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做人没压力
31953300000016

第16章 做人要自强自立(2)

有许多人做事有始无终,在开始做事时充满热忱,但因缺乏坚韧与毅力,不待做完便由于害怕困难而半途而废。任何事情往往都是开头容易而完成难,所以要评价一个人才能的高下,不能看他所做事情的多少,而要看他最终完成的成就有多少。例如在赛跑中,裁判并不计算选手在跑道上出发时怎样快,而是计算跑到终点需要多少时间。

要考察一个人能否做成大事,要看他有无恒心,能否善始善终。持之以恒是人人应有的美德,也是完成工作的要素。一些人和别人合作时,起先是共同努力,可是到了中途便感到困难,于是多数人就停止合作,只有那少数人还在勉强维持。可是这少数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工作中再遇到阻力与障碍,势必也随着那放弃的大多数,同归于失败。

有人在给他从事商业的朋友推荐店员时,举出了某人的许多优点,那做商人的朋发问道:“他能保持这些优点吗?”这实在是最关键的问题。首先是,一个人有没有优点?然后是,有了优点,能否保持?遇到困难,能否坚持不懈?所以,具有坚韧勇毅的精神是最宝贵的,只有具有这种精神才能克服一切艰苦困难,达到成大事的愿望。

每一次成功都来之不易,每一项成就都要付出艰辛。对于志在成大事的人而言,不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多大的打击,他都不会放弃最后的努力,因为胜利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要做自己命运的主宰

任何人在其成长道路上,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难免不了要经受各种困难的考验。正如中国有句古话所说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古以来,人们都把能吃苦看作是成才的一个基本条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体育健儿,没有一个不是经过多年的摔打磨炼与刻苦拼搏才取得成功的。古语讲得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此话虽有些片面之处,但是不无道理,对一个人的成长不无借鉴意义。

邓亚萍这个名字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不仅如此,有的人在谈及她时还绘声绘色地将其描绘一番:矮矮的个儿,胖胖的脸,打起乒乓球来简直像只出山的小猛虎,出手快捷,攻势凌厉,左推右挡,勇不可当,往往只几板就把对方制服住了。

的确,邓亚萍在我国乒坛,乃至世界乒坛上名声大噪,堪称“大姐大”。自她1986年13岁那年拿到第一个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开始,到1997年5月的第四十四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短短的11年间,她一共在各种全国性和世界性乒乓球大赛中拿到153个冠军,其中尤以1989年入选国家队到1997年的第四十四届乒乓球锦标赛这9年的历史最为辉煌,仅在世界级别最高的奥运会、世界杯赛和世界锦标赛这三大比赛中,就独自一人获得18块含金量特别高的金牌,并且还是国际体坛上唯一一个曾三次接受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为其亲自授奖的运动员。这不但在中国乒坛,而且在世界乒坛史上都写下了光彩的一笔。

从邓亚萍的成长之路来看,她也经历了坎坎坷坷,历尽了磨难。她4岁多时便表现了一个“铁娃”的本色,平时拼拼打打从不哭闹,并且玩什么都格外专注。这被在河南郑州市体委任乒乓球教练的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认定她是一块搞体育的好料。于是,父亲便“就地取材”,精心地培养自己的爱女。

一晃5年过去了,邓亚萍在父亲的调教下,乒乓球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为使她能得到进一步发展,父亲将她送到河南省乒乓球队去深造。然而,去后不久,她便被退了回来,其理由是“个儿矮,手臂短,没有发展前途”。这在少年邓亚萍的心灵上第一次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

令人欣慰的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倔强的邓亚萍并未因此一蹶不振,相反,她练得更加刻苦,并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拼出个样来。

机遇终于来了。1986年是邓亚萍人生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那一年,年仅13岁的她,临时顶替河南省代表队一名生病的运动员参加全国乒乓球锦标赛。赛前教练们对她并不抱什么期望,要她顶替上场纯粹是为了不使该队“弃权”。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矮个姑娘竟然接连击败了耿丽娟、陈静等当时很有名气的国手,一举登上了冠军宝座,爆出了此届乒乓球赛的最大冷门,成为一匹引人注目的“黑马”。

赛后,这位被人判了“无发展前途”死刑的小姑娘,成了当时国家乒乓球女队主教练张燮林手下的又一位女弟子。从此,邓亚萍在中国体坛的圣殿里将她那股在逆境中练就的“铁娃”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运动水平大大提高,经过各次大赛的历练,最终登上国际乒坛女霸主的宝座。

从邓亚萍人生发展的崎岖道路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绝大多数人来讲,成才之路都是崎岖坎坷且布满荆棘的。虽然有成功的光环在前方召唤,但追求成功的过程却是艰难的。好比在波涛中前行的航船,前方虽有光明的灯塔,但通往灯塔之路却随时会出现漩涡、暗礁,会有抛锚停船的时候,也会有船翻人落水的危险,但既然已认定目标,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就只能勇往直前,丝毫不能退缩、动摇。

面对命运的挑战,我们要选择做生活的强者,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在立志成才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邓亚萍有一段描述自己心理感受的话感人肺腑,她说:“我并不相信命。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有人说我命好,为世界乒坛创造出了一个‘常胜将军’的奇迹。我觉得,我可能天生就是打乒乓球的命,但上帝不会将冠军的桂冠戴在一个未真诚付出汗水、泪水、心血和智慧的运动员身上,我自己满身的伤病就是证明。体育运动之所以魅力无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能充分展示人类不屈从命运、永不停息地向命运挑战的精神。”

邓亚萍热爱乒乓球事业,认定自己就是“打乒乓球的命”,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未来就在这小小银球上。她坚韧不拔地去追寻、去拼搏,终于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

自立自强,永不服输

自立自强、永不服输,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里,只要你具备了这种品质,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自立自强、永不服输的人。当年,他一家为逃避战乱辗转来港,在战火燃及香港、百业萧条的情况下,他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只好拼命地工作。但祸不单行,由于长年劳累,再加上贫困、忧愤,他的父亲不幸染上了肺病,终于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病倒了。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读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让生病的父亲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李嘉诚的父亲也满心期待儿子能够学有所成、出人头地。

为了给父亲治病,李嘉诚一家每天两顿稀粥,母亲去集贸市场收集的菜叶子便是一家一天的“美食”。每天一放学,李嘉诚便匆匆赶到医院,守护在父亲的病床前,紧握住父亲的手,向他汇报自己的成绩。此刻,父亲的脸上就会洋溢出宽慰的笑容。

然而,命运无情。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终于没能熬过1943年那个寒冷的冬天,走完了坎坷的一生,离开了这动荡纷乱的世界。他没有给李嘉诚留下一文钱,相反,还给李嘉诚留下了一副家庭的重担。

临终前,李云经哽咽着对儿子说:“阿诚,这个家从此就只有依靠你了,你要把它维持下去!”

此外,李云经深知未成年的儿子更需要依靠亲友的帮助,同时又不希望儿子抱有太重的依赖心理,便留下“贫穷志不移”,“做人须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类的遗言,让他牢记在心。

对于父亲的熏陶和遗训,对于父亲的一片苦心,李嘉诚永生不忘,时刻铭记在心,并伴随他度过一生的风风雨雨,使他终身受益无穷。李云经在贫穷中辞世,却给儿子留下珍贵的精神遗产——如何做人。这一年,李嘉诚14岁,刚刚读完初中二年级。

数十年后,每当李嘉诚回忆起父亲生病不求医、省下药钱供自己读书,母亲缝补浆洗、含辛茹苦维持一家人生计时,总是黯然神伤,并产生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伤痛之情。

14岁的孩子,正是需要父母呵护疼爱、充满梦幻的时代。但因父亲辞世,弟妹尚幼,为了生存,母亲设法批发一些塑料花去卖,每天只能赚到几角钱,根本无法养活一家五口。加上经历时局动荡,世态炎凉,这些都促使了李嘉诚的早熟。

李嘉诚是家中的长子,对母亲非常孝顺,觉得自己应该放弃学业,帮助母亲承担家庭生活的重负。这对于一个14岁的少年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的现实。尽管舅父庄静庵表示愿意资助李嘉诚完成中学学业,接济李嘉诚一家,但李嘉诚仍打算中止学业,遵照父亲的遗愿,谋生赚钱,支撑起这个家庭。舅父未表示异议,他说,他也是读完私塾,10岁出头就远离家乡父母,去广州闯荡打天下的。原本,外甥李嘉诚进舅父的公司顺理成章,但庄静庵未开这个口,舅父的意思李嘉诚心知肚明,他今后必须靠自己,独立谋生。

商业社会的冷酷无情对一个少年来说是一种灾难,但它也催人早熟,也许正因为这样,才迫使少年李嘉诚丢掉幻想,把自己逼上了独立谋生的道路,从此开始自我奋斗,由一个地位低下的打工仔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了成熟、成功和辉煌。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生活的重压,有些人由于承受不了而失败,有些人则敢于挑战,赢得成功。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迪。我们应该正视并且利用人生的挫折和不幸,甚至应该自加压力,强迫自己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不要仰仗父母的保护伞

只会蜷伏在母亲翅膀下的雏鹰,充其量不过是只柔弱的“鸡”,而绝不会成为搏击万里云天、俯视苍茫大地的雄鹰。

一个人要勇于自强自立,不要仰仗父母的保护伞。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终能探出一条成才之路来。过多的依附、仰赖,只能造就平庸孱弱、无所作为的凡夫俗子;过分的温存、溺爱,只能消磨意志,磨平锐气,养育出娇嫩的花朵。

在中国,几千年来,青年人依赖父辈的传统很顽固,自主意识淡薄。但是,历史上也不乏有鼓励子女自强自立的有识之士。清代画家郑板桥老年得子,却并不溺爱,而是力促儿子自立,要求他:

淌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天靠人靠祖宗,

不算是好汉。

在传统的意识中,人们崇尚出身门第,羡慕继承权,而自我创业的意识淡薄。在当今的社会里,父母们应提供给后代以“工具箱”,而不是万贯家产。对于青年人,确立不依赖父母长辈、一切靠自己独立创业的自立意识,则是明智的;若是一切都仰仗父母,做蜷伏在先辈羽翼下的小鸡,是最没出息的。

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驯良的心理、依赖的性格和盲从意识仍大有市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正冲击着传统意识的大堤。当代中国青年,自立意识正在逐步成长。青年们开始意识到仰仗家庭并不光彩,而是要用自己的双脚去走路,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这样自立于社会时才会感到无限自豪。

有一位大学毕业、托福已过关的女青年,告别了曾为“无冕之王”的家庭生活,没有特权关系,没有父母的庇护,只身到深圳特区闯荡。为了求职,她不知跑了多少家单位,也记不清写了多少信,碰了多少壁。她总结自己求职的体会时说:“在这里找工作,你必须具有‘五心’:坚强的信心、打持久战的耐心、没有工作时的开心、自得其乐的童心、遭人拒绝而不伤心。还必须具有‘五劲’:缠劲、赖劲、说劲、玩命劲和脸厚劲。无论如何,你不能退缩,更不能自暴自弃,要学会自我安慰、自我爱恋、自我调节。这里,没有谁会向你施舍一点廉价的同情,也没有谁会注意到那个靠在路旁树上已病得十分羸弱的小女孩。”

摆脱对父母的仰仗依赖,经过风霜雨雪的历练,正是我们这一代青年需要培育的良好品格。在充满竞争的时代,只有勇于闯荡、自立自强,方可大有作为。

成功始于觉醒。这个觉醒就是确立自信自强的意识,即认识到自己一定要成功,一定能成功。“慷慨丈夫志,可以耀光芒(唐·孟郊诗句)。”这个志,就是自信和自强。刚毅似铁的信念,贞如翠柏的情操,坚如磐石的意志,硬如松竹的骨气,是自信自强者特有的风貌。是人才,就应做一个强者。强者从不会轻易地熄灭旺盛的理想之火,从不会草率地退出搏击的人生舞台。只要恪守“丈夫”之志,握住自信之犁,就一定能够拓开成才的金光大道。

坚定执着让人终成大事

追求成功最锐利的武器就是坚定的成功信念,坚定执着而有耐心,即持久心。它看似简单平常,其实要想做到却并不容易。

持久心是一切成大事者的特征之一。困难不足以使他们灰心,劳苦不足以使他们丧失意志,不管是怎样的艰难困苦,他们总会坚持忍耐着,因为“坚韧”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或许缺乏某种良好的素质,或许有种种弱点、缺陷,然而持久心则是成大事者所绝不可缺少的涵养。

克勒吉夫人说过,美国人的成功秘诀就在于不怕失败。即使他失败了,也会立刻振作起来,以更大的决心奋勇向前;他心中想要做一件事时,必然全力以赴,几乎不想任何失败的可能。

有人说持久心往往表现为在困难面前比别人能多坚持5分钟。能担当重任的人不仅自己具备这种能力,而且还能鼓励别人。这样,他从不害怕向人们讲明真实情况,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也能使人们充满信心和勇气。丘吉尔在西方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据说,无论事实多么骇人听闻,多么危险不利,他都不向公众隐瞒真情,并能给人们带来信心和希望。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因为拥有持久心而获得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