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来去无踪的金融巨鳄——热钱
在当今中国,现在股市大跌、楼市泡沫、农产品涨价,所有这一切都和一个词联系在了一起——热钱。
那么什么是热钱?热钱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热钱,又叫游资,或者叫做投机性短期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它流动迅速,热钱的唯一目的就是以最大的风险换来最高的报酬。国际间短期资金的投机性移动主要是逃避政治风险,追求汇率变动,重要商品价格变动或国际有价证券价格变动的利益,而热钱即为追求汇率变动利益的投机性行为。当投机者预期某种通货的价格将下跌时,便出售该通货的远期外汇,以期在将来期满之后,可以较低的即期外汇买进而赚取此一汇兑差价的利益。
热钱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外汇、股票及其衍生产品市场等,具有投机性强、流动性快、隐蔽性强等特征。
热钱是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无论是发生在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还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热钱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97年,泰国经济疲弱,许多亚洲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和韩国等长期依赖中短期外资贷款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偏高并大多维持与美元或一揽子货币的固定或联系汇率,这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猎机会。由美国知名炒家索罗斯主导的量子基金乘势进军泰国,大量卖空泰铢。
结果,1997年第一季度就有19亿美元的净资金流入泰国,第2季变成62亿美元净资金外流;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印尼与菲律宾于96年共获得478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入,97年却变成300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出。
这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而实行自由浮动,从而引发了一场泰国金融市场前所未有的危机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影响到它们的股市,大多数东盟国家的股票市值至10月底都下跌了20%以上。
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迅速采取了有力的调控措施,成功地捍卫了港元联系汇率制。但香港股市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16800多点跌至9000点左右。
紧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
在金融危机中,韩国的大企业纷纷遭殃,又连累了一大批为其生产配套设备的中小企业。企业的大量倒闭使韩国银行呆帐和坏帐剧增,信誉大幅度下降,几乎已不可能到国际市场上融资了,到期应偿还的外债却越来越多。随后,东南亚和韩国的金融风暴很快刮到了日本,使原本就不景气的日本经济愈益恶化。
1998年上半年,金融危机给东亚经济造成的巨大杀伤力不断显现,大多数东亚国家的经济跌入谷底。
尽管各国的货币都已大幅度贬值,但出口仍呈下降趋势。内外投资也呈持续减少的态势:在国内,由于金融危机造成高利率和货币贬值,私人投资者极其谨慎;海外投资由于担心金融危机造成东亚地区投资环境的恶化,进入的数量锐减,而大量本地资金却因对本地区经济前景捉摸不定而逃逸。
危机造成的另一个苦果就是通货膨胀:1998年6月,菲律宾的通货膨胀率达10.7%,泰国6月份通胀率亦为10.7%,1998年5月一个月,印尼的通胀率就达5.24%。
由于出口不振、投资乏力和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失业已成为不少东亚国家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韩国1998年4月的失业率比一年前增加了一倍以上,1998年5月,菲律宾的失业率高达13.3%。
1998年8月,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俄罗斯、俄股市、汇市猛泻。之后不久,巴西金融市场持续动荡汇市和股市大泻。俄罗斯和巴西的金融动荡{L-End}表明亚洲金融危机已对世界金融市场产生破坏性影响。
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我们可以注意到国际热钱这头不断兴风作浪的金融鳄鱼屡试不爽的手段。
首先,它用大把的美元把股市迅速炒高,然后,在股市狂涨之后,热钱股东们便在一个高度迅速抛出股票,这有造成了股市的大跌,比如2008年6月18日和19日,上证指数10连阴狂跌19.15%之后,18日上证指数狂拉146点,上涨5.24%,紧接着19日,大盘有惨烈下跌193点,跌去6.54%,这便是热钱操纵股市的标志。如果此时投资者如果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还盲目跟进,必然赔的血本无归。在这种大起大落之间,热钱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原来的资本已经翻涨了几倍。
如果到了最后,反反复复赚了几回后,热钱投机者还没赚够,它们还会借贷给中小企业,不过千万不要以为他的借贷是想等着收企业的本金和利润。通常他(热钱机构)会提出一个银行高一些的利率,而且要你以企业的股份作为抵押,你也许认为自己会在贷款到期时还清,但是大部分企业都不能做到,这也正是热钱所期望的。等到续约几次以后,你发现自己的公司已经是别人的了,而自己辛苦创造的企业已归属了他人。
其实,即使热钱不在金融市场上拨云弄雨,他们还是能够在目标国赚到利润,只要目标国的利率够高、汇率持续升值,那么等到热钱离境时,它的资本也已经增值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到处行动的原因。
热钱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市场有着非常大的危害,金融学家们一直没有放弃对于国际热钱的深入分析。但是如何甄别热钱以及确定热钱的数目大小,却非易事。所以经济界有“预测准热钱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说法。因为热钱并非一成不变,一些长期资本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转化为短期资本,短期资本可以转化为热。但是,即使再难以预测,总会流下蛛丝马迹的,只要我们留心,就可以抓住狐狸的尾巴。
首先是热钱进来对经济造成推波助澜的虚假繁荣。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热钱在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同时,乘机在其他市场如房地产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其他市场不断寻找套利机会。如最明显的莫过于房地产市场。最近两年多来,我国房地产价格直线上升,全国房地产价格涨幅在12%以上,远远超过消费物价指数,尤其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一些大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20%以上,甚至达到50%。即使2004年严厉的宏观调控也没有抑制房价的急剧上涨,因此,不能排除一些套利资本进入了我国的房地产市场。
其次热钱大量进入,加大外汇占款规模,影响货币政策正常操作,扰乱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加剧通货膨胀的压力。2004年全年基础货币投放达到6600多亿元人民币按照测算大约1000亿美元的热钱流入,就有8000多亿元人民币,因此,仅仅热钱流入就超过了全年的基础货币投放额。这迫使央行大量运用央行票据强行冲销,仅2004年央行就发行了近1.5万亿元票据对冲,这大大增加了央行的操作成本,同时也使得我国货币政策主动性不断下降,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再次,热钱流入,人为加大了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压力。我国现行的汇率体系,以及美元持续贬值,才能吸引热钱进来。因此,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随着流入热钱的增多,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会越大。最后,热钱的流出,也同样会使经济剧烈波动。随着美联储7次升息,美元利率提高增强美元吸引力,加上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不确定性增加,如果热钱大规模迅速流出,就会使一些投机气氛较大的市场价格会大幅波动,如房地产价格迅速回落、债券价格以及股票市场大幅震荡等。
如果发觉热钱进入,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抵抗热钱,在理论上抵抗外资热钱的方法:
1、全面通胀,让物价全面上涨,但老百姓承受不起;
2、提高准备金率,但这招对中国股市影响有限;
3、另外寻找一个分洪、泄洪之地,比如让房地产市场再度亢奋,但市民们受不了;
4、加快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一步快速到位,宣布几年之内不升值了,但外贸企业就会因此大量破产,失业问题无法解决;
5、对进行扩容。采取的措施包括鼓励已上市优质国有企业整理上市及公开增发,或者加速红筹股的回归,还包括允许外资企业发行A股等。
第二节 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博弈——商品倾销
2006年10月7号,欧盟正式{L-End}表决通过了针对中国皮鞋征收的反倾销税的提案。其中作为中国皮鞋主要出口商的温州制鞋企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事实上在2006年的4月份,欧盟就开始对中国皮鞋征收临时性反倾销税了,这直接导致了出口额的明显下降,很多温州小型制鞋企业甚至出现了零订单的现象。欧盟对中国制鞋企业征收反倾销税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皮鞋价格太低了,欧盟生产商的平均价格是30~70欧元,中国的出口价格却只有10欧元,反倾销是他们为了支持本国企业,保护本国市场所采取的一个手段。
如果大家留意的话,就会发现,中国产品这几年在国际上被指控倾销的的事件越来越多。不仅仅是皮鞋,纺织品,打火机等都有被国外指控倾销的经历。实际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经深受影响。
那么,什么是倾销呢?为什么会有反倾销呢?为什么中国商品会屡屡被指控倾销呢?这要从什么是商品倾销说起。
通俗地说,商品倾销就是厂商以低于商品成本的极其低廉的价格在某一地区销售商品,以达到消灭竞争对手,垄断整个市场的目的。倾销通常会因为商品价格多地而给进口国造成一定的损害,所以倾销被视为一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为WTO所禁止,因此反倾销也成为各国保护本国市场,扶持本国企业强有力的借口和理由。
一般来讲,倾销是一种人为的低价销售措施。它是由出口商根据不同的市场,以低于有关商品在出口国的市场价格对同一商品进行差价销售。
出口商这样做,其动机和目的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为了销售过剩产品,有的是为了争夺国外市场,扩大出口,但只要对进口国某一工业的建立和发展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威胁或实质性阻碍,就会招致反倾销措施的惩罚。
应该说,倾销是一种不公平竞争行为。在政府奖励出口的政策下,生产者为获得政府出口补贴,往往以低廉价格销售产品;同时,生产者将产品以倾销的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从而获得在另一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并进而消灭竞争对手,再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高额利润。
倾销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低价”。当年,日本的电视为了打开韩国市场,本来在日本卖5000元一台,现在出口韩国只卖4000元,从而增加自己的商品竞争力,在韩国的销售量大跌,但却扰乱了韩国的本土电视机行业。
许多国家为了维护自己国家企业的利益,往往会用对采用反倾销手段。为了制止倾销而采取反倾销措施应该说是合理的,反商品倾销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护本国的相关产业不受损害,但是现在很多的国家把反倾销当作贸易战的利器,用以打击竞争对手。但如果反倾销措施的实施超过了其合理范围或合理程度,反倾销措施也会成为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从而对国际贸易的扩展造成阻碍性影响。例如,武断地认定原本不存在倾销行为性质的商品为倾销商品,或无根据地夸大倾销幅度,从而无理地实施反倾销措施或不适当地提高反倾销税征收金额,这些都会阻碍正常进口贸易的进行。反倾销要按照公正客观的原则进行,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操作,不可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产业,而动辄举起反倾销的大棒,去打击自己的竞争对手。
1962年,由于气候原因,美国农产品收获季节早于加拿大,在美国马铃薯大量上市时,加拿大的马铃薯还未收获,这时美国出口到加拿大的马铃薯非常便宜,加拿大决定根据“正常价格”与出口价格的差异征收特别倾销税。美国政府认为,加拿大的征税行为是一种非关税壁垒,并向GATT申诉,要求解决加拿大对进口马铃薯征收反倾销税的问题。1963年1月2日,加拿大取消了该项税收。
所以,进行正当贸易的厂家也要用勇于面对国外的反倾销,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在面对国外的反倾销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合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反倾销》等条例,通过调节争端的机制维护自己的利益。
温州是中国打火机主要生产基地,产品主要销往欧盟各国,年外贸销售量6亿只,占全球金属打火机市场总量的70%。
2001年9月,欧盟就对温州打火机启动技术壁垒的CR程序。2002年5月,欧盟又启动反倾销贸易壁垒制裁温州打火机。
面对欧洲的反倾销制裁,温州打火机行业积极组织15家企业进行“产业无损害抗辩”。理由是,温州出口欧盟的打火机与BIC等公司生产的打火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是金属可充气打火机,而后者是一次性塑料打火机,两者的材料、工艺、结构、档次和价位大相径庭,中方根本就不存在对欧洲打火机造成产业损害。而且,中国打火机产业均属民营企业,不存在政府补贴问题,构成低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因此,其产品不属于“低于成本销售”的倾销范畴。
同时,他们还组织东方打火机厂提出申请“市场经济地位”的诉讼目标。与此同时,在中国生产一次性塑料打火机主要基地的宁波市,新海电子制造有限公司等4家制造商也与温州的“东方”实施同一诉讼方案。他们以规范化经营为后盾,要求公平计算产品的真实成本,进而以此否定倾销。
2002年9月至12月,欧盟官员多次来温州,对“东方”、尼博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产品、销售、财务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核查。最终对应诉企业提出的意见和事实予以理解和认可,{L-End}表示将如实向欧盟报告。去年10月上旬,欧盟宣布包括温州“东方”等在内的5家申请市场经济地位的中国打火机企业,其申请目标全部获得通过。这一重大成果为中国企业打赢这场“洋官司”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对于此次胜诉,温州打火机协会会长周大虎说,我们从中初步学会了WTO和国际贸易游戏规则。今后要成为应对反倾销的赢家,首先是按国际贸易规则办事,这样才能有应诉的资格,才能得到国际贸易法则的保护。
第三节 美国大豆为什么这么疯狂——贸易补贴
现在中国反对转基因大豆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的转基因大豆短短几年之内,就几乎占领了中国的大豆市场。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累计进口大豆3743.6万吨,比上年增长21.5%,价值21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0.1%;2009年头两个月累计进口大豆629万吨,同比增长15.1%;价值25亿美元,同比下降16.4%。
为什么美国的大豆能够如此疯狂呢?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美国的转基因大豆价格低。之所以这样,关键在于美国对于美国国内大豆种植者进行补贴的缘故。
什么是贸易补贴?补贴(Subsidies)是指一个国家政府或公共机构,采用直接或者间接地方式向某些企业提供的财政捐助以及对价格或收入的支持,以直接或间接增加从其领土输出某种产品或减少向其领土内输入某种产品,或者对其他成员方利益形成损害的政府性措施。
补贴一般是一种政府行为,不仅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补贴行为,而且还包括政府干预的私人机构的补贴行为。而且补贴具有专向性,是有选择或有差别地向某些企业提供的补贴。
美国是世界经济第一个大国,其产业结构和核心竞争力都处于优势地位。美国的农业非常发达,其农业劳动力在美国总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不到3%。但是,就是这不到3%的人口,不仅养活了所有的美国人,还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在国际市场上,美国的小麦、大豆和玉米占有率分别高达45%、34%和21%以上。美国的农业之所以如此强势,除了和美国的农业体制、科技进步有关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实施的农业补贴政策。
有了美国的农业补贴,美国农民无论是种小麦、大豆、玉米等,都不用太担心自家种的农作物卖不出去,或者遭遇自然灾害而血本无归。
据经合组织估计,美国政府每年对农民的补贴约为400亿美元,平均每100美元的农业产值中,有20-30美元来自政府补贴。总的看来,美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形式繁多,花样各异,概括起来主要有贷款差额补贴、固定直接补贴、反周期补贴和灾害保险补贴等。
贷款差额补贴可以说是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基石,具体的实施办法是政府预定某种农作物的销售价格(实际上是最低保护价),农民在播种季节前,可用未来的农作物产量作为抵押品,并根据按最低保护价计算出的金额向政府申领贷款。农作物收获后,当市场价格高于最低保护价时,农民可按市场价格销售农产品,偿还所借贷款,多出部分就是利润,归农民自己所有;当市场价格低于最低保护价时,农民按市价出售农产品后,在偿还政府贷款时,就可以从中扣除实际出售收入与保护价之间的差额,不需要全额偿还所借贷款。市场价格与最低保护价之间的差额就是政府向农民提供的直接补贴。
固定直接补贴是一种不与农产品产量和价格挂钩的固定补贴。对愿意参与该计划的农民,政府预先确定作物的面积和产量基础,并对每种补贴农产品规定一个固定的直接补贴率,以此计算向农民提供的直接补贴额。
反周期补贴是政府向农民提供补贴的又一种形式。通俗地说就是,当农产品价格下跌时,政府增加对农民的补贴,农产品价格上升时就减少补贴。
此外,政府还提供一般的务支持,包括提供对大豆的研究、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检测检验、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等方面的支持。
有了这么多名目繁多的补贴,平均每个美国农户每年能从政府那里得到1万多美元补贴。美国农业补贴条款的适用范围很广,被纳入农业补贴范围的农产品包括:玉米、高粱、大麦、燕麦、水稻、大豆、油料、棉花、奶类、花生、糖类、羊毛和马海毛、蜂蜜、苹果、干豆类等大约20种农作物,几乎覆盖所有大宗农产品。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1年,联邦政府农业直接补贴已占农场农业总收入的11%,占农场农业净收入的42%。
以美国大豆为例。由于美国政府的补贴,从1998年开始,美国大豆的单位生产成本已经高于其单位收入,而且1998年至2001年,美国大豆的单位收入不断下降,成本与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没有美国政府对豆农的补贴,豆农从市场上获得的收入已经远远不能弥补其对大豆生产所投入的成本。从1999年9月到2001年8月,美国大豆生产者接受的市场价格比单位生产成本平均低30%。1998年到2002年,美国平均每公顷大豆累计的全部市场收入比累计的全部生产成本低675美元。但与此相反的是,美国大豆种植面积不减反增,从1997年的2833万公顷增长到2000年的3006万公顷。
根据国际农业政策理事会(IATP,2004)的分析{L-End}表明,1998~2003年,美国大豆的出口价格一直低于其出口成本。其中,1999~2002年的出口倾销程度平均高达24%。可见,尽管美国大豆出口成本高于出口价格,出口无利可{L-End}图,但由于补贴的作用,美国大豆出口仍然能够保持稳步增长。
美国国内大豆补贴所产生的大豆超额供给,对世界市场大豆价格形成打压作用,压低世界市场大豆价格,影响了世界其他大豆生产国农民种植大豆的收入。压低中国国内市场大豆价格。中国自1996年起全面放开大豆市场,大豆进口从1996年的111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2023万吨,已超出国内生产量20%。其中,美国大豆占中国进口量的40%以上。由于美国大豆补贴压低了国际市场价格,从而压低了中国国内市场大豆价格。1998~2001年,中国大豆价格不断下降,每吨批发价从1997年的3104元下降到2001年的2074元,下降幅度达33%。
同时还影响了大豆主产区农民增收。由于美国的巨额大豆补贴压低了世界市场价格,通过进口链条传导到中国国内市场,直接影响到中国农民增收。仍以1998~2001年为例,由于全球市场大豆价格低迷,中国大豆亩均纯收益呈下降的趋势。1998年,大豆亩均纯收益为64元,1999年下降到56元,2001年降到历史最低的33元。1998~2001年,大豆亩均纯收益平均为51元,比1993~1997年下降59%。1999~2001年,中国主产区大豆出售价格平均为1800元/吨,年均大豆产量为1502万吨,美国大豆补贴每压低价格1%,就会使中国豆农年收入减少2.7亿元。
美国对于大豆的补贴,严重挤压了中国国产大豆生产。受巨额补贴的美国大豆进口的激增已经严重挤压中国国产大豆的市场空间。而且随着沿海地区外资主导的大型加工厂逐步取代内地企业,对国产大豆的采购将进一步萎缩。
由于贸易补贴会是外国同类的企业受到不利影响,极容易导致不公平贸易竞争。所以,在国际贸易中,关于贸易补贴的争端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反补贴和反倾销一样,成为了当前国际贸易中的突出问题。为了规范反倾销和反补贴的行为,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了《反倾销协议》与《反补贴协议》。而世界各国为了保护国内的产业,也都根据相关规定,制定了各自的反倾销、反补贴立法,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征收反倾销或者反补贴税。
经济全球化需要贸易公平化和自由化,只有消除了贸易补贴、关税和保护主义,才能够真正实现共同发展。
第四节 团结起来力量大——经济一体化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经济年均增速高于世界同期6.8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超过6倍,
贸易总额由世界第29位跃居第3位,
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
这是国家统计局在“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开篇时的一连串数据,这些数据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让我们看看更多的数据吧,看看这三十年间的巨大变化吧:
1978年,我国GDP只有3645亿元,而2007年上升至24.95万亿元,年均增长9.8%,而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只有3.0%;
经济总量年平均增速9.8%,不仅明显高于1953年至1978年平均6.1%的速度,而且与日本、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年均增速不相上下。
30年来,我国GDP世界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我国2007年GDP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1.8%上升到2007年的6%。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1979年至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1%。其中,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1985年翻了一番,1993年再翻一番;1999年跨上1万亿台阶,2003年超过2万亿元;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达到51322亿元。
为什么这30年间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开国门,面向世界,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激发了自己的巨大能量,所以取得了这么辉煌的成就。
冷战结束,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跨国直接投资突飞猛进,贸易自由和资本流动自由成为时代的主题,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不可阻挡的新世纪潮流。
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著名的《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写道:我们所处的时代,变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其中最惊人的变化也许是全世界正迅速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体。现在我们恐怕再也不能谈什么美国的经济了,因为它同其他国家的经济已经密不可分。今后也不会再有什么欧洲的经济、日本的经济或第三世界的经济。
美国的公司在日本生产、提供和销售的货物与劳务价值810亿美元。这到底属于美国的经济,还是日本的经济?土耳其在伦敦购买的韩国股票,是属于韩国的经济、英国的经济,还是土耳其的经济?毋庸置疑,这一切实际上都属于一个经济体,即新的全球经济体。随着2000年日益迫近,这种全球经济也日趋繁荣起来。
在世界范围内,全球经济一体化指的是各国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建立多国的经济联盟。在这个多国经济联盟的区域内,商品、资本和劳务能够自由流动,不存在任何贸易壁垒,并拥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监督条约的执行和实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
经济一体化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的地区组建成一体化经济集团,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在经济一体化地区,实行自由贸易和生产要素自由转移,市场竞争程度越高,经济效率就越高,经济资源配置也就越趋于最优状态。一体化经济集团内各企业为应付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必然增加投资,更新设备,采用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势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能缓解社会产业转型的困境,具体来说是由于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各国经济要素的不平衡。只有全球一体化,才能使不平衡趋向平衡,在此过程中便能提高社会功效,缓解矛盾。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各国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商品和劳务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跨国流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跨国公司的活动日益频繁。各国政府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放开以前对外国公司封闭的产业,更强更广泛的区域贸易集团化运动,资金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降低关税壁垒的长期影响,认同并强化了一体化的潮流。
经济一体化组织一般可以根据市场融合的程度,分为以下六类:
1.优惠贸易安排。即在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给予特别的关税优惠,这是经济一体化中最低级和最松散的一种形式。1932年英国与一些大英帝国以前的殖民地国家之间实行的英联邦特惠制就是这种形式的代{L-End}表;
英联邦特惠制是英国和英联邦其他成员国之间在贸易上互相提供优惠待遇的制度。目的在于防止其他国家势力渗入英联邦市场。1932年渥太华帝国会议上制定。原称“帝国特惠制”,英殖民地相继独立、英帝国改称英联邦后改现称。1973年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后逐步取消。
2.自由贸易区。即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一个贸易区,在区内各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区内商品的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留对非成员国的原有壁垒。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把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增进了地区合作,最突出的{L-End}表现就是缓解了1994年底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而且促进了三国贸易投资的扩大。随着各成员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取消,自由贸易区内的规模日益扩大,区内贸易占各成员国总贸易的比重均有所提高。
3.关税同盟。即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同时协调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政策,建立对外的统一关税。这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又更进了一步,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典型的有欧欧洲共同市场。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三国于2007年10月宣布将在欧亚经济共同体框架内建立关税同盟。根据协议,关税同盟正式运行后,俄哈白三国将形成统一关税区,除汽车进口税和石油出口税在过渡期内继续按各国规定征收外,三国内部将简化海关程序,绝大多数商品实行免税流通,并对外实行统一关税。
4.共同市场。也就是各个成员国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贸易限制,使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贸易自由化,而且实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典型的如欧洲统一市场。
南方共同市场(简称“南共市”,South American Common Market——MERCOSUR)是南美地区最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共同市场。该组织宗旨是通过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加强经济互补,促进成员国科技进步,最终实现经济政治一体化。
根据签署的条约,有关筹备南共市的工作应于1994年底完成,所有成员国应努力协调工业、农业、外贸、货币和劳务等方面的宏观经济政策,建立共同对外关税,内部逐步减免关税,从而逐渐实现商品、资金和劳务的自由流通,形成自由贸易区,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5.经济同盟。即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成员国之间不但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起对外的共同关税,而且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如当年的欧洲共同体。
欧洲统一思潮存在已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高潮。1951年,欧洲一体化先驱让·莫内和法国外长舒曼首先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即舒曼计划),旨在约束德国。1951年4月18日,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6国签订了为期50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1955年6月1日,参加欧洲煤钢共同体的6国外长在意大利墨西拿举行会议,建议将煤钢共同体的原则推广到其他经济领域,并建立共同市场。1957年3月25日,6国外长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两个条约,即《罗马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1965年4月8日,6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2年2月1日,各国外长正式签署马约。经欧共体各成员国批准,马约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过渡。自2009年12月1日开始,世贸组织正式开始使用“欧洲联盟”这一名称。
6.完全经济一体化。这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成员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上完全统一,在国家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区域内商品、资本、人员等完全自由流动,使用共同货币。比如现在的欧盟。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是有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主要经过三个阶段: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欧盟实际上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欧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现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组织,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欧盟成立以后,经济发展快速,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增速达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1997年的1.9万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万美元。欧盟的经济总量从1993年的约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仅10万亿美元。
欧盟经历了6次扩大,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超过4.8亿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际联合体。
2003年,欧盟制宪会议筹备委员会全体会议就欧盟的盟旗、盟歌、名言和庆典日等问题达成了一致。
欧盟的会旗,1986年5月29日正式悬挂,会旗为天兰色底,上面有12颗金黄色的星,{L-End}表示欧洲联盟12个成员国。制作会旗的目的是{L-End}表示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增强人们对欧洲联盟和欧洲同一性的印象。
欧盟的会徽:1988年1月开始使用,会徽的底呈蓝色,上面12颗星围成一个圆圈,象征着欧共体12个成员国,圆圈中间为各成员国国名。
欧盟的盟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
欧盟的铭言:“多元一体”。
欧洲日:每年的5月9日。
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euro)?1999年1月1日正式启用。除英国、希腊、瑞典和丹麦外的11个国家于1998年首批成为欧元国,这些国家的货币政策从此统一交由设在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负责。2002年1月1日零时,欧元正式流通。截至2008年1月1日,欧元区成员国有15个。2009年1月1日,斯洛伐克加入欧元区,欧元区扩大至16国。
全球经济一体化,意味着所有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壁垒全部被解除,这将是一个经济高度协调发展的世界。虽然全球经济一体化任重而道远,但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建立了各种经济组织和联盟,朝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努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