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经济生活中的拍卖——竞争
在近年国内的大型拍卖会和收藏品市场上,精品印谱的数量极为有限,价格屡创新高。
2005年是印谱拍卖创造辉煌的一年,上海博古斋、嘉泰和敬华等拍卖行上印谱成交率极高。
其中,明代汪关的《宝印斋印谱》更是以88万的高价拍出,名列去年古籍成交价的前10名,令人对印谱收藏刮目相看。近代朱文篆刻大家陈巨来亲笔题识的《盍斋藏印》,在嘉泰秋拍以3.3万元成交。
5月,上海国拍举办博古斋古籍善本专场拍卖会,印谱部分上拍拍品17件,其中最难得之品为清乾隆间汪启淑钤印本《汉铜印丛十二卷》,6册巾箱本,虽估价仅6000~7000元,然最终以4万元成交。在上海朵云轩2005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付拍的印谱大多以高出估价1倍的价格成交,其中20世纪60年代邓散木所撰的《厕简楼印存》(16册)估价为2.5~3.5万元,最终以4.95万元成交。
朵云轩2005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付拍的印谱也多以高出估价的价格成交。
在拍卖活动中,当拍卖品从一个较低的价格开始叫价时,很多人都会举牌,当真正的买家出价越来越高的时候,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买家退出拍卖的行列,直到出价最高的人得到这件拍卖品,这次拍卖宣告结束。
当价格较的时候,出价的人较多,说明需求的数量高于供给的数量,但出价越来越高的时候,随着拍卖者的退出,需求量就会逐步趋向供给量,直到最后成交,达到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平衡。
其实,在经济生活中同样是在拍卖,这就是竞争。竞争能够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达到一个平衡。如果当前价格低于市场均衡水平,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就会出现短缺。需求者为了有限的供给就会互相竞争,价格就会升高,直到短缺消失,最终到达一个平衡。大家看,这是不是和拍卖有异曲同工之妙?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一个荒凉的地方新近开发了一个大型煤矿,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工作定居。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对住房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供求出现了一定的短缺。
由于房屋比较抢手,镇上的房地产中介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开始提高报价,房价逐渐开始上升。由于房价越来越高,买房的人开始减少,对房屋的需求逐渐减少,同时拥有房屋的人为了卖个好价钱,都把自己的房屋拿出来出售,开放商也开始加大建设房屋的力度,能够供应的房源开始逐渐增加。
而不断上涨的房价,会导致一部分潜在的购房者开始租房子住,或者到更远的地方购房。
这两方面的因素,最终房屋的需求量和供应量达到一个均衡。
拍卖随着出价的提高,购买者会越来越少,最终达到平衡。而房屋买卖中,随着房价的提高,最终也会达到一个平衡。所以说,经济活动中的竞争,其实就是拍卖。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价格高于市场水平,供求量大于需求量,就会出现供应过剩。和供应短缺的情况十分相像,当出现过剩时,竞争会导致价格下降,从而使过剩消除。
举个例子来说,手机供应商在新的机型上市的时候,就会将旧机型降价处理。有时候会通过打折吸引顾客,有时候顾客自己就可以和商家讨价还价,从而能够以自己满意的价格拿到新的手机。因为大家都知道,把手机摆在架子上或者堆在库房里对谁都没有好处。如果你比较细心,就会发现,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还有元宵节的元宵,在节前价格都非常坚挺,但是只要一过完节,价格就会一泻千里,通过大幅降价来销售这些即将积压的商品。这是因为过完节,需求量就会远远小于供应量,商家就不得不降低价格,来减小自己的损失。
由此可见,竞争就是市场的调节器。当存在竞争的时候,任何厂家都不可能将价格定得高于市场价格,除非他不想将自己的产品销售出去。由于竞争,在有一定利润的范围内,商场会将价格不断降低,但市场价格高于企业的成本时,说明企业生产一件产品,销售所得的收入就会所付出的成本,他就会增加产量。
事实上,只要存在竞争,没有垄断和欺行霸市,即使生产者追求利润极大化,消费者也不会吃亏上当。所以,这就是大部分经济学家推崇自由竞争的原因所在。
第七节 经济学家心目中的“乌托邦”——完全竞争市场
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虚构的一个理想中的世界。这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是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那里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需分配,人人从事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娱乐,那里没有酒店、妓院,也没有堕落和罪恶。在战争时期它雇佣临近好战国家的雇佣兵,而不使用自己的公民。
乌托邦虽然不存在,但是却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最为美好的乐园。
在经济学家的心目中,也有类似社会学家心目中的“乌托邦”,这就是“完全竞争市场”。和乌托邦一样,这也是一种“理想中的市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完全竞争市场,又叫作纯粹竞争市场,是竞争最极端的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
在这种市场类型中,市场完全由“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政府对市场不作任何干预,只起维护社会安定和抵御外来侵略的作用,承担的只是“守夜人”的角色。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上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
二、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同质性,不存在差别。也就是说,只要生产同质产品,各种商品互相之间就具有完全的替代性,这很容易接近完全竞争市场。
三、生产者进出市场,不受社会力量的限制。任何一个生产者,既可以自由进入某个市场,也可以自由退出某个市场,即进入市场或退出市场完全由生产者自己自由决定,不受任何社会法令和其他社会力量的限制。
四、市场交易活动自由、公开,没有人为的限制。
五、市场信息畅通准确,市场参与者充分了解各种情况。消费者、企业和资源拥有者们,都对有关的经济和技术方面的信息有充分和完整的了解。
六、各种资源都能够充分地流动。任何一种资源都能够自由地进入或退出某一市场,能够随时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一种用途中去,不受任何阻扰和限制。
这六个方面是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实际上这六个方面也是完全竞争市场所具有的明显特征。
让我们以农村的春联市场为例来说明完全竞争市场。在一个农贸市场中,春联的需求者大约有2000多农户,供给者为30多家零售商;这些供应商的进货渠道大致相同,且产品的差异性很小,产品具有高度同质性(春联所用纸张、制作工艺相同,区别仅在于春联所书写内容的不同);供给者进入退出没有限制;农民购买春联时的习惯是逐个询价,最终决定购买,信息充分;供应商的零售价格水平相近,提价基本上销售量为零,降价会引起利润损失。从这几点上看,春联的销售市场结构就是一个高度近似的完全竞争市场。
供应商在销售春联的过程中,都不愿意单方面降价。春联是农村过年的必需品,购买春联的支出在购买年货的支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其需求弹性较小。某些供应商为增加销售量,扩大利润而采取的低于同行价格的竞争方法,反而会使消费者认为其所经营的产品存在瑕疵(例如:可能是旧货,产品质量存在问题等),反而不愿买。
农村的集贸市场条件简陋,春联商品习惯性席地摆放,大部分供应商都将春联放入透明的塑料袋中以防尘保持产品质量。而少部分供应商则更愿意损失少部分产品暴露于阳光下、寒风中,以此展示产品。因此就产生了产品之间的鲜明对照。暴露在阳光下的春联更鲜艳,更能吸引消费者目光、刺激购买欲望,在同等价格下,该供应商销量必定高于其他同行。由此可见,在价格竞争达到极限时,价格外的营销竞争对企业利润的贡献不可小视。
在商品种类上,例如“金鸡满架”一类小条幅,批发价为0.03元/副,零售价为0.3元/副;小号春联批发价为0.36元/副,零售价为0.50元/副。因小条幅在春联中最为便宜且为春联中的必需品,统一价格保持5、6年不变,因此消费者不对此讨价还价。小条幅春联共7类,消费者平均购买量为3到4类,总利润可达1.08元,并且人工成本较低。而小号春联相对价格较高,在春联支出中占比重较大,讨价还价较易发生;由此,价格降低和浪费的时间成本会造成较大利润损失,对小号春联需求量较大的顾客也不过购买7到8副,总利润至多1.12元。
春联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时间性很强,仅在年前存在10天左右,供应商只有一次批发购进货物的机会。供应商对于该年购入货物的数量主要基于上年销售量和对新进入者的预期分析。如果供应商总体预期正确,则该春联市场总体商品供应量与需求量大致相同,则价格相对稳定。一旦出现供应商总体预期偏差,价格机制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将会出现暴利或者亏损。
由此可见,小小的农村春联市场就是完全竞争市场的缩影与体现。
从农村春联市场来看,从春联产品的同质性、厂商进入与退出市场没有障碍、买卖双方的数量很多以及信息的充分说明春联市场接近于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这种竞争的充分性主要来源于产品的同质性即产品之间的完全替代,而厂商的无数个保证单个厂商不能控制产品的价格,在模型中要求参与者数量是无数个,他们的经济行为对价格没有影响。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卖方完全受市场支配。由于竞争激烈,成本被压得相当低。生产者要对市场供求变动作出及时的反应。换言之,在卖方一点也无法控制的市场上,成本压不下来或调节能力弱,都难以生存下去。卖方就要在降低运费、减少商业开支等方面下功夫,此外,还要实行价格以外的营销手段,例如要热情周到地服务、为顾客准备好袋子方便携带、赠送一些礼物等等,借此吸引更多的顾客。
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理想的市场状态,是一种极端的市场情况,在现实经济中是不存在的。只有金融市场和农副产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虽然在现实经济中并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但是完全竞争的理论分析框架及其结论可以作为我们观察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一个参照系,可以使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得以简化,就好戏那个我们手里有了一把尺子、一面镜子,能够很好的加深对非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解。
第八节 牛奶为什么被倒掉——垄断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前一段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南京、成都等地相继发生了奶农和乳品企业把鲜牛奶倒掉的极端事件。
为什么要把牛奶倒掉呢?有人说,这是为了保住公司奶源,公司和奶农签订的是长期合同,不能随便毁约,无论是降价收购还是拒绝收购都会,都会打击奶农的积极性,导致丧失奶源,断掉未来的业务联系。在如今乳业诸强以规模优势争夺市场和资源的时候,如此做法,就是把自己的货源拱手相让,最后的损失不是倒掉这些牛奶能比拟的。
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不过,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不把这些牛奶送给那些需要喝奶但是没有钱买奶的人或者降价销售呢?
如果降价销售,当奶制品少时,想提升价格会变得困难,因为降价容易升价难,公司就要蒙受损失,更重要的是,如果降价销售,那么收购牛奶的价格降低,奶农们利润降低,就会导致部分奶农转行,那么以后也许会导致奶制品稀少,奶制品就会升价,消费者也许会用比现在更高的价钱买奶制品。
这些企业将牛奶倒掉,是垄断行业降社会经济效率的典型例子,其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利润。
什么是垄断?经济学家认为通过行政性、强制性手段维持高于合理水平的价格,人为压抑公众的消费需求就是垄断的必然。垄断性行业所从事的一般都是与决大多数人、行业息息相关的公共事业,例如电信、邮政、自来水、电力、煤气、铁路、航空等等。
网上流传的一个故事对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讲的入木三分。
某大公司的老总回到当年插队的地方看望老朋友,刚下车他就住进了镇里的一家招待所。经过一路的颠簸,领导身上汗渍渍的,他便想洗个热水澡。招待所条件有限,只有一个公用的澡堂。领导来到澡堂门口被一各服务生拦住:“先生,您要洗澡的话请先交纳15元的初装费。我们将会为您安装一只喷头。”
领导马上一愣,心想这招待所怎么这么宰人!但碍于身份,领导没有发作。
他交了钱刚想进去,却又被服务生拦住:“先生,对不起,为了便于管理,我们的每只?喷头都有编号,请您先交纳10元的选号费,选好的号码只供您一人使用。”
领导有些生气,但还是交了钱选了“8”号。服务生又说:“您选的是个吉利号码,按规定您还得交8元的特别号码附加费。”
“见鬼!”领导压了压火,说:那我改成4号。4号也不是什么吉利号码,总用不着交什么特别号码附加费了吧?
服务生说:“4号是普通号码,当然不用交特别附加费,但您得交5元的改号费。”领导无奈地摇摇头,心想当年这里的民风是何等的淳朴,没想到如今为了赚钱竟如此巧立名目,真是世风日下啊!领导交了钱后便理直气壮地问:“这下我可以进去洗澡了吧?”
服务生笑着说:“当然可以,您请。”领导瞪了他一眼,踱着步往里走。服务生突然又补充说:“对不起,我还得告诉您:由于4号喷头仅供您一人使用,所以不管您是否来洗澡,您每月还要交纳7元5角的月租费。此外您每次洗澡要按每30分钟6元的价格收费。另外,每月交费的时间是20日之前,如果您逾期未交,还要交纳一定?的滞纳金……”
“够了,够了,我不洗了!”领导气坏了,扭头就想走。服务生便问:“您真的不洗了吗?”
领导声色俱厉地说:“对!我永远也不在你们这里洗澡了!”
服务生微笑道:“如果您不再使用4号喷头了,那您还得交9元8角的销号费。只有这样您以后才能再也不用向我们交纳任何费用了。”
领导大怒,和服务生大吵了起来,要求见招待所的领导。
不一会儿,招待所的经理闻声赶来。领导一见经理来了,便高声嚷嚷着要投诉。经理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笑着对领导说:“先生,对不起,也许您还不知道,洗澡业在我们这里是垄断经营,还好你没有泡池子,不然还要收你的‘漫游’费呢。”
垄断的利润是极其可观的,有消费者指出现在随处可见IP电话卡以6至8折“挥泪”甩卖,电信部门却仍可乐此不疲。外人很难知晓其中的利润到底有多大。
再比如,现在市面上很难买到无碘盐,为什么?据《广州日报》报道,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无碘盐的利润低,而加碘盐中有暴利。有专家称,盐业公司从制盐企业购盐的平均价格为每顿400元到500元,其中加碘的成本只有每顿20元~25元,但盐业公司平均批发价格为每吨1500元~2000元,整个批发销售环节的价差高达4倍!而如此超额利润的实现,正是建立在“专营”即垄断这个前提之上的。
由独家垄断造成的社会成本是极其巨大的。垄断行业出现的问题是价格高,服务差。顾客多付了钱,还要受气。许多国家用政府管制价格的办法来对付垄断,但效果并不好。因为管制价格的公式是成本加利润。可是政府无法监督企业的成本。电信部门说市话亏损,邮政部门说普通信件业务亏损,自来水公司也说自己亏损。但是许多消费者都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亏损、搞不清亏损是怎么形成的,因为没有一个独立的会计或审计部门告诉我们垄断行业的成本到底是如何构成的。
在垄断情况下,社会的经济效率将降低。原因很简单,因为此时生产要素在垄断行业中的边际产出高于统一边际收益,说明要素没有实现最佳分配。为了改善要素的分配,应对边际产出高的垄断行业继续投入要素,直到其边际产出降低到在其他行业中得到的边际产出一样,即不再有超额利润,也就是价格要等于边际成本。
为了赚取利润,有时企业采取销毁产品的办法,例如将牛奶倒掉,这样可以使价格沿着需求线上升。这种浪费行为只有垄断行业才能做得到,或者政府和同业行会将众多的竞争者组织起来才能做得到。否则不大会有某个农民甘愿销毁自己的产品来帮助其他农民增加他们的收入。
当然,现在这种做法越来越少了。垄断行业或同业行会将产品“销毁”在生产之前,即:他们故意限制产量,攫取超额利润。但这种行会内对各企业限产的办法往往并不成功,因为个别生产者倾向于暗地里增加生产多赚钱。
垄断行业依靠其特殊的地位可以通过控制产量,迫使市场上出现需求线上任一点处的价格,将减少消费者剩余,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垄断行为造成的损失,与此种产品的需求弹性有关。如果弹性充足,如各种奢侈消费品,垄断造成的危害较小,因为价格太高时消费者可以拒绝购买。但对于弹性不足的商品如粮食、上下班的交通工具等,垄断可以使价格大大地偏离边际成本,经济效率严重地降低。
垄断企业所面对的价格就是消费者的需求线,它可以通过控制产量来控制价格。减少产量会造成市场上的商品稀缺(因为没有竞争者参与生产),价格将沿着需求线上升;消费者中有一部分不愿出高价而离开此市场,故需求量减少。其余的消费者处于无可奈何的境地,他不得不“愿意”成交。他确实是“愿意”的,因为没有人用武力强迫他,但他又确是被逼的,因为他明知被敲了竹杠,可是也没有办法,原因是他找不到别的愿意稍降一些价而仍能赚钱的竞争者。
近年来的趋势是将垄断行业的业务尽量分解成可竞争的。比如一条铁路,只有路轨是垄断的,其它如机车、客货车、售票、装卸、维修、通信等都可以引进竞争。再如电力系统,也只有输电线是垄断的,其它服务尽可能分散竞争。对于不得不垄断的那一部分也可采用有条件的承包投标的办法来管理。这样做虽能对垄断的弊端有所抑制,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既然要反对的是行业入口的行政障碍,就根本不需要主管部门连同各路经济学家张罗分拆或价格管制事宜。什么都不需要,只需要一纸文件,上面申明任何企业都可以经营任何一种业务,那就可以保证最优的经济效率。
需要注意,自然垄断跟政府所造成的行政垄断是不一样的。自然垄断是消费者投票投出来的结果,它背后没有强权。而行政垄断是在行业入口处设置障碍造成的,别的竞争者不准进入,进入就是违法。自然垄断,特别是创新的垄断——也就是由于知识产权产生的垄断,往往是不稳定的,随着新的形势的到来,它会被摧毁。而只有政府造成的垄断才是根深蒂固的。要反对的是政府造成的那种行政性的垄断,但同时要保护自然垄断,特别是创新的垄断。
第九节 我的地盘我做主——寡头市场
有人说,这世界说小不小,说大不大,不信请看:
如果想喝杯可乐,你只有两种选择:可口可乐或者百事可乐;
如果想吃一段快餐,你也只有两种选择:麦当劳或者肯德基;
如果想喝杯牛奶,你也只有两种选择:蒙牛或者伊利;
如果想购买一台电视,你同样只有两种选择:国美或者苏宁;
……
有一句很有名的广告词——“我的地盘我做主”,用在寡头市场非常恰当。在寡头市场中,也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在自己的地盘里呼风唤雨,傲视一切。
那么,什么是寡头市场呢?寡头市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呢?
寡头市场也称寡头垄断,是指一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有少数几家大厂商所控制的市场结构。
寡头市场之所以称为“寡头”,是因为在这个市场上只有一个以上的少数几个厂商,但是每一家的地位都举足轻重,对于市场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属于跺一下脚地就会震三下、说一句算一句的角色。
在寡头市场上,任何一个寡头在做出决策时,都必须把竞争者的反应考虑在内,因而既不是价格的制定者,更不是价格的接受者,而是价格的寻求者。
寡头市场有纯粹寡头和差别寡头之分,产品几乎没有差别,彼此依存的程度很高,叫纯粹寡头,主要存在于钢铁、尼龙、水泥等产业;产品有差别,彼此依存关系较低,叫差别寡头,存在于汽车、重型机械、石油产品、电气用具、香烟等产业。
寡头行业具有明显的“两大一高”的特点——大规模投入、大规模生产、高科技之称。这些苛刻的条件使得一般的厂家根本难以进入,再有钱的老板王这些行业门口一站,马上就会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做小本生意”的。同时,这些已经历经数十年上百年发展的“巨无霸”寡头为了保持自己对于技术的垄断和丰厚的利益,会采用各种手高压打击对手,绝对不会允许后来者抢占自己的市场份额。
在民用飞机市场里,一直以来,美国的波音公司和欧洲的空中客车两家公司是两家寡头。全世界天空飞翔的大型客机几乎都是这两家公司的产品。有统计数据{L-End}表明,民用飞机尤其是干线飞机市场,波音和空客已经完全瓜分了世界市场。
为了阻止其他进入这个市场,这两家公司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从他们扼杀庞巴迪公司中可见一斑。
大家对于庞巴迪应该不陌生,******耗资两亿购买的公务机就是庞巴迪生产的。庞巴迪是加拿大一家航空制造公司,一直活跃在支线航空领域,占据了20~92座支线飞机市场41%的份额。一直以来,波音、空客把精力都投注在干线飞机市场,不太关注支线飞机市场,所以,庞巴迪倒没有遇到波音、空客强有力的竞争。但是庞巴迪随着羽翼渐丰,开始寻觅更广阔的天空,由于不甘心干线市场被“双寡头”垄断,庞巴迪决定开发110座和130座的C系列民用飞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使用了大量类似于波音和空客的干线飞机技术,希望能在干线飞机市场分道一杯羹。
波音和空客本来是竞争激烈的对手,但是看到有新的对手想要加入进来,两者马上联合起来给与强烈的反击。两者没有权利禁止其他公司进入干线客机市场,但是他们利用自己强大的实力,对于其他合作企业跑出种种合作策略,恩威并用,采用又拉又打的策略,迫使其他公司出于对利益的考虑,不敢拿出实质性的行动来支持庞巴迪公司研发计划,即没有人向其出售发动机,也没有人敢向其订购大飞机。由于相关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庞巴迪公司凭一己之力无力回天,不得不放弃了进军干线飞机市场的计划。
实际上,何止庞巴迪一家曾经受到过“寡头”的打压,日本、荷兰、俄罗斯、印尼、中国的民机制造业都多多少少受到过民机寡头的打压。两大“民机寡头”可以容忍外来者进入狭小的支线飞机市场,但在大飞机市场里,是绝对不允许外来者来分一杯羹的。
寡头垄断是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二者折衷,这种市场结构往往并非某个政府的设计,相反恰恰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并在不同的行业得到印证,如美国汽车业的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投资银行业的美林、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等。产业经济学大师、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哈罗德·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指出,高效率的企业可以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并伴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优秀企业的良好绩效是因为效率而不是因为市场垄断造成的。也就是说,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其实是非常有效率的。
垄断虽然是竞争的矛盾对立面,但它的存在并没有消灭竞争,尤其是寡头垄断改变的只是竞争形式,而非竞争本身。如美国汽车市场一直呈现寡头垄断的格局,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制造商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另外,如果从国际范围、某一国来看,寡头垄断反而会使竞争大大加剧。比如美国的柯达胶卷可以被认为基本上垄断美国的胶卷制造业,但由于经济全球化,它必定受到来自日本富士胶卷等国外制造商的挑战。而一个国家只要充分开放商品市场,这个产业就可以达到较高的竞争性;若进一步开放产业投资市场,则竞争性就更高。
当今国际市场上,激烈的竞争足以使寡头垄断企业尽可能地努力进行研究和开发,尽可能提高效率,尽可能降低产品的价格。而不是像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的垄断破坏和降低有效的市场竞争,阻碍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寡头垄断的形成可以避免无序竞争,减少资源浪费。上世纪90年代初,地方航空公司如雨后春笋,上海、厦门、四川等16家地方航空公司相继冒出。民航公司从原来民航总局直属的9家,一下增至20多家,最多时曾达到34家。由于“春笋”过多,没过几年,市场上以机票打折为代{L-End}表的价格战长久地扮演了无序竞争中的主角,直接导致行业利润下降的严重后果,全行业都遭受了打击。1998年,这一矛盾激化到顶点,国内民航业出现全线负增长,导致全行业出现24.4亿元亏损。面对残酷的现实,民航把改革提上了日程。目前,民航计划对三大航空集团——南航、国航、东航进行重组、挂牌。
再从世界民航业的趋势来看,形成“寡头垄断”并非坏事,美国航空业也是在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后,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兼并、联合、重组,终于形成了以美国联合航空公司为首的六大航空公司支撑起美国新的航空版{L-End}图。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到,寡头垄断这种市场结构的最大化降低了市场的无序性。
寡头垄断也可以避免完全垄断的“唯我独尊”,使行业发展具有竞争的动力和潜力。日本铁路从组建初期至上世纪70年代末,就一直是国铁“一统天下”的局面,由于在陆地运输上的垄断地位,使得其集中统一的管理和垂直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在进行决策时还比较有效。但面对上世纪70、80年代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总公司在各地区的经营状况不相同,又决定其管理就必须平衡各方利益,不能专注于衡量经营状况的效益目标,加上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把公司运营实绩与利益补偿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原有全国大一统的管理模式被证明越来越不适应新的要求。
上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对国铁进行改革,先后拆分成七家公司,并通过租借、出售、上市等一系列的步骤,使实行改组后的各铁路公司仅十年的时间里,在铁路的经济效益、效率和服务质量上有显著的大幅度提高。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正好避免了完全垄断所带来的不利因素,使行业发展乃至于经济发展走上健康道路。
具体来看,寡头垄断是现代社会大规模生产的客观需要,寡头垄断组织具有综合优势。在资金筹集方面,由于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破产风险相对较小,因而它能得到利息较低、数额较大的贷款,使资金成本节约,资金有保证。
在生产方面,由于生产规模巨大,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获得规模效益,使单位产品成本大大降低。
在收集市场信息、进行广告宣传和运用销售渠道等方面,比其他企业有更多的优势。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可通过实行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内部管理体制,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还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由于一般实行多样化经营,所以企业总体风险较小,可在各种业务、各个方面平衡盈亏,因而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生存能力。
在技术进步和创新方面,由于有强大的财力支持,可以投入大量研究和开发费用,因而更有可能不断推出新产品。
当今产品技术含量日益提高,新产品的研制往往需要相当规模的研究人员长时间运用大量现代化仪器设备,寡头垄断企业的雄厚财力更可以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寡头垄断企业有能力综合利用科研力量和科研成果,进行系列开发和废物利用,产生出许多附带成果。
如果说寡头垄断企业在缺乏竞争的环境中,一般不会自觉地追求高效率,从而导致实际效率往往与最大可能效率之间存在巨大偏差,高效率只是寡头垄断企业自身天然优势带来的一种可能性的话,那么寡头垄断企业并非真正独占市场,这一点就使寡头垄断企业不得不追求高效率,从而使其高效率具有现实性。
1988年,美国中西部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当年玉米产量比预计下降35%,黄豆产量下降超过20%,大麦和燕麦的产量下降超过40%。随着灾情的发生和扩展,经济学家感到有必要对其后果作出预测,以便供政府参考,制定有关应变措施。
首先,旱灾已经大幅度减少了谷物的产量,将使谷物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在谷物需求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谷物的价格将大幅度上升。实际情况是当年夏天玉米价格上升了80%,黄豆价格上升了接近70%,小麦价格上升了50%。
其次,由于谷物是其它许多产品的基础,谷物价格的上升,养殖牛羊等各种牲畜的利润便相应下降,农民的积极性难免受到负面影响,于是农场里出现了提前宰杀牲畜的现象。结果在1988年,市场上可供选购的肉类供应量稍稍上升,虽然是短期现象,却引起了肉类价格的轻微下降。
另外,谷物作为养鸡场的主要饲料来源,其价格大幅度上升必然导致鸡的数量下降,鸡肉和鸡蛋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价格因此略微上升。与此同时,农产品的价格上升引起相关替代产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实际情况正是如此,在当年7月间,不受中西部旱灾影响的其他农产品(包括蔬菜和水果)的价格就已经上升5%。
我们知道,价格对于经济有一种调节作用: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这是生产厂家就会增加产量,而消费者就会降低消费;当供过于求的时候,生产厂家就会抑制生产、刺激消费。经过价格的调剂,使商品达到一种均衡,消除经济中商品的短缺和过剩。
举个例子来说,2008年1月10日,一场50年罕见难遇的特大冰雪灾害袭击了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了广东、广西、湖南、贵州、湖北、四川等17个地区不同程度受灾。由于灾害严重,导致电力告急,使生产电力所需的煤炭供不应求,引起电价上升,结果电力出现了多余。而高价而供不应求的煤炭,促使很多企业家集资开发煤矿,招聘更多的工人,结果打跑了资金市场和劳动市场的原有平衡。所以说,均衡比西市全面的,如果有一种商品不平衡,其它商品就不可能达到均衡。只有当全部的商品、劳务和生产要素都达到了供需均衡,这在经济学上就称为一般均衡。
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只有所有的骨牌都站立完好的时候,才能够达到均衡,只要有一张牌倒下,那么所有的牌都会倒下。就像美国的旱灾一样,灾害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导致了一系列的变化。可以说,只要有一个因素发生变化——新科技的应用、流行风格的变化、政治因素、某种原料的短缺、新市场的开辟、自然灾害,甚至某位关键人物的健康等等——都可以产生新的需求,改便原来的市场均衡情况。就像上面所提到的偶然的旱灾和冰灾的例子,都对经济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例如,1979年,伊朗进行了一项改革,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石油价格上升,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人们对汽车的需求下降,从而使得数以千计的钢铁工人失业;而1997年,由于俄罗斯价值数十亿的垃圾债券违约,有可能引起世界债券市场的震荡,这使得美国和欧洲市场的股票和债券市场上数万亿美元不得不进了调整。这正像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长远来看,消费者总是时尚高效的产品,而生产者总是致力于降低生产成本。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能够打破一般的均衡的因素总是和新的技术变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用计算器产业的发展来说明这一点:
计算器最早是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制造出来,那个时候一个计算器重达40磅,发出巨大的噪声,而且只能够进行加、减、乘、除等简单的四则运算。更要命的是,没有储存能力,运算一个复杂的问题时,需要20至25秒钟的时间。
现在计算器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价格便宜,人人都有能力购买一台。但是,在计算器刚发明出来的时候,却不是这样子的。
这些巨无霸计算器只能在一些大型公司里才能见到,当几台计算器同时工作的时候,发出的响声震耳欲聋。此时每台设备的价格为几百美元,在当时来说还是很高,私人很少拥有。
后来王安实验室在20世纪60年代发明了电子计算器,是计算器有了巨大的进步。这种计算器比现在的个人计算机稍大一些,并且有几个键盘和惟一的主处理器相连。它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并且有一个可以记忆的存储。它的主要优势在于高运算速度和没有噪音。但是价格也很可观,一台这样的设备价格在1500美元左右。
到了20世纪70年代,计算器生产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计算器的体积变小,出现了掌上计算器,不过这个时期的计算器只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并且没有记忆功能,价格更高达几百美元。
接下来的几年,计算器的技术获得了突破,小型电子零件(硅片)开始批量生产,使得计算器的成本降低。
由于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利润也跟着上升。很多企业受到利益的吸引,开始进入计算器市场。大量企业制造出无数的同类产品。这样一来,供应量大大增加,产品价格也迅速下降。
电子计算器价格的下降,导致机械计算器市场迅速销声匿迹。由于这种产品的市场需求减少到零,很快退出了该行业。电子计算器的价格不断下降,以前没有拥有计算器的人纷纷开始购买。
到了1973年,计算器在折扣店里的价格降到每个60美元到70美元,到1975年,计算器的年产量达到1810万个,平均价格也降到了62美元,到1983年,计算器的平均价格降到了30美元以下,销量则突破3090万个。现在,用几块钱就可以买到一个基础运算计算器。1987年计算器的产量达到3380万台,计算器更是得到了普及。
然而这仅仅是计算器自身市场一般均衡的变动。事实上,计算器市场的均衡被打破,更大范围内的均衡被打破,当机械计算器被淘汰的时候,多年以来从事生产和维修这类复杂设备的工人发现自己已经找不到工作了。而与此同时,从事电子计算器生产、销售的工人需求却大量增加。计算器市场均衡的变动,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重新分配。
而计算器市场均衡的变动,也导致了资本市场的变动。生产电子计算器的切也得到了大量的资金,而生产机械计算器企业的原有资本迅速贬值。那些曾经作为会计公司、银行和其他企业重要资产的机械计算器很快失去了自身的价值,被更为廉价、更为高效的计算机所替代。
电子计算器价格的降低,使所有人都有能力买到新型计算器,这样,就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很多行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到这些行业的供求状况和产品价格。
由此可见,计算器行业中的技术变革会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每一个人都面临一个与从前不同的价格结构,都要对自己的消费做出相应的调整。劳动力对新的技能需求做出反应,劳动力资源在市场中重新分配。资本也得到重新配置。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一点,就会发现,不只是计算器产品,在千百万产品中,技术变革只是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的手段之一。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行各业的企业家会竭尽全力进行创新。这些创新包括开拓市场、重组企业、改进管理等,正是这些行动导致经济中一般均衡处于经常的变化之中。
由此,我们可以说,经济体系具有自动走向一般均衡的倾向,但经济活动所面临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商业的、社会的因素)、技术水平和消费者偏好都处于不定期的变动之中,所以一般均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济发展就是市场状况从一个均衡走向另一个均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