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个子,站在阳光下挺拔得像一棵小树,俊朗的眉宇间,透出机灵。这就是中山区中心小学六年级三班的卢京皓给人的第一感观。
热情、开朗的卢京皓是个爱动手动脑的聪明学生,是全校有名的“新闻人物”。2002年,他获得了第二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优秀奖,第十七届大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2003年,他获得了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大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兴趣是他最好的老师。他的父亲是搞科研工作的,很小他就在父亲身边听到“科学”这个词。“科学是什么?”孩提时的他在想。看到父亲工作时,他就好奇地凑上去,问问这,动动那,父亲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并耐心地对他讲解什么是科研工作、什么是科学知识等等。久而久之,他便可以成为父亲的“小帮手”了。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他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与日俱增。尽管平时学习忙,活动多,但他总是喜欢挤出时间看一些课外书,从书中学习知识,汲取养分。遇到电视播放“科技博览”、“异想天开”等节目,他更是不放过。四年级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科技冬令营,科技的感召力再一次让他兴奋不已、流连忘返。可以说,这次置身于科技殿堂的经历,不仅提高了他动手制作的能力,还令他在多项思维的锻炼中提高了科学思辨的能力。记得有一次,他在书中看到有一种可以做各种物理实验的“牛顿箱”,于是央求爸爸给买一个。后来爸爸去北京出差,为他实现了这一愿望,或许正是这不断萌发的梦想和不断实现的愿望,促成了他情有独钟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拾地进行着各种实验,钻研着科学知识,享受着在科学的海洋里畅想遨游的乐趣。
“喜欢观察,更喜欢动手……”小时侯就喜欢玩“多米诺骨牌”的他,从刻木剑开始,到做单筒望远镜、潜望镜,从盲目模仿,到寻规律找科学依据,一遍又一遍地做,一次比一次进步,遇到实在弄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父母、老师请教,渐渐地,他们也都成了卢京皓的“知心朋友。”有一段时间,他对家里的门镜产生了兴趣,拆开又装上,装上又拆开,心想,他也要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单筒望远镜!想法确定后,他跑到书店翻阅了许多光学方面的书籍,了解了成像的相关原理,回家后,找来工具和材料,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精心的制作。开始时,掌握不好两个镜片之间的距离,用“做好”的望远镜一试,眼前一片朦朦胧胧,什么也看不清。后来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制作成功了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单筒望远镜。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他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同时,也让他懂得了一个道理——理论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人生变得更精彩。
科学发明来源于生活。他发现,每天放学,同学们都要从家长的夹道里“冲”出来,而家长们更是不敢有丝毫的溜号,生怕找不到自己的孩子。唉,有没有一个让家长、学生都得益的办法?他思考着,把自己的想法和爸爸、老师说了,在老师的指导和爸爸的帮助下,经过多次实验、改进,终于做出了“放学了”显示器,这项“发明”获得了第二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优秀奖,第十七届大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随着学习的深入,年级的提高,同学们的书包也越来越沉,为了不让书包滑下,他和同学们一样不自觉地将肩向前躬,时间一久,便开始驼背。爸爸见了,就经常提醒他,让他挺起胸。他也坚持挺胸,可是没多久便又开始驼背。为什么背着沉书包就会驼背?他和爸爸探讨这个问题,“会不会与力有关?”爸爸有意点了他一下。“力”?他赶忙翻书查找与力有关的知识,他想,书包背在后面会驼背,那书包背在前面或者分配在身体的前面和后面还会不会驼背呢?这些想法让他试着改变书包的形状。经过画图、论证、制作、改进,他做出了“企鹅”防驼背书包。这一“发明”获得了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大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每一件事、每一件物在他的眼中都要经过习惯性思考:是否还可以更好……”正因为如此,他总能寻找到创造的灵感。
卢京皓喜欢发现,同时也注重积累知识和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他的各科成绩一直很优秀,而且还被评为中山区的“三好学生”。现在他已不满足简单的小制作,他希望早点进入大学,用那双会发现的眼睛,完成梦想中“科技含量更高”的发明;他崇尚科学,正在努力使自己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