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医生
31909800000048

第48章 儿童期的心理(5)

4.梦游

儿童期发生率较高。据调查统计,5~12岁的儿童中15%的儿童有过这种现象,其中1%~6%的儿童有持久的梦游,一般到青春期就消失了。其发病率男孩多于女孩,与夜惊可能同时发生。儿童梦游大多发生在入睡后1~3小时内,其表现为:睡眠中突然眼睛凝视起坐,但“不看东西”,然后下床在意识朦胧不清的情况下进行某些活动。如在地上走动时,虽然漆黑一团,但患儿一般行走自如;有的挪动其他物品,甚至走到室内进行一些较复杂的活动,如将自来水龙头打开,玩游戏等;梦游时不会回答别人的话,但是可能会服从别人的命令回到床上;发作时儿童虽不完全清醒,但动作似乎有目的性,一般不会出现危险情况,但有时也可能做出危害自身或他人的行为。发作时间为几分钟至半小时不等,发作后又自动上床入睡,有时也会被绊倒在物体旁而立即入睡,醒后对发作经过完全遗忘。

[病案]

钱某,男,8岁。圆圆的脸蛋,胖胖的体态,很讨人喜欢。有一天晚上,钱某看完电视,大约睡了两个小时,突然从熟睡中睁开双眼,迷迷糊糊地走下床来,在房间里一会儿走来走去,一会儿无目的地翻箱倒柜,10来分钟后,又回到自己床上继续睡觉。爸爸见了,叫他把衣服穿好,他却无动于衷。第二天早晨,爸爸把昨晚的情景向他讲述了一遍,他竟全然不知道。此后每隔十天半月,钱某总要半夜起来一次,情景同前面的一样。

钱某的这种病叫做“夜游症”,俗称“梦游”。这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睡眠障碍。在正常的儿童中,大约每10个儿童中就有1个儿童会发生“夜游症”。本病可有家族遗传倾向,但大部分患儿的“夜游症”与大脑皮层发育不成熟,或与精神创伤、心理紧张等因素有关。近年,夜游实验研究表明,夜游症不是发生在梦中,而是发生在非动眼睡眠的深睡阶段,此阶段集中于前半夜。故夜游症通常发生在入睡后的前2~3小时。

夜游症对孩子的健康没有什么不利影响,一般无须特殊治疗。但家长必须注意加强保护,防止发生意外。如房间内不宜放置危险物品,不宜生火,门窗要加锁等。同时家长应使儿童避免可能加深睡眠的因素,如白天过度疲劳、睡前过于兴奋等,以免诱发夜游症的发作。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心理医生要求钱某的爸爸每晚睡觉时注意将孩子的房间仔细检查一遍,闩好窗子,每天规定钱某10点30分上床睡觉,睡觉前有时给他放一段舒缓的音乐,有时给他讲个童话故事。临睡前给他服用安定片,连服几晚。发现夜游症发作的钱某已走出门外,其父则将他牵回家中,使他回到床上,让他继续睡觉。要求家长不要强行唤醒夜游症发作的孩子,因为强行唤醒孩子,可能会使孩子出现更为严重的意识模糊、兴奋躁动状态。经过两个月治疗,钱某的夜游症基本治愈。

对儿童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

1.心理治疗

建议用疏导疗法和放松疗法来消除引起儿童精神紧张的因素。首先找出引起儿童焦虑、恐惧的原因,然后进行分析,并给予安慰、鼓励,以达到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目的。例如,当儿童做噩梦,梦见坏人追赶被吓醒后,父母应紧紧抱着孩子,听他叙述梦境,然后帮他分析:“你刚才是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要抓你,但事实上并没有。你为什么会做这个梦呢?是因为你今天晚上看了那个电视剧。”通过分析,使儿童消除由做噩梦引起的焦虑恐惧感,再同时进行一些放松训练,效果更好。当然有的梦是没有缘由的,父母也分析不清,那么这时就给予孩子积极的支持和关爱。

2.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家长要督促孩子作息规律,晚上不要让孩子过于兴奋,不看紧张、惊险、恐怖的影视剧,不给儿童讲极恐怖的故事等,这些都有可能让孩子入睡困难,或发生梦魇等。同时也不要在睡前喝太多水;另外,要培养儿童正确的睡眠姿势,右侧卧最好,不要俯卧或手放在胸口上,不要蒙头睡。这样长期下来,就可以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规律和睡眠习惯。

3.改善睡眠条件

改善睡眠环境对减轻睡眠障碍有积极作用,要避免噪音,保持卧室内空气清新,光线暗淡,温度适宜;注意卧室和个人卫生,常给儿童洗澡、换衣服和被褥。对梦游患儿要更加注意控制环境,如睡前关好门窗,收藏好各种危险物品,以免梦游发作时外出走失,或伤害自己及他人。

4.教育方法

当儿童做错事后,不要过于严厉地批评指责,不能用威胁、恐吓的语言,更不能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手段来惩罚儿童。当儿童出现睡眠障碍后,更不要给儿童强烈的精神刺激,对梦游儿童不要在其面前谈论其病情的详细经过及严重性,以免增加儿童的紧张感、焦虑感、后怕感。

5.药物治疗

儿童睡眠障碍以心理治疗、教育治疗等方法为主,但儿童的睡眠障碍若是由于身体因素引起的,或儿童反复长久地出现睡眠障碍,改善不大,则应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治疗。

[病案]

杨某,女,9岁。常梦见有一个大罗汉坐在她家楼门口,笑眯眯的,很和善。但是每当她想要回家时,这个罗汉就会用一个大板子打她,就是不要她回家。她很着急,一般会从梦中惊醒。告诉父母感觉压抑、害怕,有时会吓得大哭。这种现象持续一段时间一直不能消除。

这是典型的梦魇。鉴于杨某的情况较为严重,拟采取心理治疗使之消除梦魇。主要是采用疏导疗法和放松疗法来消除引起儿童精神紧张的因素。方法在前面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介绍。首先帮助儿童找出引起焦虑、恐惧的原因,然后进行分析,并给予安慰、鼓励,以达到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目的。经了解分析,杨某楼下住着一个胖叔叔,样子长得有点凶,喜欢逗她。但是杨某有点怕她,不愿和他接近。某次,这位胖叔叔和她开玩笑时说,“你不理我,我就挡在楼下,不让你回家。”自此,孩子开始出现焦虑,他梦中的胖罗汉的原型就是这位胖叔叔。家长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就给孩子解释,还专门叫来楼下那位叔叔来解除杨某的疑虑。随后再进行半个月的放松训练。一个月后,杨某没有再出现类似梦魇了。

第三节 儿童期的心理保健

现在家长和学校大多很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也总是留意这方面的知识。然而对孩子心理的发展关注得就相对较少。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频繁与广泛,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心理紧张、刺激都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儿童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品德的培养,对其将来更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为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协调发展,我们不仅要重视儿童的生理健康,更要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

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段,提出具体的保健措施:

一、孕期和新生儿

由于孩子的很多先天的生理和最初的发育在这一阶段很重要,所以我们专门提出孕期和新生儿期的保健,以引起大家的重视。

1.保证孕妇身心健康

前面提到的一些儿童的心理问题有的是由于母亲妊娠期身心健康状况不良引起的。如孕妇在工作中接触污染或有毒物质,感染疾病,采用X光照射或大量用药,吸烟喝酒,挑食偏食,营养不良,受到强烈刺激,心情抑郁,分娩时难产等因素都可能造成胎儿脑损伤或其他疾病。因此,保证孕妇身心健康是诞下健康宝宝的前提,这一点十分重要。

2.给予婴儿周全的护理

家长首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婴儿的生理需要,使其经常处于愉快的情绪中。这种愉快的情绪有利于促使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发展与形成。相反,如果护理不周,婴儿常会因饥饿、尿布潮湿等造成儿童的心理问题,会影响婴儿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说明的是:在正常情况下,婴儿有时也会出现无原因的啼哭,或想让人抱一抱、摇一摇。婴儿啼哭时放开喉咙,手舞足蹈,这对锻炼肺活量(肺功能)以及全身运动都有良好的作用。因此,婴儿适当的啼哭是他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如果婴儿在出生后数月,既没有饥饿、不适的不愉快情绪,也没有吃饱、穿暖后舒适所带来的愉快情绪反应,也从不啼哭,这可能是不正常的现象。

3.母亲当好启蒙老师

母亲要对婴儿多给予爱抚,尽早训练和建立新生儿主动寻找食物的条件反射。在每次喂奶时,要辅以亲切的话语和温柔的动作等。尽管婴儿还不懂得很多话语的含义,但这种言语的刺激,对婴儿条件反射的建立帮助极大。还要有意识地把****先放在婴儿的脸上,刺激婴儿的感觉,然后再逐渐接近他的嘴,为婴儿提供更多的寻找****的学习机会,使婴儿及早建立起母亲的声音和吸吮奶汁之间的联系,形成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的建立,属于最初的智力开发内容,对促进心理现象的萌发和心理活动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帮助。

4.其他方面

为婴儿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给予丰富的营养、充足的睡眠等,对婴儿的脑发育是有好处的: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出生后第一个月良好的脑发育,是心理活动健康发展的基础。尤其应强调的是:母乳喂养,对婴儿的脑发育更有益处。母乳的营养是任何奶粉都代替不了的,而且母乳喂养可以和孩子建立更加和谐的亲子关系,所以希望母亲们都能采用母乳喂养。

二、婴儿期

1.要正确对待并鼓励幼儿独立行动

幼儿神经系统与脑的发育,促使他独立行走及运用物体的动作行为发生与发展。但他走路还不十分稳健,动作也可能还不准确。成人正确对待的做法是:切忌不耐烦与包办代替,而是要大胆地让幼儿去实践。成人要给予帮助、鼓励,并对幼儿的独立意识(主动要求自己独立做事的想法)给予赞扬和鼓励,为幼儿的独立行动多提供条件和机会。总之,锻炼和培养儿童独立生活能力,要从幼儿时期开始。

2.为幼儿运用言语进行交际创造机会

幼儿言语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有赖于成人的培养和教育。父母与成人要多与幼儿交谈、聊天,尽管是犹如自言自语地说些简单、幼稚的话,但对启发幼儿的积极主动言语,有很大帮助。也可给幼儿讲故事,对幼儿提出问题,要求他回答问题等等。言语活动可以不断地丰富幼儿的知识面。还要做到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要一一回答,使幼儿从成人回答问题中获得言语技巧。这样,幼儿言语活动的发展必然会进一步促进思维活动的发展。儿童的思维活动能力是在幼儿时期通过言语活动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三、幼儿期和学龄期

1.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这一时期孩子的情感需求较多,亲子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如果父母关系紧张、分居、离婚,或父母工作太忙,少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甚至将孩子寄养在外,都会使孩子得不到家庭温暖,缺乏安全感,造成孩子情感冷淡、精神紧张、性格怪异以及产生一些不良行为等。因此,作为父母应尽量建立起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尽可能让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生活,多给孩子关爱温情,多与孩子进行肌肤接触和言语交流,让孩子在情感上得到满足,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2.满足儿童独立性的要求

从幼儿期开始,儿童自我意识逐渐发展,独立要求越来越强,常常要求自己独立地做一些事情,如“我自己来”。如果大人干涉过多,事事包办,则会使儿童向两极发展:①引起儿童的不满和敌对情绪,产生反抗行为,形成任性、执拗等不良性格;②儿童的独立性被扼杀,促使儿童形成依赖性强、懒惰、怯懦、自卑等不良性格。因此,当孩子提出独立性的要求之后,家长要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实现那些合理而又可能达到的愿望,对于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或一时难以实现的愿望,家长要向孩子解释清楚,使之心服口服,不要强行限制或包办代替。

3.保护儿童的自尊心

自尊心人皆有之,但有许多家长和老师忽略了这个问题,认为小孩子不懂事,没有自尊心。因此,在教育儿童时不注意方法,常常批评、指责和打骂,不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常在孩子的同伴面前或外人面前数落孩子的不是,责骂惩罚孩子,使孩子在同伴中抬不起头、没有地位。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而大大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孩子的憎恨、敌对和紧张情绪,促使儿童养成报复、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

如有一位5岁小女孩,在一次幼儿园排节目时最后被淘汰了,老师当时很随意地说:“你们自己回班上去,不要你们了。”这个女孩觉得她是被老师赶出来的,结果她说:“我以后再也不跳舞了”。显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因此,家长和老师不应把儿童单纯地看成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而任意地去批评、指责,要尊重他们,多用表扬、肯定、鼓励的正面教育,使其自尊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4.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儿童期是个性形成发展的时期,模仿能力强、辨别是非能力差,易受环境影响,但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榜样的作用在儿童期是很大的,家长、老师、同伴及周围其他人的言行对儿童人格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的孤僻、胆怯、固执、恐惧、说谎等不良行为往往都是从父母处习得的。有的母亲买菜占了便宜,显得很高兴,还在丈夫、孩子面前炫耀,孩子就认为占便宜是好事,逐渐养成占便宜的习惯,进而发展为偷摸。有的父母虽不断地教育孩子要诚实、助人为乐、大公无私,但自己却言行不一致,结果收效甚微甚至是无济于事。因此,要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父母和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一举一动都要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此外,要重视电视电影对儿童的影响,儿童许多不良行为如偷窃、打架等都是从电视剧电影中模仿来的,因此,大人应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这些电视、电影情节,不断提高他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5.做好入托入学前的工作

对儿童来说,入托、入学是两件大事。入托是儿童过集体生活的开端,必然会有一个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刚刚入托的儿童常常会出现哭闹、焦虑、害怕、不肯上幼儿园等现象,家长或老师应做好儿童入托前的心理准备工作,尽量缩短这一适应过程。如入托前,一方面家长可多次带孩子到幼儿园去玩,看小朋友们唱歌跳舞做游戏,激发孩子想上幼儿园的愿望;另一方面,老师可做家访工作,与小朋友认识,消除儿童的陌生感;同时可为幼儿准备新颖的玩具欢迎幼儿的到来,给幼儿一种“幼儿园像我家”、“老师像妈妈”的感觉。千万不要用威胁恐吓的言行来制服幼儿的哭闹,那样会适得其反,甚至使幼儿产生一些如孤独、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

入学对儿童来说又面临一个新环境的适应过程,儿童要从学前期以游戏为主导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导活动。主导活动的改变,儿童势必有些不适应,因此,也要为儿童做好心理准备工作。①要适当调整儿童的生活作息制度,上床、起床、进餐、上厕所的时间和习惯尽可能与学校生活相适应。②适当延长儿童的学习时间,缩短游戏时间。③加强儿童独立生活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保育工作是放在首位的,早晚由家长接送,整天由老师和保育员看管;而学校则是教育放在首位,儿童独立生活的空间和时间均扩大了,因此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④带儿童到小学参观,为他们准备好书包、文具,以培养孩子上学的兴趣。

6.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方法

许多事例表明,教养方式不当直接影响到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希望广大年轻父母掌握一点正确教养儿童的知识。首先,教育方式要正确。有的家长对孩子是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真是“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结果造成孩子骄横跋扈、自私任性,或过分依赖、胸无大志,见困难就退缩,遇挫折就气馁。而有的家长采取封建式管教方式,对孩子要求过高,约束过严,动辄训斥打骂,结果伤害了儿童的自尊心,限制了儿童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这就是未掌握好教育的度的结果。其次,教育要求要统一,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步调要一致。有些父亲教育一个样,母亲教育一个样,爷爷奶奶又是一个样;家庭教育一个样,学校、幼儿园教育一个样,使得孩子左右为难,养成一种撒谎、投机取巧的不良行为。

所以,在教育儿童时一定要做到家中成员之间统一思想和要求,即使有分歧,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一个严厉教育,一个在旁护短,是最不足取的。家庭一定要和学校、幼儿园紧密配合,互通情况,相互支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7.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衡量心理健康的另一个标准是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和谐的人际交往又是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儿童在入托入学之前,生活在家里,主要接触的是父母及亲人,交往的范围窄、对象少,再加上父母及亲人给孩子更多的是呵护包容。孩子入托上学后,过上了集体生活,交往的范围对象都在扩大,也复杂多了,既有依旧交往的父母和亲人,又有老师和许多同伴,人际交往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应及时教给儿童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以帮助儿童适应新环境。

首先,培养儿童的同情心,教儿童学习了解、关心、体谅他人,多与同伴进行感情交流,在交往过程中要以诚待人;其次,教育儿童在学习游戏中,要互相谦让、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否则就会离群独居,交不到一个知心朋友,形成人际交往障碍,进而造成适应困难,并引起学习困难、性格缺陷、不良行为等多种问题。

其次,要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让孩子懂得自己生活在一个集体之中(如家庭,就是一个集体,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也是集体),自己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同时,又有服从集体的义务。此外,还要让孩子懂得自己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是相联系的,损害了集体的利益也就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当然,父母不可能把这些大道理讲给孩子听,但可以把这些道理和孩子的生活结合起来,让他们从生活中,从一件件小事中领会到这些道理。比如,当孩子与家人一起吃饭时,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全家人相聚的欢乐;节假日订个活动计划,或探望老人,或出去郊游,或搞点体育活动。在制订活动计划时,不妨听听孩子本人的意见。共同活动是培养孩子集体意识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