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 亚当·斯密
1723年,英国诞生了易纬吕氏和海关官员的儿子。他对求学有很浓的兴趣。14岁时,他开始进入大学学习,17岁时就获得了硕士学位。16岁时,他得到一项奖学金,来到牛津大学攻读哲学、法学和伦理学。
在旁人眼里,他是一个神情恍惚、嗯。他自称“除了书对其他一切都无所求”。因为专心思考问题,她会{L-End}表现出一些奇怪的举动。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他在做礼拜的时候独自发笑。有一天早晨,他沉浸于所思考的问题中,穿着睡衣呕出宿舍15英里,直到附近教堂的钟声把他惊醒。还有一次,他一边走路,一边和朋友讨论问题,结果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深坑里。
这个人就是亚当·斯密,后人称他为经济学之父。1776你那,他出版了花费了10年时间写成的《国富论》,他以经济自由为中心思想,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揭示了资产阶级经济体系的内在联系,建立了完整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则,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价值的尺度。奠定了他无可争议的经济学创始人的地位。在这本流传了200多年的伟大著作中,有一段广为传诵的话:
一般来说,每个人并不打算去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能促进多少公共利益。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利益。但在这么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他去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目标。由于追求自己的利益,他实际上促进了社会的利益,这种效果甚至比他专门去增进社会利益时产生的效果还要大。
这就是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论断。它揭示了人们在市场活动中,由于追求自利而导致社会财富增加的奇妙原理。亚当斯密的这段话和整部《国富论》,因此成为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和源泉。后世的经济学家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围绕“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而展开的。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
第十六节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剑桥大学教授,新剑桥学派的领导人,在他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宣称资本主义是内在不稳定的;没有向“充分就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斯密的自由模型只是在充分就业时适用的一个“特列”,现实的竞争是不完全的、就业也是不充分的;政府必须对货币和财政领域进行干预(看得见的手),面对经济衰退萧条政府应主动扩大投资和增加支出,扩大需求、重建信心,甚至保持必要的赤字。他鼓励主妇大买特买、鼓励政府疯狂建设,即使是浪费性支出,对增加有效需求也有帮助;在衰退时“可以把整个伦敦南部拆掉,然后再漂亮建起来,以增加开支、雇用人力!”。
凯恩斯认为,总有效需求(Y)=C(消费)+I(投资)还不够!还必须在增加G(政府净支出)。即Y=C+I+G。凯恩斯描述的总有效需求(Y)即是后来的GDP!
凯恩斯反对节俭和贮藏财富,特别是反对不投资的储蓄,“如果储蓄不被投资,繁荣将变为衰退”。凯恩斯断言,节俭会造成贫穷的恶性循环,如果“你储蓄5先令,会使一个人一天没有工作”。
凯恩斯认为,对拯救经济来说,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他认为降息等扩张货币供给只会增加银行的超额储备和人手中的现金,他把前者称为“流动性陷阱”、后者称为“流动性偏好”。
……
最为关键的是,与马克思主义者不同,凯恩斯模型强调宏观控制的同时,并不要求国有化和对供给和需求的微观控制。一旦经济恢复正常,政府就不再需要赤字支出,过激政策就需要退出。
凯恩斯认为,经济学家首要任务是关注短期波动,预测长期走势没有实际意义,“在长期中,我们都要死去”。
凯恩斯作为英国代{L-End}表团的高级财政官员参加了两次主要会议,都对会议结果十分不满: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他参加了凡尔赛和会,对战败国德国支付沉重战争赔款,认为反而会威胁欧洲稳定;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他又参加了布雷顿森林会议,对主权货币美元承担世界货币义务不满,认为“赋予了美元凌辱全球的权利,可能会加剧金融动荡”。
凯恩斯出生在英国精英之家,父亲是剑桥大学教授,母亲是剑桥第一位女市长。凯恩斯上完贵族学校伊顿公学之后,进入剑桥大学,获得数学学位,毕业后进入英印度事务厅任公职,2年后回剑桥任教,并担任剑桥《经济学杂志》总编和国王学院财务主管。
凯恩斯一直涉足股票和期货交易,1946年去世时账户净资产近42万英镑(当时是巨额数字),20年代末股市崩盘时也曾亏损3/4.他认为股票市场不仅是资本增加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还是一种“叫停”的游戏,一种“传物”的游戏,一种“占位”的游戏——即一种消遣,胜利属于不早不晚叫停的人,属于游戏结束前把东西传出去的人,属于在音乐停止前占到椅子的人。
不幸的是,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模型虽然挽救了资本主义,但是也留下了巨大阴影:国家干预主义、赤字财政、负债消费、反节俭和大政府等等。都带上了凯恩斯主义基因。凯恩斯也曾风趣地说“它更适应于极权主义国家的条件”。
更多经济学家则认为: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模型和实践的成功才是一个真正的“特列”!
凯恩斯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天才,他在数学、哲学、文学等领域都颇有建树。另外,他还分身有术,经营一家大的保险公司,出任英国财政部的顾问,协助管理英格兰银行。他编辑了一本世界闻名的经济学杂志,收集了现代艺术品和珍本{L-End}图书,还创建了一家巡回剧院,并娶了俄罗斯最著名的芭蕾舞演员。他还是一位精通投机赚钱之道的投资家,他用每天半个小时得时间在床上积累了50万英镑的私人财产。
凯恩斯的主要贡献是首创了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方法。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对声称解决长期问题的古典经济学写了一段话:“长期是对当前事物的误导。要说长期,我们都会死。如果在暴风雨的季节,有人只能告诉我们,暴风雨会在长期中过去,海洋必将回归平静,那么经济学家给自己的任务就太过于完成而无用了。”
凯恩斯的这段话是针对决策者和经济学家说的。当时世界经济正在饱受高失业之苦,凯恩斯提出了增加总需求的政策,包括政府的公共工程支出,从此开创了各类宏观经济学和经济政策的先河。
第十七节 格利高里·曼昆
格里高利·曼昆(N。GregoryMankiw)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29岁成为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曼昆就读于麻省理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开始自己的经济学学习。1980年以全优的成绩获得学士学位。在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之后,他于1985年开始在哈佛大学任教,并在1987年晋升为正教授,并定期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宏观经济课程。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担任过设在麻省坎布里奇的非盈利性思想库国民经济研究局货币经济学部主任,他还是全国经济研究局的研究员,布鲁金斯经济活动讨论小组的成员,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和国会预算办公室的主任和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作为世界上最年轻最优秀的经济学家之一,曼昆对经济研究和分析的技术运用娴熟,比如建数学模型和数量分析方法。但对曼昆来说,这些手段只是严格分析和与同事们交流的工具。他的成名,更重要的乃是他对经济学思想的突出贡献。众所周知,经济学在七八十年代曾经遇到极大的挑战。资本主义世界持续的停滞膨胀,使三十年代以来的主流经济思想凯恩斯主义受到严重质疑。货币主义、供应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纷纷登场,互相争论,要夺取经济学主流的王冠。在这一百家纷争的时期,曼昆一枝独树。他不是放弃凯恩斯主义,而是通过自己在微观经济领域的研究,努力为凯恩斯主义提供一个新的、更坚实的微观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他大量吸收倾向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精华,使自己的思想升华于各家之言之上。
曼昆教授是一个著作颇丰的学者,并经济参加学术与政策争论。他的研究范围涉及经济学的许多领域,其中包括价格调整、消费者行为、金融市场、货币与财政政策及经济增长。他也是颇受欢迎的入门教科书《经济学原理》的作者。
在《经济学原理》中,他准确严谨地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概念和论题,公正地介绍了经济学界达成共识的主要观点和存在的分歧。
该书对宏经济政策问题作了专门深入的论述;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的讨论,涉及消费理论、投资理论和货币供求理论。
第十八节 保罗·萨缪尔森
1915年出生于美国印地安纳州,1931年,聪明勤奋的萨缪尔森,在十五岁的时候就考入芝加哥大学,专修经济学。尽管他进入经济学的领域纯属偶然,但结果证明,经济学这一行如天造地设般适合他,用他自己的话说,9月2日(芝加哥大学开学的这一天)才是他真正的生日。
进入大学后,他高效率地利用时间学习,博览群书。他爱好广泛,课余常把做高等数学习题作为自我消遣。他对物理学也有浓厚的兴趣。初入大学时,萨缪尔森年纪虽轻,但沉着稳重,喜欢思考。他对前人的理论总抱着审视的态度,寻觅理论尚未完善或不完美的地方。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学士学位,其平均成绩是A,随后他从容地进入哈佛就读。1936年,即来到哈佛大学一年后,萨缪尔森获得了硕士学位,并以敏捷的思维、广博的知识及实干精神,赢得了哈佛大学经济学权威人士阿尔文·汉森教授的青睐。汉森收萨缪尔森做自己的助手,这使他对各种学派的研究更为深入。
萨缪尔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是全世界最畅销的教科书,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也正是他的这本著作,将西方经济学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带进中国,并使这种思考方式和视野在中国落地生根。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他在经济学领域贡献颇多,内容涉及福利经济学、消费理论、价格、资本积累、经济增长、公共产品、金融和国际贸易,以至于很难找出一个没有包含他的杰出贡献的某个问题。他自己曾经说过:“我的手指已经动过了每一块馅饼。”美联社在总结萨缪尔森一生主要成就时说:他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帮助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并且写出了一部被数百万大学生奉为经典的教科书。
萨缪尔森出身于一个经济学世家,他的侄子正是美国总统******首席经济顾问萨默斯,而兄弟罗伯特、妹妹安妮塔也都是知名经济学家。
萨缪尔森自一九四〇年以来一直就任于麻省理工学院,他的逝世令许多昔日学生和友人唏嘘不已。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菲尔德十三日说:萨缪尔森“改变了他接触的一切”。
2009年12月13日美国经济学泰斗保罗·萨缪尔森在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九十四岁。
第十九节 大卫·李嘉{L-End}图
经济学刚刚诞生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是业余经济学家,不管是英国的亚当·斯密,还是法国的萨伊、巴斯夏。那个时候,大学里面也没有经济系,政府也没有开办经济研究和顾问机构,要搞经济学研究,就得自己先给自己找到饭碗。自己解决了生活问题,才能谈得上研究经济学。而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L-End}图正是这么一个典范,而且,他也许是有史以来最富裕的经济学家。
李嘉{L-End}图的父亲是个富裕的证券经纪人,所以,尽管李嘉{L-End}图并没有正儿八经地上过什么学,但他的父亲却有钱给他请任何他喜欢的家庭老师来给自己讲课。他12岁的时候,就曾被父亲派到荷兰留学,那时候的荷兰,可是全球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两年后,李嘉{L-End}图回到英国,开始下海,跟父亲经商。
不久,李嘉{L-End}图却爱上了一个跟自己家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姑娘。父亲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年轻气盛的李嘉{L-End}图跟老父亲闹翻,21岁那年,父亲将李嘉{L-End}图革出家门。
李嘉{L-End}图只好独立经营。他已经在证券交易界摸爬滚打了七年,所以,已经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在这些朋友们的帮忙下,他的事业很快就上了正轨。短短几年时间,他就已经发财致富。据说,在他去世时,他的资产大约价值70万镑(如果折合成现在的货币,可能价值数千万美元),每年还有2.8万镑的收入。他的一个得意之作是在滑铁卢战役前4天,成功地买进大量政府债券,结果英军打败拿破仑,他大赚了一笔。
至此,仅仅发财致富已经不能让李嘉{L-End}图看到人生的意义了,于是,他开始寻找在知识领域搞点什么。27岁那年,他偶而读到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兴趣。不过,与其说是他选择了政治经济学,不如说是政治经济学选择了他。因为,两年前,英国宣布脱离金本位制,英镑正在经历剧烈波动,年轻的金融家李嘉{L-End}图不能不思考货币问题。因此,很容易理解,李嘉{L-End}图最初的经济学研究几乎完全集中在货币问题上,他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黄金的价格》。
发{L-End}表这篇文章已经是1809年了,在这之前长达十年,即从27岁到37岁,是李嘉{L-End}图学习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时期。这中间,他得到了英国当时著名学者、功利主义的创始人詹姆斯·穆勒的无私帮助。李嘉{L-End}图虽然是天才,但搞经济学还得学会研究问题,尤其得学会写文章。对于没有好好上过学的李嘉{L-End}图来说,这方面的训练是痛苦的,但又是绝对必要的,否则,我们也不会看到他那11大卷著述了。
事实上,即使在修炼完成之后,李嘉{L-End}图也不是一个坐在书斋里高学问的人——好象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没有人安于坐在书斋中——相反,他是个活跃的社会活动家,是个活跃的议员,整天为经济政策和政治问题忙碌着。
跟穆勒的友谊对于李嘉{L-End}图来说非常重要。正是在穆勒的再三催促下,李嘉{L-End}图开始竞选国会议员,并于1819年2月当选。也是在穆勒的帮助下,他完成了自己的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这本书于1817年4月出版。李嘉{L-End}图相当自负,他说,他的观点和大权威斯密及马尔萨斯不同,在英国,能读懂他的书的人,不会超过25个人。但不管人们是否读懂,反正他已经大大地有名了,他一举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与另一位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论战,也是李嘉{L-End}图学术上迅速成熟的一个助推器。他们两人几乎在每件事上都有争执,讨论无休无止,直至李嘉{L-End}图去世为止。李嘉{L-End}图在给马尔萨斯的最后一封信里说:“像别的争论者一样,经过了多次讨论之后,我们依然各持己见,相持不下,然而这些讨论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友谊;即使您是同意了我的意见的,我对您的敬爱也不会比今天更进一步。”
李嘉{L-End}图是1823年9月11日去世的,年仅51岁。他死得很突然,小小一只耳朵的感染就夺取了这位天才的生命。
第二十节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1766年,马尔萨斯出生在英国萨里郡多金附近。他的父亲丹尼尔是哲学家、怀疑论者大卫·休谟和雅克·卢梭的朋友。马尔萨斯年幼时在家接受教育,直到1784年被剑桥大学耶稣学院录取。他在那里学习了许多课程,并且在辩论、拉丁文和希腊文课程中获奖。他的主修科目是数学。1791年他获得硕士学位,并且在两年后当选为耶稣学院院士。1797年他被按立为圣公会的乡村牧师。
马尔萨斯于1804年结婚,并且养育了三个孩子。1805年他成为英国第一位政治经济学教授,执教于东印度公司学院。他的学生亲切地称呼他为“人口”马尔萨斯。
他与另一位经济学大师李嘉{L-End}图在纯学术与公共经济政策上有许多争论,不过两人的争执仅限于君子之争,事实上两人在因报章上的论战熟识对方之后还成为了挚友。
1833年以前,马尔萨斯拒绝肖像绘画,因为他有兔唇。这个缺陷后用手术矫正,他还被看作是个英俊的人。他口腔内上颚左侧有裂缝,影响说话。这一先天缺陷在他的家族中很常见。
马尔萨斯指出人口会有无限增长的趋势,直至到食物供应的极限为止。马尔萨斯从他这部论著的两种形式中得出结论:大多数人注定要在贫困中和在饥饿的边缘上生活。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任何技术进展也不能改变这种趋势,因为食品供应增加必然要受到限制,而“人口指数无限地大于地球为人类生产物质的指数”。
但是可以用某种其它方法来抑制人口的增长吗?当然可以。战争、瘟疫和其它灾难经常可以减少人口,这些祸患显然是以痛苦的代价来减少人口过剩所造成的威胁。马尔萨斯认为,避免人口过剩的较好的办法是“道德限制”,看来他这话的意思是把实行晚婚、婚前守洁和自愿限制同房的频率等方法结合起来。但是马尔萨斯是个现实主义者,他认识到大多数人不会实行这样受限制的方法。他断定人口过剩实际上的确无法避免,因而贫困几乎是大多数人不可摆脱的厄运。
虽然马尔萨斯本人从未提倡过用避孕方法控制人口,但是这一政策的提出却是他基本思想的必然结果。第一个公开提倡用避孕方法来防止人口过剩的人是颇有影响的英国改革家弗朗西斯·普莱斯。普莱斯读过马尔萨斯的论著,深受影响。1822年他写了一本提倡避孕的书,还在工人阶级当中宣传节育知识。在美国,查尔斯·诺尔顿博士于1832年发{L-End}表了一部有关避孕的书。第一个“马尔萨斯同盟会”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成立,计划生育的倡导者们在不断地赢得信徒。由于马尔萨斯本人以道德为依据不赞成使用避孕方法,因此用避孕手段来控制人口的倡导者们通常被称为是新马尔萨斯主义者。
1834年他在美国巴斯去世,终年六十八岁。
第二十一节 哈里·马科维茨
哈里?马科维茨1927年8月24日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一个俄罗斯移民后代家庭,父母是副食店店主。家庭比较优越,不愁吃穿。虽然他出生后不久即逢大萧条,但他的童年生活无忧无虑。
小时候,马科维茨爱好广泛。在高中时,他是乐队的小提琴手。他喜欢在离家不远的空地上或几个街区之外的公园里玩棒球。他还喜欢读书,除了学校指定的书外,还有连环漫画杂志和历险故事杂志。在初中后期和整个高中时期,他喜欢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通俗读物。在高中,他还开始阅读严肃哲学家的原著。马科维茨特别提到:“我被大卫。休谟的论点打动,他说虽然我们释放一个球一千次,而每次它都落到地板上,我们没有必要证明,它将落下第一千零一次。”他还读了《物种起源》,并为达尔文的事实叙述严密逻辑和仔细考虑任何可能存在的不同意见所感动。
高中毕业后,马科维茨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两年的学士课程,该校强调尽可能读原著。在他眼里,所有的课程都很有趣。1947年,他从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在大学期间,他涉猎广泛,并打下了较坚实的数学基础,这对他后来创立证券组合选择理论作用颇大。
研究经济学并非哈里的童年梦想。他是在拿到学士学位之后选择硕士专业时才决定读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他都学得很好,但是他最感兴趣的是不确定性经济学,特别是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及马夏克关于预期效用的观点,弗里德曼—萨凡奇效用函数,以及萨凡奇对个人概率的辩解。马科维茨说:“我在芝加哥有幸遇到弗里德曼、马夏克及萨凡奇等伟大的老师。库普曼斯的活动分析课程连同它的效率定义和它的有效集的分析也是我受教育的一个关键部分。”
马科维茨于1950年、1952年在芝加哥大学连续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他在学生时期是杰出的。在芝加哥他是考尔斯经济学研究委员会的一名学生会员,这个研究会曾产生过多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芝加哥大学和考尔斯委员会,马科维茨从众多经济学大师和同时代的佼佼者那里汲取学术营养,这里宽松、论辩的学术氛围激发了参与者的灵感,这个时期对马科维茨以后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这是马科维茨学术生涯的奠基时期。证券组合选择理论就是他在考虑学位论文题目时产生的。当时他偶然想到将数学方法运用于股票市场的可能性,并进而提出了有关预期收益和风险之间关系的资产选择理论,成为后来资本市场理论的最重要的奠基石和核心,为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2年马科维茨发{L-End}表论文《资产组合选择》,1959年出版《投资组合选择:有效分散化》一书。马科维茨第一次给出了风险和收益的精确定义,通过把收益和风险定义为均值和方差,马科维茨将强有力的数理统计方法引入了资产组合选择的研究中。他的主要贡献是,发展了一个概念明确的可操作的在不确定条件下选择投资组合的理论。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投资者的投资组合选择可以简化为平衡两个因素,即投资组合的期望回报及其方差。风险可以用方差来衡量,通过分散化可以降低风险。投资组合风险不仅依赖不同资产各自的方差,而且也依赖资产的协方差。这样,关于大量的不同资产的投资组合选择的复杂的多维问题,就被约束成为一个概念清晰的简单的二次规划问题。即均值—方差分析。马科维茨给出了最优投资组合问题的实际计算方法。这个理论进一步演变成为现代金融投资理论的基础。他的理论被誉为“华尔街的第一次革命”!
1990年马科维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享誉美国和国际金融经济学界的大师。199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一项真正的诺贝尔金融学奖。马科维茨对金融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有关预期收益和风险之间相互关系的资产组合选择理论,为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马科维茨的著作为投资管理者进行金融管理指明了方向,使大多数投资管理者可以依据他所提出的均值——方差分析来估计证券风险、设计不同的投资管理结构。他的关于证券组合选择理论的方法,有助于投资者选择最有利的投资,以求得最佳的资产组合,使投资报酬最高而风险最小。
马科维茨的研究工作对经济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和深远的。他的最主要贡献是证明证券投资管理人的作用并不同于风险分析师,而是具有某种经济学的含义,现在大多数投资管理者至少熟悉一般的均值——方差分析的几个基本要素,并能用于评估证券的风险,并设计合理的证券组合。
马科维茨对经济理论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他的证券组合理论可以说是使金融学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从马科维茨开始的。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也被广泛用于相关的领域,不确定性经济学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这些都不得不归功于马科维茨。他所使用的经济分析的方法也是较新的。他在建立了数学线性规划的方法解决证券组合的问题,这些都为其他经济学家指明了经济研究的方向。
第二十二节 约翰·斯{L-End}图亚特·穆勒
穆勒是英国经济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代{L-End}表人物,经济学的古典学派的最后代{L-End}表人物,也是心理化学理论的创始人,是被公认有史以来智商最高者之一。他出生于英国伦敦潘顿维尔(Pentonville),病逝于法国阿维尼翁(Avignon)。
穆勒是英国心理学家詹姆士·穆勒的九个孩子中的长子。穆勒自幼聪慧,没有进过学校,全部青少年时期的教育,都是由其父细心负责完成的。他又把学来的东西转教弟妹,自己也更有进步。他三岁时能读希腊原文名著,有人估计他的智力商数竟高达二百。他两岁时就能聪明地与人交谈,六岁时写出了质量较高的世界史。而他少儿时期的一桩事情还更为人们称道:四岁那年,他家的一位女佣人不慎把滚烫的咖啡泼在了麦考莱腿上,后来这位女佣去看他,并焦虑地询问烫伤是否还很疼,这位四岁的孩子竟回答说:“谢谢你,夫人,伤痛轻多了。”
1820年穆勒14岁时与功利主义另一著名代{L-End}表边沁(Jeremy Benfham,1748——1832)同游法国,并颇受萨伊和圣西门的影响,次年回国即研究心理学。1823年17岁时随父亲到英属东印度公司任职,次年5月任该公司印度通讯检查部的书记,1823——1826年成为功利主义学社成员,经常在边沁家中聚会。1856年擢升为东印度公司主任,1858年公司解散,退休,1865年被选为英国议会下议院议员,1868年竞选连任失败,即退出政坛专心著述。穆勒的私人感情生活并不幸福,他25岁时爱上了一位比他小2岁且已育有2个子女的有夫之妇泰勒(Harriet Taylor)。两人的柏拉{L-End}图式恋爱维持了20多年,直到45岁时对方离婚后才得以团圆。可惜好景不常,妻子一直体弱多病,结婚7年后,即穆勒退休后移居法国阿维尼翁后不久病逝。穆勒孤寂地度过晚年,1873年在法国受丹毒感染病逝。
约翰·斯{L-End}图亚特·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在学术界享有的持久地位,稳如磐石,能做到这一点的科学著作为数甚少。固然,亚当·斯密更具有启发性,马尔萨斯更富于独创性,李嘉{L-End}图更有条理性,可事实依然是,穆勒知道如何总结这三个人的发现,知道如何把这些发现首尾一致地联结在一起,使普通人对其有所了解。他的伟大不在于为后人发现了真理,而在于充分{L-End}表达出了当时人们所信赖的那些真理……不管整个经济理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穆勒的著作都将永远具有不朽的重要意义。
对穆勒对人类思想文化的卓越贡献,思想家们给于了高度的评价:“自从穆勒去世后过去的五十年中,还没有出现一位学者,对同代人的思想的影响有象他那样深远……对于变革,除了达尔文外,他比任何其他思想家发挥了更大的影响……没有人能怀疑,穆勒提高了与他同时一代人的精神境界,这是同代人中没有其他人能做到的。”
第二十三节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
美籍奥地利人,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界的一个自成体系经济学家。他的研究不单纯局限于经济学领域,对社会学,历史学,财政学,民族学和文化史等均有广泛的涉猎,其知识之渊博在近代经济学具有手屈一指。熊彼特的理论,一方面具有以纯方法论解释资本主义命运的一贯性,另一方面,其体系又极具复杂性和多样性。
1883年,他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特里希城一个纺织品制造业者家庭。1901年,其作为优等生从贵族子弟学校毕业,进入维也纳大学。1906年从维也纳大学毕业,取得法学博士学位。1908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理论经济学的本质与内容》。1909年,他回到维也纳,任奥地利布科文纳省捷尔诺维茨大学教授。1911年熊彼特改任葛拉大学教授。1912年,他发{L-End}表了《经济发展理论》。1914年,熊彼特又发{L-End}表了另一重要成果,即《学说史和方法史的诸阶段》,此书被称为学说史的经典。1913-1914年他作为奥地利地交换学者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从事有关社会阶级的教学,并被授予该校名誉文学科学博士学位。1918年,他出任由考茨基、希法亭等人发起并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化委员会”的顾问。期间与右翼社会党人,第二国际首脑人物交往甚密。1921年,他出任特里西私营皮达曼银行董事长,但是,由于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引起的严重经济危机及其同事的贪污丑闻,致使银行破产,并背上了大量的债务。他在1925年以后三五年中写的以德文为主的论文就多达七十余篇,其中绝大部分是论述战后经济,财政问题的。1927年-1928年的第一学期和1930年秋季学期曾两度赴哈佛大学讲学。1931年,雄彼特在从美国返回德国的途中在日本逗留了三周,这期间他在一桥大学、工业俱乐部、东京大学、神户大学、京都大学进行访问和演讲。1932年,熊彼迁居美国,应聘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从此终身任教于该校。在哈佛大学,他除了讲授景气循环论、经济学史以外,还讲授货币论、银行论、经济周期以及社会主义论等,很受学生的欢迎。他1939年发{L-End}表的《经济周期》和1942年发{L-End}表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都是不朽的传世之作。熊彼特另外卓越的贡献是他对经济史的研究,其著作《经济分析史》,内容丰富、体系庞大,是雄彼特所有著作中最受西方经济学界赞誉的巨著,迄今为止,还没有类似著作可与之比拟。1937-1947年,他担任了“经济计量学会”的会长;1948-1949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49年,当代西方经济学界筹设“国际经济学会”,曾一致推举雄彼特担任第一任会长。1950年1月8日晚,雄彼特还在准备芝加哥大学的讲义,当夜,因脑溢血而与世长辞。
熊彼特因为认定经济发展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创新才是促成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所以被人们誉为创新经济学之父。在《经济周期》一书中,熊彼特将创新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相结合,系统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熊彼特一生致力于将理论与历史、统计和经济社会学相结合来构建出一个完备的经济分析体系,这点在其巨著《经济分析史》一书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约瑟夫·熊彼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被《商业周刊》赞赏为“美国最热门的经济学家”的人,在加尔布雷斯看来是“这个世纪最老练的保守派”的人。他凭借“创造性毁灭”的理论,阐释了经济增长的真正根源——创新。管理大师德鲁克称他具备“永垂不朽的大智慧”。
然而,他的一生都游走在极端和矛盾之中,耀目标胜利和凄惨的失败交错纵横:他是奥地利最年轻的财务部长,却在赴任很短时间内就引咎离职;他所管理的私营银行享誉维也纳,却在首先次世界大战的暴风暴雨下倒闭;他年纪轻轻就享有盛名,然而终其一生,他都没有逃出凯恩斯的暗影;他气宇非凡,风流倜傥,自诩“维也纳最好的情人”,却在几个月内体验了丧母、丧妻、丧子的痛苦,自此一直忍受着郁闷的煎熬。他剧烈的爱与深刻的痛,捷才的智慧和敏感多疑的性格,成就了其“经济财富保护神”的盛名。
第二十四节 莱昂尼德·赫维奇
赫维奇19017年出生在莫斯科,一战期间和家人一起迁往波兰。二战爆发时,赫维奇身在瑞士,但是他没有返回国内,而是前往美国。到美国后,赫维奇成为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的助理,萨缪尔森1970年赢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赫维奇是犹太人,他说,“如果我待在波兰,我很可能成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遇难者。”1990年,他曾因在“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
尽管赫维奇在经济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身为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名誉教授,但是他并未取得过任何经济学学位。赫维奇称自己有多个名誉学位,不过当他1940年移居美国时,他只有华沙大学法学博士头衔。
2007年,莱昂尼德?赫维奇和埃里克?马斯金、罗杰?迈尔森3名美国经济学家,以{L-End}表彰他们在创建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赫维奇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幽了自己一默。他在位于美国明尼那波利斯的寓所说:我还以为我的时代已经过去,对于获诺贝尔奖来说,我实在太老了。不过这笔奖金对一个已退休的老人的确不无裨益。
第二十五节 埃里克·马斯金
埃里克·马斯金(Eric Maskin)教授195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76年获得哈佛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85至2000年任哈佛大学教授。2003年出任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长。2007年和莱昂尼德?赫维奇、罗杰?迈尔森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马斯金现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社会研究学院讲座教授,也是普林斯顿大学访问教授。
马斯金在现代经济学最为基础的领域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包括公共选择理论、博弈论、激励与信息理论以及机制设计,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世界各地的一流经济学精英。马斯金博士以其深邃的理论贡献,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经济学高级研究人才培养的突出贡献,被誉当今国际经济学最受尊敬的经济学大师。
第二十六节 罗杰·迈尔森
罗杰·迈尔森(Roger B。Myerson)罗杰·迈尔森1951年出生在美国波士顿,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研究专长包括经济学领域里的博弈论和政治学领域里的投票体制等。20世纪80年代,用“机制设计”理论,运用博弈论为加州电力改革设计方案。在博弈论领域,引入了更新的纳什平衡概念,现在成为“更适当的平衡”。曾在1991年出版《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一书。2001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
2007年罗杰·迈尔森和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等美国经济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以{L-End}表彰他们在创建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这一理论有助于经济学家、各国政府和企业识别在何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效,何种情况市场机制无效,帮助人们确定有效的贸易机制、政策手段和决策过程。
迈尔森就利用“机制设计里论”,让抽象的经济学理论变得很实用。他为美国解决了如加州电力危机等在内的很多经济难题,在世界经济学界赫赫有名。20世纪80年代,美国加州的电力改革要打破电力垄断的弊端,可是电力行业实行完全竞争又不可能,最好的办法是寡头垄断。迈尔森用“机制设计”理论,运用博弈论很好地为加州电力改革设计了方案,这个方案运行至今,效果良好。
此外,迈尔森还解决了美国医学院的招生难题。美国医生是高收入群体,但是医学院大都是私立的。不控制医学院学生人数,就不能保证医生的质量和高收入。美国政府把迈尔森的“机制设计”原理引入相关法律,从而限制了医学院招生的数量。
迈尔森对现实经济的贡献让美国经济学家感叹,可以因此而创立一门“经济工程学”,把经济学变得同工程学一样实用,一样可以设计经济现象。
第二十七节 约翰·纳什
约翰·纳什生于1928年6月13日。父亲是电子工程师与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纳什小时孤独内向,虽然父母对他照顾有加,但老师认为他不合群不善社交。
纳什在上大学时就开始从事纯数学的博弈论研究,1948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后更是如鱼得水。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时刚刚二十出头,但他的一篇关于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论文和其他相关文章,确立了他博弈论大师的地位。在20世纪50年代末,他已是闻名世界的科学家了。特别是在经济博弈论领域,他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是继冯·诺依曼之后最伟大的博弈论大师之一。他提出的著名的纳什均衡的概念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后续的研究者对博弈论的贡献,都是建立在这一概念之上的。由于纳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断完善为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然而,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30岁的纳什得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他的妻子艾利西亚——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毕业生,{L-End}表现出钢铁一般的意志:她挺过了丈夫被禁闭治疗、孤立无援的日子,走过了惟一儿子同样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震惊与哀伤……漫长的半个世纪之后,她的耐心和毅力终于创下了了不起的奇迹:和她的儿子一样,纳什教授渐渐康复,并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经济学奖。
如今,纳什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并重新开始科学研究。他现在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但已经不再任教。学校经济学系经常会举办有关博弈论的论坛,纳什有时候会参加,但是他几乎从不发言,每次都是静静地来,静静地走。
小约翰-纳什是所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最不幸的,又是不幸中最万幸的人。
第二十八节 拉格纳·弗里希
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1895年生于奥斯陆,是数理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主要致力于长期经济政策和计划,特别是关于发展中国家问题。1969年与简?丁伯根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19年,弗里希毕业于奥斯陆大学经济系。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对经济学发生了兴趣,促使他决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这门科学。弗里希于20年代初离开挪威,先后到法、德、英、美、意等国的大学学习经济学。
弗里希教授发展了经济规划的决策模型,设计了设法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数学规划方法。他首先提出了经济计量学的定义,并第一个运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波动,首创描述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数学模型,最早把导致经济波动的因素区分为扩散作用和冲击作用两大类,将两者结合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为当代经济周期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他在把经济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应于社会经济活动方面,也做出了许多贡献。由于其在经济计量学及其应用方面做出的贡献,1969年,他被授予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1961年弗里希获意大利林西国家学院安东尼奥?弗尔特林纳里大奖。他是英国皇家统计学会、美国科学与技术协会、美国经济协会名誉会员,英国科学院、英国皇家经济学会通讯院士,剑桥大学、伯明翰大学、哥本哈根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名誉博士。
1965年退休后,他仍然继续从事研究和写作,直到他1973年逝世。
第二十九节 西蒙·库兹列兹
西蒙?库兹列兹1901年4月30日出生沙皇俄国的哈尔科夫市,十月革命之后,他进入了列宁格勒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1920年,库兹涅茨告别故土,只身前往异邦,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院插班学习。
1924年,库兹茨涅仅用一年时间就取得了硕士学位,受到学界前辈的重视。美国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米切尔教授,对他很赏识,把库兹涅茨招到自己的门下,亲自担任他的指导老师。从此,他开始了对制度经济学的研究。
1926年,经米切尔推荐,库兹涅茨来到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任职。在这里,他整天忙于处理繁杂的事务,加之制度经济学超出了传统经济学规定的研究范围,容易使人失去明确的研究对象,因此,他辞掉理事会的工作,并逐渐远离制度学派,库兹涅茨的这一决定,是他学术生涯中的转折点。此后,他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制度学派研究方法,结合自己的特点,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创立了经验统计学。
库兹涅茨认为,具体而真实的数据最能反映问题的实质,最富有说服力,所以,他利用工作之便,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访问了许多总经理、总会计师和经济法庭的律师,同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如各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生产与销售状况,从而获得几十万个真实的数据,并做了几万张卡片,为他的研究创造了好的条件。
1927年,库兹涅茨到设在纽约的全国经济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他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从那时开始,他收集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20世纪的历史资料,对国民收入进行研究,分析比较各国经济增长速度。若干组数字,再现了有关国家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准。
1930年,库兹涅茨到宾夕法尼亚大学任经济学、统计学的助理教授、副教授,并发{L-End}表了《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的论文,文中汇集了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奥地利等国50年间的生产水平与经济增长情况。他考察了这些国家的60种工农业产品,列出了35种工农业主要产品价格变动的时间数列,该数列由几万个投资、原料、生产、销售等数据组成。他避开了一般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增长周期问题上关于时间的短程、中程周期波动的概念,着重分析了有关数列点,后来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库兹涅茨周期”。
1926年,库兹涅茨发{L-End}表博士论文《零售和批发贸易的周期波动》,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他主要研究经济变化的类型(周期波动和季节性变化)。1930年,在《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一书中运用经验统计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美、英、德、法、比、奥等国50年来工农业主要产品数量和价格的长期消长过程,得出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存着长度从15~25年不等,而平均长度为20年的“长期消长”的结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和四十年代,他侧重研究国民收入核算问题。1941年,他发{L-End}表了重要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把以往对国民收入的研究系统化、理论化,详细阐述了国民收入及其构成的含义及运用现有资料估算国民收入的过程,为西方现代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奠定了基础,被称为GNP之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库兹涅茨被美国政府任命为华盛顿战时生产局计划统计处副处长。战后,他被派往中国担任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的顾问。从1946年起,他游历了中国的大中城市和农村,走访了许多银行、企业、公司、钱庄及交易所,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考察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进行经济渗透,给这些地区在经济增长及国民生产总值方面带来的影响。他于1948年底回到美国,1949年被美国统计学会选举为会长。1950年,他被派往印度,任印度国民收入机构总局的顾问。库兹涅茨两次共计8年的东方之行,使他目睹贫穷落后国家的经济状况,深知帝国主义国家对半殖民地经济侵略的后果,这为他研究经济增长史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1954年,库兹涅茨卸任回国,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同年,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L-End}表了《高收入阶层在收入和储蓄中占有的份额》的论文,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被推举为会长。1960年,库兹涅茨接受哈佛大学聘请,任经济统计学教授。这是他研究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的高潮时期。1961年,他60岁诞辰之际发{L-End}表了《美国经济中的资本》一书。他在书中介绍了自己多年研究国民收入及国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方面的成果,建立起“收入革命”的理论。这一理论是他关于福利经济学和资本积累理论的主体。1966年,他又出版了《现代经济增长》一书,书中涉及美国经济增长过程的分析、增长率的变动、资本的供给(储蓄)和需求(投资)、资本形成的作用、经济结构的变化、人口和生产率的增长以及收入分配的变动等。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乔治·墨菲曾这样评价这本书:“库兹涅茨出色地运用他高超的技巧,从纷乱的资料中整理出许多有用的数据,恰如其分地用它来{L-End}表达他需要的意思。这书有许多附属的和有见识的结论,它确实是很有价值的产物。”1969年,英国剑桥大学授予库兹涅茨经济学、经济统计学荣誉教授。由于库兹涅茨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1971年他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