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实用口才现用现查
31955300000006

第6章 特殊情况下应采取什么样的口才技巧

1.装聋作哑的应对术

在人际交往中,为了利益,为了生存,有时不妨运用“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老粗”策略。故意使用对方所无法理解的语言,同时也故意装做听不懂对方的语言,让对方在与你沟通时产生挫败感,并激发他的火气。他若发火,则你已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发脾气给人的感觉总是理亏,如果他不发作而隐忍,也必定会搅乱他的思维,使其不知不觉地处于劣势。故意装傻充愣,误解他的意思,扭曲他的意思,他说他的阳关道,你说你的独木桥,这样来往几回合,他会认为你不可理喻,放弃与你交手。

某公司有一个女孩子,平日只是默默工作,并不多话,和人聊天总是面带微笑。有一年,公司里来了一个好斗的女孩子,很多同事在她主动发起攻击之下,不是辞职就是请调。最后,矛头终于指向了这个女孩。某日,这位好斗的女孩子抓到了那位一贯沉默的女孩子的把柄,立刻点燃火药,劈里啪啦一阵,谁知那位女孩只是默默笑着,一句话也没说,只偶然问一句“啊?”最后,好斗的那个主动鸣金收兵,但也已气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过了半年,这位好斗的女孩子也自请他调。

你一定会说,那个沉默的女孩子的“修养”实在太好了,其实事实不是这样,而是那位女孩子听力不大好,理解别人的话不是有困难,但总是要慢半拍,而当她仔细聆听你的话语并思索你话语的意思时,脸上又会出现“无辜”、“茫然”的表情。你对她发作那么久,那么卖力,她回以的却是这种表情和“啊”的不解声,难怪对方斗不下去,只好鸣金收兵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事实:装聋作哑的力量是巨大的,面对“沉默”,所有的语言力量都消失了!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这不是新鲜事,在人性丛林里,你要有面对不怀善意的力量的心理准备;你可以不去攻击对方,但保护自己的“防护网”一定要有,聪明人的举动是:不如装聋作哑!

聋哑之人是不会和人起纷争的,因为他听不到、说不出,别人也不会找这种人斗,因为斗了也是白斗。不过大部分人都不聋又不哑,一听到不顺耳的话就会回嘴,其实一回嘴就中了对方的计,不回嘴,他自然就觉得无趣了;如果他还一再挑衅,只会凸显他的好斗与无理取闹罢了。因此面对你的沉默,这种人多半会在几句话之后就仓惶地“且骂且退”,离开现场,如果你还装出一副听不懂的样子,并且发出“啊”的声音,那么更能让对方“败走”。

不过,要“作哑”不难,要“装聋”可不易,因此要培养自己对他人言语“入耳而不入心”的功夫,否则心中一起波澜,要不起来回他一两句是很难的。

学习装聋作哑,除了以不战而胜之外,也可避免自己成为别人的目标,而习惯装聋作哑,也可避免自己去找人麻烦,有时还可以变不利为有利,好处甚是不少。

在一辆列车上,一位身着便服的侦察员走进厕所。冷不防,一个艳装妙龄女郎一闪身也挤进了厕所,反手将门关上:“先生,把你的手表和钱包给我。否则,我就喊你侮辱我!”

一切来得这么突然。侦察员深知,在厕所里没有其他人,辩解是毫无作用的。稍一迟缓,这个女郎立即会使自己身败名裂的。陷入困境的侦察员临机应变,突然张着嘴巴,不停地“啊,啊”,装成一个十足的哑巴,表示不懂女郎说些什么。

女郎为难了,赶忙打手势。侦察员仍然窘急地“啊啊”着。女郎失望了,真倒霉,偏偏碰上了个哑巴!她正想转身离去。此刻,“哑巴”一把抓住女郎,抽出钢笔递给她,打手势请她将刚才说的话写在手上。女郎不禁转忧为喜,接过钢笔就在侦察员的手上写道:“把你的手表和钱给我。不给,我就喊你侮辱我!”侦察员翻转手掌,抓住女郎说话了:“我是便衣警察,你犯了抢劫罪,这就是铁的证据!”

女郎目瞪口呆……

这位便衣警察就是装聋作哑,靠机智和勇敢战胜了犯罪分子。

在人际交往中,有许多场合都可以使用“装聋作哑”的办法,躲开别人说话的锋芒,然后避实就虚、猛然出击。其技巧关键在于躲闪避让的机智,虽是“装作”,正如实施“苦肉计”一样,却一定要表演得自然。

“装作不知道”,就是指对别人的话装作没有听到或没有听清楚,以便避实就虚、猛然出击的方式。它的特点是,说辩的锋芒主要不在于传递何种信息,而是通过打击、转移对方的说辩兴致使之无法继续设置窘迫局面,化干戈为玉帛,能够寓辩于无形,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人际交往中,这种方式的使用场合很多。

(1)可用于挽回“失语”所造成的尴尬局面

“马有失蹄,人有失言”,偶尔失语在语言交际中难免发生,但失语往往是许多矛盾发生和激化的根源。因此,挽回失语,在语言交际中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实习期间,一位实习生在黑板上刚写了几个字,学生中突然有人叫起来:“老师的字比我们李老师的字好看!”

真是语惊四座,稚嫩的学生哪能想到,此时后座的班主任李老师是怎样的尴尬!对这位实习生来说,初上岗位,就碰到这般让人难堪的场面,的确使人头疼,以后怎样同这位班主任共渡实习关呢?转过身来谦虚几句,行吗?不行!这位实习生灵机一动,装作没有听到,继续写了几个字,头也不回地说:“不安安静静地看课文,是谁在下边大声喧哗!”

此语一出,使后座的李老师紧张尴尬的神情,顿时轻松多了,尴尬局面也随之消除。

这位实习生在这里就是巧妙地运用装作不知道,避实就虚,避开“称赞”这一实体,装作没有听清楚,而攻击“喧闹”这一现象。既巧妙地告诉那位班主任“我”根本没有听到;又打击了那位学生的称赞兴致,避免了他误认为老师没有听见的可能,再称赞几句从而再次造成尴尬局面。

(2)处理、制止别人的中伤、调侃

朋友之间虽然很要好,有时也会因开玩笑过头,而大动肝火,伤了和气。对于这种情况,不妨巧妙地运用“装作不知道”,给他一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怪问。

吴军因身体肥胖,同班的李明、张峰“触景生情”,“冬瓜”长“冬瓜”短地做起买卖来,并时不时拿眼瞅吴军,扮鬼脸。面对拿别人的生理“缺陷”来开过火的玩笑,实在让吴军气愤。欲要制止,这是不打自招;如不管他,却又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怎么办呢?

此时吴军稳了稳躁动的情绪,缓缓地走过去,拍着二人的肩膀,轻言细语地问:“李明,听说你有1.8米高,恐怕没有吧。”接着又对张峰道:“你今天早上吃饭没有?”

听到这般温柔怪诞的问话,兴奋中的二人愣在当头,大眼望小眼,如坠云里雾中。全班同学沉寂了几秒钟,随即迸发出哄堂大笑,二人方明白被愚弄了,刚才有声有色的“买卖”,再也没有兴致继续下去了。

(3)制止别人的挖苦、讽刺

挖苦、讽刺,都是一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辛辣有力地去贬损、揶揄对方的行为,极易激怒对方。为避免大动肝火,两败俱伤,也可巧妙地运用装作没听明白的方式见机行事。

(4)补救说话中的错漏、失误

进行即兴演讲,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演讲者自己也不知为什么,竟说出一句错话,而且马上就意识到了。怎么办呢?倘若遇上这种失误,演讲者不妨装作不知道,然后采用调整语意、改换语气等续接方式予以补救。只要反应敏捷,应变及时,就可以收到不露痕迹的纠错效果。例如,一位公司经理在开业庆典上发表即兴演讲,他这样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公司是统一的整体,它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是铁的纪律,每一个员工都必须自觉遵守。上班迟到、早退、闲聊、乱逛、办事推诿、拖沓、消极、懈怠,都是违反纪律的行为。我们允许这些现象的存在——就等于允许有人拆公司的台,我们能够这样做吗?

这位经理的反应力和应变力是很强的。当他意识到自己把本来想说的“我们决不允许这些现象的存在”一句话中“决不”二字漏掉之后,佯作不知,马上循着语言表达的逻辑思路,续补了一句揭示其后果的话,同时用一个反问句结束,增强了演讲的启发性和警示力。这样的续接补救,真可谓顺理成章,天衣无缝。

2.王顾左右而言他

“王顾左右而言他”是一个历史典故。《孟子·梁惠王下》记载: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返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王顾左右而言他是一种言辩对答的交际应变术。它产生于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问齐宣王,有一个人要到楚国去,将自己的老婆孩子托付给一位朋友照顾,可当这个人从楚国回来时,却看到那位朋友让他的老婆孩子受冻挨饿。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齐宣王说,抛弃他。孟子又问,司法官员管不了他的下级,怎么办?齐宣王说,罢免他。孟子又问,国家治理得不好,怎么办?由于这个问题涉及到齐宣王自己的责任,因此,齐宣王左右张望了一下,把话题扯到其他方面去了。后来,人们就把故意转移话题,或以其他言语搪塞、掩饰正题的做法,称做“王顾左右而言他”。

王顾左右而言他,在外交应变中运用最为频繁。1945年,在德国投降,欧战结束后,前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美国继任总统杜鲁门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于7月17日至8月2日在德国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会议,进一步商讨战后世界的安排和前苏联对日作战的问题。会议举行的前一天,即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进行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杜鲁门带着这张“王牌”参加会议。7月24日,杜鲁门不慌不忙地向斯大林暗示美国已有了原子弹,他向前苏联翻译说:“请你告诉大元帅,我们已经完善地制造出了威力很大的爆炸物,准备用来打日本,我们想它将使战争结束。”杜鲁门说完后,眼睛盯着斯大林,想看看斯大林对此的反应。然而,斯大林好像没有听懂杜鲁门的话似的,继续谈着其他的话题。其实,斯大林早已知道有关美国制造原子弹的事情,并打听到美国人的进展程度,前苏联情报机构已招募到美国曼哈顿计划的主要科学家给前苏联提供资料,前苏联也正在加紧发展自己的原子弹。斯大林用王顾左右的手法,既使杜鲁门的核恫吓未能奏效,又没有暴露前苏联自己研制原子弹的计划。几年之后,前苏联的原子弹也研制成功了。

3.不宜明说的话要含糊些

在交际场合中,有些话不宜明说,此时,避而不答又是一种不尊重,那么,只有含糊其辞,让人摸不准意思,也抓不住把柄。

有一则有趣的寓言可谓典范。

狮王想找个借口,欲吃掉它的三个大臣。于是,它张开大口,叫熊来闻闻它嘴巴里是什么气味。熊老实巴交,据实回答:

“大王,您嘴巴里的气味很难闻,又腥又臭的。”

狮子大怒,说熊侮辱了作为百兽之王的它,罪该万死!于是便猛扑过去,一口把熊咬死并吃掉了。

接着,它又叫猴子来闻,猴子看到了熊的下场,便极力讨好狮子,它说:

“啊!大王,您嘴巴里的气味既像甘醇的酒香,又似上等的香水一样好闻。”

狮子又是大怒,它说猴子太不老实,是个马屁精,一定是国家的祸害。于是又扑过去,把猴子给吞了。

最后,狮子问兔子闻到了什么味。

兔子答道:

“大王,非常抱歉!我最近伤风,鼻子塞住了。现在什么味道也闻不到。大王您如果能让我回家休息几天,等我伤风好了,一定会为您效劳。”

狮子没找到借口,只好放兔子回家,兔子趁机逃之夭夭,保住了小命。

在这种场合中,兔子的回答是机智的,因为此时既不能对狮子嘴巴中的臭气进行肯定,也不能否定,只得含糊其辞,用“伤风”来搪塞。

其实,这则寓言的立足点,还是来自我们的生活。日常生活中,有些话不必说得太死、太具体,反而能更好地达到目的。

顾维钧曾担任驻美公使。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国际舞会,与他一起跳舞的美国小姐突然问他:“请问你是喜欢中国小姐呢还是美国小姐?”

这个问题很不好答,若说喜欢中国小姐,势必得罪了舞伴。如果说喜欢美国小姐,又会有失中国公使的尊严。

顾维钧灵机一动,回答说:“不论中国小姐还是美国小姐,只要喜欢我的人,我都喜欢她。”

模糊语言其实大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比如我们常说的“等一会儿”、“大约在元旦前后”、“有空一定来”等等,这样就避免了把话说死,留下很大的回旋空间。在外交上,使用模糊语言的机会更多。如“我们对××的事态表示关注”、“我们注意到了××的言论”等等,工作中也常用模糊语言,比如常听到的“最近”、“多数同志”、“基本满意”等等。这样一来,说话便具有很大的弹性,有时能帮你摆脱困境。

4.“没听懂”也是一种口才技巧

在交际场合,学会适当地装糊涂,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他人面前做出一个不明白的假相,用以迷惑对方,其实心如明镜,假装没有发现对方的本意,故意把它理解错,用于讽刺对方,给自己找台阶下。

一次,一位男士请一位女士跳舞,那位小姐傲慢地说:“我不能和一个小孩子一起跳舞。”这位先生灵机一动,微笑着说:“对不起,亲爱的小姐,我不知你正怀着孩子。”说完他很有礼貌地鞠躬后离开了她。那位高傲的小姐在众目睽睽之下,无言以对,满脸绯红。

这位先生遭到那位高傲小姐的拒绝,在交际场合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情,可是他却十分聪明,假装不明白小姐说话的内涵,以为她有了孩子,还表示对她十分尊重,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讽刺!它不仅使那位小姐丢了面子,而且保住了自己的尊严,如果这位先生直接与那位小姐辩理或争吵,不仅不能挽回面子,还会有失他的风度。

在日常交往中,“装糊涂”是一个高明的交际方式,一个人不可处处锋芒太露,这样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嫉恨,与你树敌的人会越来越多,使你的工作事业无法顺利进行下去。人都愿意与单纯的人交往,过于聪明、机灵的人,人们会加以防范、提高警惕,和你交往时就特别小心、谨慎,害怕被欺骗、被愚弄,如果你装出一副什么都不懂、傻乎乎的样子,虽然精明,却大智若愚,给人以糊涂的假象,人们就会对你放松警惕。在与对手交往中,对手由于不知其中的真相,往往被愚弄。由此,你便轻松地战胜了对手。

有时最高的智慧在于显得一无所知。不必真是白痴,看来像就可以了。你懂得装蠢,你就并不蠢了。这种技巧其实不难:把你的聪明放在“愚蠢”下面,跟没有任何智力一样就是了。

在谈判交战中,表面装糊涂,暗中筹划,蓄而待发,伺机令对方让步或诱使对方上当,是很有效的厚黑招法。有一次,日本航空公司就引进美制飞机的问题与美国某飞机制造厂商进行谈判。为了使日方了解产品的性能,美商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模型、图表、数据、资料和幻灯片。谈判一开始,美方代表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解,日方只是埋头做笔记,一言不发。这样过了几天,等进入实质性谈判时,日方仍对价格等问题一言不发,美方问道:“你们认为如何?”日方代表迷惘地回答:“我们不明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美方有些急躁。日方代表仍很有礼貌地作答:“不明白,一切都不明白。”美方代表眼看这项交易将前功尽弃,十分沮丧地说:“那么,你们希望我们怎么办?”日方提出:“你们可以把全部资料再为我们重新解释一遍吗?”美方不得已,耐着性子又重复了一遍。这样反复几次,结果自然是日本人把价格压到最低点。其实,美国人就是上了“不明白”的当。

装作没听懂是谈判中的一种技巧,日本人在谈判时借此挫掉对手锐气,使对手筋疲力竭,做出让步,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查一查:为什么口才技巧也得软硬都抓

在有些情况下要想顺利解决问题,只说软话不行,只说硬话也不行,得软硬兼施,让人既心动又有所畏惧,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老陈从湖南山里出差到武汉,有位年轻同事正准备结婚,想买一台高档进口彩电,便托老陈帮忙带回一台大屏幕彩电。

到武汉后,老陈听说汉正街的货物美价廉,尤其是小孩子的衣服比商场便宜许多。便想先去逛逛汉正街,给小孙子买几件衣服,再到商场替同事看电视机。

到了汉正街,老陈发现这里果然名不虚传。终于替小孙子选了几套衣服。付完钱老陈正准备走,忽然发现钱包不翼而飞了。这下老陈急坏了,包里有同事的几千元钱!明明刚才付款时才拿出来的,怎么可能一下子就不见了呢?刚才旁边也没什么人,只有卖衣服的姑娘和自己两人。老陈仔细地回忆着,心想十有八九是卖衣服的姑娘随手把钱包塞进了衣服堆里。

老陈问姑娘:“小同志,看见我的钱包没有?”

姑娘一听,翻了脸:“嘿,你是说我拿了?那你去叫警察呀!”

老陈一听,姑娘的口气不对,自己并没有说她拿了,只是询问一下,她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老陈明白,自己只有一个人,一旦离开小摊,赃物转移,那就再也没希望了。如果和她来“硬”的,只会把关系弄僵。于是,他决定来“软”的,他笑了笑说:“我也没说是你拿了,是不是忙中出错,把钱包混到衣服堆里去了。”这话很有分寸,给姑娘下台准备了台阶。

这时来人买东西,打断了两人的对话。他摆出了“持久战”的架式,盯着货摊。姑娘显得有些心神不安。

等货摊又只剩他俩时,他压低声音悄悄地说:“姑娘,我一下子照顾了你五六十元的生意,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呢?我看你年纪轻轻的,在这个热闹的街道摆摊,一个月收入几百上千,信誉要紧呐!”这话有恳求、有开导,还有暗示,说得姑娘低下了头,显然她在进行思想斗争。

他继续道:“这钱是小青年托我带结婚用的东西。要是丢了,我一个工薪阶层,哪里赔得起呀?我这一大把年纪了,还出这种事,叫我怎么有脸回去见人呢!姑娘,你就替我仔细找找吧。”

姑娘终于经不住他的恳求,说:“我给你找找看。”

他说:“我知道你会帮助我的。”

果然,姑娘就坡下驴,翻了一阵子,在衣服堆里“找”出了钱包,羞答答地送给了他。

软硬兼施的口才艺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上述案例中,老陈一看“硬”的不行,马上改变战术,以软求胜。老陈柔言慢语,不但使钱失而复得,而且挽救了一个几乎沦为小偷的女青年。