一无是处。但她也想告诉女儿,她爸爸嫌弃她是个女孩,曾想把她送走,是妈妈的坚决,女儿才留下,也为以后离婚留下了导火索;妈妈拖着病体天天去做钟点工,省下每一分钱想着将来为她交学费,只是希望在自己离开这个世界后,女儿能以一技之长好好的生活;妈妈有时心情不好,说话重一点,有时也会打她。可打在她身上,妈妈心里就好受吗?哪个当妈的不疼孩子啊!

之后,母女俩心平气和地谈了一次。解开了心结,母女关系融洽了,快乐重新回到了生活中。

真希望所有的父母和孩子能经常坐下来谈一谈,以你心,换我心,互相为对方想一想,无论是谁都会发现,原来生活中,自己是如此的离不开对方。

建议二:不要处处显家长权威。

小强放学回家后觉得很累,他想睡一会,然后再起来做作业。

“晚上十点半之前不准睡觉,必须学习!”没想到他刚躺下,爸爸就不容分说地叫他起床。他只得强打精神看书学习,但效果可想而知。

正因为爸爸从来都是“说一不二”,小强平时在爸爸面前很少言语,有时甚至有些害怕。爸爸的口头禅就是:“你是我的孩子,看我还管不了你!”

严格要求孩子是对的,但应严中有爱,有时不妨在管束之前看看孩子是否真的累了或有心事,适当宽松、宽容一点,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效果会更好;强制太多,忽略了孩子的自尊,该做好的事都会变成应付!

建议三:做母亲的尽量少“唠叨”。

之所以将母亲的唠叨单独拿出来,就是想提醒做母亲的对此加以注意,因为这确实是很多孩子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母性的伟大和博爱,才使母亲对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强烈地关注着,所有的叮咛与嘱托都饱含着浓浓的母爱。但是,言多必有失。不可能每句话都是对的,也不可能每一句话都是对孩子有用的,而且即使有用孩子也未必喜欢听。

有个初三学生说:“回到家中,妈妈和姑姑还有奶奶,没完没了的絮絮叨叨的烦死我了,我的头都大了……她们说我就跟她们拼命顶嘴,我也知道这样做不对,可是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

孩子既然明白同父母顶嘴是不对的,为什么还要做呢?其实他们也是很无奈。说不好听一些,有时也是被父母“逼”得。所以做母亲的也应该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毕竟人无完人,谁都会有犯错误或者做得不对的时候。

建议四: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相对于成人是幼稚的,因此父母会自然地认为孩子不懂事。孩子的确不懂大人的事,但孩子却懂孩子的事。

抚养孩子,听孩子的心声可谓最重要的技巧。孩子在起初都会比较直接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心声。但如果父母不听,甚至采用高压手段,孩子就会采取他们的办法让父母“听话”。可以这么说,孩子的所有行为问题都是孩子尝试让父母听话的心理诡计。比如,一个经常遭受父母体罚的孩子会选择生重病而让父母不得安宁,孩子通过折腾父母而达到对父母“体罚”的隐性目的。

建议五:同孩子一起欢笑。

如果你拥有想要的一切却不开心,那么等于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孩子天生就是开心的。面对开心的孩子,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是上天的礼物,反而把自己的满腹牢骚和怨气发泄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你完全可以与孩子一起享受快乐:一个小蛋卷冰淇淋,阳光明媚的花园,地上打滚,唱五音不全的歌,横七竖八地走路,为一只蝴蝶汗流浃背,如此等等。孩子是快乐的,孩子也可以给父母带来快乐。

建议六:勇于在孩子面前认错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是很多父母由于要面子,明明做错的事,在他人面前,尤其是要对自己的孩子承认错误,觉得实在难为情。所以许多家长宁愿将错就错,坚持错到底也不肯在孩子的面前道歉,以为这样可以维护自己的威信。

如果父母错怪孩子就应该诚恳地向孩子道歉,并告诉他:“爸爸妈妈也有犯错的时候,但爸爸妈妈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希望你好,才误会了你,但做错了事总要承认错误,并为自己的行为错误负责,所以爸爸妈妈请求你原谅,并保证以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

这样,父母实际上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知错能改的形象。孩子绝不会因此看不起父母,相反,他会认为自己的父母通情达理,并引以为生活的楷模。

建议七:允许儿子考零分。

小伟有考试“恐惧症”,一到考试就饭吃不香,觉睡不着。妈妈告诉小伟:“儿子,不就是考试吗?有什么呀?前几名能有几个?还是中等的多,这次考试就当作是平时做作业,好坏无所谓。”

有时考前小伟会问妈妈:“妈妈,你想让我考多少分?”

妈妈总是微笑着说:“别总分分分的,平时只要努力了,允许考零分。”没想到仅从考试这一件事,他们母子的关系就上了一个台阶。

有一天,小伟回到家里,神秘地告诉妈妈说:“今天我们几个同学在一起议论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好几个同学都说想当你儿子呢。”妈妈得意地笑了。

建议八:尊重孩子的小伙伴。

有位小学生的妈妈曾遭遇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中午,她打开家门,发现儿子正在和两个同学在家里“大吃大喝”,碗筷摆了一桌。这位妈妈满脸怒气,很不高兴,对孩子的招呼也置之不也理,吓得孩子和小伙伴慌忙溜走了。

结果,晚上孩子回到家,情绪低落。一连几天,食欲大减,不爱说不爱笑……

作为父母应该明确,孩子无论年龄大小都是家庭成员之一,他与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应是平等的。他也应有自己的交往、自己的朋友,为什么大人们可以来家里做客,又吃又喝又玩,孩子就不能呢?这位妈妈若能做一下冷处理,先热情招待,等“小客人”走了之后再指出孩子的不妥之处,其结果将是截然相反的。

相反,家长只顾自己的感受,一气之下,没为孩子考虑,没给孩子留一点面子,当然会使孩子觉得对不起小伙伴,在小伙伴面前大跌面子。

家长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你尊重孩子的小伙伴,就是尊重你自己的孩子。孩子会在家长的尊重中得到自身的欣慰和心理的满足,同时也会得到同学的认可和接纳。每个孩子都爱在小伙伴中夸耀自己的父母如何疼爱自己,自己的家庭如何温暖,家长的言行一旦不妥,便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阴影和创伤,在同学当中遭到嘲笑和受到冷落。其结果会造成极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