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吹证
“阴吹”证始见于《金匮要略》,方用猪膏发煎,此病并不少见。曾治疗13例,均以辨证论治治愈。兹举二例如下。
病例一:卢女,25岁,1980年9月22日初诊。自诉生产一年半,月经已潮,但愆期45~52/3~5,经行色黑有瘀块。平素少腹冷痛,行经时则疼痛加剧。近两月来前阴频频出气,有时出气时尿为之流出,自觉中气不足,全身乏力,食欲差,盗汗等。诊脉弦细,舌质淡、苔薄白。此脾肾之气不升,中气下陷之证,治以益气为主,佐以温肾调气。
党参30克,白术15克,黄芪10克,柴胡3克,当归10克,吴萸2克,续断10克,乌药10克,甘草5克,木香5克。1剂。
二诊:诉前阴仍出气,但中气稍振,盗汗止。原方加沉香3克,干姜5克,川芎7克,赤芍10克,红花7克,去续断、木香。5剂。
药后,前阴出气大减,仅日夜两三次,气出轻微,饮食可。原方再服5剂后,诉出气止,少腹觉暖,痛止,精神大好,经追访已愈。
病例二:王女,23岁,1981年9月10日初诊,诉产后月余,忽觉前阴出气阵作,日夜20多次,已有两月,因害羞未治。现心悸,自觉中气下陷,曾晕倒过几次,并有少腹烫热,白带特多。妇科检查:子宫炎症Ⅱ度。诊脉弦细而数,舌质红有薄黄苔,以益气育阴清热论治。
太子参30克,黄芪15克,苍白术各10克,黄柏10克,当归10克,玉竹10克,橘皮3克,防风3克,板蓝根10克,知母10克,寸冬10克。3剂。
二诊:诉出气大减,心悸止,少腹烫热轻,舌质转淡,原方加白芷10克,连翘10克,去麦冬、知母。
服5剂后出气未作,精神饮食均好转,少腹热止,尚有少量白带。妇检宫颈炎已消失。
二、狐惑病
病例三:于女,36岁,1979年3月12日初诊。诉起病于5年前,突发周身“鸡皮疙瘩”(风疹块),色红奇痒,注射氯化钙痒止。相隔几天,发现口舌及下阴破溃,不治自愈。近3年,每半月或20天发作1次,发时口腔、下阴溃破疼痛,恶寒发热,自汗而解。1年来,发作时热度比前增高且持续时间长,出汗后身体疲乏,刚要恢复,寒热又作,周身关节酸楚沉重,腰及脚后跟疼痛较剧。曾从疟疾、关节炎治疗,用中西药都无效。诊脉虚弦、两尺沉细,舌质淡、苔薄白。其口疮散见两颊、舌边、上唇,如黄豆瓣大4处,凹陷溃破、中心白腐。诉外阴有蚕豆大两处破溃,痛而且痒。视物不明,眼球外视无变化。根据病情符合《金匮要略》之狐惑病,病人脾肾阳虚症状比较明显,治拟温补脾肾。
党参15克,太子参30克,炒白术10克,陈皮4克,甘杞子10克,续断15克,苁蓉10克,仙灵脾15克,鹿角胶(化冲)15克,当归10克,夜欢皮15克,鸡血藤15克。5剂。
药后口舌破溃消失,下部溃处也减轻,精神好,食欲香,奶水较多。原方续服10剂后,下部破溃全部愈合,腰酸痛脚跟痛止,症状基本消失,目视较清,出院。1981年8月复查,神采奕奕,与病前比判若两人,无症状可述云。
病例四:王女,21岁,未婚,船民,1969年4月就诊。患者时发口疮9个多月,现午后发热,头晕,失眠,疲乏,厌食,便结。视其口疮,舌左侧有黄豆大两处,左颊有一处,都为中心凹陷白腐,火辣作痛,进食更剧,舌纯红无苔,唇焦红而干,面颊潮红,脉数急。初用珍珠牛黄散搽后生效,不几日又发,曾注射退热针及服中药,末效。现白天发热加重,夜有盗汗,大便干燥,小便赤少。其证情,肾阴不足较为突出,乃用六味地黄汤加女贞子、鲜石斛、玉竹、龙骨、牡蛎,5剂。后其母偕来,诉药后口疮见轻,盗汗消失。视舌色纯红已转、舌疮未见,颊疮已缩小大半。其母乃云,小女尚有下部同时生疮,因年轻怕羞,未曾说明云云。此乃狐惑病也。为其检血,红白细胞均正常,但嗜酸细胞高达21%,请妇科检查:云大小阴唇有不规则圆形溃疡,破溃白腐,边缘有红晕。自诉以前大得多,药后明显见小,因是船民,嘱住观察床,做大便检查多次,无血吸虫卵,直肠镜检查(-),排除血吸虫病,嗜酸细胞之高,明显与此疮有关,效不更方,以原方去龙牡、鲜石斛,加甘杞子,10剂。半月后口疮痊愈,下部只有痕迹,热、盗汗均止,眠食正常,嗜酸细胞单独计数近于正常值。嘱服六味地黄丸日3次,每次10克,以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