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做人没压力
31953300000027

第27章 做人要低调(5)

晋阳城中有充足的粮草,百姓们十分痛恨智伯瑶的强取豪夺行径,为了扞卫自己的领土,几乎是全城皆兵,支持赵襄子。面对城外围困着自己的智伯瑶与韩、魏三家的兵马,军民们同心协力抵抗,斗志高昂、众志成城,一直坚持了两年多。

晋阳城久攻不下,令智伯瑶头疼不已,狡诈的他又想出另一个办法:命士兵们将晋河改道,让河水直冲晋阳城,准备水淹晋阳城。此计实施后,晋水淹没了大半个晋阳城,满心欢喜的智伯瑶以为这次一定能让赵襄子投降,攻下晋阳城。可惜的是,面对如此险境,晋阳城中的军民依然没有一人肯出城投降,使他的如意算盘落了空。

虽然城中军民们仍士气不减,可却已是危城一座,破城在即,危在旦夕了。

智伯瑶眼见破城有望,不免得意忘形起来,肆无忌惮的他无意中便说出了在日后必要时,将用同样的方法消灭韩康子和魏桓子两家的话。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韩康子与魏桓子为此不寒而栗,思之再三,唇亡齿寒的道理终于使韩康子和魏桓子两家下定决心反戈一击。于是他们暗中与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的赵襄子商量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晋水反引入智家的营寨中,里应外合攻打智伯瑶的兵马。此时的智伯瑶还沉浸在即将胜利的喜悦中,对韩、魏两家的倒戈毫不知情。

最后,智伯瑶被杀,其所有的财产、土地及户口由赵、韩、魏三家平分了。

形同虚设的晋国国君也被赵、韩、魏三家的后代废除,取而代之的则是赵、韩、魏三国。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

智伯瑶在当时虽是势力最强大的一家,但却因不知收敛锋芒,最终走上自取灭亡的不归路。

世人应当明白:内“刚”固可喜,若外亦“刚”则堪忧矣。

外柔内刚,就是自己有主见,有原则,不同流合污,而在行动语言上则委婉、圆转、不恃强、不凌弱,不与人攀比,不争口舌之胜,不显贵露富。

正如老子所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豀。”

人生应有外柔的意识,不为无谓的雌雄之争而浪费人生短暂的时光,抛却人生的使命。

当我们理解了《菜根谭》中“执拗者福轻,而圆融之人其禄必厚;操切者寿天,而宽厚之人其年必长。故君子不言命,养性即所以立命;亦不言天,尽人事自可以回天”之言,自然能够平衡内心与行为,行事处世方能达及外柔内刚之道。

随处可以做主人

人无法改变这个世界,因而只有去适应它。

人与自身所处的世界在既依赖又对立中相互共存着。考卜莱斯顿在《当代哲学》中这样说道:“人是一个决心实现他的许多可能性之存在,不是一个孤立的自我,而是一个必然与其他事物世界和人们世界相互关系的存在。”

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可改变、没有选择自由的是所处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因为我们无法也无力按照自己的愿望去改变环境。而我们有能力、有办法改变的唯有自己的处境,一种人和客观存在的关系。

改变生存方式为的是适应客观存在,即生存环境。

适应,是为了达到在存在中寻找到一个安全、宁静、祥和、淡然且自己的愿望容易实现的位置目的,因而这种适应不是妥协,媚俗,委屈自己,退让求全,也不是无原则、无气节的行为。

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选择有许多,其中最好的莫过于让自己进入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

许多人仰慕这种境界,可纵观天下芸芸众生,真能自己去实践的困难程度不亚于基督徒进入天堂前所需跨过的“窄门”。

进入天堂须跨“窄门”,须经受炼狱的磨难。达到宁静淡泊的境界则须彻悟人生真谛,须有来自人生波折的契机。

欲达超然致远之境,则“做人要脱俗,不可存一矫俗之心;应时要随时,不可起一趋时之念。”

做到了脱俗、随时之人不会长吁短叹地怨天尤人,不会想入非非地异想天开,不会将大好的光阴消耗在无尽无穷的犹豫、动摇、迁徙、调动、抱怨与颓废之中,他们总是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随缘顺事,一如创立了禅宗五宗之一的临济宗的义玄禅师所云:“随处可以做主人。”

“随处可以做主人”,就是要能随遇而安,正如俗语所说“既来之,则安之”一样,将自己的身心融入每一处所到之地,每一件所做之事,不避讳,不嫌弃,得好不喜,得坏不忧,平平淡淡中做自我修正、自我完善。排除过去那些理不清的缠缚,卸下以往心理上的负担,顺时随缘的参与现实、适应现实,让自己的人生“似舞蝶与飞花共适”、“若满月偕盂水同圆”般成为真正而又自然的人生。

随缘顺事不是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也不是安于现状,无所事事,胆小怕事,苟且一生。

战国时期的魏国有一位着名的策士,他就是范雎。出身寒微的范雎虽善断多谋,擅长辩论,且大志在胸,立志成就一番事业,可惜无人引荐,报国无门的他只好在不得已中来到魏国中大夫须贾府上任事。

一次,范雎随奉魏王之命出使齐国的须贾一同前往齐国。

他们一行到齐国后待了几个月,齐国国君齐襄王听说须贾的随从有雄辩之才,便遣人带了一些美酒及十斤黄金送给范雎,以此表示自己对智士的尊敬。作为使臣的须贾却未能得到齐襄王的如此礼遇,心中因此有些愤愤不平。范雎对于齐襄王的厚礼,只是心领美意,却未敢接受。后来在须贾的命令下范雎才收下美酒,黄金则当即让来人带了回去。

这件事引起了须贾的嫉妒,也招来了须贾的怀疑,他怀疑范雎是因为将魏国的机密泄露给了齐国,才会受到齐襄王的重视。

回国之后,气量狭窄的须贾立即向魏国的丞相魏齐上告了“范雎受金”一事,为此,蒙受了不白之冤的范雎,便被偏听偏信的魏国丞相魏齐下令大动刑杖,以示惩罚。

范雎被打得牙齿脱落,肋骨断裂,浑身是伤的他明白此时自己是百口莫辩,无法洗清自己所受的冤屈,又不想让自己的一身才略、满腔热血就此断送,于是只好装死以求逃过此劫,免除灾祸。

装死的范雎虽不再受刑杖之苦,魏齐让手下人用破草席把他卷起来扔到了厕所,并指使宴会上的宾客们用小便溺他,糟蹋他,美其名曰是警告众人不得卖国求荣。

面对这天大的委屈,这飞来的横祸,范雎没有一死了之,更没有就此消沉,苟且偷生,随波逐流。他决定离开自己的国家,另谋他处施展才华,显身扬名。于是,为了逃生,范雎以日后重谢的方式许诺看守者,让他放自己脱身;看守人趁魏齐醉酒神志不清之时,以将范雎“抛尸野外”为由,放掉了范雎。范雎逃出魏府后在朋友郑安平的帮助下改名张禄隐匿了起来。

郑安平非常同情范雎的遭遇,于是积极帮助范雎重寻明主。

此时的范雎便在忍辱求全中安下心来等候时机,静待出头之日的到来。

一天,魏国来了一位秦国的使节,郑安平得知此消息后,便扮作吏卒去接近秦使王稽。此时的秦国国强民富,且大有兼并其他六国的雄心,郑安平来到王稽身边为的就是将范雎引荐给他。

机会终于来了。

在下榻的馆舍里,王稽向郑安平打听魏国的智士贤人中有没有愿意到秦国去的,郑安平便不失时机地向他推荐了范雎,陈说了范雎的才干与遭遇,并定于当天晚上让范雎到馆舍来与王稽见面。

晚上,范雎依约来到了馆舍,与王稽畅谈。范雎对天下大事条分缕析,侃侃而谈,其才情智慧深得王稽的赞赏,一席话未完,王稽就已决定带范雎入秦了。

有先见之明的范雎机智地躲避了魏国的搜查,方得以安全进入秦国首都咸阳。最后,在王稽的帮助下,范雎以自己的才华取得了秦王的信任,终于被拜为秦国丞相,并封赐应侯,实现了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宏伟志愿。

试想,若范雎蒙受委屈之时不能忍一时的皮肉之苦,情志之辱,隐姓埋名等待时机的出现,不消沉,不失望,不安于当时的窘境,又怎能拜相封侯,雪耻报仇?故而,当我们即使是在遭遇人生挫折,“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也要善于忍耐、退让、随遇能安。只有这样,方可盼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到来。

现代社会,实在需要一点“阿Q精神”来对待失意与挫折,须知“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何苦在一些小小的难关面前便寻死觅活、痛不欲生,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与信念呢?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短短的数十年间我们要做的事有许多许多,不要将光阴浪费在无谓的闲聊与随波逐流之中。时运不济之时何妨多看看书,多学一门有益的技能,以脱俗的做人之道,以高人一步的信念立身,以超然的心态处世待人,当机会一旦叩响了你的大门,你便能携着春风直上九天。若我们已得命运之青睐,更要能把持住自己的品行,不为乌纱折腰,不为金银媚颜,堂堂正正一身正气,傲立于俗世间,留得清名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