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后综合征,临床往往以胁痛为突出症状。
胁痛一证,皆从肝胆论治。《黄帝内经》治肝,不越辛散、酸泻、甘缓3法。《黄帝内经》之后,代有发明,如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旋覆花汤,宋代《和剂局方》之逍遥散,金代刘完素之金铃子散等,皆为治内伤胁痛之要方。清代叶天士集前人之大成,更有辛苦泄降,清泄少阳,宣络散瘀,辛温通络,酸泄和肝,甘缓补虚,辛润柔肝,滋液熄风诸法,使内伤胁痛之治法更臻详备。张氏云,先人虽详如此,然临证首先详察脉,明其所因,伏其所主,方能药证相符。
病例:赵某,女,35岁,护士。1960年8月29日因上腹部胀闷,食欲不振,右胁部胀痛半年余入院,9月6日出院,住院号:5515.
患者于10个月前曾患急性传染性无黄疸型肝炎,住某院治疗,1个月后回家休息,继则半天工作,工作后食欲不振,上腹部饱胀,右胁部胀痛不适,感觉逐渐消瘦,全身无力,入院体检:肝肋下1.5厘米,剑突下3厘米,脾可触及边缘。肝功能及血象均在正常范围。入院诊断:肝炎后综合征,入院后由中医诊治。1960年8月30日初诊:右胁作痛,时痛时止,头晕目眩,神疲乏力,肝脾两虚,肝虚则眩,肝气入络则痛;脾虚则饮食不归正化,郁而成湿,湿阻经络则神疲乏力,舌苔薄净,边有锯齿之状,脉濡软无力,治以逍遥散出入。
当归身9克,炒白芍9克,潞党参9克,炒黑薄荷2克,炒黑干姜2克,云茯苓9克,清炙草3克,黑豆衣12克,枸杞子9克,3帖。
9月2日二诊:前投调协肝脾之剂,诸证均见轻减,唯纳谷欠香,大便3日未行,再以原法乘胜前进。
原方,4帖。
9月6日三诊:诸证均见好转,出院。
本案曾得白疸(传染性无黄疸型肝炎),劳累之后,辄发面浮足肿,神疲乏力,右胁作痛,头晕目眩,参合舌苔脉象,显系肝脾两虚,故以逍遥加减为治。所以去柴胡者,因其升发疏散之性,非肝脾两虚者所宜,薄荷、干姜炒黑用者,去其辛散之味而存其疏肝解郁之性。又以其久病体虚,酌加潞党参、黑豆衣、枸杞子等益气健脾、养血柔肝,补而不滞,疏而不伐,使处方更切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